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千山1

    善始善終說來容易,但天下人有誰可以做到!人來這個世界,有什麼事情是自己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即使有也必然只是能影響自己的事情。但預見事物發展只能以自己的條件為基礎。但凡有別的因數參與,事物發展趨勢就不是個人可以決定了。退一萬步,即使所有因數都來源於自己。而我們真有自知之明嗎?與其追求有終,我感覺還是隨機應變更重要。畢竟古人對我們有所告誡是想我們好。記住關鍵,我們能好,才是先人的願望。而先人地建議,往往受他們的認知侷限。

  • 2 # 老慢

    《詩經》比《論語》、《道德經》還早的多,更應該用古文字的本義去理解,否則,很容易搞錯。這句話的關鍵是對“初”和“終”的理解。

    初,衣人(大)。古文字中,人有兩個寫法,人:是小人;大:是大人。衣:完全包裹在裡面的,即非常貼合的。故,“初”字的造字本義是:凡事都只考慮自我需求的。

    中華文化認為,天下萬物的初始狀態,都是先考慮自己的,但只考慮自己,不考慮外界和環境需求,很難生存,很難活得好。所以,必須學會從客觀、從環境需求、從匹配角度看問題。

    所以,初,雖然是客觀事實,但並不是好事,因此,初級是最低階的、最原始狀態的,必須往中、高階發展,才會有好結果。

    因此,“靡不有初”的本義是:任由自我私慾無限擴散。

    終,從匹配點分開,逐步走向終結;加“糸”,強調“相關的一切”;故,“終”字的造字本義是:凡事都越來越不匹配,越來越沒發展前途,最終只能完結。引申,才是不再繼續發展下去的終點。

    因此,“鮮克有終”的本義是:凡事都與客觀需求越來越不匹配,只能不斷走下坡路,最終滅亡。

    所以,“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應該譯為:凡事只考慮自己最合適,哪有不滅亡的道理。

    其實,家庭婚姻,單位團隊,國家社會,都是這個天理,凡事都只考慮自己最合適,幹什麼都不會長久,絕對不會有好結果。

    所以,把這句話解釋為“應該善始善終”,有點牽強,根本沒說清楚私慾膨脹必然走向滅亡這個客觀發展規律。

  • 3 # 一二一

    世間萬物的存在離不開初始,但很少能夠做到最後迴歸自然。比如你有一個好想法但不一定沿著你的初衷發展變化,最後的結果可能事與願違;樹都是由爪子發芽成長為樹木的,但很少能成為參天大樹的,有的受自然環境影響,有的受客觀條件制約。

  • 4 # 淡漠千里1

    這句話出自《詩經.大雅.蕩》。如果斷章取義地話,古文言文都可以演義出很多能夠自圓其說的解釋。所以就必須回到其出處聯絡上下文才有可能比較準確地理解其本意。

    原文:

    蕩蕩上帝,下民之闢。疾威上帝,其命多闢。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譯文:

    無所不在的上帝啊,他是人類的創造者。嫉惡如仇又仁愛萬民的上帝啊,他的意志篤實而堅定。上天既然創造了眾生,其原本的意志難道還不實在、不明顯嗎?不能理解把握上天的初衷,很少有人能得善終的!

    大家記住:“上帝”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固有的神!!!西方的神叫“呀喂”或者叫“god”

  • 5 # 土豆三把刀

    這句話出自《詩經·大雅·蕩》:“蕩蕩上帝,下民之闢。疾威上帝,其命多闢。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闢bi,這裡是君主的意思,烝 是眾多的意思。匪同非。諶,個人認為同誠,誠信。

    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君恩浩蕩的天帝,是天下百姓的君王。暴虐威嚴的天帝,其命令不公,上天養育了萬民,君王的命令不誠信。往往剛剛釋出的命令條例,很少有最終落實的。

    此後,“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經常有人引用它來表達:凡事一定要善始善終。(什麼都有開頭,但很少有能堅持結束的。)

    比如《資治通鑑》卷四:韓、魏既服於秦,秦王將使武安君與韓、魏伐楚,未行,而楚使者黃歇至,聞之,畏秦乘勝一舉而滅楚也,乃上書曰:"臣聞物至則反,……。《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昔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於艾陵,還為越禽於三江之浦。

    比如《宋史》列傳張昭傳:“……明宗方務聽納,昭(張昭)覆上疏曰:"臣聞"安不忘危,治不忘亂"者,先儒之丕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者,前經之至戒。究觀列闢,莫不以驕矜怠惰,有虧盛德。”

    又比如:《明史》列傳張昺提到:“……織造停矣,仍聞有蟒衣牛鬥之織,淫巧其漸作乎?寶石廢矣,又聞有戚里不時之賜,珍玩其漸崇乎?《詩》雲‘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願陛下以為戒。”

    等等。

  • 6 # 山有a木兮

    就是”善始者多,蓋終者寡”的意思,沒有人不在開始時很謹慎,但很少有人能堅持到底,引用這句話是提醒人們”不忘初心”,堅持始終!

  • 7 # 說句話罷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說人們不是沒有(良好的)初心,但很少有人能夠有很好的結局。

    這句講述了一個道理:人們在開始做事時往往熱情高漲,隨著時光流逝,激情開始降溫,最後事情或是不了了之或是草草收場。如果人們不能保持初心(高漲的熱情),最後往往不會有好的結局。

    這句話出自《詩經·大雅·蕩》。"蕩蕩上帝,下民之闢。疾威上帝,其命多闢。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講的是周厲王在位期間,橫徵暴斂,惹得民怨沸騰,全國各路起義不斷。周厲王為了壓制國人的不滿,嚴密監視百姓的言論,一旦發現就立即殺死,民眾不敢亂說話,在路上見了面,只好對一下眼睛,這就是成語“道路一目”的來源。不久便發生了著名的國人暴動,周厲王遭到驅逐,三年之後,他便死去。“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兩句,是說周厲王為人為政,剛開始做得還好好的,卻不能夠善始善終。

    在現在的大環境下,資訊紛雜,真假交錯,亂花迷眼。人們往往輕易的開始一件事,然後再草率的結束。因為開始的時候,只看到了成功以後的收益,忽視了路途的艱辛以及開始時的困難,而當一段時間的付出沒有回報時,人們就會輕易地放棄。轉投他處,如此迴圈往復,很少有能堅持下來把一件事情做精做細的。

    以上就是我對“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句話的理解,感謝閱讀。

  • 8 # 文史霸唱

    這句話的本意是告誡人們做事要善始善終,不要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很多人都是開始做事時候,興致勃勃,熱情高漲,但是持續進行下去,則是最為考驗個人的意志毅力時候,很多人行百里者半九十,到了最後階段,有的由於困難重重,自動投降而垂頭喪氣放棄,還有的最終快要勝利時候,則驕傲大意,思想麻痺,從而一失足千古恨,突然遭遇失敗。所以我們要牢記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句話的哲理。

  • 9 # 老瓜瓢

    讓人們知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同時,也要警惕“初心易得,始終難守”。

    人,都有惰性,做人做事的過程中也容易被誘惑和放縱。這句話,就是讓人們有警醒之心,進一步採取行動,能夠克服人性的弱點。

    有善始善終的含義,但重在警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子朝南是不是終日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