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秦始皇 “焚書”說幾句話!
公元前213年,李斯向嬴政上呈了一道奏摺,他建議整個帝國應當統一言論和思想,一切違背帝國統治理念的書籍,都應摒棄焚燬。
面對李斯的提議,嬴政沒有絲毫的猶豫,決定重新豎起法家治國的大旗。在嬴政的詔令下,昔日東方六國的書籍,遭遇了一場巨大的浩劫,無數珍藏的典籍被付之一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事件”。
無可否認,焚書,實際上是統治者不允許別人提不同意見,並焚燬了無數的典籍,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極大的破壞和摧殘,結束了“百家爭鳴”。
從此,暴虐成了秦始皇的代名詞。可任何事件都有其前因後果,後果已經顯而易見,那麼到底秦始皇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使他做出得罪全天下讀書人的瘋狂舉動呢?
· 帝國肇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這位偉大的帝王,開創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國家,古老的華夏大地第一次迎來了統一的時代,在一片迷茫中,一個時代的新命題即將拉開序幕。作為帝國的開創者,秦始皇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的快樂,因為這位最高的統治者第一次擁有如此廣袤的領土,而正是這個無比遼闊的疆域,成為嬴政心中最大的困擾。開啟此時秦國的版圖,這是當時一箇中國人所能想象的最廣大的世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在這裡生根發芽。如何有效的管理成為秦國統一後最大的考驗!今天我們已經無從知道,在當時的都城咸陽,嬴政是如何迎接這個新的挑戰?但據後世史料記載,嬴政為了維護帝國的統一採取諸多措施,可謂殫精竭慮。
· 顛覆的郡縣制
在帝國成立的元年,咸陽宮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討論,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嬴政聽取了廷尉李斯的建議,決定擯棄實行了800年的分封制而改用郡縣制。一個新的國家體制由此開始,中國從王國的分封制度進入到帝國時代,嬴政則成為這個帝國唯一的統治者。郡縣制度是一次巨大的顛覆,其中央集權模式影響了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三公九卿制度也影響了此後中國1000年。
秦始皇堅信,秦法能夠使秦國強大,統一六國,也一樣能治理天下,讓帝國的萬民歸一併永世傳承!但此時的秦帝國,天下初定,已經存在了800年的分封制,影響深刻,六國人民還不認同這個新的制度。
· 嚴謹不暴虐的秦法及書同文字
嬴政清楚,疆域的統一隻是形式上的統一,真正的統一是人心的統一。為了讓天下百姓能夠了解皇帝的執政思想,帝國設定了嚴謹的律法。據湖南出土的裡耶秦簡記載,秦法極為重視細節,對臣民的行為舉止、日常生活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但這些法律的初衷既是為了維護國家的運轉同時也保證著百姓的生活,對土地種什麼,挖多深都有明確的規定,只是起到引導作用,並不暴虐。
秦法對帝國方方面面進行著事無鉅細的管理,儘快讓百姓瞭解秦法是這個帝國面臨的重中之重。
為了讓秦法快速的傳遍天下,達到思想統一,開始推行書同文字,從此秦國的小篆成為統一字型;緊接著以法令的形式統一度量衡和車軌尺寸,將秦國的標準推廣到所有疆域。
此時的嬴政38歲,在他心中充滿了雄心壯志,他堅信,將秦國的思想傳播四方,天下萬民就會認同這個新的帝國,從此天下太平。
然而,事實上東方六國對秦帝國所有的一切充滿恐懼,也無法接受處處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政策;各地不斷出現盜賊叛亂,據記載,嬴政並沒有嚴酷懲罰和報復,也許他知道,自己的臣民還沒有徹底認同這個新的國家。
· 尊崇東方學者接納六國文化,反被譏諷
嬴政意識到人心統一的基石是文化認同的統一;秦國崇尚法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但法家只是為秦國統一兼併服務的,顯然已不適合這個嶄新的時代。秦國上下從不缺乏能征善戰的勇士,精通曆法的官吏,勤勞樸實的農民,可是始終從未出現過一個令世人矚目的學者。
文化才是統一人心的根本。
擺在嬴政面前有兩個選擇,一是利用皇帝的權威,用武力徹底摧毀六國文化的根基,二是接受東方文化,並從中發展出一個專屬於秦的文化體系;
嬴政選擇了後者,以一個及其懷柔的方式接納了六國文化並給予了充分的尊重!
公元前221年,嬴政全部接受了六國禮儀,並建立了一套博士制度。這些學者不但研究學術還參與廷議,討論國家的重大決策,進言獻策,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智囊團。嬴政以此想讓這些學者為帝國服務,也想借助這些學者的名望建立帝國和百姓的向心力,認同帝國的統治。
嬴政近乎謙卑的態度給予六國文化最大的包容和接納,並把一直堅持的法家原則也做出改變,統一的言論被博採眾長所替代。但東方六國學者以冷漠的態度來回應嬴政的熱情,嬴政以極大的耐心等待著等待著......但不久,嬴政心灰意冷。
公元前220年,封禪泰山下山時遭暴雨侵襲,狼狽不堪,六國學者大肆譏笑嘲諷;他們不承認嬴政受命於天。面對博士們的直面譏笑,是任何人都無法承受的屈辱,但是嬴政並沒有給予學者們任何懲罰。
但這也讓嬴政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天下。
· 土地改革失敗
公元前218年,嬴政巡視天下於博浪沙時,遇鐵錐刺殺,這讓一直渴望天下人認同,讓自己一手創辦的帝國成為一個不朽奇蹟的嬴政驕傲的內心備受打擊:天下人還不認同這個帝國,自己的帝國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堅固,這也讓嬴政意識土地才能讓百姓臣服。
秦國採用軍功式土地制度,也就是有了軍功才有土地,後世想要繼承除非另立軍功或者戰死。這也是東方六國臣民最大的擔心,就是沒有軍功,還能否保留住祖輩傳承下來的土地?
公元前216年,嬴政為了贏得人心,改變了秦國施行今200年的土地制度,承認原東方六國的土地實際佔有情況,施行黔首自食田。以此向全國的百姓表明,這個國家並不是要榨取民力,而是要讓天下蒼生獲得幸福的生活。
然而,嬴政並沒有收穫民心,反而使整個帝國的經濟開始動盪。這裡邊不排除東方六國反秦勢力的暗流湧動,做出違背政策初衷的種種舉動。
土地制度改革的失敗讓嬴政備受打擊。
· 淳于越進諫恢復分封制
諸多舉措也沒能挽回漸行漸遠的民心,心力交瘁的嬴政決定用一種新的方式來贏得民心。
那就是戰爭!
公元前215年開始,帝國開始大規模的軍事動員,嬴政要用對外戰爭的方式宣告帝國的尊嚴不可侵犯,以此向天下萬民彰顯國家的權威。先是命將軍蒙恬帶兵30萬北擊匈奴,將今天的河套地區納入帝國的疆域;為了鞏固帝國的疆域,又大規模修築防禦城牆,七年後建成名揚天下的萬里長城;配合長城的防禦,又修建了一條1800公里、名副其實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與此同時,嬴政命秦軍揮師50萬南征百越,經歷重大犧牲後,征服百越,設立三郡,自此嶺南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帝國疾風驟雨般的軍事行動,讓國家收穫到巨大的疆土,但規模浩大的工程和戰爭,讓社會超負荷地運轉。繁重的徭役讓整個東方的百姓徹底反感秦帝國的統治方式,在他們心中,統一遠遠不如傳統的分封制好,秦帝國統治的原六國地區本不穩定的社會最底層由此走到了火山爆發口。
公元前214年,咸陽宮內正在舉行盛大的宴會,大家都沉浸在戰爭勝利的喜悅之中。可就在這個歡慶時刻,一個叫淳于越的博士突然向嬴政提出了一項敏感的者政治改革,這位來自東方的學者請求皇帝重新恢復分封制。
嬴政從淳于越的進諫中嗅到了不同尋常的氣息,自己一直期盼著東方學者對於統一帝國的認同,可經過數年的等待,自己的一番苦心竟沒有任何迴應,嬴政終於失去了耐心!
此時的他決不會有一絲的退讓,因為帝國的統一是嬴政心中最後的底線!
淳于越事件讓秦始皇感受到了以儒家為代表的的東方學者對自己的一懷疑和挑戰,這種懷疑和挑戰會影響到他的統一的基礎。
這就回到了開頭的一幕,李斯是嬴政的得力助手,也是商鞅的忠實信徒、法家學說的堅定維護者;在李斯的推動下,心力交瘁的嬴政做出了得罪全天下讀書人的瘋狂舉動——“焚書”。
如果,也就是如果,嬴政不是那麼急於求成,不是那麼好大喜功;秦朝,這個第一個強大統一的王朝延續300年也未可知……
我為秦始皇 “焚書”說幾句話!
公元前213年,李斯向嬴政上呈了一道奏摺,他建議整個帝國應當統一言論和思想,一切違背帝國統治理念的書籍,都應摒棄焚燬。
面對李斯的提議,嬴政沒有絲毫的猶豫,決定重新豎起法家治國的大旗。在嬴政的詔令下,昔日東方六國的書籍,遭遇了一場巨大的浩劫,無數珍藏的典籍被付之一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焚書事件”。
無可否認,焚書,實際上是統治者不允許別人提不同意見,並焚燬了無數的典籍,對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極大的破壞和摧殘,結束了“百家爭鳴”。
從此,暴虐成了秦始皇的代名詞。可任何事件都有其前因後果,後果已經顯而易見,那麼到底秦始皇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使他做出得罪全天下讀書人的瘋狂舉動呢?
· 帝國肇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這位偉大的帝王,開創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國家,古老的華夏大地第一次迎來了統一的時代,在一片迷茫中,一個時代的新命題即將拉開序幕。作為帝國的開創者,秦始皇並沒有想象中那樣的快樂,因為這位最高的統治者第一次擁有如此廣袤的領土,而正是這個無比遼闊的疆域,成為嬴政心中最大的困擾。開啟此時秦國的版圖,這是當時一箇中國人所能想象的最廣大的世界,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在這裡生根發芽。如何有效的管理成為秦國統一後最大的考驗!今天我們已經無從知道,在當時的都城咸陽,嬴政是如何迎接這個新的挑戰?但據後世史料記載,嬴政為了維護帝國的統一採取諸多措施,可謂殫精竭慮。
· 顛覆的郡縣制
在帝國成立的元年,咸陽宮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討論,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嬴政聽取了廷尉李斯的建議,決定擯棄實行了800年的分封制而改用郡縣制。一個新的國家體制由此開始,中國從王國的分封制度進入到帝國時代,嬴政則成為這個帝國唯一的統治者。郡縣制度是一次巨大的顛覆,其中央集權模式影響了此後2000多年的中國,三公九卿制度也影響了此後中國1000年。
秦始皇堅信,秦法能夠使秦國強大,統一六國,也一樣能治理天下,讓帝國的萬民歸一併永世傳承!但此時的秦帝國,天下初定,已經存在了800年的分封制,影響深刻,六國人民還不認同這個新的制度。
· 嚴謹不暴虐的秦法及書同文字
嬴政清楚,疆域的統一隻是形式上的統一,真正的統一是人心的統一。為了讓天下百姓能夠了解皇帝的執政思想,帝國設定了嚴謹的律法。據湖南出土的裡耶秦簡記載,秦法極為重視細節,對臣民的行為舉止、日常生活都有著嚴格的規定,但這些法律的初衷既是為了維護國家的運轉同時也保證著百姓的生活,對土地種什麼,挖多深都有明確的規定,只是起到引導作用,並不暴虐。
秦法對帝國方方面面進行著事無鉅細的管理,儘快讓百姓瞭解秦法是這個帝國面臨的重中之重。
為了讓秦法快速的傳遍天下,達到思想統一,開始推行書同文字,從此秦國的小篆成為統一字型;緊接著以法令的形式統一度量衡和車軌尺寸,將秦國的標準推廣到所有疆域。
此時的嬴政38歲,在他心中充滿了雄心壯志,他堅信,將秦國的思想傳播四方,天下萬民就會認同這個新的帝國,從此天下太平。
然而,事實上東方六國對秦帝國所有的一切充滿恐懼,也無法接受處處與之前完全不同的政策;各地不斷出現盜賊叛亂,據記載,嬴政並沒有嚴酷懲罰和報復,也許他知道,自己的臣民還沒有徹底認同這個新的國家。
· 尊崇東方學者接納六國文化,反被譏諷
嬴政意識到人心統一的基石是文化認同的統一;秦國崇尚法家,以法為教以吏為師,但法家只是為秦國統一兼併服務的,顯然已不適合這個嶄新的時代。秦國上下從不缺乏能征善戰的勇士,精通曆法的官吏,勤勞樸實的農民,可是始終從未出現過一個令世人矚目的學者。
文化才是統一人心的根本。
擺在嬴政面前有兩個選擇,一是利用皇帝的權威,用武力徹底摧毀六國文化的根基,二是接受東方文化,並從中發展出一個專屬於秦的文化體系;
嬴政選擇了後者,以一個及其懷柔的方式接納了六國文化並給予了充分的尊重!
公元前221年,嬴政全部接受了六國禮儀,並建立了一套博士制度。這些學者不但研究學術還參與廷議,討論國家的重大決策,進言獻策,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智囊團。嬴政以此想讓這些學者為帝國服務,也想借助這些學者的名望建立帝國和百姓的向心力,認同帝國的統治。
嬴政近乎謙卑的態度給予六國文化最大的包容和接納,並把一直堅持的法家原則也做出改變,統一的言論被博採眾長所替代。但東方六國學者以冷漠的態度來回應嬴政的熱情,嬴政以極大的耐心等待著等待著......但不久,嬴政心灰意冷。
公元前220年,封禪泰山下山時遭暴雨侵襲,狼狽不堪,六國學者大肆譏笑嘲諷;他們不承認嬴政受命於天。面對博士們的直面譏笑,是任何人都無法承受的屈辱,但是嬴政並沒有給予學者們任何懲罰。
但這也讓嬴政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天下。
· 土地改革失敗
公元前218年,嬴政巡視天下於博浪沙時,遇鐵錐刺殺,這讓一直渴望天下人認同,讓自己一手創辦的帝國成為一個不朽奇蹟的嬴政驕傲的內心備受打擊:天下人還不認同這個帝國,自己的帝國遠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堅固,這也讓嬴政意識土地才能讓百姓臣服。
秦國採用軍功式土地制度,也就是有了軍功才有土地,後世想要繼承除非另立軍功或者戰死。這也是東方六國臣民最大的擔心,就是沒有軍功,還能否保留住祖輩傳承下來的土地?
公元前216年,嬴政為了贏得人心,改變了秦國施行今200年的土地制度,承認原東方六國的土地實際佔有情況,施行黔首自食田。以此向全國的百姓表明,這個國家並不是要榨取民力,而是要讓天下蒼生獲得幸福的生活。
然而,嬴政並沒有收穫民心,反而使整個帝國的經濟開始動盪。這裡邊不排除東方六國反秦勢力的暗流湧動,做出違背政策初衷的種種舉動。
土地制度改革的失敗讓嬴政備受打擊。
· 淳于越進諫恢復分封制
諸多舉措也沒能挽回漸行漸遠的民心,心力交瘁的嬴政決定用一種新的方式來贏得民心。
那就是戰爭!
公元前215年開始,帝國開始大規模的軍事動員,嬴政要用對外戰爭的方式宣告帝國的尊嚴不可侵犯,以此向天下萬民彰顯國家的權威。先是命將軍蒙恬帶兵30萬北擊匈奴,將今天的河套地區納入帝國的疆域;為了鞏固帝國的疆域,又大規模修築防禦城牆,七年後建成名揚天下的萬里長城;配合長城的防禦,又修建了一條1800公里、名副其實的古代高速公路,秦直道;與此同時,嬴政命秦軍揮師50萬南征百越,經歷重大犧牲後,征服百越,設立三郡,自此嶺南永遠成為中國的版圖。
帝國疾風驟雨般的軍事行動,讓國家收穫到巨大的疆土,但規模浩大的工程和戰爭,讓社會超負荷地運轉。繁重的徭役讓整個東方的百姓徹底反感秦帝國的統治方式,在他們心中,統一遠遠不如傳統的分封制好,秦帝國統治的原六國地區本不穩定的社會最底層由此走到了火山爆發口。
公元前214年,咸陽宮內正在舉行盛大的宴會,大家都沉浸在戰爭勝利的喜悅之中。可就在這個歡慶時刻,一個叫淳于越的博士突然向嬴政提出了一項敏感的者政治改革,這位來自東方的學者請求皇帝重新恢復分封制。
嬴政從淳于越的進諫中嗅到了不同尋常的氣息,自己一直期盼著東方學者對於統一帝國的認同,可經過數年的等待,自己的一番苦心竟沒有任何迴應,嬴政終於失去了耐心!
此時的他決不會有一絲的退讓,因為帝國的統一是嬴政心中最後的底線!
淳于越事件讓秦始皇感受到了以儒家為代表的的東方學者對自己的一懷疑和挑戰,這種懷疑和挑戰會影響到他的統一的基礎。
這就回到了開頭的一幕,李斯是嬴政的得力助手,也是商鞅的忠實信徒、法家學說的堅定維護者;在李斯的推動下,心力交瘁的嬴政做出了得罪全天下讀書人的瘋狂舉動——“焚書”。
如果,也就是如果,嬴政不是那麼急於求成,不是那麼好大喜功;秦朝,這個第一個強大統一的王朝延續300年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