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曾暢暢

    按照現代的標準,古代王朝的所謂的疆域,究竟是領土呢,還是勢力範圍或者影響範圍呢?大體上王朝的面積只不過是後人畫的而已,後人畫多大就多大。中原王朝大致符合現代意義的領土,傳統上就是漢地18省,大致上也就等於北宋的面積。古代王朝中,只有清朝的疆域是基本準確的,因為有許多與外國的條約規定。

  • 2 # 文物樑子

    對西夏沒有辦法應付,對遼沒辦法。這與宋太祖自己出身後周武臣篡權有關。也是對唐朝後期各地節度使不斷坐大,中央政府難以制衡的一種歷史性教訓吸取,重文輕武。

  • 3 # 浮沉於史

    這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了幽雲十六州。

    後晉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的軍事支援,將幽雲十六州割讓,從此,中原王朝失去了天險屏障,北方廣大的平原地帶暴露在少數民族鐵蹄之下。

    這一丟,就是四百年,直到朱元璋崛起,才結束了這樣一個局面。

    幽雲十六州,本來是作為對外的一個防禦,也是蓄養戰馬的天然草場,這一失去,很難再組建騎兵不說,向北拓展也變得異常艱難。

    畢竟,作為屏障,向來就是易守難攻的。

    宋太祖武功強盛,如果是在他手裡,不能說沒有收回十六州的可能,可惜燭影斧聲,他死的不明不白。

    繼位後的宋太宗,在武力和人格魅力方面,比之宋太祖就遠遠不如了,宋太祖可以杯酒釋兵權,也不屠殺後周宗室,但是宋太宗繼位之後,太祖子孫死的死,廢的廢。

    論政治手腕,宋太宗是一把好手,論打仗,他就不行了。

    奪得帝位之後,宋太宗為了給自己正名,親帥大軍北伐,這一戰,宋軍大敗,宋太宗本人坐牛車逃回京城,自此,宋人不敢輕提北伐之事。

    為了防禦遊牧民族的南侵,宋只能在北方佈置重兵,這樣一來,所能用來征戰的兵力就有限。

    其次,宋朝重文抑武。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之後,宋朝歷代對於武將的防範都特別嚴,武將地位低下不說,而且很多時候都用文臣來駕馭士兵,宋徽宗時期,甚至用文臣或者宦官擔任統帥,比如童貫就是宦官。

    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宋人也就沒什麼開拓的想法了,沉浸在自己的花花世界之中,大家相安無事就行。

    這是北宋,到了南宋時期,宋的北方領土大面積丟失,國家被徽宗糟蹋一遍,國力已經削弱了很多,而且金軍時不時就要南下一回,統治者如同驚弓之鳥。

    他們不僅年年朝貢,還要維持軍隊來防範金軍,他們沒有多餘的國力來談拓展領地的事情。

    而且一旦這麼做了,萬一金軍南下,宋就有遭遇多面作戰的可能,比如西夏、吐蕃等等,說不定都會參與進來。

    所以這麼看來,兩宋領土較小,就在情理之中了。

  • 4 # 山堅海闊

    因為重用儒家,儒家有個特點,自己幫助漢人治國,用的是德,但投降之後幫助少數民族打漢人用的是才,所以儒家政治,外族只要利用好儒家的才,就一定能夠打敗漢人,不管少數民族人數多麼少。中國歷史打下大半個中國的都不是少數民族,都是在投降的儒生幫助下的偽軍。這幫偽軍為什麼戰鬥力這麼強?崖山之戰兩萬偽軍全殲二十萬宋軍,據說也有蒙古人,不知多少人,我想蒙古人會水戰嗎?為什麼儒家當了漢奸之後漢人的軍隊就能打仗了呢?是不是要深思一下?

    還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話是投降的儒生說的。可見其忠心耿耿,但不是對漢人而是當漢奸對付漢人。我不明白儒家與漢人有多大仇,按說都是一個民族的怎麼就沒幾個幫助自己人如此忠誠的?我們是不是要深思?

  • 5 # 小南讀

    若是從秦開始算起,除去分裂時期,算下來的正統王朝中,基本上都是面積大於兩宋的,歸根結底就是因為燕雲之地落入外族手中。

    燕雲一帶本身就是為了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分界線,基本上無論是誰掌握了燕雲之地誰就能取得戰略攻勢。

    為何如此,便是因為地勢的原因,燕雲之地南邊是中原腹地,一馬平川,十分適合騎兵發揮,所以如果草原民族掌握了燕雲,基本是就是想怎麼蹂躪就怎麼蹂躪。

    另外一方面,草原民族缺鹽鐵,中原要是控制了燕雲,把各個關口一堵,不讓鹽鐵進去草原,要不了些年草原基本全得崩潰。當初蒙古在明中後期就是被中原用這招弄得接近崩潰的。而明的滅亡跟燕雲一地的豪紳走私有關係,皇太極兵圍北京的時候,其實後金本身就已經有很大的危機了,也是因為這場兵圍北京才使得後金活了過來。

    說了這麼多,其實無非是想說明燕雲的重要性。而且燕雲落入外敵手中也直接導致了兩宋落入完全被動挨打的境地。

    首先我們還得吐槽下石敬瑭這坑,把這個對漢人無比重要的地區割給了契丹。

    要說燕雲之西是山西,這個地方原是五代十國北漢的地方,趙光義滅了北漢以後拿下此地,總算讓北宋能不用讓自己的臉去擋別人的刀子了,總算可以用赤手去接刀子了。然後西夏崛起,把河西走廊佔了,從此宋軍就跟馬無緣了,只能用兩條腿去跟六條腿的打架了,打不過就算了,還跑不過,你指望這樣的形勢下兩宋還能開疆拓土?

    基本上兩宋開疆拓土的時期只有趙匡胤和趙光義兩朝,後面基本都是守勢。更何況北宋的軍制是一直為人詬病的,而南宋因為蒙古的壓力改進了一些軍制,但也是隻能守。

    說到底,兩宋疆土這麼小就是這兩部分的原因,一個是燕雲的問題,一個是北宋的軍制問題

  • 6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趙匡胤的宋和司馬家族的晉一樣,薄情寡義,做了見不得光的事,有些偷偷摸摸、鬼鬼祟祟,就怕有人和他們一樣,覬覦他的皇權,一門心思搞權術,國家大小無所謂,北宋到南宋,越來越小,最後到崖山僅有的皇脈和忠臣淹死,完蛋!

  • 7 # 千斤義

    兩宋的國土疆域之所以小。個人認為有三點原因。

    第一,宋代處於中國中世紀晚期,一個大變革的時代,整個漢文化圈周邊也因此產生變革。而這一巨大的變革前期卻是一個較為統一的廣大疆域—大唐。

    宋代國土面積狹小的首要原因便是面臨著唐朝衰落所留下來的大中華分裂的問題。原先唯中華馬首是瞻,無論漠北、西域、東北抑或是青藏地區,都是由大唐王朝的國力維持住了和平統一。而大唐敗亡,中華周邊各部應聲獨立,自然也就從眾友變四敵。

    宋代所面臨的周邊強權是隋唐秦漢所未有過的強大。中華地區恰好經歷了唐末動亂剛剛統一,在國土戰略防衛上,選擇的就保守,主動出擊的要求不大。西北、漠北、東北、青藏皆有敵意,很難開疆拓土,增加戰略縱深。

    其二,幽雲十六州的丟失,中原地區幾乎無險可守,對於北方的防衛要求遠大於收復失地出關拓土的需求。加之西北失去,無天然馬場為戰馬提供馴養空間,北宋兵力構成上,就難以長驅塞外,中原無強大騎兵支撐,雪上加霜。

    其三,宋代長期積貧積弱的社會局面,一方面應對國內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矛盾,一方面還要控制將領軍權,以防擁兵自重,無暇他顧國土擴張。防守的意義大於拓土的意義。

    以上三點構成了宋代國土面積狹小。積貧積弱可以從王安石變法的迫切就可窺之。

    此觀點純屬個人的分析,若有不妥之處,望指正,輕噴。

  • 8 # 使用者69322867842

    這個提問歷史問題,不嚴謹。照此說請問東晉也是漢朝為兵王朝,他統治版圖不過如此,也沒有北宋版圖大吧,北宋之所以沒有完成大一統格局,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宋太祖過早去世所致,他三十九歲承大統,四十九歲離奇過世,種種跡象死於謀殺,他在十年在位時期平定中原,江南,嶺南,巴蜀等地。繼任者要麼志大才疏,北伐無功,要麼碌碌無為,更有甚者如徽,欽二皇帝昏庸。第二:嚴重抑文壓武,造成外行領導內行,雖然防止了武將擁兵自重,對抗中央行的局面軍打仗呆板教條所以屢次對外用兵勝少敗多!第三:暮兵制有缺陷,一般暮兵者是犯人和社會上小混混,紀律性差,素質低沒有多少戰鬥力,兵多而無用。

    到了南宋版圖近一步縮小,淮河以北地區,及黃河中下游地區淪陷為金統治佔領區,實力近一步下降,加之宋高宗害怕各地領兵統帥,擁兵自重,不聽節治和排程。所以多方壓仰,節流。使其行動受到約束,難有發揮。再者:害怕戰果擴大後,金人送回二俘虜皇帝,造成自已皇位不保。所以不積極進攻。

    還有就是重點光復區後,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重建和防守,權衡利弊後,感覺不划算,力不從心而已,所以隨遇而安,朝生夢死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熬夜後應該如何護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