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陪伴成長
-
2 # 壹燈一人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得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如何從情緒管理上去給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
首先父母吵架對孩子的情緒影響最大。再幸福的家庭都避免不了有吵架的時候,吵架發生的時間我們無法預料,但孩子在場就是最考驗父母的情緒管理能力了。
如果雙方都不退讓,互相給臉色看,最後不是冷戰就是大吵一場,這些都會看在孩子眼裡,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就會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長大以後他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最親的人。
最好的方式就是雙方各讓一步,積極的去溝通,有問題就解決,不要把壞情緒傳染給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那些脾氣暴躁的孩子,大多父母都是情緒管理非常差的。
而當孩子犯了錯時,我們又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呢?以前的家長大多都是打罵孩子,時間久了,孩子就會產生反抗心理,在家長眼裡會越來越不聽話,你不聽話又會一頓打罵,形成這樣惡性迴圈,家長也無可奈何,覺得恨鐵不成鋼,其實一開始他們的教育方式都錯了。
小孩犯錯在所難免,犯了錯家長也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能打罵他們,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責罵孩子:“你怎麼這麼不小心,讓你不要到處亂跑,你還非要到處亂跑,這下好了,看你爸回來怎麼收拾你。”
孩子本來也不是故意的,心裡頓時就會害怕起來,就像自己犯了天大的錯誤一樣,害怕恐懼的等著爸爸回來發落自己,這樣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心理陰影,如果經常這樣,孩子以後犯了錯,為了逃避打罵就會學會說謊,做錯事情就會逃避責任。
對於打碎杯子,媽媽應該對孩子說:“沒關係,媽媽以前也曾打碎過杯子只要把玻璃碎片收拾好,下次小心點就是了”就事論事,很平常的處理這件事情,不要帶有任何情緒的波動,孩子就不會有負面情緒產生。
其實讓孩子擁有一個好脾氣,好性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父母要做好情緒管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要大驚小怪,就事論事的去理智分析解決,孩子自然心態也會平和,健康成長。
-
3 # 吃土老少女
我覺得吧…真的無法控制啊!
特別是家裡有兩個小孩!
特別是家裡有兩個十歲以下整天互掐互相告狀的小孩!
你告訴我,該怎麼控制啊!
反正我經常失控。
如果不能打小孩,大人的世界該多麼絕望啊!
-
4 # 小渟童學
這種情況經常會發生,我家小孩在吃飯的時候最不聽話。她才一歲多,你說讓她自己餓了再給她吃吧,這樣隔差不多十個小時可能她才餓,這樣等她吃,很容易出現飲食不規律。可是到吃飯點了,她偏偏在那玩,不吃或者就是看大人吃。這樣只能自己吃飽了喂她,喂她太難了,她東跑西跑,偶爾吃一點,有時她找你跟她一起玩,你不得不跟她玩,但是你心裡想著跟她玩了,她就會吃飯,可她就是不吃。你跟她說:不吃飯打你,不跟你玩了。她就撇嘴,開始哭。最後你還得哄她。
所以在孩子面前只能順著她,你要是對她發脾氣,結果還得你哄。
我覺得反而跟孩子玩,她就覺得你比較親近。
我家小孩經常黏著她爺爺,因為她爺爺老是帶她出去玩,出去吃東西。她一哭就喊爺爺,爺爺一抱她立馬不哭了。
-
5 # 蝦畫畫的小平常
家長其實是怕掌控不好情緒給孩子帶來傷害,但是在孩子和家長間形成良好的情緒溝通非常必要,孩子其實不怕大人發脾氣,而是怕家長情緒過激帶來的不可控的不穩定。 通俗地講,你要讓孩子溝通好什麼事情可以讓你生氣,你生氣的結果是什麼,孩子自己會衡量。而不是情緒失控讓孩子感覺你有未知的危險。溝通好很重要。
-
6 # 吳蕾生命智慧
我是吳蕾,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吳蕾親子情商開創者。
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思想與情感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情感的暢通。“溝”是彼此間存在的距離,如何才能跨越鴻溝讓彼此達成一致呢?必須首先建立起情感與資訊交流的通道。
在親子關係中,無處不在的便是情感,最為糾纏的也是情感。管教與對抗、懲罰與反叛,在愛與恨之間衝撞翻騰。確實,我們都知道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可是,當孩子不聽話,學習不上心的時候,無名之火有時候真的想壓都壓不下去。因為,失控感所帶來的挫敗感,會引發我們的憤怒——我們不想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但事實卻是無計可施。
你的情緒來得並非莫名其妙,只不過透過這個情緒的背後,還有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控制的最終結果必然導致失控,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將“他控”,轉變為孩子的自控。喚起孩子對學習的參與感。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的培養能夠激發孩子自主的學習動機。而燃起孩子的興趣,並且培育好孩子的積極性,離不開家長的耐心與積極的關注。
1、科學的肯定
對於孩子來說,學校是他社會生活的環境,家庭是身心獲取能量的港灣,社會性的肯定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外部因素,而來自父母的肯定則是推動孩子積極自主的根本動力。家長一定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多肯定孩子在學業方面以及興趣愛好方面積極的、好的地方。儘量避免對孩子進行負性評價。
在家長積極的關注下,孩子也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積極動力。
2、教會孩子合理安排時間計劃
家長可以教孩子制訂計劃,根據任務的“重要”與“緊急”的關係,安排好完成的前後順序。當然,任務要合理,讓孩子能夠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對任務的掌控感,並且完成任務後一定給予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這樣能夠讓孩子有對家長對自己都有信心。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通常集中注意力學習15~20分鐘後,可以稍作休息,玩十分鐘。隨著學齡的增加,再逐漸增加學習的時間。
3、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和獎懲規則
讓孩子自己制定目標的好處是,孩子會更有參與感,而且當他們完成任務時,他們會更有成就感。
可以從一兩個切實的小目標開始,不管孩子制定什麼目標,尊重並協助他執行達到目標,從而一點點的燃起孩子對達成目標的信心。
只有當孩子認同自己是學習的主體時,他的大腦才會輸出積極主動的訊號,才不會對抗外來的控制。此時,家長就退居到協助者的位置,失控感就不會總是來得那麼突然與強烈了。
作者簡介
-
7 # 快樂兒
作為家長除了安排好幼兒一日生活外,還需要做些什麼呢?我覺得應該是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情感,面帶微笑有激情的和孩子交流,這樣孩子一日生活才能夠保質的完成。記得在往日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我的的情緒就會直接影響到自己的孩子,成人不用說話,他們用心就能感受成人的喜怒哀樂,這也許就是“ 天使 ”賦予幼兒的“魔力”,
所以,家應該成為幼兒的樂園,遊戲、玩耍應該是他們在家裡的主要活動,但是,當家長有負面的情緒時,孩子就會受到傷害。如何保持自己的情緒健康是作為家長應該學習的專業技能。例如,可以在活動前做一下深呼吸,用鏡子照一照自己露出甜甜的微笑,告訴自己今天要開心等等。同時,在生活和工作中要找到自己的平衡點,不要給自己很大的壓力等等,我覺得都是調整情緒的好辦法。
作為家長的我,更應該瞭解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把不良的情緒帶到和孩子相處當中,幼兒是無辜,看著他們天真的笑臉,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覆列表
我們很多父母都沒有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既羞於表達自己的感情,愛孩子,但不會稱讚孩子、擁抱孩子、親吻孩子,又不會剋制自己的情緒,經常在孩子面前情緒失控,大喊大叫。我們要學著尊敬孩子,耐心聆聽,不要急於論斷;要平等溝通,不要居高臨下指責孩子;要用行動去影響孩子,而不是簡單無用的說教。我們都不是完美的父母,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學會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接納孩子的一切,調整自己的身心,耐心陪伴孩子。透過孩子的成長,父母也自我修行,自我成長。
父母打罵和批評孩子,其實只能發洩自己的情緒,體現父母的無能,而且傷害孩子的心靈。父母打罵批評孩子,孩子即時一時服從了,也是因為恐懼,而不是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父母的行為風格,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影響。父母暴躁,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也會心服氣躁。
家長要在處理親子關係中的“和善而堅定”的原則,規矩要定,但是前提條件是“和善”,對孩子要有足夠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