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ungLeo
-
2 # 無中生有
作為阿里文娛的CEO,高曉松先生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忽悠,高先生的才能集中在嘴大無腦上,與易中天教授都是文化廢墟里的毒草。我們不能因為毒草長得高大就認為毒草就是白蓮花!
-
3 # 樹哥解讀
沒有看到他講區塊鏈的內容,但是看到他講5G沒內容。雖然我是搞通訊和區塊鏈的專業人士,那我自己想,如果放到我的角度,我講不了他那麼通俗易懂,雖然有些細枝末節的技術問題有待商榷,但事實上,能把一個事情給老百姓講清楚,是極其厲害的人。普通人是不需要那麼關注技術細節的,形成一個統一的概念就好。
-
4 # 幣圈事務總局
觀點是沒什麼問題的,都是合乎邏輯的推理和預測,就是有的點兒避重就輕的意思。
單就演講和宣傳的意義而言,確實值得肯定。對絕大多數的普通人來說,講解恰到好處的原理和知識,高曉松本人的個人魅力恰恰能夠在這樣的時候很好的發揮出來,流暢的表達,易懂的例子,傳播效果優秀,這種簡單易懂的形式,也是在為行業做出貢獻的一種方式。
遺憾的是,大多數面向未來慷慨激昂的演講不會告訴你技術帶來的隱憂,人們在興奮5G和區塊鏈可能帶來生活上改變的同時,卻忽視未來可能存在的不公正待遇。你們看優點,我來講缺點,看看有什麼是這個演講沒告訴你的東西。
成本下沉
高速大量的資料傳輸配合高質量的版權內容,這個舉措顛覆內容產業的思路是沒問題的。演講中不止一次的提到,這個潛在需求其實是一個toB的需求,大型的影片網站或是電信運營商有這個需求,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升經營效率和利潤,改變演講中提到的“自助餐”模式。
但是有個問題需要思考,假設在區塊鏈技術的輔助下,版權價值和使用已經可以做到實時結算,出售版權時也不再使用現行的打包出售某地區或某段時間的版權,這種方式。這樣的更迭對C端的影響是好的嗎。通常行情況下,影片網站引進一個好的IP是能夠帶來不錯的流量和利潤的,同時也存在20%的產品貢獻80%的利潤這一情況,這就可以說明,好的IP在打包出售時其實價值是被低估了的。
那麼,在技術已經普及的背景下,會出現兩個情況。一是上游版權尤其是優質版權變得值錢,且價格上漲,中游效率提升,內容集中商轉型為內容運營商(content operator 演講中提到,直接用),而下游成本增加,因為主要的流量現在都在影片網站的手中,使用者的資料,喜好和習慣都是在產業轉型期間很輕易就可以收集到的東西,而且隨著轉型的深入加上一些大資料公司的配合,這些資料一定會越來越精細,就是高曉松提到的資料顆粒會越來越小。
這就好像什麼呢?簡單來說,本來的情況是大家是版權方少賺一點,影片網站少賺一點,C端使用者可以少掏點錢。有一天突然影片網站說,我們有5G啦,我們有區塊鏈啦,本來由大型公司或組織承擔的一部分費用最後全部沉澱到消費者身上,變成了窮B別用的模式。這是好現象嗎,消費者們一邊掏版權費,一邊掏流量費還要一邊掏中間這些內容運營商的餬口費。
這是第一個演講裡沒有明說的缺陷。
公平與效率
說到這裡就得探討公平和高效的關係了。因為內容運營商不會憑空出現,Netflix,spotify搞清楚你天天看什麼喜歡什麼之後,一定會按照演講中提到的方式進行定製化服務,見人下菜碟。畢竟人家虧了這麼多年錢,好不容易有機會找補回來,那這些龐大的成本最終還是會壓在消費者的身上。
而且,一部懸疑電影給A收10塊,B收五塊就因為A喜歡看懸疑B喜歡看愛情?就因為A喜歡懸疑A就得多掏錢?沒有這樣的道理吧。而且,我喜不喜歡看懸疑電影是我的隱私好嗎,誰給你的權利用我的個人喜好多賺我的錢?這樣的時候,效率和公平就會產生很大的矛盾。A和B座位和場次都差不多,看得都是一樣投資2億美金拍出來的電影。這樣的時候,電影版權方自己用成本利潤率去定價會更好吧,然後市場自然會給你反饋你的定價是否合理,質量如何。因為市場本身是有效率的,消費者也應該有更多的選擇權。
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道德權衡,這是第二個缺陷。
成熟與規範
內容運營商的出現和規範化需要很長的時間。現在不管什麼行業,賺錢不賺錢的都在拼命收集使用者資料,總覺得有一天會有用,這個是不假的。內容運營商到來的時代很可能就是這些人的紅利期,行業的早期和初期必然會出現大規模使用者隱私洩露的問題,這個現在來看幾乎無解,規範化的過程可能很長。
演講中對區塊鏈的內容探討的不深,所以這些沒有展開來講,區塊鏈結合版權技術切實會如高曉松所講,帶來肉眼可見的優勢,比如可分割,實時結算,可確權等。且就目前來看,版權內容領域運用區塊鏈技術幾乎就差臨門一腳,這個領域一定會先於其他需要使用區塊鏈技術的地方發展。
那麼隱私保護的任務勢必在初期的野蠻生長中會被忽略,而有些資訊送出去容易,拿回來就難了。區塊鏈技術本來也是帶著保護隱私的目的誕生,本末倒置著實讓人心寒。但積極的一面是,行業亂象可能會反作用於行業,催生隱私保護相關的區塊鏈技術大發展,就好像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並不總是同時變革,所以這也是行業的機會。
而在這之前,內容運營商導致的大規模隱私洩露,是第三個缺陷。
馬太效應加劇
這個老生常談了,馬太效應幾乎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線上的馬太效應遠比線下劇烈的多,你看看上面的這些分析,哪一個不會造成更劇烈的線上馬太效應?
流量會越來越多的集中在掌握流量的人手裡,雖然演講的最後也提到區塊鏈技術幫助普通人獲得更多的流量紅利,在一個關於明星與粉絲的舉例中,有這麼一句話“區塊鏈能夠精確的分割弱價值,用一群人的弱價值交換強價值”(大概這個意思,原文可能不一樣。)但是這話其實只說了一半。
支援你的粉絲雖然可以用弱價值交換強價值,但是這個群體會因為利益分配導致效率的逐步降低,這些人能夠貢獻的力量是不同的,均分收益會導致能量大的人不作為,按貢獻度分則會招致馬太效應讓弱者和後進入者自動退場。這是個很難權衡的問題。也是為什麼剛才我說現在的模式效率雖低,但卻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馬太效應,雖然不是出於本意,但是C端使用者整體是受益的。
如果一切真如演講所言重新洗牌,這就是第四個缺陷。
以上。
-
5 # 追逐夢想開花
對於高曉松這樣的高智商高情商的人來說,他去了解一件事物,理應不會像很多人說的,看完稿子就開始滿嘴跑火車吹牛。相反,他很有可能真的是深入研究並理解了區塊鏈和比特幣背後的原理後才會有這樣的一個演講。對於這樣的事情,在區塊鏈行業還處在發展初期來說,是越多越好的,這個行業太需要來自外部的新鮮血液了。只要不是進來割韭菜的,一起做大行業,對所有人都是有好處的。
-
6 # 區塊鏈幣海
原文:https://www.bihai123.com.cn/
【2018年國內區塊鏈媒體模式盤點】
盤點全年,圈內幾大引發口水、帶動流量的幣圈事件,EOS幾乎成了延續半年的主旋律,EOS主網上線、火幣節點賄選、EOS記憶體和CPU資源相繼緊缺……不一而足。
事實證明,什麼穩定幣、STO都是張口就來。徐明星遭遇人身威脅、李笑來暴露本性不過是老生常談,一時騷動。唯一能溜著交易員玩,讓國內輿論操盤手焚膏繼晷,甚至讓發幣團隊都慌得夜不能寐,能把新三大國內背景交易所都拉下水乾髒活的就只有FCoin“交易挖礦”了。人類歷史頭一次發現,媒體寫手的手速竟然跟不上交易所發通告的速度了……
這難得一見的FCoin網際網路運營瘋魔化案例,在去年9·4監管後難得一見地集中展示了行業媒體亂象、區塊鏈媒體暗戰。這股蠻荒中奔騰的資訊洪流左右著圈中投資,甚至會讓來FCoin投資避難的P2P難民賠上身家性命。
自媒體真才實幹
自媒體筆桿子走天下、內容為王,正是他們能產出國內幣圈有乾貨的深度長文。
傳統媒體人和體制內開闢區塊鏈媒體必然會產生爆料揭短再收“封口費”的內容導向。
有類似背景的還有廣州時代傳媒的“區塊鏈Times”,期望開發負面揭發和媒體公關的業務模式。它甚至有紙媒出口,但因想獨樹一幟顯示幣圈行內人身份,四處找業內惡名昭彰的紅人做訪談節目,導致權威口吻和“黑莊割韭菜”習氣衝突,以及內容產量低下,以致於很快難以為繼。
科技媒體背景
圈內二三流PC端網媒
鯨魚區塊鏈就將這樣的模式做出了質量,並且顯得比較優雅。他們的目標永遠不會是深耕內容,而是想成為下一個金色財經。他們對內容生產和內容的價值是持續不斷的傷害,他們甚至懶於做外媒的搬運工。但這樣的媒體竟然已經算是國內幣圈中的佼佼者了……
行業內的複製貼上主義者
而對於像巨推鏈這樣的海量拿來主義的幣圈網站,因為低劣和沒有立場而很難得到常規的幣圈廣告客戶,他們的生財之道只能是大白話的軟廣文:直接賣起了交易即挖礦交易所模板!
巴位元論壇
在國內論壇開設需要前置審批的今天,巴位元是行業媒體中唯一把論壇辦得如火如荼的。其背後的能量令人詫異。論壇中可以開設付費交易所版塊,但即使後續不續費,已開設的版塊也不會就此被巴位元關閉,交易所客戶的投訴謾罵就會鋪天蓋地,事實上,只要你想長期運營,論壇一旦開了,你就很難優雅地關掉。如果大家都還記得去年的雲幣的話……
但是巴位元怕的是碰到了根本就沒想長久的交易所,那交易所版塊裡的客戶投訴就起不到相應的作用了。
官方背景的財經媒體
唯一當得上這一名號的財新網當然也不會放過這個幣圈熱點,正是去年9·4監管捉筆記者吳雨儉再次操刀“交易即挖礦”模式,引起虛擬貨幣交易所熊市混戰。但主流媒體對於無關政策風險的幣圈亂象並不戀戰,而這位財新專注幣圈的小記者另一大業務範圍是P2P借貸,P2P網貸大佬們卻正是國家互金委的基本盤,9·4監管就是互金委的拿手好戲……
剛看完曉說20190103期,這期是高曉松在清華演講關於5G和區塊鏈的一些內容,看完感覺言簡意賅很容易理解,讓我對與5G和區塊鏈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你對於5G和區塊鏈時代的看法是什麼?
回覆列表
我個人非常喜歡高曉松,並且對於他的各種各樣的影片節目,是期期不落的都在看的。但是對於他去談及區塊鏈這樣的技術,我個人認為還是有點扯淡的。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對高曉松本人會有什麼樣的看法,我只是說對於外行探討技術問題本質上都是一樣,都是在瞎扯淡。無論是羅振宇探討技術問題,還是高曉松探討技術問題,都是聽了那些所謂的技術行業的公司老闆們跟他們胡扯的那些技術概念,然後就以為知道了技術的真相。
而實際的情況絕非他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其實對於區塊鏈技術,我個人的看法是這個技術一無是處,沒有任何的作用。比如說大家熟知的比特幣,在我眼裡這只不過是一個大型的,分散式的,效率極其低下的資料庫而已。我完全想象不到這種爛技術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可以將其實用的價值。
因此幾乎現在所有的所謂區塊鏈技術,都是在變相的把它們做成電子貨幣,然後去圈錢割韭菜,僅此而已。因為他除了這樣去幹之外,沒有別的任何的應用價值。如果有的話,那早就被這些科技公司拿去幹正事了,誰還幹這個破玩意兒啊。
至於高曉松談論的5g方面的概念,我個人還是比較認可的。因為那確實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可能是跟他探討這方面技術的人解釋得比較通透一些吧,至於區塊鏈就完全是在忽悠高曉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