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關於六祖慧能和神秀之間的區別,我認為我下面這段看法是發前人所未發的顛覆性見解! 未生我時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一直以來,在讀神秀和慧能那兩對針鋒相對的偈子時,我都是隻迷戀於這兩對偈子文字相上的對仗精美和意境上的高遠,幾乎從來沒有‘體驗’過那一點靈犀。神秀提出“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把人的身心比喻成菩提樹和明鏡臺,把塵世的一切比喻為塵埃。身心不明,只因被塵埃籠罩。其實已經陷入了執著和分別。神秀執著於我的存在,執著於我的不明,執著一定要使我復明;分別了本我的好,和蒙塵之我的不好。神秀使我和外界對立了起來。慧能提出“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表面上是針對神秀在說身既不是菩提樹,心也不是明鏡臺,也沒有什麼塵埃。其實慧能是想告訴我們這世上本來沒有身心,大師是想指引我們的經驗迴歸到初生之前,迴歸到不受任何人間事物和概念影響的本初經驗。彼時,沒有人我,沒有是非,沒有分別,沒有塵埃,當然更沒有對立……。二者之間遠不是漸悟和頓悟的區別,而是路線的和方向的區別。悟就是悟,沒悟就是沒悟,中間不存在似悟非悟,似懂非懂的狀態。他們之間是質的差別非量的差別。
24
回覆列表
  • 1 # 豫西懶人

    《揭神季》: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佛試,勿使惹塵埃。

    《揭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前一揭勸世人修身養性,有錯就改。尚有人間煙火味。但從大乘佛教的頓悟來說,就是還沒悟。[大笑][大笑][大笑]

    後一揭活脫脫一神棍。已不食人間煙火。但從佛教說法是悟了。[捂臉][捂臉][捂臉]

    別人都說神季沒悟,不如惠能。從我個人理解,更喜歡第一揭。因為人人都有佛性。皆可向善。有錯就改,善莫大焉。有師者勸教之功。

    第二揭高高在上,俯視眾生。豈知人無完人,只渡有緣?只想一人入西天,忘了普渡眾生?

    顯得假清高。[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 2 # 馬振廷1

    不外乎兩個目標問題,一個是直奔修煉,修心煉性。一個是傳經服侍條條框框,也就是規章制度,方方面面的管理。說明白點商業化運營,集資修善。必定修煉是極少數,多數僧人依缽的供養問題也是必須的。所以發揚光大闊展規模也是必須。

    說明白點,一個為修煉而修煉。一個以管理代修煉,稱修行闊大香火。

  • 3 # 來龍去脈a

    六祖慧能與神秀的偈語區別在那裡?答案:一個頓悟,一個漸悟。

    一:漸悟法門。

    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勿使惹塵埃。是神秀之作。

    神秀的漸悟法門比較多人適合修行,他從初步一步一步的漸進方法學習。

    佛法是沒有漸悟與頓悟之分,看個人的能力,每個人領悟的速度快慢而定。

    這個道理跟我們平常讀書一樣,有一些人一個小時可能認得十個字,有一些人一個小時可能認得100個字,每個人的修行方法不同,採用的快慢法門也就不相同了。

    不管每個人的認字快與慢,最後所認得的字不會變,這個道理不管你是頓悟還是漸悟,最後佛的法門不會變(空性)。

    二:頓悟法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慧能頓悟句子。

    六組從家裡走了三個月,到了先師五祖弘忍那裡,才學了八個月的佛法,就能講出這樣的偈語。這個道理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神童。

    大家也知道了,一個人可能16歲就能把大學的文化都全學完了,有一些人學到40歲,大學還不能畢業,就是這個道理。六祖慧能就是十六歲學完大學文化。稱之為頓悟。

    總結:

    慧能與神秀兩個偈語,一個是頓悟學習比較快,一個就是漸悟慢慢的來,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頓悟,16歲能大學畢業。

    不管眾生16歲大學畢業,還是眾生40歲大學畢業,那些文化(佛法)是不會變的。

    大家也知道了,六祖慧能頓悟(畢業)之後,還在凡間這裡修行了十五年,才開始講經說法利益眾生。

  • 4 # 使用者和言悅色

    本來這世間就沒有善惡,好壞,對錯…一切皆因果,自作自受。還分什麼誰對誰錯?事情的起因從前生就已經開始了,今生你有緣遇到,不平衡了?不平等了?三世因果緣,有什麼可爭的。前世的債今生了,今生的業也今生止。這世間多苦啊,別在這五濁惡世爭長道短再住相造業了,今世張家郎,下世李家女,生生世世的輪迴又有何意義?今生貪嗔痴,造業不停,下世命苦又怪誰?

    就這麼一個衣缽稱祖的信物,還爭來爭去的呢,沒有真才實學,稱祖又能怎樣?你能擔負釋迦牟尼佛一脈單傳法的重任嗎?你沒開悟,你能替佛傳法脈嗎?正法豈不讓你給傳歪了?誤己是小,誤人是大呀,傳佛法又豈是兒戲?每個人來世都有每個人的使命,沒有真本事你行嗎?一代祖師那麼好當的?你知道他身上的擔子有多重?世人貪婪無知,什麼都爭,孰不知,不幹什麼不操什麼心。

    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正表現出神秀對衣缽和稱祖名相的嚮往與追求,所以才住名相,去爭去搶。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正反映出六祖慧能大師對名利的無相不住。但祖師該是誰的還是誰的,名相不是爭來的。

  • 5 # 水過重山

    良心是修行,德因正道生。莫自戴枷鎖,坦蕩如晴空。問心終無愧,來世無需證。生來為過客,死去若歸鴻[大笑][笑哭]

  • 6 # 詩文雜記

    一個小乘,一個大乘。

    神秀說,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佛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神秀把身比作菩提樹,把心比作明鏡臺,本來就已經“住相”,還要再時時處處的勤拂拭,更加關注了,生怕落塵埃,但塵埃是能拂拭乾淨嗎?那萬萬千千的塵埃越拂拭越多。這就犯了《金剛經》所說的“住相”了,停留在這個“相”上了。佛早都說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以從大小乘上來說,神秀就是小乘。

    慧能比神秀高明,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已經明心見性。眼裡所見得都是無一物,都沒“相”,所以也就不停留在這“相”上,用現代話來講,慧能的格局大。佛在《金剛經》中也講了“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切相皆為虛妄”。慧能做到了這一點,所以慧能應該是修的大乘。

  • 7 # 一頁風雲散HF

    中國的儒道佛三家思想是統一的,就是我們中華文化,所以有三教合流。儒家得處世,道家得自在,佛家得解脫。最終的一句話意思就是:你該做的你就做不該做的就不做。就這麼個意思,別想的太多。不要把六祖的揭語想的多高深。六祖當時揭語還沒有寫完。大致的意思就是智慧和煩惱都是由本心生出來的念頭,正念即智慧,妄念即煩惱。沒有煩惱哪裡有智慧呢?解決煩惱就是智慧。所以就要進入塵世,就是要進入煩惱的世間來解決煩惱從而得到智慧。神秀的意思就是遠離塵世,自己得清淨,不能說錯只能說是個自了漢,得不到大智慧而已。自己成天空想而不能解決實際的煩惱,但是他也不惹麻煩,所以按佛家講只是個小乘而已。可以用《濟公傳》中濟公對方丈的一句話概括,濟公說:長老啊,你成天在這裡打坐唸經怎麼能成佛呢?你只有和我到塵世間走一走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方能成佛哦。所以對於中國人來說就是那麼一句話:首先對得起良心,然後該做就做不該做的就不做,而已。不問有沒有好的結果,只問該不該做,其他的不重要了。這就是中國人的思想,聽起來簡單,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起點很低終點很高(終點可能是聖人)。僅此而已!!!

  • 8 # 偶遇77343747

    你應該細細品一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為什麼六祖在聽到五祖讀到這句話時悟道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已經悟到應無所住,無非無,無難道就什麼都沒有嗎?顯然不是,所以而生其心。這個心我想也不是我們的凡心,應該是佛心。所以神秀相比六祖惠能還差得好遠。

  • 9 # 車一進二

    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與有我?無我?無關!而是教人讀《金剛經》。《金剛經》究竟是教人空?破?還是教人發菩提?究竟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還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慧能以發疑情的方式作出了自己的心得體會:菩提本無?(無須發菩提?)樹明鏡亦非?(無須正衣冠?)臺本來無一物?(靈臺本空虛?)何處惹塵埃?(無人?無衣衫?)

  • 10 # 淺草輕吟

    一個心有所住,所以有菩提和明鏡臺,神秀尚食人間煙火;慧能本性通透,心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空無一物,非凡人能及!

  • 11 # 迷糊米糊123

    看你洋洋灑灑的寫了那麼多文字我也忍不住寫上幾筆。那麼多人評論神秀和慧能的區別到底是頓悟或漸悟,亦或是我執和無我。還有你自認為的顛覆性見解。實在不好意思我認為你們自己都陷入了我執的境界太過執著了。想想看自唐之後還有幾個人有議論他們的資本。現在我們看到議論他們悟性高低的語句都來自於《六祖壇經》。我們應該自心清淨萬事無爭,議論這兩位大師或是這兩首偈語我們恐怕都沒有資格吧!

    送上幾句經文以供參考。《維摩經》:欲得淨土,但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六祖壇經:眾生之心,本無所住;因境來觸,遂生其心。不知觸境是空,將謂世法是實,便於境上住心,正猶猿猴捉月,病眼見花。一切萬法,皆從心生;若悟真性,即無所住。無所住心,即是智慧,無諸煩惱。

  • 12 # 國產大推力火箭9908

    神秀惠能本來是一個人,兩首偈子其實也是一首,偈曰:

    此樹本非樹,明鏡有亦無;

    即二即合一,空空是歸途。

  • 13 # 善法無憂

    先說神秀偈子: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這個是修行性命雙修比較靠譜穩妥方法!中國曆代高僧都是這麼修的,先命後性,最後達到性命合一,成就菩提果位。慧能法師是個案,先性後命,開啟頓悟法門,是天才法師,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偈子是明心見性之大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個半月的貓可以洗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