《城南舊事》的主題是:送別
電影版的《城南舊事》裡有一首驪歌,是這樣唱的:
歌的名字叫《送別》,實際上主人公小英子也一直在送別,送別了妞兒和秀貞,送別了小賊,送別了蘭姨娘和德先叔,送別了宋媽,送別了爸爸。
五次送別實際上也構成了全書的五個部分:
結尾的部分,英子送別了爸爸,同時也就送別了整個童年生活。
因此,《城南舊事》電影中不斷被音樂和歌唱強調的“送別”之聲,包含了愛和懷念的“送別之聲”,也就正可以看做整本書的主題。
在這五個部分裡,我們可以關注這樣幾問題:
1、和小英子分手以後,秀貞可能會有怎樣的經歷?
2、你喜歡不喜歡蘭姨娘——密斯黃?原因是什麼?
3、你是否贊同吳媽與丈夫一起回去?原因是什麼?
你會發現對這幾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基於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評價,但《城南舊事》的小英子卻沒有。這是因為《城南舊事》採用的是兒童視角,所以有些話不能說,那個年紀的英子還沒想明白,作品因此需要留白。
但作者也不是一味留白,沒講的部分實際上也留下了線索。
我們在留白的部分裡能看到“小英子”的善良,因為她心中始終裝著的“別人的苦痛”。
“小英子”自己難道沒有苦痛嗎?
林爸爸離世間後的第二年,十四歲的林海音就被迫成為一個大人,負擔起整個家庭的責任——還目睹了妹妹、弟弟的去世,親眼看著他們的小棺材從家裡抬出去……
對一個少女來說,這幾乎是難以想象的痛苦。
但是在回憶過往的時候,林海音卻沒有表現“小英子”的苦痛,而是把眼光放在身邊人的身上,這是特別值得我們敬佩的地方。
除此之外,我們對送別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理解。
送別的物件不僅僅是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童年的時光,還是作者心愛的北京城。
林海音1948年離開北京,出版於1960年的《城南舊事》中滿滿的都是她對北京的懷念。
後來,在一個雨夜中,林海音在臺灣寫下這樣的句子:
但是她人已在臺灣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北平要向何處找尋?只有在文字裡。
為什麼如今三、四十歲的人小時候讀過這本書的人好像很少?
《城南舊事》出版於1960年,到今天以及五十多年了,陪伴幾代人的童年,是一本淡而有味的經典。但坦白講,90年代前,讀到這本書的人其實相對而言還是是比較少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為什麼這本書對年長的讀者來講,有這麼長時間的空白?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又必須要讀呢?
90年代前,我們幾代青年的生活狀態和小英子大不相同
在相當漫長的歲月裡,有錢的人、和國外有關的人,生活講究、精緻的人不在我們的主流價值裡。所以你看,《父母愛情》這部電視劇裡,安傑必須要連夜改旗袍,鋸高跟鞋。
《紅巖》的反面人物甫志高是這樣的:
我們讀不到《城南舊事》,恐怕是因為60年代、70年代的讀者接受不了這樣的英子一家:
宋媽一個月工資四塊錢,英子去城南遊藝園一次要一塊錢,老去,黃板牙叫他們一家,“老爺,太太,大小姐”,他們出門還坐黃包車呢。
還有,英子的爸爸是北京郵政局日本課的科長,曾經在大阪做過生意,還有林爸爸的家鄉臺灣正是日本的殖民地。換句話說,林爸爸是在日本的文化中長大的。
林爸爸非常講究吃:他愛吃壽喜燒,每次吃之前還會親自去選肉,交代廚師應該怎樣切肉。講究種花,不論搬家到哪裡,家到處都擺滿了花,夾竹桃、愛喝酒、打牌;他講究衣穿著,身上從來都是一塵不染,每逢過春節,都要去前門的“瑞蚨祥”挑進口料子,給全家老小量身定做漂亮衣服,講究生活的儀式感,穿新衣到鑄新照相館拍全家福;講究小孩子教育,給英子訂閱《兒童世界》、《小朋友》雜誌,讓她看外國翻譯過來的作品,讓她上長甸師大第一附小,英子也因此在小學就接觸到了一大批外國文學名著,並且能學會到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買書。
住的地方也是不能含糊:
九年裡,林家就搬了六次家。在虎橋坊住的時候,林爸爸甚至租下了整個蕉嶺會館,將之油漆一新。要知道,這個地方當時直接通向當時最繁華的街道。
無論是去前門、城南遊藝園、天橋,都非常方便。
林海音小時候家中的這些事情,有的寫進作品了,有的沒有,但就憑寫進去那些,就不太適合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的閱讀環境。
《城南舊事》 :最可貴的是文學世界裡的北京城
但我們也留下了遺憾。老北京已經在我們國家一路走來的這個過程中無可挽回地毀掉了。
這部小書裡寫到的城南,已經幾乎不存在了。我們只有回到文字裡面,才能依稀看到北京城當初的樣子。但古老的北京城本可以沐浴在2017年的陽光裡,以一座城的姿態,有呼吸,有生命力地存在,成為一座被尊敬也被親近,被鑑賞也被陪伴,高壽而康健的城市。
但是這座城,卻永不再來了,雖然它的歷史,幾乎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
60多年前,也就在和林海音寫《城南舊事》差不多的年代,梁思成已經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儲存古都基本面貌,在北京古城之外再建設一座新城。但是很遺憾,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
但如果梁先生的意見被採納了呢?
如果今天的北京,是一座讓全世界都為之震撼的中國古建築、古城市的博物館呢?
如果古老的城牆如同當時梁先生和夫人設想,成為環城公園的載體,如果上面竟然種滿了林海音先生父親喜歡的花,如果我們可以城牆下的咖啡館喝一杯咖啡,在四月的丁香和海棠的花瓣雨中讀一段《城南舊事》,如果我們能登上寬厚古老的城牆,在微風浮動、夕陽西下的黃昏裡,凝視著腳下的風景,會怎麼樣呢?
我們還會羨慕日本人擁有京都?法國人擁有巴黎嗎?
我們的想象還可以更具體一點。
比如說,如果如今只存在於老北京地圖上的密密麻麻的會館、私人園林、名人故居好好的還在?我們對古老北京的理解,對美好生活的領悟,會不會也會因此而更深刻一些?
如今,能找回的,是幾十年前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如今,找不回的,是幾十年前林徽因和丈夫竭力保護的北京城。
所以我們今天喜歡《城南舊事》,其實是一次集體的告別,是一次集體的懷念。
我們讀的是對一個城市的回憶,和我們的留戀與虧欠。
土耳其詩人納齊姆說過這樣一句話:
布羅茨基又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這兩句話同樣也適用於閱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當然,我們也應該知道的是,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和時代的進步可以在完美中取得,也沒有哪一個民族不錯經歷艱辛的歲月,巨大的代價就過上美好的生活的。歷史,我們必須承受。
這些痛苦不該只讓我們傷感於過去,它更大的力量應該在於,幫助人們更加慎重、更加珍惜今天的北京,好好地建設和塑造未來的北京,以及每一座我們深愛的城市。
《城南舊事》的主題是:送別
電影版的《城南舊事》裡有一首驪歌,是這樣唱的: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歌的名字叫《送別》,實際上主人公小英子也一直在送別,送別了妞兒和秀貞,送別了小賊,送別了蘭姨娘和德先叔,送別了宋媽,送別了爸爸。
五次送別實際上也構成了全書的五個部分:
《惠安館》、《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結尾的部分,英子送別了爸爸,同時也就送別了整個童年生活。
因此,《城南舊事》電影中不斷被音樂和歌唱強調的“送別”之聲,包含了愛和懷念的“送別之聲”,也就正可以看做整本書的主題。
在這五個部分裡,我們可以關注這樣幾問題:
1、和小英子分手以後,秀貞可能會有怎樣的經歷?
2、你喜歡不喜歡蘭姨娘——密斯黃?原因是什麼?
3、你是否贊同吳媽與丈夫一起回去?原因是什麼?
你會發現對這幾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基於自己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評價,但《城南舊事》的小英子卻沒有。這是因為《城南舊事》採用的是兒童視角,所以有些話不能說,那個年紀的英子還沒想明白,作品因此需要留白。
但作者也不是一味留白,沒講的部分實際上也留下了線索。
我們在留白的部分裡能看到“小英子”的善良,因為她心中始終裝著的“別人的苦痛”。
“小英子”自己難道沒有苦痛嗎?
林爸爸離世間後的第二年,十四歲的林海音就被迫成為一個大人,負擔起整個家庭的責任——還目睹了妹妹、弟弟的去世,親眼看著他們的小棺材從家裡抬出去……
對一個少女來說,這幾乎是難以想象的痛苦。
但是在回憶過往的時候,林海音卻沒有表現“小英子”的苦痛,而是把眼光放在身邊人的身上,這是特別值得我們敬佩的地方。
除此之外,我們對送別還可以有進一步的理解。
送別的物件不僅僅是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童年的時光,還是作者心愛的北京城。
林海音1948年離開北京,出版於1960年的《城南舊事》中滿滿的都是她對北京的懷念。
後來,在一個雨夜中,林海音在臺灣寫下這樣的句子:
“不能忘懷的北平!那裡我住得太久了,像樹生了根一樣。童年,少女,而婦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裡度過。快樂與悲哀,歡笑和哭泣,那個古城曾傾瀉我所有的感情”,“離開北平的那年,曾趕上最後一次“看紅葉”,冰鞋來不及撿出,我便離開她了。飛機飛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繞個圈,協和醫院的綠琉璃瓦給了我難忘的最後一瞥,我的心顫抖著,是一種離開多年撫育的乳孃的滋味。”(《苦念北平》)但是她人已在臺灣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北平要向何處找尋?只有在文字裡。
為什麼如今三、四十歲的人小時候讀過這本書的人好像很少?
《城南舊事》出版於1960年,到今天以及五十多年了,陪伴幾代人的童年,是一本淡而有味的經典。但坦白講,90年代前,讀到這本書的人其實相對而言還是是比較少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為什麼這本書對年長的讀者來講,有這麼長時間的空白?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又必須要讀呢?
90年代前,我們幾代青年的生活狀態和小英子大不相同
在相當漫長的歲月裡,有錢的人、和國外有關的人,生活講究、精緻的人不在我們的主流價值裡。所以你看,《父母愛情》這部電視劇裡,安傑必須要連夜改旗袍,鋸高跟鞋。
《紅巖》的反面人物甫志高是這樣的:
穿著上好料子的西裝,出入咖啡館,還想著要回去給媳婦兒買麻辣牛肉。我們讀不到《城南舊事》,恐怕是因為60年代、70年代的讀者接受不了這樣的英子一家:
宋媽一個月工資四塊錢,英子去城南遊藝園一次要一塊錢,老去,黃板牙叫他們一家,“老爺,太太,大小姐”,他們出門還坐黃包車呢。
還有,英子的爸爸是北京郵政局日本課的科長,曾經在大阪做過生意,還有林爸爸的家鄉臺灣正是日本的殖民地。換句話說,林爸爸是在日本的文化中長大的。
林爸爸非常講究吃:他愛吃壽喜燒,每次吃之前還會親自去選肉,交代廚師應該怎樣切肉。講究種花,不論搬家到哪裡,家到處都擺滿了花,夾竹桃、愛喝酒、打牌;他講究衣穿著,身上從來都是一塵不染,每逢過春節,都要去前門的“瑞蚨祥”挑進口料子,給全家老小量身定做漂亮衣服,講究生活的儀式感,穿新衣到鑄新照相館拍全家福;講究小孩子教育,給英子訂閱《兒童世界》、《小朋友》雜誌,讓她看外國翻譯過來的作品,讓她上長甸師大第一附小,英子也因此在小學就接觸到了一大批外國文學名著,並且能學會到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買書。
住的地方也是不能含糊:
九年裡,林家就搬了六次家。在虎橋坊住的時候,林爸爸甚至租下了整個蕉嶺會館,將之油漆一新。要知道,這個地方當時直接通向當時最繁華的街道。
無論是去前門、城南遊藝園、天橋,都非常方便。
林海音小時候家中的這些事情,有的寫進作品了,有的沒有,但就憑寫進去那些,就不太適合60年代、70年代,甚至80年代的閱讀環境。
《城南舊事》 :最可貴的是文學世界裡的北京城
但我們也留下了遺憾。老北京已經在我們國家一路走來的這個過程中無可挽回地毀掉了。
這部小書裡寫到的城南,已經幾乎不存在了。我們只有回到文字裡面,才能依稀看到北京城當初的樣子。但古老的北京城本可以沐浴在2017年的陽光裡,以一座城的姿態,有呼吸,有生命力地存在,成為一座被尊敬也被親近,被鑑賞也被陪伴,高壽而康健的城市。
但是這座城,卻永不再來了,雖然它的歷史,幾乎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
60多年前,也就在和林海音寫《城南舊事》差不多的年代,梁思成已經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儲存古都基本面貌,在北京古城之外再建設一座新城。但是很遺憾,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
但如果梁先生的意見被採納了呢?
如果今天的北京,是一座讓全世界都為之震撼的中國古建築、古城市的博物館呢?
如果古老的城牆如同當時梁先生和夫人設想,成為環城公園的載體,如果上面竟然種滿了林海音先生父親喜歡的花,如果我們可以城牆下的咖啡館喝一杯咖啡,在四月的丁香和海棠的花瓣雨中讀一段《城南舊事》,如果我們能登上寬厚古老的城牆,在微風浮動、夕陽西下的黃昏裡,凝視著腳下的風景,會怎麼樣呢?
我們還會羨慕日本人擁有京都?法國人擁有巴黎嗎?
我們的想象還可以更具體一點。
比如說,如果如今只存在於老北京地圖上的密密麻麻的會館、私人園林、名人故居好好的還在?我們對古老北京的理解,對美好生活的領悟,會不會也會因此而更深刻一些?
如今,能找回的,是幾十年前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如今,找不回的,是幾十年前林徽因和丈夫竭力保護的北京城。
所以我們今天喜歡《城南舊事》,其實是一次集體的告別,是一次集體的懷念。
我們讀的是對一個城市的回憶,和我們的留戀與虧欠。
土耳其詩人納齊姆說過這樣一句話:
人生有兩樣東西不會忘記,那就是母親的面容和城市的面容。布羅茨基又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歸根結底,每個作家都追求同樣的東西,重獲過去或阻止現在的流逝。這兩句話同樣也適用於閱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當然,我們也應該知道的是,沒有任何一個社會和時代的進步可以在完美中取得,也沒有哪一個民族不錯經歷艱辛的歲月,巨大的代價就過上美好的生活的。歷史,我們必須承受。
這些痛苦不該只讓我們傷感於過去,它更大的力量應該在於,幫助人們更加慎重、更加珍惜今天的北京,好好地建設和塑造未來的北京,以及每一座我們深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