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美國網友熱議為何印度生產成本比中國高。
0
回覆列表
  • 1 # 李星河I

    印度作為我國的鄰國,同為四大文明古國,近代同樣有著被侵略的歷史。兩個同病相憐的國家,本應該和平共處,但是由於印度的膨脹以及繞不開的地緣政治,讓中印關係因為邊界問題雪上加霜。

    我們一直說,印度有一個雄心勃勃的大國夢,雖然印度武器被嘲諷為萬國牌武器,但是印度的實力的確不容小覷。

    作為金磚國家之一,近些年來印度的發展有目共睹,尤其藉助著人口紅利,印度正在迅速崛起。在2016年印度就已經超過義大利和巴西成為全球第七大經濟體,2019年印度GDP總量達到了2.94萬億美元,超過英法,位列世界第五,其GDP增速常年在五個點以上,印度是除了中國之外經濟增速最快的大國。有人估計,在2030年左右,印度會將日本拉下馬,成為全球第三的經濟體。

    這些例子只是想告訴大家,印度的實力不可小看。雖然印度環境差了點、社會亂了點、貧民多了點、種族矛盾大了點,在經濟方面,印度的發展真的沒話說。

    甚至,現在很多外企都有向印度轉移的趨向。先不說外企,就拿富士康、小米、vivo等工廠都在印度設立分廠。於是有人擔心,印度的快速發展,會不會在若干年之後取代中國製造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當然,也不是沒這種可能,但是在21世紀基本不可能。印度能在短期之內發展這麼快,最根本的原因是抓住了人口紅利,印度擁有龐大的市場,其人口近13億,與中國相當,龐大的人口為其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但是在本質上,印度制想要成為世界代工廠還為時早已。

    首先,我們從進出口產品資料和型別上分析一下印度製造為何不行。

    雖然印度經濟規模躋身世界第五,但工業水平和其他主要經濟體的差距非常大,大部分工業產品都依賴於進口。2019年,印度進出口商品總額為8080.3億美元,其中進口商品總額約為4838.6億美元,佔比超過五成。2019年印度貿易逆差高達1597億美元,足以看出印度出口商品的低迷。

    作為對比,2019年我國進出口商品總額為45761.26億美元,其中出口商品總額為24990.29億美元,佔比達到54.6%。

    印度出口給中國的產品中,初級產品為大頭,比如糧食、農作物、礦產資源以及化工產品,為中國出口給印度的主要商品前三位分別為機電產品、化工產品和賤金屬及製品。

    中國主要進口印度的礦產資源,印度主要進口中國的製造成品。這說明了什麼?印度製造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要知道,中國是全球唯一被聯合國認證的具有完備現代化工業體系的國家。現代化工業體系包括39個大類,525個小類,在中國應有盡有,中國不僅能生產鞋子、襪子,也能生產飛機大炮以及航天器。中國製造遠銷海外,中國基建更是走向世界,並且成為暢銷品,就連軍工企業也開始在國際市場上佔得一席之地。

    但是印度呢?光從軍工企業就能看出來印度製造實力還是差了點,印度的軍工企業估計道倒貼錢也不一定有人敢買。

    資料是不會騙人的,在這點來看,印度想要取代中國成為世界代工廠,還需要時間,至少不是現在,也不是21世紀。畢竟中國製造業的崛起也用了將近百年。

    然後,印度民族宗教矛盾制約,階級矛盾顯著,種族對立明顯,使得印度無法完全發揮出來人口資源優勢。

    曾經有一個段子,富士康在印度建廠之後才發現印度人工作能力差強人意。三個印度工人才可以達到一個工人的工作量,同時印度人拒絕加班,加班就辭職。當然,可能說的有點誇張,但是這就是印度的真實寫照。

    並且印度人的學歷普遍不高,只能大部分人幹一些苦力活,說白了印度製造業“迅速崛起”,其實是印度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勃興,是中國已經走過的階段。在高階產業方面,印度幾乎沒有任何競爭力。

    準確的說,中國工業轉型將最基本、嚴重汙染的、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逐步淘汰,而這些產業分佈到了東南亞國家和印度,但是由於印度基礎教育人口不足,中國轉移出去的產業都無法接盤,談何取代。

    再者,中國製造正在由中國智造轉變,必然會轉移一些產業,這也標誌著我們將從製造大國轉變為製造強國。

    自2007年起,中國的高階製造業實力逐漸獲得提升,而勞動密集型產業佔中國出口總額的比例逐漸下降,到去年勞動密集型產業佔中國出口總額的比例大約在20%左右,而機電產品佔中國出口總額的比例超過五成,可見中國的經濟轉型正在取得進展,中國當前正在推進“中國製造2025”戰略,希望從製造大國轉變成為製造強國。

    反觀印度國內工業現代化程度不高,同時工業基礎薄弱,除了少數幾個頂級集團擁有完整的現代化工業設施以外,其餘工業區很多機械裝置依然是手工或半自動操作。

    印度的產業結構和歐美髮達國家相似,服務業佔據主導,這在發展中國家當中並不常見。在網際網路剛興起的時候,印度政府便大力扶持軟體產業,這也是印度為數不多的在全球範圍內具備競爭力的產業之一。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印度的社會制度與中國製度相比,無法凝聚更大的動力。想要超越中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總的來說,中國製造是中國透過將近百年時間才建立起來的全球最全工業種類,印度想要在短期之內取代中國,根本不可能。不是小瞧印度,是工業化的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印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就拿美國來說,近些年製造業流失嚴重,美國不僅一次提出讓美國製造業迴流,避免空心化,但是口號喊下去幾年了,美國製造還是無法恢復到巔峰時期。

    從這次疫情之中就可以看出來,美國所需要的醫療物資基本上都來自中國,一場危機就讓美國的製造業手足無措,你認為印度剛發展起來的新興國家能在短時間取代中國製造嗎?

    顯然是不可能的,只能說印度存在成為製造業大國的可能,但是想要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還是有點難。當然印度照這個趨勢發展百年未必不可能,只是在當前想要取代只能說印度太年輕。

  • 2 # 光華

    不會。印度人普遍缺乏現代組織訓練文化,勞動者文盲居多,大多數受教育水平很差,這樣的勞動者大多是不適合現代工廠工作的,即便是低技術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樣的人口素質導致了印度人的生產效率沒有國際競爭力,加之印度政治的行政效率也很差,基礎設施落後不足也是這個原因,這些都讓印度的製造業缺乏國際競爭力,當然不可能成為世界工廠。

  • 3 # 萊蒙夫人

    印度不可能成為世界工廠。

    中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個依靠廉價勞動力成為世界工廠的經濟體。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重大技術進步都帶來產業革命,進而催生若干個經濟強國。兩次技術進步中間的空白期,技術先進國家的主導產業進入衰退階段,開始尋求產業轉移,這成為後發國家實現趕超的機遇期。這個空白期越長,技術擴散和產業追趕越從容,也越容易誕生趕超型經濟體。事實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到資訊科技革命之間,經歷了近百年的時間。這個漫長時間,誕生了蘇聯、戰後日本、東亞四小龍、中國等趕超型經濟體,他們無一不是承接了先進國家的產業轉移,其中蘇聯利用了大蕭條期間的美國、德國的技術;戰後日本承接了美國的技術,亞洲四小龍承接了日本和美歐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則承接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產業轉移。中國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尾巴,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做到極致,成長為世界工廠。

    印度無法抓住人工智慧時代的機遇。當前,資訊科技革命的大幕已經全面拉開,機器替代人的速度將快速提高,後發國家借勞動密集型產業實現崛起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印度失去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在資訊科技時代到來後,只是區域性利用這一時代機遇,即承擔勞動密集型的軟體外包業務,而在製造業上無所作為。目前,智慧時代正在到來,傳統制造業+大資料=智慧製造。印度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很快將成為世界第二網路使用者大國,意味著擁有龐大的大資料資源。但是,印度的傳統制造業過於落後,技術積累不足,意味著其大資料資源缺乏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印度有大量年輕低技能勞動力需要就業,而智慧製造意味著“無人工廠”成為主流。因此,智慧製造與印度解決年輕勞動力就業的思路相違背。考慮到印度脆弱的製造業基礎、“深厚”的民主傳統、強大的就業壓力,印度政府既沒無能力,也無意願推動智慧製造。

    總之,基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世界工廠已經過時;印度現有政治體制、政策需求、技術儲備,又導致其無法利用人工智慧時代的機遇;印度已經與世界工廠無緣了。

  • 4 # 速讀財經

    印度和中國很像:領土面積廣大、人口眾多、發展中國家。

    當中國的勞動力價格上漲後,大家很自然地想到:印度經濟能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麼?

    我覺得,至少在十年內,印度經濟還沒有準備好成為“世界工廠”。

    一、“印度製造”計劃的失敗

    在印度總理莫迪當選時,製造業在印度GDP中的比重是16%。

    當時莫迪承諾,將推行“印度製造”計劃,把這一比重提高到25%。

    印度想大力發展製造業,因為在印度人眼中,中國製造的商品實在是太氾濫了。

    可惜的是,2014年計劃啟動時,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是378億美元,如今3年過去了,到2017年,逆差金額竟然擴大到了516億美元。

    在推行“印度製造”計劃3年後,印度反而向中國進口了更多的商品,這顯然宣告了這一經濟計劃的失敗。

    二、廉價,但不是合格勞動力

    基礎條件和中國如此相似,為什麼印度的製造業卻沒能發展起來?

    因為印度的工人雖然廉價,但我覺得還算不上是合格的勞動力。

    印度工人每小時的平均工資是92美分,遠低於中國工人的4美元,如果單純做算術題的話,印度製造的成本顯然更低。

    但問題是,中國工人的效率更高,足有印度工人的4倍!綜合考慮下來,不管是僱傭中國工人,還是僱傭印度工人,製造業的成本其實差不多。

    印度工人效率低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印度的文盲率非常高,沒有受過教育顯然無法適應現代化生產的需要。對比強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印度的工人只能算是勞力,但算不上合格勞動力。

    三、內部市場需求不足

    印度的領土面積廣闊,人口眾多,這原本是一個天然的龐大市場。

    可惜的是,由於大多數人沒有受過教育,沒有合適的工作,印度的貧困人口數量極多,有3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每天的生活消費不到13元人民幣。

    自身生活都成問題,顯然不能指望他們成為各類商品的消費主力,而在需求不足的情況下,製造業是沒辦法擴大生產、形成規模效應的,因為就算生產出商品來,也賣不出去。

    雪上加霜的是,印度至今沒有形成統一的內部市場,各個行政區劃之間存在著或明或暗的貿易壁壘。一個商品生產出來後,要想流通轉運,必然遭到層層收稅加價。

    這樣做的後果是,一個商品,從新德里運到孟買,居然和從廣州運到孟買的運輸價格差不多!問題是後者的運輸距離比前者要遠得多!

    四、糟糕至極的基礎設施

    印度的基礎設施比較糟糕,製造業是一個需要穩定電力供應的部門,但在印度,停電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

    因為印度現有的發電能力實在不給力,難以滿足全國的電力需求。

    相比之下,中國此前在高溫天氣下確實採取過限電措施,但停電確實是極少發生的事情。

    對製造業來說,停電意味著停產,停產意味著損失,經常停電顯然是不可容讓的一件事情。

    除了電力供應外,印度糟糕的公路狀況也足夠讓製造業在轉運商品和貨物時頭疼的了。

    總之,我覺得,中國能取得“世界工廠”的地位,一是自身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二是擁有統一的內部市場,三是擁有大量受過基礎教育的廉價勞動力,四是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足夠完善,印度要想取代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目前來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身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印度的人口結構非常年輕,這是印度的最大優勢,如果能善加利用,印度還是最有可能成為新“世界工廠”的經濟體。

  • 5 # 魔鐵的世界

    從目前的發展狀況看,印度很難成為世界工廠。雖然印度有大量廉價勞動力,但要成為世界工廠,並不是僅僅比拼誰的廉價勞動力多,否則非洲比印度更有優勢。

    所謂世界工廠,就是為世界市場大規模提供工業品的生產製造基地。也就是說,一個國家成為世界工廠,其生產規模要足夠大,大到能滿足整個世界的市場需求。工業革命以來,有三個國家先後成為了世界工廠,第一個是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二個是美國,第三個是中國。

    印度為什麼很難成為繼中國之後的世界工廠呢?我們來看看成為世界工廠的三個必要條件:穩定的政策環境、海量的資本彙集和大量廉價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海量的資本可以透過對外開放吸引,但大量廉價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卻只能靠本國培養,而且它是建立世界工廠的最基本條件。道理很簡單,人力成本高的話,勢必推高產品成本,削弱競爭力,沒有競爭力,資本就不會落腳。

    中國能借四十年改革開放契機成為世界工廠,至少兩波廉價人力大潮功不可沒。第一波廉價人力潮發端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數以億計的農村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洗掉腿腳上的泥巴,湧進東南沿海城市的工廠,成為紡織、服裝、玩具、製鞋等低端產業流水線上的工人。他們是誰?是正在老去的60後、70後,每年春節前後在打工城市和家鄉的一次往復遷徙,製造出一個世界專有名詞“春運”。

    第二波廉價人力潮發生在21世紀初的高校擴招。高校擴招雖然引起不少爭議,但最大的好處不容忽視,每年數百萬理工科大學畢業生充實到工廠、研究所,接過60後、70後的接力棒,推動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從產業鏈的低端向中高階轉移。

    現在,我們來比較印度和中國的差距,看它能否從中國手中接過世界工廠的接力棒。確實,印度也是世界人口大國,而且很快就會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成為印度的驕傲,並被視為發展印度製造的資本。然而製造業需要的是高素質的工人和管理人才,不是湊人頭。有人會說,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人力素質也不高,比如最初走進工廠的60後、70後,但大家別忘了,當時中國已經開始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很多人具備初中畢業文化水平,絕大部分都已脫盲。相反印度識字率低於平均水平,基礎教育輟學率居高不下,但高等教育規模擴張很快,一句話:高等教育直追中國,基礎教育恍如非洲水平。而製造業離不開紮實的基礎教育。

    儘管很多印度人自我感覺良好,但也有清醒的印度經濟學家(而且是多位)總結出印度製造面臨的六大障礙:

    規模小。大多數中國製造都是大規模批次生產,印度更多是兩三臺機器的“小作坊”。 

    生產效率。麥肯錫的報告指出“印度製造業工人的平均生產效率僅為中國同行的1/5。”該報告顯示,無論在自動化裝置的應用、產能利用還是在供給鏈和質量控制等領域,印度工廠都落後於中國同行。

    腐敗。印度的行賄受賄行為瑣碎而且頻繁,涉及各種日常經營活動,加大了企業經營成本。

    運輸。從廣州到孟買的距離是德里到孟買的5倍,但從成本來看,7300公里的海運幾乎與1400公里的陸上運輸大體相當。印度沒有任何優勢可言。

    電力短缺。印中兩國的電價相差無幾。但中企幾乎沒有斷電憂慮,而發電量不足使印企受困於頻繁斷電和電力缺口。

    官僚主義。在印度,其多種族的民主傳統正制約著新企業的成立和經營。例如,在印度徵地的難度遠高於中國。在世界銀行經商便利度排名的大部分指標上,中國企業都享有遠比其印度同行更便利的經商環境。

    並不是說,印度絕無成為世界工廠的可能,但在可能變為現實前,首先需要解決前進路上的諸多障礙。大家別忘了,印度有個傳統,各種美好的承諾從來不少,但承諾能否兌現只有溼婆才知道了。

  • 6 # 廣雅君觀世界

    印度想成為“世界工廠”並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關鍵是自己要進行重大的變革。我覺得以下事情應該要做:一、印度政府要調整國家發展的主要方向,不要窮兵黷武,把國家主要資金用於發展實業、改善民生方面。二、印度要建立相對完善的企業孵化體制,減少青年創業障礙,將本國精英人才儘量留在國內打拼。三、印度政府要真捨得下決心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水、電、路、網路都要完善,垃圾要清理乾淨。不然有多少外資企業願意來一個垃圾遍地的國家來投資呢?怎麼能為本國公民多創造就業機會呢?還有就是要多修廁所,隨地大小便成何體統?四、印度要下決心改變奇葩的勞工法,消除企業用工障礙。五、印度現在許多地方還有民族分離主義武裝和反政府武裝,印度政府要儘量解決這些武裝力量,必要時與他們實現和解,以創造相對和平的國內環境。六、國家要加強對勞動者素質提高問題的重視,重點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為國家培養大批有專業技術的勞動力。七、努力促進印度真正形成統一的國內市場,保證經濟發展正常化。八、實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九、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規,使本國企業與外資企業能夠形成良性競爭,在競爭中相互發展。如果印度把以上工作真正做好,成為“世界工廠”應該不是單純的夢想。

  • 7 # 萌生愛i

    印度是我們的鄰國,對我們雖然不是太友好,但在這裡我還是中性的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印度完全有機會成為新的世界工廠,因為印度人口眾多,經濟欠發達,勞力那是相當的廉價。企業家都是追足利潤的,哪裡的人工便宜,工廠就開到那裡去,印度由於人口眾多,發展很不平衡,有的地方溫飽都是問題,比如企業家把工廠開到這裡來,只要低廉的工資,就能找收到很多工人,利潤空間很大,對商人來說有極大的吸引力。

    我們改革開放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相比較而言我們的勞力現在有些供不應求,所以直接導致,工資直線上漲,企業利潤日益減少,很多跨國密集型大企業,為了追求更多利潤,工廠外移成為了一種趨勢!這就給印度提供了很多機會! 印度雖然在勞動力上有優勢但也有不足,基礎設施落後,很多地方水電公路配套設施不齊全,再治安情況也不是很理想。這也約束了一些進駐企業的步伐。

    跨國企業外移,對我們來說或許也是一件好事,在人口有限的情況下,讓我們告別那密集型拼人力的低端工廠,來發展我們的高精端企業,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 8 # 275544992

    必要條件不足!

    1政府的態度,當時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是給了外商很大的利益的,比如減免稅,政府出頭等

    2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還是以中國為例,水電暖等服務要穩定,其次交通運輸要通暢

    3人口紅利 人首先要多,其次要有一定的文化底子,就好比你找一個大字不識的人去幹活,光培訓就要把你逼瘋……

    印度以上條件能滿足幾個,最多半個把,人多……

  • 9 # 蒙歌先生

    世界工廠一直是中國的代名詞。中國改革很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建立了很多工廠,眾多加工製造業就此落地生根加之國內當時形勢一片大好,所以中國有了世界工廠的美譽。

    對比一下中國和印度就能清晰的看出印度能否繼中國之後的又一世界工廠,首先,中國和印度的相同點都是超級人口大國,有充足的廉價勞動力,都是發展中國家需要加工製造業解決大部分的就業問題。然後再看看不同的地方,中國有發達便利的軌道交通,方便產品的運輸,但是印度的鐵路公路的運輸系統陳舊,耗時長,成本高。還有一些環境因素中國的氣候更適宜,利於工作提高生產力。

    以上簡單的對照印度成為世界工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印度還不能成為世界工廠的幾點主要的原因:

    1、教育沒有普及,整體教育水平低下(招到合適的工人很難)

    2、勞動者效率低(生產效率很低)

    3、運輸成本高

    4、法律苛刻,稅率較高

    5、工業體系不完備

    以上問題基本解決,印度成為世界工廠就不遠了!

  • 10 # 太平洋電腦網

    我司在出差印度的同事,他們吐槽最多的就是:印度基礎建設真的太差了。

    他們在印度經常是不敢出去吃飯,因為衛生條件真的太差了,很容易就拉肚子。而且印度的道路建設非常不堪,經常就看到牛、人、車在鎮上最好的公路在走。

    論基礎建設,中國的城市建設是領先了印度好幾個身位的存在。所以外國企業更加喜歡到中國去投資建廠,因為印度缺乏基礎建設和工業配置,這些是無法靠一個企業建立起來的。需要政府、國內外企業共同努力營造。

    同時,華人的素質高太多了,中國這些年一直在致力於加強國民的基礎素質培養,中國平均學習在初中接近高中的水平。但是印度的文盲太多了。

    2014年的時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9日釋出的報告顯示,印度是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年人文盲人口達2.87億,佔全球文盲人口的37%。實在太可怕的了!

    華人平均素質比他們高,工作效率比他們高太多了。

    但是,我們不要沾沾自喜,因為隨著印度的發展,我們很多工業遷移到外國是正常的。我們也要做好產業升級的準備。

  • 11 # 一汪清泉

    只要比加班印度比東亞人差的很遠,所以現在要做的不是教會他們加班。要多讚美他們。現在這麼多鄙視人家的都是幹嘛?秀優越感?印度啥樣西方比我們更清楚,為啥什麼都肯賣印度,對中國就要封鎖?全世界都知道。印度精英也知道。但他們無能為力,麻煩中國的精英把精力用在改變自己的國家上。印度用不著你出力,出了力人家還不認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多家裝設計師沒有自己的設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