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竹國居士
-
2 # 靈臺主人
古人確實是說過“五十知天命”,並且還是大成至聖先師說過的,但是這個“五十知天命”是對一般普通人而言的嗎?其實是有很大的疑問的!
比如當我們自己到達五十歲時,會知道自己的天命嗎?顯然是不大可能吧,甚至生活中所遇到的那些五六十歲的人,想法也不見得有多成熟。所以有人說:
男人是永遠長不大的,只不過是所玩的玩具變得越來越大而已!這句話其實出自《論語·為政》,而整部的《論語》是孔門弟子們,根據孔夫子日常教誨他們的言行編著的,所以大多是以對話的形式存在,所以凡是夫子的教導,都用“子曰”來特別提醒學人。如子曰:
“吾十有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夫子向弟子們介紹自己的從學經歷,也就是說他自己從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但他到底要立志學什麼呢?我想應該不是這時才開始識字、認書吧,相反應該是學識有一定的基礎了,所以開始立志於儒家的“內聖外王”之道。也就是曾子在《大學》中所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同時也就是祖述堯舜、一路由文王、周公一直流傳下來的“先王之道”,所以我們後世講到一個人為什麼讀書?目的就是: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其中這個“為往聖繼絕學”,就是怕如果自己不努力學,前代聖賢流傳下來的絕學就可能流傳不下去,所以要去繼承。所以孔夫子在十五歲時,大概也是這樣為天地、為生民、為往聖絕學而發心努力的,所以這樣經過大約十五年的努力,基本上學的差不多了,所以“三十而立”,也就是其儒家“內聖外王”之道的中心已經確立起來了。
而後世我們習慣用“而立之年”來代表三十歲,其實這個“三十而立”是指孔夫子自己,是指聖人而言的。如果就我們普通人而言,不用說“三十而立”,即便是到三百歲也不見得能立起來。接下來一直到這個“五十知天命”,也同樣不是指我們普通人而言的,但是孔夫子自己又是如何做到的這個“五十知天命”呢?
我們有一個成語典故叫做“韋編三絕”,要知道春秋時的書是由竹簡做成的,中間透過牛皮繩子穿起來,一卷一卷的,所以我們提到古書文獻,總是說某部書第幾卷,而不像我們今天所說的第幾本、第幾冊。而孔夫子由於讀書用功,所以穿竹簡的這個牛皮繩多次斷裂,可見其用功程度是令人歎為觀止的,但他究竟是讀什麼說這麼用功呢?難道沒有過目不忘的本領需要一直讀嗎?
據傳讀的這部書正是《易經》,孔夫子對這部書是愛不釋手的,而他對於《易經》的心得便是所著的《易經·系傳》,所以後世形容《易經》為“人更三聖”。而更為巧合的是孔夫子在開始讀《易經》的時候,正好是五十歲左右,由於通曉了《易經》,所以世上之事無所不知,徹底了達天命,所以他自己說“五十知天命”。
-
3 # 有話少說
五十而知天命,那是孔子他老人家吹牛。天命是什麼?《論語》裡有“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就是說,人的命運,由天命決定,人是改變不了的。
孔子怎麼知道“天命”?天說的?顯然,是孔子自己說的嘛。
既然一切決定於天命,也就是人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
則,周易八卦算命,算的再準也沒用。老天叫你死,你活不了。老天叫你活,你死不了。老天叫你發財,你窮不了。老天叫你窮,你富不了。
孔子五十知天命?他老人家五十六歲當司冠行相事,才幾個月就下臺了,不得已周遊列國,推銷自己的主張,結果無功而返。他老人家若真知天命,何必去周遊列國,一事無成?
-
4 # 樹德漢碩
五十而知天命。我都六十耳順之後了。我就淺說一下吧,五十半百是指人的年齡,人到五十就是知天命年齡了。如何認識天命,有的到死也做不到,有的不必五十就清楚了。五十是人生過半了,有經驗閱歷了,可以看清看透看破了,應該懂事有為了,不會再迷糊莽撞了。
知天命,各有各的理解認識,生死由命,富貴在天。有人受宿命論思想影啊,認為命運天生天註定,沒有能動性,而悲觀失望,有人認為命運有天生,但也有能動性,因而積極熱情而有為,幹出一番事業來,孔子不也是五十知天命後才幹出一番大事業來的?所以很有一些人沒有真正瞭解認識“知天命”真正涵義,就是年過六十七十也不懂。要懂,年歲是一因,人的思想,心態,思維也是一大因。
天命,就是客觀的自然規律。知天命,就是真正的認識瞭解或掌握客觀自然規律。即人對自然,社會,人命等等已看清看透了,有經驗閱歷,懂世事人情了,會做事,能順應自然社會,少做錯事而能做好事了,挫折碰壁少了。但有的人對“命運”也無法真的瞭解,其人生必是可悲多不幸的。
命運一是命,一是運,命指生命性命,運是運氣。命有生死壽夭,運有盛衰窮通。命更多指自然性或先天性,運更多是社會性後天性,即人生經歷的種種方式,程度與可能性。命與運相連,互為作用。命是先天,運是後天,並非全由天註定一點不變的,運是能動會變的,命不好,運會有補救的,人能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對人影響很大。不認識這一點,完全處於被動無主動是很可悲的。
-
5 # 命理師陳一宏
五十知天命,並不是針對所有人來說的。這是孔子在講他自己。
孔子說他活到五十歲的時候,才知道他三十而立志並一直在做的這些事情,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仍然認為這是對的,方向也是對的。他覺得,所做所為,都像是天命,也認為是他必須做的事情。
天命,就是上天要你乾的,但沒直接言明。在人心裡,好像是冥冥中自由註定一樣。孔子就是也這麼認為的。反觀我們,要是能在五十歲左右,回想自己之前種種,也認為自己所從事的,所經歷的,那都是天命。那其實就也無怨無悔了,心中安然,安若泰山。
可是,有沒有啊?這些都是要自己反觀內照的。
-
6 # 樊登讀書安徽授權點
出處
五十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大概的意思是講孔子對自己的一個人生規劃,孔子作為中國古代的聖人,他說出的話當然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意義40歲對世界不再感到迷惑,到了50歲能夠頓悟活著的意義。我認為這是一件比較難做的事情,很多的人到了50多歲,依然每天還在忙碌著。為孩子操心,為父母擔心。不是每個人都能五十而知天命,只要能夠做到無愧於心就已經很了不起了。更何況,這個只是大聖人孔子對自己的一個標準。大家可以借鑑、參考,至於做不做得到或者說要不要做,就看自己怎麼想。
-
7 # 踏雪無痕155438045
三十而立,三十歲正好是中年,成家立業,看自己立起來沒有。
四十不惑,四十歲身體走下坡路,上有老,下有小,生活會沒有方向感,很迷惑。
五十知天命,到了五十歲,大部分人這輩子基本定型了,知道自己是什麼命了。
六十耳順,到了就是歲,人生已經到了暮年,什麼壞話難聽的話都能聽進去了,所以耳順。
回覆列表
五十歲過後人?就像個皮球在地上滾來滾去?啤酒的表面就像人的容顏,已經失去了他的新鮮,當初情緒飽滿!心懷鬥志?對一切事情都有一種新鮮感的念頭逐漸變淡了"……
一個人到了50歲,如果是一個技術工人,在某一行業,必定有一定的成就,也許也就是說老師傅了。而人有所長也必所短。人生不可能把世界上的萬物都能吸收、利用、後知改變……比如說網路的發展?是人們的思想開始了新的變化。一個積極向上的人,到了50歲?好像生活剛剛開始,對什麼事對什麼人?特別的感興趣。秋之一比當初小時候還要認真?到了50歲的人,生存的意義是不同凡響的?但這個問題和生活經歷有關,和時代也有關係,前清年代的人比現在的人,人生觀的不同,接觸事物的不同。有量變到質變,科技進步了,人類的複雜性?沒有了前人那淳樸厚道。而現代社會?追求的都是名利,金錢,美女享受在前吃苦在後。我想天上是沒有掉餡餅的。無論你多富有,無論你多大?整個世界會有勝劣汰。對年齡來說,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一切的一切都隨著時間改變,從前的都是故事,現在的事情都是正當時,未來都在想象和夢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