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處理器的那些事
-
2 # 聚焦IT熱點
不邀自答,剛好我們公司用過阿里雲和騰訊雲。接下來,簡單地從個人角度談談我的看法。
先從技術上分析,最開始,我們公司用的是騰訊雲。使用過程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騰訊雲沒有制定公有云資源的搶佔規定。也就是說如果和你共享資源的是一位重度使用者,你業務的穩定性和效能就會產生很大的波動,想想就令人頭疼。
再來說華為雲,以前客戶選擇廠商都只看跑分,華為雲的跑分是比較高的,但跟騰訊有一個相似的問題,CPU波動太大,這裡面其實涉及到一個概念,那就是vCPU的繫結。華為雲很多產品都沒進行這樣的繫結,以此來提升效能,增加跑分,但是客戶業務穩定性的主動權就交出去了。
而阿里雲對公有云空間有著明確的規定,透過積分的辦法來限制那些過度使用公有云資源的使用者。另外阿里雲的企業級產品還都進行了vCPU繫結,自然會帶來業務穩定性的體驗。同時,阿里雲還有不少獨特的優勢,譬如可以新增“獨立的磁碟”,還不限數量與容量,而騰訊雲就沒有這樣的功能。更不用說天貓雙11全靠阿里雲作技術支撐,技術實力可見一斑啊。
再從市場份額來看,權威機構釋出的2017中國雲計算市場份額佔比圖可以看出,阿里雲一家就佔據47.6%的市場份額,騰訊雲、華為雲還得跟其他的國內雲計算廠商一起瓜分省下得一半市場。
-
3 # Wondersmaker
你查查再說吧 ,阿里雲亞馬遜雲和谷歌雲並稱世界三大雲,都是自主的系統底層架構,其他的雲都是拿來主義雲,論技術能力,國內還沒有哪個雲能跟阿里雲相比。。。。
-
4 # 用自己的角度看世界
從個人的經驗來看,我覺得還是要選自身最合適的,同時還得了解這幾家雲廠商分別擅長的業務內容,看看是否能滿足自己的需求。
先來說說華為雲吧,大家也都知道,華為本質上其實就是一家通訊公司,其服務物件主要是三大運營商。其基因就是提供交換機等裝置給客戶,賣出裝置的同時,華為的價值也就此結束了。
因此,華為最瞭解的是通訊運營商的運作,但對於一般的企業使用者,尤其是需要實現數字經濟轉型的公司而言,華為自身並不能提供足夠的賦能,而且華為雲更側重於私有云市場,在公有云市場的表現則遜色不少。
事實上,在雲的關係上,因為運營商也在做雲,華為雲和運營商的雲關係更為奇妙,有人總結如下:
再來看騰訊雲,針對某一部分使用者來講騰訊雲算是比較好的選擇,尤其是因為騰訊本身也是運營社交平臺出身,對個人資訊的綜合大資料資訊提煉有著一定優勢。但騰訊雲在自主研發這方面有點乏力,導致自身實力不足進而無法給使用者提供穩定的服務。同時,騰訊雲的共享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隱患,重度佔用公共資源的使用者往往都會影響到其他使用者的使用。
最後,來看阿里雲。與華為、騰訊不同之處,就是阿里雲依託於阿里巴巴生態體系。要知道,阿里巴巴自身就是一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兼具2B\2C的基因,加上長久以來的賦能姿態,讓阿里雲更知道廣大客戶需要什麼。
而阿里雲作為引領中國雲計算時代的頭部玩家,在技術實力方面,擁有自主研發的飛天系統,以及全球頂級研究所達摩院的技術加持;在市場份額方面,也是佔據國內雲計算市場的半壁江山;在經驗方面,阿里雲也已經普惠各行業數百萬使用者。可以說,阿里雲是能夠幫助企業真正的實現資訊化、資料化和智慧化。
現在正處於數字化經濟時代,此前就有報告指出中國有超過80%的企業都有意願上雲,尤其是考慮到企業的安全性與轉型。在這種大環境下,毫無疑問,阿里雲才是大家的最優選。
-
5 # 那木說運營
阿里雲在全球各地部署高效節能的綠色資料中心,利用清潔計算為萬物互聯的新世界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動力,目前開服的區域包括中國(華北、華東、華南、香港)、新加坡、美國(美東、美西)、歐洲、中東、澳大利亞、日本。
-
6 # 雲科技觀察
對比這種事情向來是惹人嫌的,阿里雲騰訊雲我就不介紹了,動不動就爆出個宕機事故,想想就後怕。是的,利益相關,個人實力推薦華為雲!
對雲計算技術發展比較熟悉的同學都知道,華為在OpenStack和Kubernetes兩大雲平臺都是領導者。根據2018年OpenStack基金會使用者調查,華為是OpenStack領域全球排名第一的軟體供應商和排名第二的硬體供應商。
此外,華為是全球雲計算領域最火的CNCF基金會(雲原生基金會,Kubernetes專案就是由CNCF基金會託管)的創始成員和最高級別會員,並且先後獲得了Kubernetes指導委員會和CNCF技術監督委員會兩個重要席位,是唯一同時進入CNCF及Kubernetes技術管理委員會的亞洲公司。
更重要的是,華為雲幫助Kubernetes社群創立了認證系統,並且是首批透過Kubernetes認證服務供應商的公有云玩家,並被權威諮詢機構Forrester評為中國全棧公有云平臺的領導者。華為雲容器引擎CCE也是中國首批透過Kubernetes一致性認證的容器服務,能夠保證CCE使用者在雲生態中的相容性和標準性。
華為雲另外一個非常有底氣的技術就是AI。大家都知道華為Mate20 Pro和P20 Pro手機拍照能力雄踞DXO前兩名,可你知道嗎,在業界標杆的斯坦福DAWNBenchmark排名中,影象識別(ResNet50-on-ImageNet,93%以上精度)專案總訓練時間的世界前二由華為雲ModelArts包攬!
至於昇騰AI晶片、泰山ARM伺服器晶片等等給力的“中國芯”,也都是華為雲的武器庫當中的利器。從手機端到雲端,華為雲是業界首個具備全棧全場景AI能力的廠商,實力妥妥的。同華為在通訊領域的5G技術標準一樣,華為雲是雲計算領域最重要的技術標準制定者之一。
此外,從一開始,華為雲就做出了“上不做應用,下不碰資料,不搞股權投資”的承諾,為的就是讓客戶可以安心上雲,這在業界來說可是石破天驚也是絕無僅有的舉動。
2017年9月,華為雲釋出了EI(Enterprise Intelligence)企業智慧平臺,包括基礎平臺服務、通用服務和行業場景解決方案三類服務,將華為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積累以雲服務的方式開放出來,讓更多企業能便捷、快速地使用人工智慧,讓企業更智慧。
2017年9月,華為雲釋出了EI(Enterprise Intelligence)企業智慧平臺,包括基礎平臺服務、通用服務和行業場景解決方案三類服務,將華為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積累以雲服務的方式開放出來,讓更多企業能便捷、快速地使用人工智慧,讓企業更智慧。
2018年年底,華為雲對外推出了智慧邊緣平臺IEF。IEF透過使能端、邊側的計算資源,將華為雲AI能力延伸到邊緣側,將邊緣節點智慧化。
面對政企客戶的混合雲需求,2019年年初,華為雲對外公佈了華為雲混合雲HCS。HCS以一體化全棧方式交付完整的雲服務平臺,與華為雲統一架構、統一API,滿足雲化業務敏捷開發、按需彈性以及安全合規的核心訴求。
針對開發者群體,華為雲釋出了AI開發平臺ModelArts、視覺AI應用開發平臺HiLens、量子計算模擬器與程式設計框架HiQ三大工具,為AI開發者提供強力解決方案。
回覆列表
1.價格對比
2TB儲存包價格,騰訊雲3個月期限價格最高,華為雲和阿里雲是663元,一年期價格,騰訊還是最高,華為雲和阿里雲是1989元。
100G下行流量包價格,騰訊雲3個月期限價格最高,華為雲和阿里雲是147元,一年期價格,騰訊還是最高,華為雲和阿里雲是441元。
當然這只是近期的價格,沒有長期的參考性。
2.HTTP
環境測試先模擬大量小檔案存取的小檔案100併發的多併發傳輸延遲測試,測試的單位是毫秒,用125K和512K分別測試。兩種大小的上傳和下載,延遲最低的是華為雲,低了60%到70%,遠遠的超過了阿里雲和騰訊雲。
從大檔案單發寬度速度的測試看,結果一樣,1G檔案的下載華為雲是374MB/S,騰訊雲只有它的1/16。
3.總結
如果單單從以上結果來看華為雲更勝一籌,其他方面暫時還沒比較,有待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