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騏說
-
2 # 鈺涵茶行
四書五經,漢代以後獨尊儒術,學習儒家經典,如論語,再有君子六藝,詩書禮易樂射,後來八股文風盛行後為了應考還要學習八股文
-
3 # 絃斷有誰聽3699
《四書》,《五經》,《論語》,這些是最基本的課程。附加諸子百家,各種詩詞曲賦等。因而造就了過去讀書人紮實的文學基礎。才會在詩詞上成就非凡才華!
-
4 # 沒有夢想的物理老師
古代人讀的基本上是儒家學派的,都是追崇孔孟之道。比如三綱五常這些,之所以在我們思想中根深蒂固,跟古人讀的書是離不開的。從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到明清時候的8股取士,都是考的這些苦悶知道的書。
-
5 # 一山一水一夢間
1、歷史書籍,如《史記》、《資治通鑑》等類;
2、四書五經是必讀的。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3、諸子百家叢書:
包括《老子》、《莊子》、《管子》、《列子》、《墨子》、《荀子》、《屍子》、《孫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韓非子》、《淮南子》、《山海經》等等,取百家之長,增長見識,應付科舉考試。
4、早期詩人留下來的詩作及書籍,比如東晉的陶淵明,唐初的王績,唐代的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李清照等等,都有不少好作品供後人學習。
讀書是一個過程,也是為了科舉考試,當然也有民間的山水田園詩人。他們讀很多書,學富五車,才能寫出好詩來。
-
6 # 醉眠芳草
古代詩人首先是讀書人,讀書人讀書的首要目的是參加科舉考試。因科舉制度演變,各朝讀書人讀書側重方向也不盡相同。
唐朝科舉主要是明經和進士兩科,明經主要考經義,進士科注重詩賦。經義主要包括《禮記》、《左傳》、《詩經》、《周禮》、《儀禮》、《周易》、《尚書》、《公羊傳》、《穀梁傳》、《孝經》、《論語》。詩賦則對格律要求較高,想要考好,估計前代各大名家詩賦都要有所涉獵。宋代科舉內容基本沿襲唐和五代舊制。
明清時期主要考八股文,內容從四書五經中選取,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當然,古代詩人讀的書肯定不限於此。傳統經典之外,史書也是詩歌典故的重點出處,《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等都是史學經典。
中國古代詩歌主要沿襲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和《楚辭》的浪漫主義傳統,老莊的道家以及佛教經典也影響深遠。
-
7 # 923老石油
這個問題真的好玩,看過紅樓夢的都知道啊,賈寶玉喜歡和林黛玉在一起就是因為可以看閒書,讓賈寶玉高興,薛寶釵勸賈寶玉好好讀書也能考個功名讓賈寶玉心煩,能考功名的是四書五經嗎,
-
8 # 溫小姐葉先生
每個朝代的讀書人看的書不一樣,同一個朝代的讀書人看的書也不一樣。明朝之前的讀書人,看書比較雜,根據個人愛好看書。唐朝的科舉科目較多,常科有秀才,進士,俊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醫科,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五十多種,制科名目更是數不勝數。而且唐朝出人頭地不是隻有科舉一條路,所以唐朝讀書人讀書非常雜,琴棋書畫是宋朝出現的,但是唐朝讀書人如果不會一兩樣,都不能叫讀書人。例如李白劍術真的不錯,琴也非常不錯,而且還能譜曲,李白的書法也有流傳的,杜牧也有書法流傳,在三希堂法帖裡有。宋朝的科舉科目比較少,不過宋朝讀書也還是比較寬泛。從明朝開始,想出人頭地只能走科舉,那就鑽研四書五經吧,因為朱元璋搞了個八股文,為了代聖人立言,所以還要看朱熹的四書章句集註。另外,春秋有三種,左傳春秋,轂梁春秋,公羊春秋,詩經也有若干注本。明清時期的讀書人有很多不會算術,看不懂賬本,所以必須找幕僚師爺。唐朝時科舉過後還有身言書判要過關,判就是根據考卷上的一個案子,寫出判詞,所以考科舉必須要懂法律。明朝的武將大多是文盲,所以戚繼光寫的書大多數武將看不懂,而文人會願意看武將寫的書?清朝更不必提起。
小學就是啟蒙,主要的是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然後還有《增廣賢文》、《弟子規》、《朱伯廬治家格言》、《神童詩》等等。三、百、千就是用來識字的教材,後面的主要是用於學習行為規範。
小學學完了,就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然後讀諸子百家、主要讀,《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莊子》。
最後是二十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
-
9 # 火車頭筆談
古代著名詩人李白、蘇軾和關漢卿讀什麼書?弄清楚以下三個問題,答案或許就出來了。
第一,古人讀書的目的。“萬般為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古人的共識。古人讀書的一般目的和現代人一樣,首先是認字、求知、求學問,學做人、做事的道理,然後透過“學而優則仕”,達到他最主要和最終的目的即考取功名,以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歸納起來,無外乎“修齊治平”四個字。
第二,古人的書目。中國封建社會輕視自然科學,漢朝以降“獨尊儒術”,科舉考試成為社會的主流和價值取向。因此,“頭懸梁錐刺股”,窮經皓首,所讀書目都是圍繞著所謂的“濟世經邦”這個主題。書目一般為由朝廷欽定並頒佈的指定教材,主要有:
啟蒙,讀“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朱伯廬治家格言》、《神童詩》等。
小學,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然後,讀諸子百家,如《荀子》、《老子》、《莊子》等。
最後,讀《二十四史》等。
第三,古代讀書人有二個特點。其一,讀的書雜,涉獵廣泛。譬如,唐朝有秀才、明經、醫科等五十多種科舉科目,如果讀書不雜,涉獵不廣,就應付不了考試,成為“半吊子”。其二,要有“六藝”傍身。六藝指六種技能:禮、樂、射、御、書、數。古代文人、雅士、上流社會計程車大夫必須有的技能如琴棋書畫,也稱為“文人四友”,是一個讀書人必須具備的。再有,就是劍術等。因此,讀書人如果不會一、兩樣,都不好意思叫讀書人。例如李白有“劍仙”的美稱,古琴也非常不錯,而且還能譜曲,書法也有流傳。至於詩文聲律對仗,如笠翁對韻、聲律啟蒙,乃至其後的平水韻和詞林正韻等等詩賦常識,對古代讀書人而言,純粹是小兒科的東西,不值一提。
此外,南宋以前也沒有類似於現在的作家協會或詩歌協會之類的組織,更沒有專門的作家和詩人,賦詩填詞完全是業餘愛好或應對唱和之作。
總之,古代既無“漢語言文學專業”一說,也沒有專門的詩人一職,古人所讀的書目大都是應付科舉考試的書籍,作詩純屬副業和業餘愛好。但是,又確確實實地湧現出一大批白居易所倡導的“詩歌合為時而作”的風雅之人、扛鼎之作,比如李白、蘇軾和關漢卿,比如唐詩宋詞元曲,它們都是一部部極好的教科書,併為我們後人所學習和永遠傳唱。
回覆列表
三字經中已經高度的概括了: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