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蝸牛悟語
-
2 # 還沒成熟的小葡萄
其實我個人覺得是中國的傳統思維方式,或者說是一代人的思維方式,社會在變,人的思想也在變,或者說所處環境在變,你的想法也在變。
中國的人把傳統思維就是有房就有家,有個安樂窩,那是因為中國改革開放後富起來的速度太快,但是這批人以前是很窮的,從最開始的木質房變為平房再變為樓房用了不到二十年,速度是很快的,也感受到了房屋改變帶來的舒適感,再加上這代人結婚對房子的看中,也把房子放在了第一位。
但是當大家舉全家之用供了一套房產後,原有的生活品質會下降,電視上還出現過如何省錢買房,內容基本上是節省一切開支,包括吃飯的錢,座車的錢,還有可能是培養小孩準備的錢,家庭成員為了還款而走上了沒日沒夜工作的境地,很多人因為還款壓力而不得不接受一份自己不願意做,或對自己有傷害的工作。
有部分人因還款壓力而退遲要小孩。有部分人因為還款壓力會遠走他鄉尋找工資高的工作,還有部分人會回鄉買房而造成二地分居。
所以城裡沒房的時候以為有房就有家,有房了,有可能不是家沒了,而是為了家而放棄了天倫之樂,放棄了家庭的團聚,造成了家不成家了。
看著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好久。
房子是每個人的棲息之所,剛剛畢業,紮根城市,能有一份工作讓自己留下來,是年輕人邁向社會的第一步。住單位宿舍的應該算是比較幸運的了,大多數人還是群租房吧,能經濟上單獨承擔公寓費用的一定是少之又少。
白天穿梭於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辦公室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阿諛奉承溜鬚拍馬欺上瞞下的背後,都有一顆純潔的心靈,一個美好的希望,那就是拼搏再拼搏努力再努力,早一天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
歷經千辛萬苦,也許兩年,也許十年,也許更久,久違的大紅房產證上終於簽上了自己的大名,那一刻,心真的滿足嗎?
父母不能接來同住,多年的打拼換來了的僅僅夠自己居住的小窩。為了工作,身不由己,多年沒有回家看望日益年邁的父母,沒有享受最基本的天倫之樂。
為了房子,和愛人之間一定有那不為人知的心酸故事,或兩地分居,飽嘗相思之苦,或耐心不夠,愛人離自己而去,或因沒有住房而心痛打掉不合時宜的胎兒………
在拼搏的同時,不知不覺磨掉了自己的稜角,收起自己的鋒芒,隱藏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矇蔽自己內心的善良,摺疊起玻璃一樣易碎的自尊,一次次修改自己那虛無縹緲的理想。
失落感在每個房間蔓延,房子是冰冷的。只有溫暖的房子才能稱之為家。家裡應該有父母,有愛人,有兒女,有正直,有快樂,有內心深處執著驕傲的滿足,有堅守孤獨的勝利,有捍衛自尊的傷痕累累。
我,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里,在紙醉金迷的陷阱面前,在坎坷不平的前行道路上,不迷失,才能真正感受到家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