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超禪說心理療愈

    物體太軟時不能承載,太硬了容易脆斷,只有柔韌度適中才可以隨風逐浪。做人也一樣,剛烈的人過於自傲,過於武斷,會失去很多東西。太軟弱的人不成氣候,扶不起的阿斗。要磨鍊意志,做內心堅強的人。

  • 2 # Susta

    不是

    這個邏輯反了,是因為“迴避”,所以遇不到十分喜歡的人。

    迴避型依戀形成的原因是和小時候的經歷有關的,由於童年時期的內心經歷和父母訓斥導致小孩形成一種羞恥感,並且將其內化,形成消極的自我意向,導致自卑,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也不相信會真正得到他人的愛。

    比如,母親在孩子小的時候突然離開過,會導致一部分小孩缺乏安全感。進而會導致小孩長大後,在與人交往時,親密關係一旦達到了他/她心中的限定值,他/她就會選擇迴避發展更深入的關係或者直接離開。

    因為他/她害怕被拋棄,所以會選擇把關係保持在一個可以接受的程度上,更甚至有些人會先行離開,做先拋棄關係的人。

    而要遇到十分喜歡的人,親密交往階段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當迴避型依戀人格確定對方完全可信,確定對方能給他/她足夠的安全感,他/她才會允許關係進一步發展。

    而有些迴避型依戀人格的人對自己這種人際交往的應對方式也不接納,但卻難以改變,導致他/她內心更加矛盾,而這種矛盾會在情緒和行為上表現出來,進一步傷害他/她的人際關係。

    這裡有一些建議,或許你可以看一看

    1、接納自己,允許自己不完美,正確認識自己,提高自我評價;

    2、正確認識自卑感,它有弊也有利,正確對待它,它可以成為進步的動力,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有講到過這個話題,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3、看到自己的優點

    最後,迴避型依戀人格的型別是由鮑爾比提出的,如果想要依戀人格瞭解得更深入一點,可以去了解一下他的書。

  • 3 # 自主人生

    迴避型依戀也叫疏離型依戀,主要特點是在親密關係中比較難建立安全、信任的親密關係,比較經常的處於自我獨立和情感保持距離的狀態。

    從心理依戀角度談,喜歡什麼樣的人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喜歡的這個人是什麼樣的依戀型別?

    假如對方是安全性的依戀,那麼恭喜你,對方會在親密關係中慢慢的讓你信任關係,給你信任和溫暖,讓你在關係中療愈自己。你也許也會變成安全型的依戀。

    假如對方是矛盾型依戀,那麼很遺憾。可能你們會有很多的衝突和糾葛,對方強烈的想要依賴你,而你想要避開,想要保持舒適的距離,所以很難達到真正的親密狀態。

    假如對方也是迴避型依戀,那麼這裡面就有很多的可能,假如都保持迴避,那麼你們日子或許會很平淡,雙方或許保持在自己的舒適距離。也有可能一方變成了矛盾型依戀的表現,對另一方情感索取增多,那麼就會進入矛盾型依戀的那種,結果會有很多的衝突出現,需要很多溝通和調整才能達到親密狀態。

  • 4 # 王梓丹SUNNY

    也許是還不到時候,愛情是虛無縹緲的,和神學基本差不多,不到那個點,很多東西就會迴避,當突然間來的時候,那就是什麼都會重視

  • 5 # 小晶悅讀館

    迴避型依戀,是一種迴避型人格,表現為敏感、缺愛、自卑、疏離、害怕、焦慮、很難信任他人的情緒,本質是一種被動的防禦。在一段關係裡,之所以“迴避”,未必是沒有遇到那個十分喜歡的人,主要原因如下:

    ①未從過去的陰影中走出來。迴避型依戀,很多時候由童年或者青少年時期引起,那個階段受過創傷,比如被責罵、羞辱、冷漠、被忽略、被拋棄等傷害,通常原生態家庭、學校或社會未給予有效關愛和呵護,長時間情緒積壓形成。長大後,自身未有所認知,尋求自我治癒,形成一種人際淡漠迴避交往模式。

    ②對兩個人的關係有顧慮。作為當事人患得患失,無法真正信任和融入對方,主要害怕在一段親密關係裡被拋棄,不敢依戀,情感匱乏、心裡受到傷害,在這段關係裡裹足不前,內心矛盾、痛苦。

    所以,針對以上三種情況,需要當事人及時發現自我回避障礙,與對方能夠主動溝通,對方能夠理解,如果有能力可以進行耐心疏導,特別嚴重的建議需要尋求心理救助。

  • 6 # 安妮記

    1、心有所屬;

    2、短暫被曾經感情佔據;

    3、心中有概念目標,尋覓中;

    4、心累了,短暫停留;

    5、上段感情未理清楚,糾結;

    6、相處愉快,在感情的投入時初始階段若即若離,相處階段始終如一的狀態下是安全的,在某些狀態下需要時間和情感融合來釋懷;

    7、其他不全述了。

  • 7 # 小老虎看世界0529

    迴避型依戀,是成人依戀的方式之一。我想我自己也是這樣的依戀方式,這樣的人,不喜歡過分親密的關係。例如閨蜜,好朋友,同學。我記得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女同學總是喜歡把自己的退壓在別人的推上。雖然都是女生,但是就是感覺非常不舒服,甚至有些噁心。

    這只是一種人格特徵而已。就是像這類人,是不喜歡關係太過親密的。心裡會認為,太過親密會導致自己失去了自由,沒有自己的自由空間。所以予以迴避。

    對於異性之間,如果迴避,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個人讓自己感覺不舒服,不是喜歡的型別。如果一個人對大部分的異性都是如此,可能就不是遇沒遇到喜歡的人的問題了。就是因為自己是一個個性獨立,不喜歡和別人走的太近的人。

    心理上的特徵可能並不是很容易改變。但是,這並沒有什麼不好的。只是個人的特徵而已。很正常,不要覺得有什麼不妥。我感覺這樣的人數量有很多。

  • 8 # 李建學心理諮詢

    迴避型依戀之所以“迴避”,是否因為沒遇到那個十分喜歡的人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認識這種依戀模式:

    迴避型依戀模式——孩子覺得父母疏離而冷漠,難以滿足自己的需求,為了避免因對母親有渴望和期待卻遭到拒絕而產生心理痛苦,孩子會做出無可奈何的選擇:迴避一切依戀需要和親密接觸,並說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因此,當父母離開時,他們並不表現出不高興或緊張憂慮,當父母回來時,他們會主動迴避和父母的接觸,對於父母的安撫不予理會或短暫接近一下又躲開。

    而這樣的一種依戀關係,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的呢?

    他們覺得,我無法忍受別人太過靠近我。與別人親密令我感到不舒服甚至緊張,很難完全相信和依賴別人。

    此類內心不安全個體,因為害怕被拒絕,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情感,有時甚至隔離到自己都不能察覺自己的感情。對於體察別人對自己的感情有困難,即使被示好,首先感覺到的是懷疑。在戀愛中,既渴望親密又恐懼真正走進親密關係。

    看到這裡,其實對於題主的問題,我們大概也可以知道答案了,這並非是“沒有遇到那個十分喜歡的人”那麼簡單,這往往涉及自身。

    一個非安全型依戀的個體,是否終其一生都在找一個能夠及時迴應、給自己足夠情感支援的伴侶呢?

    實際上,非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其擇偶物件也常常不是安全型依戀的個體,而是接近於其父母的依戀型別的個體。因為只有這樣的依戀模式才是其所熟悉的,才能夠使他們感到“安全”。由此可以理解為何如此多的人在屢次遍體鱗傷後還會不斷反覆重蹈過往的感情軌跡。

    當我們的依戀模式並非安全型,該怎麼辦呢?如何才能打破這種熟悉的模式、建立更健康的模式呢?

    其實,一個人的依戀型別隨著個體的不斷成長,內心的逐漸強大,有著更多的可能空間,無須放棄希望,走入絕望。

    親密關係經營得好的人,並非從不犯錯,而是善於面對問題探索根源,懂得彌補不足修復裂痕的人。

    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干預,透過一段安全、穩定的諮訪關係,陪伴自己建立更成熟、健康、安全的內在模式,將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為自己、為伴侶而去負責和努力的有效途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人說人耳對1000赫茲最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