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亮月花郎

    ◆前言:

    發生在初唐期間的“涇陽之變”在我看來,它自身主要包括兩個內容,即涇陽之戰和渭水之盟,其實真正能突出唐太宗李世民的大智謀略的則體現在渭水河畔,李世民如何憑藉一己之力嚇退二十萬突厥雄兵的!

    ◆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初登大寶

    公元626年6月,一場流血的政變在長安城玄武門前發生,李世民透過率先發起而掌握了主動權,進而同大將尉遲敬德一併先後將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殺死。尉遲恭隨即在李世民的指使之下控制了李淵,沒幾天,秦王李世民被封策太子。同年8月,唐高祖李淵禪位於李世民,是為唐太宗。

    李世民即為帝位之後,原本太子黨的舊勢力並未停息,再加上當時初唐國內其他地方不法勢力的活動,可以說是當時的李唐政權仍然在巍巍欲顫。

    ◆突厥對中原:盡是一片虎視眈眈

    早在唐高祖李淵執政期間,盤踞在北方沙漠和草原的突厥勢力就曾從北方遠遠望向長安,滿眼盡是一片虎視眈眈(突厥可汗當時曾暗自聯合且支援劉武周、竇建德和王世充等反唐勢力)。李唐政權剛剛建立,基本上沒有多少實力能和突厥勢力一決高下,正處在國基不穩的時刻,李淵對突厥採取了友好結盟的對外策略,以穩住突厥人心。

    趁著玄武門之變的“餘震”還未過去,如今李世民初登大寶,對於突厥來說,這個機會絕不能再放掉了。於是在公元626年8月中旬便糾集了東、西突厥共二十萬大軍南下長安,欲圖滅唐於傾覆之間。

    ◆李世民聞訊而動:不愧一代天策上將

    聽聞北方突厥勢力伺機而動,二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正向長安城馳馬而來,李世民穩然不懼,並依據自己多年的沙場經驗和軍事謀略共同同軍事徐茂公毫不猶豫地作出了戰略部署。

    →派遣大將尉遲恭北上迎面抗擊突厥的先鋒部隊,此戰務必大獲全勝,以挫傷其銳氣;

    →另外派遣長孫無忌和李靖統領軍隊繞到敵軍後方,以防突厥援軍的到來;

    二十六日,尉遲恭同南下突厥軍隊的先鋒軍隊迎面相碰,尉遲恭一馬當先、身先士卒,帶領唐軍以一敵十。此戰大勝,這就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涇陽之戰”。此戰完全達到了李世民當初的戰略目標——挫其銳氣。

    ◆突厥與唐:渭水之盟

    儘管尉遲恭大勝而歸,但幾千人怎能阻擋住二十萬突厥鐵蹄。二十八日,突厥軍隊到達渭水河畔(便橋北側)。為一探虛實,頡利可汗先行拍出使者進入長安,正所謂“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況且李世民也深知此意,便將突厥使者扣押,看似違背了“不斬來使”的規則,但李世民這也是無奈之舉。

    李世民只率房玄齡等六人一併跨馬來到了便橋南側,沒等突厥可汗說話,李世民便破口大罵“突厥人不講信用,私自撕毀盟約”,與此同時,長安城內外旌旗蔽日,軍隊浩蕩。突厥可汗內心當中實在是沒有什麼底氣了。

    李世民見狀又補充道,如果突厥識相撤軍的話,唐朝可以給他們大量金銀細軟,不會讓他們白來,還可以繼續維持同盟關係。突厥可汗聽到李世民這一番話,便很識相地下詔撤軍了。

    《資治通鑑》載:“卷甲韜戈,啗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當自退,志意驕惰,不復裝置,然後養威伺釁,一舉可滅也”。

    ◆結語:

    只不過對於李世民來說,“來而不往非君子,此仇不報非男兒”。於是乎,在之後的公元630年和公元645年,先後分別將東、西突厥滅亡。到此為止,李世民“天可汗”的稱號在名義上已經形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育學專業考研的複習準備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