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史之樂
-
2 # 應春春
首先,乾隆皇帝絕對不會對外開放國家不管是高科技還是低科技!如果會,那所帶來的阻力也是源於只有閉關鎖國封建思想才能長治久安!幾百年也算非常成功了!
據歷史記載,早在1792英國使團就訪問中國,帶來大量所謂的高科技東東,包括榴彈炮,迫擊炮,步槍,手槍,還有精美的儀器等,比如地球儀。英國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給乾隆寫的非常友好、包含祝願、交往和通商意願的國書。他們希望兩國能夠交往和通商,並希望展示英國經過工業革命以後的科技實力。可是我們的好皇帝乾隆似乎根本不買賬。(後來人家用鴉片和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大門,這是後話。)
那為什麼乾隆皇帝對外國先進的技術,尤其是軍事裝備,視而不見呢?為什麼推行嚴厲的閉關政策,真的是康乾盛世,夜郎自大,交通封閉,未來世界難道他們感悟不到嗎?
其實不然。他們也知道外面的時間很精彩,西方的洋東東有的真比宮裡的好。但是統治者從根本上還是有民族觀念,封建意識很強。滿清貴族集團始終頑固不化,冥頑不靈,在這種觀念的主導下,必然打壓科技發展,閉關自守,以保證他們的統治,以防止外來勢力的入侵。他們會把種種精力放在了治內上。而對於外來先進事物,總是當做對自己統治的威脅!
歷史不會改變,但是我們要以史為鑑,那就是必須重視軍事,重視武力。一個民族才能強大!
-
3 # 韓戀橙
個人感覺乾隆時期就晚了,應該在康熙時期就學還不違和,因為康熙本人就很喜歡西方科技,但遺憾的是他愚蠢的不讓他的子民和後代學習西方科技,他愚蠢的認為西方科技不過是玩兒的,不如中國的四書五經儒家經典。我認為大清或者說中國落後是康熙造成的,雖然有那麼一點點功績,套用一句話。清亡!實亡於康熙。誠然一個王朝的滅亡,不至於歸咎在康熙一個明君的身上。但要擴大到咱們中國呢?
-
4 # 彼新
說起乾隆發動改革可能面臨的阻力,有必要先提一下,鴉片戰爭以後,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為核心,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晚清中興名臣為骨幹的洋務運動,所面臨的阻力。
洋務運動的本質是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技術性改良,核心內容包括引進科學技術、發展近代工業、建設基礎設施、推行新式教育、打造新型軍隊等等,指導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按理說,這是一場清王朝為了自救而發起的自上而下的“外科手術”,應該能夠得到統治階層和既得利益群體的擁護才對。可在具體推行過程中,卻是荊棘密佈、舉步維艱,到處充滿了阻力,幾乎所有主導者和參與者都揹負了不同程度的罵名,累死、病死、氣死、被罵死的皆有人在。
總體上看,阻力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1、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清朝的洋務運動之所以失敗,歸根結底在於它只是一場不涉及根本的小手術,而這樣的小手術與整個國家現實的經濟基礎是格格不入的,因而在推行過程中,與歷朝歷代的改革相同,自然是處處碰壁。
封建時代中國的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地主——佃農模式主導下的土地財政。作為資本主義萌芽的代表,工商業在明清時期有了較快的發展,但體量偏小,不受重視,自發屬性明顯,依然屬於小農經濟的附庸,工商業從業者的地位不高,只不過是為了謀生而從事工商業活動。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不可能像西方那樣湧現出一系列劃時代的發明與創新。洋務運動在不改變經濟發展基本模式的前提下,只是硬生生地引進或者照搬西方的一些科技成果,然後強行在中國進行嫁接,水土不服是必然的結果。
從經濟角度來看,洋務運動只在客觀上壯大了晚清的軍事硬實力和人才軟實力,對於自身經濟的發展沒有起到推動作用。總的來說,無法實現與當時中國經濟基礎的有機融合,是導致洋務運動處處碰壁、充滿阻力的根本原因。
2、上層建築。“辛酉政變”後,滿清帝國實際上奉行的是“叔嫂共和”的統治體制,大體上以慈禧、慈安太后為主,恭親王奕訢為輔,後來慈安暴斃,奕訢下臺,則換成慈禧太后與醇親王奕譞二元合作,“叔嫂共和”體制不變。慈禧太后生前身後罵名不斷,汙點很多,但客觀地說,在統治的中前期,她還是傾向改良更多一些。後來人稱晚清頭號“嶽不群”的康大聖人粉墨登場,一場失敗的變法無甚實效,卻觸及慈禧底線,導致她迅速轉向保守勢力一方,改良也徹底走到絕路,只餘革命能救中國。
這是後話,就洋務運動而言,奕訢、奕譞等統治核心都做了不少推動工作,奈何這場改良先天不足,屬於被外國侵華勢力倒逼出來的,整個朝廷上下的貴族官員們多數沒有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變革的重要性與緊迫性。既得利益集團代表舊勢力,怕利益受損,自然要橫加掣肘;表面上附和改良的人,又大多數屬於投機者,只想透過洋務運動攫取政治資本以上位。
故而,半個世紀的改良運動中,始終就是總理衙門那幫子人在勞心勞力,李鴻章、張之洞等寥寥數人搖旗吶喊,其他的要麼評頭品足,要麼冷眼旁觀。諸如晚清第二號“嶽不群”翁同龢之類的假道學偽君子,則站在道德高點不時製造麻煩,雪中送炭不曾有,落井下石天天干,搞得李鴻章實在不勝其擾,最後只能衝著翁同龢爆粗口,說出那句後世的網路流行語——“你行你上啊”!到了最後,當最高領導慈禧太后都轉向,慶親王之流又忙著貪腐大發國難財之時,洋務運動還能動得了嗎?
3、地方支援。在“耶穌的弟弟”洪秀全下凡折騰前,滿清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國家,地方對於中央的執行力較強。可太平天國運動主要活動範圍都是大清最富庶的區域,一場沒有勝利者的慘烈戰爭結束後,滿清的“錢袋子”告急,但更嚴重的是,戰時被迫賦予地方的財政自主權,戰後收不回來了。有錢就有底氣,有錢真的能為所欲為,地方從此開始“尾大不掉”,嚴重影響了滿清帝國政令的執行力。
洋務運動一開始在朝廷搞得風風火火,可到了地方卻響應者寥寥,各地督撫皆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有利起早,無利請便,這就是洋務運動在地方面臨的尷尬。官府之外,由於不少專案都屬於燒錢迅猛的形象工程,對地方賦稅作用不大,卻難免要徵用地主豪強的土地。地主們怨氣沖天,明面上又無法對抗朝廷,為了彌補損失只能加大對佃戶的盤剝力度,佃戶們自然也是怨聲載道。而城鎮的中小工商業從業者,看到的是洋務運動中興起的那些買辦性質企業,壓榨了他們的利潤與生存空間,不心存牴觸才怪。因此,洋務運動猶如無根之萍,不僅難以得到地方支援,反而處處充滿了阻力。這也註定了這場改良運動的破產結局。
回到乾隆阻力的問題,其實已經很明瞭了,連後世面臨亡國威脅之時,改良都無法避免遭遇那麼多阻力,在乾隆那種表面風光無限四海承平的年代,搞改良變法,我想這個阻力,可以將上述阻力統統乘以100倍,差不多就能得出答案了。至於最後的結果,還有任何懸念嗎?
最後提醒一下,諸位喜愛的是《延禧攻略》中聶遠扮演的“大豬蹄子”乾隆,而歷史上真實的乾隆,遠遠沒有那麼可愛,比起前世的康熙、雍正,自私虛偽、愛搞文字獄、處處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乾隆,才是更加頑固不化的那個。如果真的在那個時代搞變法,乾隆本人就是最大的阻力。
-
5 # 辰州觀海
這貨醞釀出一場政變。
發展科技和工業革命,必然需要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而一旦大清國產生這種生產關係,少不得需要政治體制的變革——比如,憲政。
憲政,就是資產階級建立政權,限制君主權力(這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情況),而這些,古代任何一個王朝的皇帝,都不會許可——當然,光緒帝例外。
因此,最大的阻力,是乾隆帝自己。
回覆列表
1.統治階級內部的阻撓。要進行工業革命,必須要發展資本主義,要積累龐大的資金。就必須摧毀根深蒂固的小農經濟,積極發展商品經濟,小農經濟的主體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這必然觸動了封建地主的利益,相當於從他們口中奪食。想想光緒和慈禧的爭鋒,光緒很快敗下陣來,乾隆皇帝雖然不會敗,但鬥爭將是長期而激烈的。
2.理學思想的阻礙。傳統儒學重農輕商,重義輕利,他們把一切科技都看作奇技淫巧,不務正業,千方百計阻撓,把人才向科舉考試上引導,埋沒了多少有創新思想的人啊。對乾隆來說,首要任務就是要解放思想,來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解放運動。這又會觸及君主專制的穩固,又是一大挑戰啊。
任何改革都有困難,弘曆需要有壯士斷腕的精神,來一場自上而下的革命了。犧牲自己的利益,去換取國家的發展。
但歷史是沒有假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