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晴之婉約

    孩子不是機器人,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所以請給孩子一些自由自主的空間,要求孩子無條件地聽話,這種家長不是愛孩子,是控制慾望過於強烈。家長理解的聽話就是,我是大人,你是小孩兒,我所有的出發點都是因為愛你,所以你應該時時處處以我的標準為先,否則就是不聽話。別讓孩子成為一個唯唯諾諾的聽話的孩子,請讓他有足夠的自尊心和自主的權力。孩子犯錯,家長多找自己和家庭的原因,不要扯什麼聽話還是不聽話。

  • 2 # 果凍媽媽醬

    我們為什麼總要讓孩子聽話?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是每位家長都希望的,但現實是,很多父母卻並沒有給孩子超越父母的空間。他們總是希望孩子能聽話,能夠無條件地服從他們的指令。

    試問,這樣所謂“聽話”的孩子會有創造力嗎?

    聽話分兩種:

    一種是遵守紀律的聽話。顏氏家訓中說:“使為則為,使止則止”。這種聽話是必要的,成功者都是有紀律的人。

    另一種聽話是大人怎麼說,孩子就怎麼做。這種“聽話”是不可取的,它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所以,我們要給孩子“不聽話”的權利,允許他們“不聽話”,告訴孩子“Surprise me!”孩子應該是給你驚喜的那個人,而不是成為你的影子或是順從的執行者。

  • 3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我們傳統的觀念中,認為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我們就是這樣被養大的。但是,我不認為孩子就一定該聽話,而且我認為孩子不聽話,主要是家長的問題。

    孩子常常出現“不聽話”的情況,會使家長產生很大的情緒反應,可能會著急、可能會生氣,但其實真正的原因不是擔心孩子以後的失敗,而是自己的家長權威和尊嚴受到了挑戰,可能是覺得對孩子失控,也可能是把自己人生經歷中所得到的教訓機械地套入孩子的人生中。

    其實,是家長對孩子要求過分,或是自己過分緊張和焦慮。孩子聽不聽話,關乎到父母怎麼說,說話時的語氣、態度、表情、內容等等,也取決於親子關係,影響著孩子是否能夠立即執行。

    另外,聽父母的話就一定對嗎?父母有時候說的話也帶有很大的情緒、很大的偏差,可能是對的,但不一定總是對的。

    另外,孩子完全聽話未必是好事。

    1、多聽話就可能少用腦,這是很自然而且簡單的道理。孩子的創新能力是最寶貴的,多動腦筋,少些限制,就會多想辦法多突破。反之,凡事只要聽話就行了,大腦沒有運用的機會,便不能發展出更高的智力。

    2、聽話是產生依賴性格的溫床。一些家長為孩子各方面都做了周到的安排,認為孩子只要聽話便事事妥當,且不說這樣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就算真的實現了。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也會是一個軟弱無力、毫無主見、自己不知道怎麼創造自己幸福生活的人。

    3、有質疑才有超越的可能。家長總是希望下一代比自己更好,但是,如果孩子非常聽話,完全按照自己所說的去做,孩子再好也只會學得八成,那結果更可能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故此,若真想下一代比自己更好,必須允許孩子不聽自己的話,那才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 4 # 探己錄

    大人照顧不好我,難道都是大人的錯嗎?

    我們習慣了從自己的視角來看問題,很多生活中的小事,換個角度和位置就會有不一樣的體驗,舉幾個例子:

    1.媽媽說:寶寶是個睡渣,怎麼哄都沒用,每次睡覺就像打仗,她犟得跟頭驢似的,每次我都被她氣得半死。

    寶寶不服氣:我沒換尿布不舒服行不行?我已經睡飽了行不行?你沒讓我吃飽我睡不著行不行?我也心情不好行不行?你哄你就有理啦?我被哄就必須睡得著嗎?

    2.媽媽說:我家孩子真不聽話,讓他別亂扔東西,他偏不聽,拿著東西就往人身上砸,吼也吼了,打也打了,一點用也沒有。

    寶寶不服氣:當我醒了哭著找媽媽的時候,你也沒有及時出現啊?當我吃飯慢一點的時候,你就大聲吼我的時候,你也沒管我會不會難過啊?憑什麼我就得按照你說的做?我不聽話,只是想讓你“看見我”而已。

    3.爸爸說:我的孩子是不是理解能力有問題啊,輔導作業,一題講了三四遍都是一臉的不懂,我簡直要抓狂了!

    寶寶不服氣:你反思一下,你那樣講自己聽得懂嗎?沒邏輯,沒故事,亂七八糟地,還一臉不高興,我才懶得聽。再說了,只是不會做一道題而已,你大驚小怪幹嘛?

    所以當你在問孩子不聽話,難道都是孩子的錯嗎時,孩子可能也在納悶,大人照顧不好我,難道都是大人的錯嗎?

  • 5 # 宇軒媽育兒

    小孩子不聽話當然和大人有關係,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不過,話又說回來了,現在能有幾個孩子是“聽話”的孩子呢?難道你想讓自己的孩子像個木偶似的聽大人的指揮,我想沒有幾個家長願意自己的孩子是這樣的吧?“聽話的孩子”和“不聽話的孩子”長大後的結果是截然不同的,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

    聽話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是按照父母的意願做事情,有時甚至只是為了討好父母,讓父母高興,沒有自己的想法,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如果小孩子是犯了很原則性的錯誤:比如,出口髒話,待人沒禮貌,撒謊,大人教育他,讓他改正,而他不聽話,還是很肆無忌憚,那麼大人就該想一想,孩子是在模仿誰,大人用合理的方式繼續引導,做出榜樣,一點一點底糾正。

  • 6 # 浩媽雜談

    這個話題戳中了我。

    我之前一直以為是孩子小,孩子不懂事,孩子無理取鬧,孩子不聽話,總之,一句話,一切都是孩子的錯,跟我們沒關係。

    慢慢我發現,其實我錯了,小孩不聽話,起碼有一半責任是大人的。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需要我們大人的引導和監管。如果孩子經常發脾氣,經常無理取鬧,肯定是我們的教育方法沒對。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用心的大人。

    最近孩子脾氣焦躁,易怒,我也在尋找原因,經過多次溝通後,孩子說出了心裡話,他說自己明白有這個毛病,特別是在做作業和睡覺的時候,他也在想改,但是還沒找到方法。

    這就需要家長的引導,如果家長一味責怪的話,孩子肯定不會說出心裡話,甚至會更加逆反。

  • 7 # 淡淡檬香326

    我想說的是無論何種情況,身教重於言傳。所以小孩聽不聽話取決於你在家面對父母或者愛人的問題時迴應他們的態度。假設即使你有不快,在回到家面對親人時,不擺出一副厭惡鄙夷的面孔,不把工作中的煩心事帶回家“渲染”家庭的氣氛,那麼在這樣一個祥和的氛圍中,孩子感受得到家的溫暖,他不至於無理取鬧吧。即使有些事情孩子做的不對,只要大人不依仗自己的權勢,不居高臨下的指責孩子,其實還是很好溝通的,常聽人說“人小鬼大”其實說的就是孩子也有很多心眼,只不過你以為他不知道的說不定他比你還清楚,所以不要以為孩子小什麼都不懂,而自以為是的說道,首先你就沒有把他擺在一個“人”的位置上。

    我女兒特別喜歡在吃飯時看電視,為此我老公和她沒少起爭執,什麼拿筷子打嘴,或者就是一巴掌拍在茶几上,再要麼就是一把奪過遙控器,帶著那種想把遙控器摔爛的情緒狠狠的摁掉開關。這時候我都覺得她爸爸做的太過分了,因為吃飯看電視這就是我小時候的寫照,而作為父親,他們的做法如出一轍,換位思考一下,女兒此刻的心情應該和我小時候差不多,這就不能怪她不聽話了。有什麼話不能好好說呢?這也是我當時特想問我父親的話。我為女兒拭乾淚水,輕聲同她商量:“我們這一碗飯邊吃邊看,這一集不間斷,第二碗飯電視先暫停一會好嗎?”小傢伙愉快的同意了,而且比平時還吃的多。所以合適的方式方法是絕對可以取代“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粗魯行為的。

    對於小孩不聽話,大人是否也有責任,我只想說一句話,大人應該與小孩攜手成長,而不是冷眼旁觀,以不變應萬變。

  • 8 # 陪伴孩子度過叛逆期

    很多時候,家長的情緒、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性格和成長方向。

    當孩子叛逆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孩子總是針對家長的觀點,有一句反駁一句,或者不理不睬,平時說的話完全聽不進去,反而振振有詞,不可避免的會發生“針鋒相對”的現象。

    這個時候的親子關係,是最脆弱的,因為家長和孩子站在了對立面,很快,這種衝突就會暴露在你和孩子的情緒、語言、行為和動作上。有的家長比孩子還學不會控制焦慮發怒的脾氣,發現單純講道理孩子不聽的時候,就開始責罵孩子,最後可能發展到打孩子。這些做法只會引起孩子強烈的逆反心理。

    那麼,叛逆的時候,如何避免像敵人一樣針鋒相對呢?首先,家長一定要控制自己焦慮的情緒,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和心情,儘管知道孩子讓自己生氣了,但儘量剋制住;其次,學會心平氣和地與孩子對話,果斷堅決地表達自己的看法和信念,讓孩子更容易接受。最後,家長有底線有原則,引導孩子建立手機網路、學習、作息、運動的邊界。

  • 9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家長期望孩子說了就聽,其實是希望孩子服從自己。

    聽話應該有兩個含義:你聽我的,我聽你的。

    往往彼此傾聽得出的結果執行力更好。

    “我以前兇吧,態度不好,他不聽我理解,可是現在我好好說了,他還是不聽。”這是家長困惑的地方。

    常常家長會走進一個誤區,是什麼呢?

    如果我放下身段,跟你好好說,那麼一定能到達我的目的:“讓你好好聽我的話。”

    家長的目的就是要:你聽我的。

    這個想法有個根本性的問題: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想想看配偶間如果這麼要求對方:你要聽我的,顯然會有矛盾,那麼放在孩子身上也一定遲早會出現矛盾,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矛盾會增大或激化。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

    (1)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望不一致

    那麼孩子的想法呢?我還沒玩夠呢,等我玩夠了再說啊

    所以家長的期望和現實就存在差距了,所以矛盾就出來了。

    大人的感受就是,我的孩子不聽話

    (2)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一而再而三地嘗試

    比如說,商場裡面亮晶晶的商品,可能昂貴,也可能是易碎的;但是孩子對商品的價格和材質沒有概念,他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不足,他也沒有辦法以預判形式是什麼樣。他沒有我們大人的社會概念,比如說碰壞了要賠,賠還要不少錢,而且這個錢賠出去沒有回報,是冤枉錢,這些孩子統統沒有概念;即使家長跟他說:“不要碰哦,壞了媽媽要陪的”這樣的話,他也只是聽,對他來說,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商品呈現出來的漂亮的樣子或者功能在實際地吸引他,讓他去一探究竟,所以他沒法聽大人的“離得遠遠的”

    給大人的感受就是,這孩子越說越做,不聽話

    (3)這是孩子一個個性化過程,對說“不”的產生的力量很享受

    有的時候孩子說“不”或者反抗家長的時候,家長的激烈反應,讓孩子體會到“不”這個詞真的很有力量,那麼大的孩子很享受這樣的力量感。

    比如說今天是規定的穿校服上學的日子,孩子說“我不想穿校服”。家長就著急了,“今天是規定要穿校服的,你不穿校服,你穿什麼?其他小朋友都穿,你不穿?”家長就噠噠噠,一頓講道理,目的是要說服孩子,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被大人控制了,也感覺到我只要說“不”,就能把大人搞得雞飛狗跳,這個很有意思,所以他會常常來刺探一下大人

    給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怎麼就說不聽呢,真不聽話

    (4)孩子對“不要”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樣

    比如說,過馬路,大人認為過馬路就是快步走,謹慎前行,注意前後左右的行人啊,拐彎的車輛啊,總而言之要小心地儘快走到安全的地方

    孩子聽到大人說過馬路不要跑,他拉著你的手,一蹦一跳,因為紅燈變綠了,大傢伙一快往前走的人流很讓人興奮啊,我是其中一個很讓人開心啊,剛才停著等,現在齊步走,這個很讓人激動啊,所以他的動作完全表現出他的感受和心情,他沒法理解那些個危險和緊張。

    那麼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真是越是危險,他就越做危險動作,真是不會聽話的熊孩子

    (5)大人不傾聽孩子

    有沒有過這樣的情形,孩子說:“媽媽,快快,快看我”,他可能把你的大衣服披在身上了覺得很好玩,他可能把枕頭、玩具或者水桶頂上頭上了,他想要跟你分享他的創意,通常家長們沒有感受到危險,或者正在忙著的時候,都是很敷衍地看一眼,“哦,看到了”或者很不耐煩“唉呀,正忙著呢,沒看到嗎”於是這樣的反應也給孩子做了個榜樣,他也學到了,下一次,他也會這樣對待大人叫他比如吃飯啦,睡覺啦

    這個時候家長忘記了自己曾經做過的示範,他只感受到當下孩子的行為:怎麼叫都不聽,真是不聽話哦。

    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1)審視自己的行為

    每次孩子來找我們的時候,你覺察一下自己的行為,你有沒有在認真地聽孩子說話,你有沒有敷衍孩子,有沒有給孩子做“不聽話”的榜樣?

    這個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或者你的配偶或者家人,當孩子叫你們或者跟你們說什麼事的時候,你的迴應方式是什麼,記錄下來

    然後從現在開始,可以很認真地迴應孩子的每一次呼叫,即使你手裡正忙,正在炒菜,也可以把火先關掉,然後蹲下來,看看孩子是什麼事情,如果是需要花很長時間的,可以跟孩子說:“我聽到你叫我啦,我現在正在炒菜,吃完飯我們一起玩,好嗎?”或者你們可以約個時間,每天一個固定的時間一起交流的,讓孩子把要跟你做的事放到那個時間去,這個固定時間稱之為特殊時光。

    (2)給孩子權力和選擇

    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一條紗裙子上學,可是天很冷;可以讓孩子先穿上衫裙子在門口試一試,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穿;可以這麼說:“今天天氣比較冷,媽媽打算要穿絨的衣服。你如果要穿紗裙子的話,可能會冷,也可能不會冷;或者你可以先穿了在樓下走一走,再來決定穿不穿,好嗎?”

    當然也可以根據裙子的厚薄和大小,給孩子有限的選擇:“你打算在裙子裡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呢,這個由你決定”——當然我們說這個有限選擇給出的選項是大人能接受的,就比方剛才那個例子,不管是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大人都可以接受,就可以給出來做為選項,大人不能接受的,就不做為選項來提供。

    (3)傾聽,進入孩子的內心

    比如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個電飯煲,可以抱著他在安全的範圍內,去看一看你是怎樣把米和水放進去的,是怎樣按鍵的,或者也可以抓住他的手指,讓他按正確的鍵。讓他體會參與的快樂

    或者是孩子睡覺前怎麼也捨不得玩具,還想玩,可以跟他說:“嗯,這些玩具都很有意思,你一定想要玩到不想再玩為止,現在是睡覺時間,是你自己收玩具還是媽媽和你一起收?” 用共情的方法去理解孩子,讓他覺得被關注到。

    (4)運用幽默

    比如說洗了澡,不及時穿衣服,可以先用被子把孩子先圍起來,孩子通常很喜歡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他會很享受光魯魯在被子裡的感覺。這個時候你還可以跟孩子玩遊戲,拿著他的衣服說:“嘖,這件衣服是誰的呢?他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是椅子的吧?........”

    (5)尊重孩子,留出時間

    通常我們說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讓孩子受打擾,就是在他看書,玩玩具的時候不讓他在那個場景中被打斷。如果剛好到吃飯時間了,怎麼辦呢?提前一點知會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心理預期,不要讓他立刻放下手裡的工作。

    可以這樣說:“我們馬上就要吃飯了,你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過來?”

    也可以說:“還有五分鐘就要吃飯啦,你可以準備一下嗎?需不需要小鬧鐘提醒你?”如果孩子同意,那麼按個小鬧鐘,孩子可以聽到鬧鈴響之後按計劃行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婚姻中,你們遇到最大的煩惱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