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是什麼意思?
14
回覆列表
  • 1 # 幼兒教育小馬達

    教育痕跡非常明顯時,雖給我們提供了明確的指導,但會讓我們感到深深的挫敗感和無能感,對自我長遠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潤物細無聲”式的教育卻會讓人感覺很舒服,既能指導我們,又不會降低我們對自己的評價。

    講個故事來說明。

    a的父母第一次站得很遠,對a說:“那樣很危險,別在家裡玩木棒!”a感覺到危險了嗎?沒有!因為他的動作並沒有產生任何不良的實際後果(唯一的不良後果就是被大人教訓了),所以他短暫停下後又會繼續重複同樣的動作(小孩子很難僅僅因為成人的口頭警告而真正停止某種探索)。這次是真的產生不良後果了——不小心碰到櫃子上的相框,相框落下,碎的七零八落。父母聽到聲音,第二次又出現了,對a說:“你看看,我說過沒有,不能在家裡玩木棒,讓你不聽。看看現在相框碎成什麼樣了!”

    a的父母是在教育孩子,但會讓a感覺到深深的挫敗感——父母說的真的是對的,我是錯的,真的不能在家裡這樣玩。等a習得了這種固定的思維模式,他還敢不聽父母的話嗎?如果他什麼都聽從了父母的意見,還能指望他具有極強的個人主見?一個真正的乖寶就誕生了!

    b的父母第一次出現,走近b,對b說:“我們試試看木棒在地板上能不能轉起來?”將b在垂直方向上的遊戲變成了水平方向上的探索,危險性就會大大降低,同時也滿足了孩子探索木棒的慾望。過了沒多久,b又開始重複最初的動作,因為他蹲在地上玩有點累了,還是覺得站起來玩木棒,身體更舒服。b的父母又出現了,對b說:“木棒都被你晃暈了,你能跟木棒玩其他遊戲嗎?讓它休息下!”b可能就想出將木棒放在地上自己跳過木棒等遊戲。b真的造成不良後果——摔破了相框,b的父母在這個時候問跟孩子討論:“怎麼才能避免這種情況呢?你有什麼好辦法?”

    b的父母也是在教育孩子,但沒有傷及孩子探索的慾望,並且還發展出b的創新意識。即使b真的造成不良後果,這個不良後果也會讓他自然而然意識到甩木棒的時候不可以離櫃子太近(這是自然後果法)。家長鼓勵去孩子解決問題,孩子就會想出很多辦法。

    沒人願意被人說:“你這樣是不對的,我來告訴你怎麼做!”不僅成人會對此產生牴觸情緒,小孩子也會哦!

  • 2 # 笑千山1

    我個人覺得這要分兩個方面來說。

    第一,要結合陶先生另一句話“生活即學習,社會即學校”。可見陶先生地辦學理念。加之當時正直內憂外患,以學救國,要學生不像封建思想教育一樣。不再是為帝王而學,是為國家而學。學習,應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應學而時習之,用教育,改變人民。

    另外一個方面,是我個人想。我們教育的主體是誰?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搞不懂,還不單單是教育,我們很多人做事不分主次。還拿教育舉例,很多學者講座。臺上振振有詞,臺下連連點頭,學生們感覺講師說到了自己的心坎裡了。最後學生們還要讚歎不已,老師敢說真話,說實話。有問題嗎?問題大了!他說的是不是實話你怎麼知道的?古代讒臣,為了得皇帝寵,順著皇帝說。現代學者,為了受歡迎,順著聽眾說。教育不應該為了教受教人嗎?總把教者捧著有什麼用?

    只說了個開頭,我卻不願說了。沒別的,就是要說下去沒完沒了。我打字又嫌累。

  • 3 # 跟馬老師學AI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最好的教育,怕是被教育者感覺不到自己“被教育”。潛移默化的熏習,而無從抗拒。我想,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每個人都不喜歡填鴨式的教育,而喜歡教訓人,是以無法避免其中的傲慢。而不教之教,乃為教育之上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喬丹·卡佛?有人說其在體育圈中擁有超高人氣,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