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街亭一戰,諸葛亮為馬謖鍍金,真的有私心?
16
回覆列表
  • 1 # 那一曲花瓣雨

    街亭一戰,究其本質而言,諸葛亮要求的是爭取足夠的時間,而不是擊敗或者擊退司馬懿。

    問題在於馬謖想的是透過自己的調整,達到擊退甚至擊敗司馬懿。說白了就是馬謖想繳納一份更加出彩的成績單,從而順利的完成從參謀人員向實戰人員的轉變。

    客觀的說,馬謖就像直招的軍校高材生,在理論上已經非常紮實了,缺乏的就是實戰經驗。

    所以,諸葛亮特意安排好戰術,讓馬謖去執行,感受一下實戰。只是諸葛亮沒想到缺乏實戰經驗的馬謖,會直接違抗軍令。本來,諸葛亮以為馬謖再有想法,肯定會執行軍令,這是基本的鐵律。

    當然,如果馬謖堅決執行諸葛亮的軍令,即使也沒有達到足夠的延緩時間,諸葛亮肯定還是會加以重用。

  • 2 # 一條傻金魚

    算是給馬謖鍍金吧!馬謖是諸葛亮的學生,深得諸葛亮信任,可是沒有什麼功績,沒辦法給他過大的權利,不然將領們也會不服,所以諸葛亮想給自己的學生謀個好差事。可是哪裡知道馬謖不聽自己的話,乾巴巴把自己升官的機會留給錯過了,還搭上了性命。

  • 3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諸葛一生唯謹慎,不能因為一個馬謖就否定諸葛亮的用人能力,相反,你看諸葛亮提拔的人才,如蔣琬、費禕、姜維等,都算的上一等一的人才。

    馬謖這個人是蜀漢政權中,為數不多的,能和諸葛亮徹夜談論軍事謀略的人之一,並且馬謖向諸葛亮提出的諸多建議,都在諸葛亮的身上得到了實踐,如諸葛亮南征時,馬謖建議諸葛亮南征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收服人心為手段,才能徹底讓南中諸部臣服。諸葛亮採納了,並且完全的平定了南中的叛亂。

    馬謖在劉備時代,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綿竹是劉焉早期的治所,也相當於首都,而成都一直是蜀漢的首都,馬謖的官職大部分時間是擔任首都的縣長,然後成為益州十幾個郡之一的越嶲郡太守,而且這是劉備任命的,不知道為何劉備臨死前要提醒諸葛亮馬謖不可大用,如果馬謖不重要,劉備犯不著提醒諸葛亮。

    馬謖的哥哥馬良,在劉備時代更是得到重用,劉備稱帝后,馬良升任侍中,這是僅次於丞相、尚書令的文官,掌握機密政事,在魏晉時期,侍中一職相當於宰相,如魏明帝曹睿時期的侍中孫資和劉放,可以左右輔政大臣的人選。

    劉備伐吳,馬良跟隨,並且完成了劉備交給的一項重要任務,策反五溪蠻夷協助劉備參戰,馬良完成了任務,但可惜在夷陵之戰中戰死。

    馬氏五常不僅作為荊州派的重要人物,而且很有才能,馬良戰死後,馬謖就成為馬氏五常中最有才能的人,馬謖從來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以劉備、諸葛亮的眼光,尚能重用馬謖,可見馬謖的確有些才能。

    問題是:諸葛亮為什麼要在第一次北伐時,用馬謖守街亭?是為馬謖鍍金嗎?

    回答是:是的,諸葛亮就是為了馬謖鍍金,培養馬謖,以便在將軍成為荊州派在軍事方面獨擋一面的人才。

    但為什麼是馬謖呢?

    因為沒有其它人了。

    蜀漢政權是外來政權,在僅有一州之地的益州屬於外來勢力,而其國策就是以荊州派人士為統治階層,在重要的崗位上,必須是荊州派人士,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可用的人並不多,尤其是荊州派的軍事人才,之所以說是軍事人才,是因為荊州的文官確有不少,有楊儀、蔣琬、費禕、董允,而荊州的武將卻很少,尤其是獨當一面的武將。

    當時能隨諸葛亮北伐的武將有:魏延、吳懿、吳班、王平、趙雲、鄧芝等 ,將軍向寵留守成都,魏延是荊州人,但魏延性格難相處,吳懿和吳班是劉備的舅子,兗州陳留郡人,王平是降將,趙雲是老將,鄧芝是荊州人,但才能不出眾,向寵是諸葛亮寫進出師表的將軍,但要留守成都,監督後主劉禪。

    諸葛亮選來選去,沒有合適的人選。要符合既是荊州派系列出身,又要能力出眾,這麼一個人,看起來只有馬謖了。諸葛亮就是為了培養馬謖,為馬謖鍍金,以便在軍事方面更好的提拔馬謖。

    諸葛亮提拔馬謖,於公,重用荊州派,是蜀漢的國策,這是劉備時代就定下的,況且馬謖是有些才能的。於私,馬謖與諸葛亮私交頗好,經常與諸葛亮徹夜談論軍事謀略,比一般的武將基軍事才能出眾。諸葛亮是公私並用,才能讓馬謖守街亭。

    不能因為一場戰爭的失敗,就完全否定一個人,馬謖在街亭的失敗,並不是說其才能完全不行,而是出於馬謖太想立功的心態,太想抓住這個機會證明自已,心態發生了變化,完全按照諸葛亮的命令守住街亭,則體現不出馬謖自已的才能,馬謖之所以棄城上山,就是為了主動出擊,如果擊敗張郃,那樣就立了大功。

    馬謖被殺,因為他失敗了,如果馬謖成功了,將是第二個諸葛亮。

  • 4 # 狼的影子319

    百分之百的私心作祟,”一國之君”已經把個中的人物關係,來龍去脈,厲害關係都分析的一清二楚了,《三國志》也說“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由此可見,大家對於諸葛亮突擊提拔馬謖都是有看法的,讓一個從來沒有經歷戰陣的書呆子去迎戰曹魏的百戰名將張郃,絕對是昏了頭,鬼迷心竅才能做出的決定。

    雖然“一國之君”為諸葛亮的這一行為做出了“為國家培養人才”的解釋,但是,諸葛亮拿這樣一場關乎蜀漢全軍命運的重要軍事行動給馬謖“練手”,無論如何都太兒戲了,我們不妨看一下劉備用人就基本上沒有什麼重大失誤,基本上讓所有的人都能夠人盡其才,圓滿的完成上級賦予的任務,比如說趙雲,陳到忠誠,就讓他們負責禁衛軍,關羽文武雙全就讓他獨當一面,法正善奇謀就讓他參贊軍機,劉巴善理財就讓他負責國家的金融,許靖有虛名就讓他充當“禮賢下士”的招牌,諸葛亮善內政就讓他“調取賦稅,以充軍實”,糜竺有大功,又是外戚,但是沒有什麼能力,劉備就給予不負責具體事務的高階職務“榮養”,如此種種,說明劉備識人用人遠勝於諸葛亮。

  • 5 # 品茶煮史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讓馬謖守街亭,說實在的,是有一定的私心存在的。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只要瞭解馬謖的背景和經歷,細細的品讀,就能發現一些倪端。

    一、馬謖的出身

    馬謖,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是襄陽的世家大族馬氏的子弟,是劉備的重臣“白眉最良”馬良的弟弟。馬謖一共兄弟五人,他是年齡最小的一位,馬謖兄弟都有才華和名氣,在當時並稱為“馬氏五常”。

    二、馬謖的經歷

    馬謖最初是劉備的幕僚,跟隨劉備進入蜀地,先後擔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後來諸葛亮讓馬謖擔任參軍,深得諸葛亮器重。

    三、馬謖的派別

    劉備入川后,當時蜀國存在三大派系:荊州派、益州派、東州派。荊州派是劉備入川前的原班人馬,核心骨幹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在蜀國居於領導地位,馬謖就是荊州派的一員。

    四、馬謖和諸葛亮的關係

    馬謖的四哥馬良與諸葛亮是兄弟相稱,私交很好,因此諸葛亮也把馬謖看做是弟弟。馬良戰死後,馬謖便繼續跟隨諸葛亮,而諸葛亮對於馬謖也是當做弟子、當做接班人來培養的,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諸葛亮對馬謖非常器重,時常在營帳之中徹夜暢談。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但諸葛亮還不這樣認為,可見他們的交情匪淺。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馬謖出身於世家大族(出身好),很早跟隨劉備、諸葛亮(和領導近),在政治上同屬於荊州派(站隊正確),並且和諸葛亮亦師亦友(私交好),這些在中國古代是很講究的。有了以上四點,馬謖就有了很大的政治資本,這是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的重要前提條件,這也是諸葛亮的一點私心吧。

    當然,只有這些還不夠,個人還要有才華,正史記載,馬謖是很有才華的。司馬光就評價他:“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歷史上馬謖多次向諸葛亮提出合理化建議,如:諸葛亮南征孟獲的時候,馬謖提的建議就是“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事實也證明,這個政策是對的,的確解決了後顧之憂;馬謖曾經建議用反間計,離間曹睿和司馬懿的關係,讓將帥不和,把司馬懿棄之不用,這個計策也成功了,給諸葛亮北伐製造了一個最接近成功的機會。

    綜上所述,諸葛亮派馬謖守街亭,是有那麼一點私心,但更多的是出於現實的考慮。誰不想用自己人呢?誰不想讓私交好的建功立業呢?誰不想讓培養的接班人再鍍鍍金呢?但可惜的是馬謖沒有按照諸葛亮在出兵前的安排進行部署,致使街亭失守,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落得個揮淚斬馬謖的結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在家,上完廁所發現廁所裡沒紙了,你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