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醉言南行
-
2 # 茫茫長夜
讓你自由可以,讓你什麼都知道不可以。
你自由的時候我還可以約束你,但是你若什麼都知道了,我再想約束你就困難了。
-
3 # 一強90594460
自孔子說出此句警言後,歷朝歷代的封建統治者,心領神會,將其奉為金科玉律,在愚民上狠下功夫,其宗旨就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階級的執政地位。孔子能被歷朝天子尊為至聖先師,與這不無關係。試問,誰會害怕人民覺醒呢?
-
4 # 簡秋習文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論語·泰伯篇》。
如果熟讀孔子,並且瞭解先秦時代背景,就會發現,其實孔子的儒家本質核心觀念就是:克己復禮、君子之道。
克己復禮,就是要恢復西周時期的“禮制”,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就是要求人們嚴格遵守社會等級制度,也就是“做你該做的事”!
君子之道,上面已經說過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儒家從來不是講究民主和平等的,而君子之道,更多是教給貴族們、統治者們、管理者們如何成為“君子”。
知道了核心,我們就不難理解,教誨貴族、統治者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意思了。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說:老百姓,可以讓他們跟著走,卻不必讓他們知道這樣做的理由。
很多人說這是古代帝王的愚民政策,是孔子看不起勞苦大眾,其實孔子並沒有這個意思。
宋代大儒朱熹對於孔子的這句話是這樣解釋的:“百姓可以按照道理去做,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按照道理去做。”
我覺得這個道理在生活中,是很普遍的,包括一個大型的公司,高層做出一個決定,也確實是沒有必要下面都知道什麼原因。
商朝有個國王盤庚,他要把都城遷到一個叫“殷”的地方去,但是老百姓都不同意。
盤庚態度也很堅決,在幾次三番解釋、訓斥甚至威脅之後,老百姓才勉強跟隨了他。
在孔子那個時代,許多重要的決定場合事關重大,要保證行動的順利完成,確實不能讓太多人知道內情。只能由少數參與者知道其中的奧妙,事後成功了眾人才明白,皆大歡喜。
我們得承認,很多人是必須要看到既得利益才會去支援的,但是在一件緊要的甚至是國策的制定上,有時候確實需要更慎重一些。
有耐心解釋、解釋到每一個人都明白的功夫,時機可能都已經錯過了。
有本關於決斷力的書裡就指出,一件事,如果你跟三個人商量,那麼這件事90%是做不成的。
所以,仔細想想,孔子說這句話,就是對於現象的總結和歸納,就像他的那句:“為女人與小人難養者也,遠之則遜,近之則不恭。”一樣嘛!~
---------END---------
-
5 # 錦繡中華一捧土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與他們交往過程的事件或者特點情景下的語言,整篇文章也就五千多字。孔子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人們奉為至聖先師,千百年來受到人們的愛戴。儘管他的思想也不是盡善盡美,也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點和錯誤,但是他的忠君愛民思想,一致受到人們的崇拜。由於古文沒有標點符號,所以明句讀也是歷代文人騷客閱讀理解《論語》以及其他古文的最大難點。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論語》原話,到底是怎麼斷句的?怎樣的標的符號才代表孔子的原意?千百年來凡是研究孔子學說的,都是很有爭議。集中起來,無非就是兩個版本。一個就是題主斷句的方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個一部分人認可的,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按照題目中的斷句方式,那麼很顯然意思就是說百姓可以由著他們的思路辦事,不可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樣做?一眼便知,可以驅使百姓按照策略方法行事,不可給百姓講解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理由。分明就是愚民政策。
如果按照第二層斷句方式,那麼似乎理解著更加容易。“民可”,就是百姓認可;“使由之”就讓百姓照著去做;“不可”,百姓不認可,就給百姓們說明原因。感覺這樣斷句更加符合孔子推行仁政,愛民如子的感情色彩,也符合一貫的愛民作風。不過這裡的民,不是我們現在習慣上講的百姓,而是孔子那個時代的平民階層。
後來亞聖孟子推行民為貴君為輕,也是對於孔子思想的進一步深化。並不是空穴來風,應該是由出處的。所以我認定第二個斷句才代表了孔子的真實思想。如果按照第一種思想理解,不符合孔子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也更加不符合人性的要求。
-
6 # 於永錫
為什麼封建統治能在中國延綿幾千年?
孔子的這句話,是帝王統治的最好法寶。
也是民眾愚鈍的由來。
世上只有一種肥料:土壤裡開不出美麗的花朵。
同樣,只有一種思想:社會就會沉淪,不可能向更高發展。.
-
7 # 浸淫之辭
這一句話,是個文字遊戲啊!
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民可使,由之不可,知之。
5.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如結合上文來看……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這麼看就簡單了,不管如何斷句,永遠離不開禮樂的束縛,愚民的套路。所謂【禮】就是某些人代言天志而定下來的套路。天人合一?何德何能?天地之志在民,只有百姓共同的標準才是天志。一切法律和行為標準要以百姓為最高訂立者。而【樂】不是現在的藝術類音樂。是【禮之所及樂必從之】是規範百姓步伐的進行曲。
後世儒生為了洗白他們的先聖,習慣於把經書中的某些段落詞句單獨拿出來展示,但終歸改變不了儒家效忠君王干涉百姓的忠君愚民主張。
(這是我之前的文章,複製過來的)
-
8 # 波羅密2
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對這句話有不同的理解,我只能用自已一點淺薄的看法,可以說妄猜聖意。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概意思可能是,黎民百姓可以讓他們順從,不能讓他們知道其中的道理,或者有人理解不能使人百姓變聰明,有智慧。如果按照這種理解,孔聖人就成了一位愚民者。
我個人認為,聖人不會這麼淺薄,他不會反對開啟民智的,否則他三千弟子大概不會有一個平民,所以他應該有其它意思。
古人斷句時,標點一變,意思大變,例如變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智之!這句話意思就變成,百姓可以讓他們盲目順從嗎?不可以!讓他們有智慧,或讓他們知道其中道理。
這就不是愚民的意思了。
也可能孔聖人的意思是禮,樂等東西,讓老百姓能去實踐就行,沒必要去弄清楚他們的來龍去脈,一是費時費力,二是,費勁也不懂。
人的聰明才智是有差異的。
一家之言,胡言亂語罷了!
-
9 # 布衣閒人10
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泰伯第八》)這句話的意思是:可以使老百姓遵從君主的意見去做,但是,要讓老百姓懂得(知道)為什麼這樣去做,就不那麼容易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一著名論斷,過去有人把它理解為愚民思想是不正確的。他們解釋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任意驅使百姓,而讓百姓完全處於蒙眛無知的狀態。這種解釋不符合儒家“民為貴”的一貫主張。君主讓百姓按照自己的意見做事,讓百姓懂得或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去做事,是很難的,這才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本意。韓信井陘關列背水陣迎戰趙軍是對孔子這句話最好的詮釋。背水列陣,乃是兵家大忌。韓信根據敵我態勢,背水列陣迎戰二十萬趙軍,手下的兵將全都不理解,不知道韓信為什麼這樣列陣?等到打敗趙軍之後,韓信解釋說: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後生,陷之絕地而後存。我帶的大多是新兵,只有絕其退路,才能拼死作戰。趙軍攻陣不成,想退回壁壘,而我早已派人乘趙軍壁壘空虛遍插漢軍旗積,這樣,趙軍雖有二十萬,也必敗無疑。眾將服從韓信的命令,不懂得或不知道韓信所用的軍事謀略,這就是“民(軍)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僅供參考。
-
10 # 力圖還原事物本質
孔子是這麼說的嗎?
首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怎麼斷?
古代書籍不加標點兒,造成斷句困難,這也使人們有了一套斷句之法。
一個句子如何斷,應縱觀說這句話的人的言行、背景、執行情況,不應主觀臆斷。
首先孔子是推行教育平民化的人,是個教育家。
如果斷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則孔子不應有〝三千賢〞的弟子,而像復聖顏回這樣的窮光蛋,更不應出現了,因為要〝不可使知之〞嘛,讀什麼書,去種地嘛!
而事實是孔子有很多平民弟子,三千賢,只是指那些學習好的,不好的,則有更多。所以根據其背景,我們認為應斷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和〝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向群眾學習觀念、〝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收學生的觀念是一脈相承,相互呼應的。
後世推祟儒學的統治者,無不在執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力推廣教育,甚至像明、清這樣極端中央集權的年代,由於要讓民〝由之〞〝知之〞,都未敢完全斷絕平民向上層的晉升之路。(大明皇帝朱元璋可是曾因〝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把孟子像丟出孔廟的~如果孟夫子活著,滅九族是沒問題的;而清朝更是推行奴化政策的。)
所以,斷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識〞,也許是不懂斷句的人乾的;也許是別有用心的人乾的。
-
11 # 手機使用者宣德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聖人的想法和思想意識,並不是那麼好理解的!短短的十個字兩句話,卻包涵了很多重意思,又好象孔子早看到了時代能走到那裡,這兩句話在不同的時代裡,都會起到主導的作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好像是說,君主可隨意支配和指使民眾的自由,而且無需讓民眾知道為什麼被支配和理由,在那種特定的年代,君主至上的年代,好像人們也早已習慣了,這種被隨意支配和指使!又好像現如今,部隊的紀律,下級和士兵,只需要服從命令,不需要知道做什麼!又像是工廠的工人,不需要知道產品賣到那裡,那是領導的事情,人只需要幹好本職工作即可!這兩句話還有不同的念法和講法,怎麼說意義都不相同!而這兩句話本身也沒什麼愚民的意思,各個階層只做好本分即可,事情知道多了,那責任和義務也就大了,只要不危及生命,其他的知與不知又有何防,而孔子的思想能傳世幾千年,肯定有其存在的道理和理由,會有人理解和認同,也有人不認可,可儒家的仁愛思想,已深入人心,已成為華人思想文化的靈魂,只有傳和延續,中華才能長久,若非如此,後果則不敢想象,一個沒有仁愛道德的社會,將會是什麼樣子!孔子的智慧,不是後世人可以想象的,現在人講的是智商情商和智力,而古人講的則是智慧,兩者則不可相比,不要拿所謂的智力,來衡量古人的智慧,做在家裡,隨意的評價聖人的所做所為,人在想到祖先和聖人時,要有一棵謙恭敬謂的心,來仰視中華的先祖,無論先祖在當時的社會,有何所做所為,則已被時間和歲月曆史所見證,存在就是硬道理!
-
12 # 煙花三月是隻貓
這句貌似不起眼的話,卻是有關孔子名聲的大事。文革時把孔子拉出來大肆批判的原因之一,就有這句話。死了兩千年了,還不能安寧呀。
那麼孔子到底冤不冤呢?
“夔一足矣。”斷句帶來的困惑。聰明的古人也不是事事都周全的。比如,寫文章,是沒有發明標點符號的(愣是沒有一個聰明的古人改進一下這個問題。),雖然,對應標點符號,古人發明了和標點作用類似的之乎者也,可是還是給後人寫文章造成了不少的麻煩。有的地方也給後人理解文章造成困惑。這種情況,孔子的時代就發生了。
孔子曾經對魯哀公對“夔一足矣”的理解進行了糾正,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夔,一足矣”——夔,只有一隻腳。孔子指出應是“夔一,足矣”,天下有一個夔,就足夠了。
巧合的是,後人在對《論語》中孔子的這條非常重要的對老百姓的政治態度的解讀中,因為斷句不同,結論就截然不同。
這個句子原本是這樣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有這樣幾種斷句法:
斷句一: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理解一:老百姓可以指使他們;不必讓他們知道為什麼。(這個理解被批判的最多,大家認為這是孔子愚民政策的鐵證。)
理解二:主政者,可以指導老百姓按自己的主張去做,有時不需要讓老百姓知道你的用意。(這是學者錢穆的看法)
斷句二:
(興於詩,立於理,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人民能掌握詩禮樂,就讓他們自由掌握,如果不能,就要對他們進行教化。
斷句三: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若可指使,就讓他們聽命,若不可指使,就讓他們明理。
斷句四: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指使,放任自流是不行的,還要教育他們。
斷句五: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嗎?不能。管理者要教育他們。
孔子說出了這句話,後人的解讀不斷,孔子到底想要說啥呢?
我的理解:可以讓民眾聽我的指導,不一定非要讓民眾知道我的用意。對聖人的話語的理解,要綜合的看問題,切不可斷章取義,誤人誤己。
我贊同錢穆先生的理解。這樣才更符合孔子的性格和孔子一貫的主張。
首先,認為孔子主張愚民政策,那是真的冤枉孔夫子了。
試想一個最早實現教育平民化的教育家,怎麼又會認為統治老百姓,讓老百姓越愚蠢越好呢?一個認為人人都可以教育的教育家(有教無類),又怎麼會認為一個國家佔大多數的老百姓是愚不可教的呢?這是矛盾的。
因此,理解為孔子主張愚民,是對老夫子的最大冤枉。文革時因此還把孔子拉出來大肆批判,真是死都不能安寧呀。
其次,政治家孔子,雖然主張“仁政”,但不是一味只“仁”不“政”。孔子掌權時,殺了和自己政治觀點截然相反的少正卯,就是證明。
孔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影響世界的文化名人,受到世界的認可。這是我們華人的驕傲。如果我們後代子孫卻並不珍惜孔子,張口閉口“孔老二”,到今天還用文革的思維看孔子,真是華人的悲哀。
老百姓只要執行政策就好,可以慢慢理解政策個人覺得,孔子的這個話,至今還有現實指導意義。
一個國家大的政策方針,不是每一個老百姓都能立即弄明白的,老百姓所要做的就是執行,在執行時可以慢慢弄明白。如果不是如此,國家就很難整體統一,快速發展。
-
13 # 子夏故壇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出自《論語·泰伯篇》。對這句話的理解因斷句不同而差別很大,甚至意義完全相反。多數人(包括本題主)把這句話斷句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斷句的結果,很容易讓人給孔子扣上愚民的帽子。然句讀(dòu)不清,焉知其理?故不可急於亂扣帽子,還是要結合孔子的一貫思想,首先弄清句讀再下評論。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樣的斷句,是我最不認同的一種。理由是什麼?首先不符合古文之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多有“使動用法”,“由之”就是“使之由”的意思,“知之”就是“使之知”的意思,絕不會象現代漢語一樣,再在前面加一“使”字,說成“使由之”、“使知之”。其次,綜觀孔夫子的言論,從來沒有愚民的思想,不可能在這裡很突兀地顯露出一種從未有過的思想。推行愚民政策,是統治者無能的表現,並非正道,君子恥之,況聖人乎?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見《論語·為政》)孔子主張以德為道,以禮治國;民愚而無知,又怎能感德循禮,順於教化?再者,孔子興辦私學,講究有教無類,弟子中多有貧困的平民,孔子最最得意的弟子顏淵,就是一個“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見《論語·雍也》)的貧民子弟,孔子贊之曰:“賢哉回也!”孔子若有愚民思想,何能做到有教無類?
個人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斷句應該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裡的“使”,就是用的意思,民心可用,民力可用也。《論語·學而》曰:“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統治者推行仁政,當本著“節用而愛人”的原則,使用民力當不違農時。民力之用,不外乎戰爭、勞役和農事。《商君書》曰:“民之外事,莫難於戰,故輕法不可以備之;民之內事,莫苦於農,故輕治不可以使之。”
商鞅變法之初,他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國都集市的南門外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承諾有誰能把這根木條搬到集市北門,就給他十兩黃金。百姓們感到奇怪,沒有人敢來搬動。商鞅又出示佈告說:“有能搬動的給他五十兩金(古時的“金”實際為黃銅)。”有個人壯著膽子把木頭搬到了集市北門,商鞅立刻命令給他五十兩黃金(黃銅)。這就是有名的“立木為信”的典故。
“立木為信”的典故很好地詮釋了孔子的這句話。如果百姓一開始就相信商鞅的政令,並積極配合執行,那就是“民可使”。“民可使”則由之,大可不必“立木為信”。如果百姓疑惑於商鞅的新政,認為不可信,也不積極配合,這就是“不可使”。“不可使”則知之,於是用“立木為信”的方法,宣傳並使百姓相信自己的政令,從而使百姓知而後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就是老百姓知道應該怎麼辦,那就讓他們按規矩自由發揮;如果百姓疑惑而不知道該怎麼辦,那就設法引導、教化,甚至強制他們,讓他們知道該怎麼辦。所謂“該怎麼辦”當然是指按照統治者的意志辦。知而不從,是百姓不法;不知而誅,是統治者不義。(圖片來自百度,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
14 # 狂耍大寶劍
看了一些回答,發表一下我自己的見解。
首先一個,說這是愚民之術,說這是加強封建統治的手段。對於這種說法,我用他自己的邏輯說一句:我不認識你,但我確定你是沒文化還愛裝*的傻*,而且沒有教養,凸顯出你父母的素質和你家傳的家風。
好了,罵完了,講正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是有斷句的,斷句我不再講了,我說原意。孔夫子的這句話說的是,笙管笛蕭之類是東西,人民大眾自己會玩,就讓他們自己發揮創作。如果他們不會玩,就派個人教他們玩。
這句話的原意是開啟民智,有教無類。而且有“君子和而不同”的意思。
-
15 # 喻德武
孔老夫子說話不斷句,哦,不,是記述論語的人不斷句,結果搞成了斷句懸案。
怎麼解釋完全看心情,或者怎麼對自己有利就怎麼說,任意曲解、發揮、臆想,而這些,可能都早已偏離了孔老夫子原意啦。
最常見的,是斷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描畫的腹黑孔子,說的是孔子勸誡統治者採取愚民政策,掌握資訊,奴役百姓,不要開化教育民眾,頗有些“坐穩了奴隸的時代”,因為孔子歷來主張從禮樂的角度教化民眾,讓民眾昏昏然不懂真相,好好幹活,莫名傻樂就好!
這樣的解釋惹的一些孔門不高興了,認為這是曲解孔子的意思,因為孔子是大教育家,一直奉行教化民眾,讓人有獨立思考能力,怎麼可能又要矇蔽群眾呢?所以真實的斷句應當是這樣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就是老百姓懂得,你就放手讓他們幹,不懂得,就教會他們幹。
孔夫子真是聖人啊,管理不僅懂得放權,還知道賦能了,絕對的超前意識,偉大!
可是,又有人跳出來了,說,你這斷句也不靠譜,孔子的原意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是什麼意思呢?老百姓可以驅使的,就由他們去,不可驅使的,就讓他們知道,然後變成可驅使。
真是有心機啊!
不過我倒覺得,以上斷句都不對,我的斷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啥意思咩?就是老百姓都可以驅使,不能放任自流,要讓他們懂得,誰才是老大。
你說呢?
-
16 # 淡漠千里1
首先,對於當代人,無論你的學歷、職稱有多高,無論你的學問有多廣博,無論你的地位有多尊貴,都請你對中華文化經典,尤其對老子、孔子這樣的聖人的著述保持一份敬畏!他們所達到的思想高度永遠超過普通人能夠想象得到的程度。
就連朱熹這樣的大儒按難易程度編排四書時,也只是把《論語》定位是儒家深入淺出的入門經書。事實上,《論語》一點也不比《道德經》、《周易》、《尚書》、《詩經》、《大學》、《中庸》等更容易解讀。不下一番苦功夫,以為認識漢字就可以理解《論語》,基於荒謬的解讀就敢輕浮地對孔子評頭論足,除了凸顯自己的無知與狂妄之外,對孔子的偉大卻構不成半點毀傷!
就題主所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句而言,千百年來各路注家發明不斷,尤其體現於句讀之別上,可謂是聚訟紛紜,莫衷一是。
先有漢儒鄭玄解之如愚民,隨之有宋儒二程與朱熹之流解之曰聖人也無奈於使人理解“理之所以然”,後有啟蒙派梁啟超之輩解之曰“不可,使知之”。總之,所有人都以民眾為標的,要麼以為孔子主觀上主張愚民,要麼認為孔子表達的是客觀上難以開啟民智,或者認為孔子只會主張所謂的開啟民智。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其中不乏平民子弟,足以證明孔子主張愚民的荒謬。孔子誨人不倦有72賢人,足以證明民智並非不可開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雖然讓孔子擺脫了愚民、無能之罪,但同時又讓這句話變成了一句人人皆知的沒有營養的廢話。
漢字一字多義,脫離上下文,任何一句古文都可以有多維度解釋。所以必須基於原文語境才有可能準確理解作者本意。而後人解讀《論語》之所以不得要領,謬誤百出,其根本原因在於普遍都把《論語》當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的簡單集結。事實上《論語》諸篇是以孔子及其弟子語錄為基本材料構建的完整論文,內容所涵蓋的無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每一篇都有主題、觀點,有充分的論據,上下文每一句話都有嚴密的邏輯關係。
完全解讀《泰伯》太費功夫。直接解讀相關的兩句:
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說:
英明的君王以及有志於輔助君王治理國家、天下計程車人君子,唯有以《詩》中所闡釋的天地之道,人倫之理為指導思想、理論基礎和治理原則;以《禮》、《樂》所倡導的符合天理人倫的具體的制度禮儀去引導國民的行為,疏導國民的性情,才能使民得以興,國得以立,功得以成!
總之,對於民眾只能順遂於他們的天性,服務於他們的根本願望,而不能自作聰明,企圖憑藉自己的智巧去壓制他們的行為、違揹他們的心願、阻礙他們的生活,這是違背天理的,必定會導致失敗和滅亡!
孔子這句話是針對君王和士人君子而言的,是訓導他們端正態度,堅定地樹立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切實的提高自己的服務水平;不斷完善服務的方法。而不是如那些不肖卑鄙庸俗的人以為的是孔子在教唆帝王們如何鄙視壓迫管制民眾。
伏羲炎黃,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老孔潤之 ,一脈相承。
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此言不虛!
-
17 # 迴圈經濟齊
我看大家讀書都不多。我也不多。不過我把另一種理解複製過來供大家參考。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民守法善良的,讓他們自主行為不要過多約束。人民愚昧暴戾的,要懲戒教導使其知曉過錯。體現儒家博愛、仁德、正義、民主的政治觀念。與“苛政猛於虎”相互應證孔子仁慈的內心,與對君子士人的教誨。孔子的言語,多次提及並嚮往堯舜之治,而堯舜時期天下大同,施行的是挑選禪讓制,與現在的民主推選是相同的。孔子多次提及希望生活在堯舜時期,證明其本意非愚民,而是在當時的背景希望君主實現現在的民主。----大荊鎮舟山頭村劉傑釋意。
以上不是我的觀點,只是把別人的搬過來了。
-
18 # 藍邑放歌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說統治者讓你幹啥就幹啥,不要問為什麼,更不能知道是啥原因。還有三綱五常,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等等,讓你甘心情願祖祖輩輩當奴隸,不能提意見,更不能有任何的不滿。這就是歷朝歷代統治者推崇孔子學說,從而達到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奴役勞動人民的目的。
-
19 # 一輩子礦工
這純屬愚民政策,也是孔子一貫認為的"上智下愚"理念的翻版。這種理念在經濟和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或許適用。那麼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資訊社會,如果再堅持這種理念,那純粹是掩耳盜鈴和自欺欺人。
-
20 # 胡湘閩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尚不可評孔子?
“惟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是否可以問孔子?!
“惟上智與下愚不移”——是否能悖孔子?!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是否可以評孔子?!
理解孔子、須從歷史的演化看孔子,亦看孔子及其儒家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麼結果;
歷史的中國,在孔孟之道的“儒”聲中哀慟至死!——儒家、原本是一幫喪事類似於“治喪委員會”一條龍經濟,他們會辦白喜事、把皇朝帝代專制都辦沒了,也順便把中華民族辦得氣息奄奄、把中華大地辦成四分五裂;這還不夠歷史唯物主義嗎?!
人民中國!——人民知之人民由之,僅從哲學意義的否定之否定、則意味著思想的跨越;辯證地洞察社會的本質意義,使顛倒的歷史再顛倒過來、達到社會規律的新認識,這正是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服務於社會歷史程序的“人民文化”的確立;為未來時空人類新的文明形式奠定基礎。
如何文化新中國以來的思想人民,是人民中國思想的國家根本。
因為、中國是人民中國!
我不想理解兩仟年前的孔子;我倒想看看孔儒陰魂不散的知識家精英聖們是如何“愚”論輿論的——他們稱之為真理!
回覆列表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用了標點符號才是正確的。
百姓們可以做的事情,就應放手讓他們去做,國家起一個引導和監督的功能即可;如果事情不能做,那麼國家就有責任告訴民眾不能做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