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閒時看花偶痴語
-
2 # zl天行健
太極拳就是一種運動形式而已,沒有什麼奧秘,不要和什麼陰陽五行聯絡,搞得那麼玄乎,如果說打人應該還是散打和拳擊更直接有效,這個沒有什麼疑問啊!
-
3 # ss123451
不坐禪者無太極。太極由靜功與動功(拳架)組成,一動一靜為陰陽。陰陽合體太極也,如同小孩,無性無憂,純陽之體,太極者好動輕盈,通天而行,子午則臥,卯酉則坐,辰戌醜未而走,寅申已亥而轉。太極靜極而生,太極漩渦而生。一氣化陰陽三才四象腳踏五行六合地支北斗七星八卦九宮十天干。
-
4 # 中醫月白居
太極拳其實是一個非常專業的專案,沒有專業的指導,很容易練習出錯,對身體造成損傷。
第一,站姿不對,容易損傷膝關節。
不少熱愛太極的朋友反應膝關節疼痛,這其中又以中老年者偏多。中年以後,人體骨質開始退化,在打太極拳時,如果長期下蹲太低、或者膝關節過於向前屈曲,人體自身的重量足以對膝關節造成損害。
所以,打太極,並非蹲的越低越好,年齡大的朋友更應該站高為主,膝關節微微彎曲即可。另外,無論你膝關節彎曲的高度如何,膝蓋都不應超過腳尖。
第二,身體其他部位的姿勢同樣影響巨大。
打太極拳時對身體的要求有這幾句話: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落胯。在實踐中發現,沒有專業老師的指導,初學者很難掌握這些姿勢的要點。長期以錯誤的姿勢練習,就會對身體區域性造成極不好的影響。
第三,風雨無阻的堅持,真的對嗎?
要打好太極拳,堅持不懈的練習是必須的。但是在細雨綿綿或者寒風呼嘯的天氣中打太極只會有害你的健康。
人在運動中會產生熱量,毛孔慢慢開啟,這時外界的風寒溼氣容易侵襲人體,而罹患傷風感冒等,或者潛伏在人體,形成慢性的危害。所以打太極應避開風雨天氣,寒冷氣候下注意保暖防寒,或者在室內練習。
-
5 # 生活無處不太極
從我學習太極拳的十年經歷,講講我走過的彎路。
98年我上大學二年級時開始學拳,進過半年左右的時間,學會了楊氏太極長套路,由於是隨著團隊鬆散學習,流水式學習,當時的教法是來了就跟著學,師兄弟們相互學,沒有明確的教學大綱和指定的書籍學習。因此連續四年都是在拳架基礎上,沒有相應的功法練習,但在當時的想法,以為是會武術了,而且又是當代楊氏太極傳承體系里老師比傳授,非常有自豪感。
大多數練習太極拳的朋友都會有個誤區,就是學了套拳,就是學會了武術,老師也講到了用法,但是沒有功法和兩個人對抗的練習,只是套路和四正推手,在體用上遠遠不夠的。
因此太極拳的第一誤區是,大部分拳友存在一個誤區裡,因為是傳承體系裡,拳和體用還不分,技擊和散手的訓練那就更少涉及了,問題是很多教練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沒有自知自明,還以為自己功夫挺好。結果跟練過搏擊和散打的格鬥人士來講,一打自個準,根本毫無招架之力。雷雷的故事就是這種典型。
第二個誤區,太極拳由於歷史的原因,技藝上有斷代,太極拳的傳統精華散落在各家,楊氏的嫡傳有一些,吳氏的楊班侯系列精華,吳圖南,楊禹庭等老師傳承下來的,武氏傳承人郝少如等傳下來的,孫氏傳承人孫劍雲老師等傳承下來的。楊氏弟子杭州牛春明,北京汪永泉,四川李雅軒。上海田兆麟,褚桂亭等八門傳承下來的精華,還有董英傑等楊氏四代精英弟子傳承下來的,這些傳承弟子裡有的功夫精華,在後輩中沒有系統的去整理和挖掘過,由於囿於門派之見和一定的利益衝突,各派之間的弟子相互學習的途徑和機制幾乎沒有。
這裡可見太極拳的第二個誤區是,只有我學習拜師的師門是最正宗的,沒有一個很開闊的視野去學太極拳,結果必定是功夫有限,不會是高手,視野決定不了他成為頂尖高手。
第三個誤區是,很多人學簡化太極拳,但重大的誤區是,忘記太極拳是有內有外,內外相合之拳。我們不否認簡化太極拳的推廣對傳播太極拳的重大促進作用,但太極拳的軟體部分,功法部分也要學,這才是太極拳的整體,形和拳架推廣了,功法和軟體美跟上,導致很多人對太極拳的缺失認識。
您怎麼看這幾個問題呢?
-
6 # 揚州心意
太極拳因為國家推廣,廣泛傳播,搞得許多人對太極拳誤解,不把太極拳當拳練。
好多人總是看影片學套路,然後去參加大眾化表演賽,拿些獎牌,自娛自樂。
練拳都有步驟和功法。這些需要正規的傳承。
太極拳高手還是有不少的,只是不會主動去展示什麼,每天都是堅持訓練。
推手是種友好的自我檢驗和雙方交流,不要把推手當鬥爭,否則變成雙方硬抵蠻纏
-
7 # P局思維
太極拳最近20年發展速度很快,主要原因在於從健康養生方面的推廣價值很高,然而隨著近幾年一些和自由搏擊交手,使得人們對太極拳的看法產生質疑。然而不少所謂的江湖大師過分誇大太極拳的實戰,確實令不少拳友誤入歧途。
太極拳的三大誤區:1、專攻套路不練實戰太極拳架非常嚴密,結構緊湊,對身法要求十分有講究,方向角度,拳腿的擺放位置,身法的調整等要求很高,比如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松腰松胯等,這些要求就是在給練習者打基礎,然而這種基礎需要長年累月,甚至三年五年才能真實體會到其中之一二,因此它的道路是很漫長的一個過程,正是因為這種嚴格的要求,才使得很多人認為只要練好拳架就能進入實戰,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2、看重推手推手強調聽勁,走化,拿發等等,要求很複雜,由於推手的表現形式經常能夠發人於丈外,因此造成了認為能發人的推手功夫就是真正的實戰功夫,且不知和實戰還有很長的距離,其實推手是高階功夫,但也並非是實戰功夫,而是通向實戰的一個過程。
3、過分誇大大師們總是輕輕鬆鬆把弟子打得騰空而起,甚至還有一些人玩起隔山打牛,這種顯然是違揹物理常識的,而正是因為大師高高在上,不敢輕易交手,因此導致了太極拳在發啊站過程中讓人產生不少的質疑,也就是說很難看到真實的太極拳功夫再擂臺上展現。
太極拳能實戰,但是要從基礎練習開始,而如今的太極拳傳承並沒有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應該從實戰中總結,來提升學者的興致。
-
8 # 行者檟肅霜
山右王宗嶽傳河南蔣發,蔣發傳懷慶府陳長興。趙堡鎮邢喜槐在蔣發傳陳長興的時候,跟著學。這個時候的太極拳,是怎樣的?必然不是今天各位眼見到太極拳套路。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透過文獻、考古來發掘出太極拳原有的面目呢?古譜歌訣濃縮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慢打快;以小力降伏大力;以單丁對抗多人”。打手歌訣精煉為“牽動四兩撥千斤”。發力方式為“力根於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手、指,是把法,是握法;“拳成兵器就,莫專學刀槍”。而用力發力之則“有上即有下;有左即有右;有前即有後”。搭手或者叫揉手粘勁(也叫粘槍)稱為“二步半活勁打手”。使用的武器,歸類為刀劍合一,槍棒並一,彈弩一放,軟繩鏈錘。從楊祿禪、武禹襄、吳全佑、楊班侯、趙中道、宋書銘、鄭悟清以來,都是沾綿拳小架子。主於空手,以快摔跌撲為能,稍微假借擒拿反關節的技術。主於兵器,早期是腰刀、大槍、弓箭,這個是典型的清代鏢局武術;晚期是銃,匕首,彈弓。清末、民國時期是毛瑟、大肚匣子。從空手技術風格分析,是一搭手就把敵人摔倒,既非用跤絆贏人,也非用拳腳贏人,而是巧妙地借敵人重心不穩的非穩定狀態進行連續攻擊。外觀只有一下,實際已經連環進步不留痕跡。從粘槍技術風格看,是一對兵器就刺死敵人,典型的一捅一揭。
按照這個風格,與形意拳的前身心意拳相似。都是二步半搭手成跌。(盧嵩高一系,最早沒有套路,只有二步半;與郭雲深一系的形意拳“鑽裹踐”一致。臨敵只有外形的崩拳。)楊家父子沒有點穴、擒拿、摔跤,也沒有站樁。早期的武禹襄、李亦畬、王蘭亭都不練站樁。
但是,蹲牆、柔身導引、靜坐,抖大杆子,拉皮條繩子都有。每天雙人打手(二步半活勁攙手互跌、粘槍)都有。楊祿禪早期的靶子是李伯魁;晚期的靶子是王蘭亭。楊班侯早期的靶子是李亦畬,晚期的靶子是全佑。天天在對抗,所以不怕實戰。並且,先輩太極拳,早年都不練套路。套路是楊祿禪進北京,傳技旗營的時候開始的。真正最早的,就是二步半活勁,把八門五步匯合於一個動作。八門五步,就是根本。無論拳、杆,聽勁為第一。用知己知彼的功夫。一年成技,三年可以用,與不知者對,獨當全勝。與知者對,唯快不敗。
至今,宋氏太極拳三世七沒有套路。這也是原始的面貌。只有三十七式定式。所以,玩套路的,已經不是太極拳了。
-
9 # 單細胞7
第一 競賽套路太極拳是廣播操 不是太極拳
第二 太極拳是拳法 不是玄學
第三 拳架都不對就追求用意不用力 完全不知道所以然 很多人就在那裡說 打太極拳要用意不用力 意是什麼 力點在哪裡 完全不知道
-
10 # 真勇57803893
我學武斷斷續續二十幾年,最後太極拳習練七、八年不間斷,從我個人現階段的體會,太極拳應該分四個方面:一、心法,心態意境,有清靜之心、道德之境,意境通德行,修為最難練。二、功法,迴歸身體自然功能的恢復鍛鍊方法。因現今社會的原因人為了適應環境而不科學的改變了一些行動方式,比如骨骼和肌肉的運動方式(多數人的八字腳走路)。和一些放棄的功能,比如髖的靈活性、腰的中軸旋轉(多數人提臀腰後翹中軸是彎的轉起來不靈活同時有損傷)。換新一些少用的功能,比如一此機肉日常少用就不發達了(人體力學要達到杆竿最佳效果必須練的),迴歸後如何轉換練就內家拳的髖腰轉換的勁。三、拳法,多數人注重拳法的修練,其實如果不技擊,正確的拳法加上清靜放鬆的心境常練是很養身的。太極拳要點:手的動作以圓孤走向行拳,腿以支、撐主次變換、髖換腰轉、立身中正、開合運氣招式連貫不斷勁。太極拳的特點:下巴內收、頭頂平行、目光平視、松肩墜肘、含胸拔背、匯陰內提、松髖內合、膝不過腳尖、力沉腳底、周身放鬆、中指領勁(就是嬰兒在母親胎盤內的姿勢),這個運動過程就是用行體尋找自然的自我。四、打法,一般只有教拳拳師才會去重視,以丹田運氣帶動髖的變化旋轉勁使腰付力而到發力處(全身都可以是發力處)用邊弧則打、借力用力、避重就輕、順勢而為。在練到最後打法時應以實戰為主,實戰現場的心態和狀態決定一切。但練打法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技擊是傷身術而非養身術。綜上所述以這些太極拳的要領好像不是一種拳能體現。我個人觀點太極不應該被少數人把持來作為掙錢的工具,不應該把太極拳只當作某一拳種的錯誤觀念,武術界政府應該各方參與研究改革,太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結晶!任何一種拳種以太極的理想、理論、心境都可以練成太極拳,太極不應該是一個拳種,應該是所有中國傳統武術拳種都可研練的練功方式!即是全民的運動又何以不興⋯
-
11 # 中醫非遺傳承人
我今年五十七歲了,從十五歲開始學習武術斷斷續續練習八卦拳有十幾年,同時也練習格鬥對練習練,從我個人現階段的體會,每個拳種歸根結底都是一樣的,分為動靜結合,手和步張分陰陽才能符合太極原理。應該分四個方面:一、心法,心態意境,有清靜之心、道德之境,意境通德行,修為最難練。二、功法,迴歸身體自然功能的恢復鍛鍊方法。因現今社會的原因人為了適應環境而不科學的改變了一些行動方式,比如骨骼和肌肉的運動方式。和一些放棄的功能,比如髖的靈活性、腰的中軸旋轉。迴歸後如何轉換練就內家拳的髖腰轉換的勁。三、拳法,多數人注重拳法的修練,其實如果不技擊,正確的拳法加上清靜放鬆的心境常練是很養身的。太極拳要點:手的動作以圓孤走向行拳,腿以支、撐主次變換、髖換腰轉、立身中正、開合運氣招式連貫不斷勁。每個拳法基本都是一樣的特點:下巴內收、頭頂平行、目光平視、松肩墜肘、含胸拔背、匯陰內提、松髖內合、膝不過腳尖、力沉腳底、周身放鬆、虛靈頂頸,這個運動過程就是用行體尋找自然的自我。四、打法,一般只有教拳拳師才會去重視,以丹田運氣帶動髖的變化旋轉勁使腰部發力,帶動上肢,力而到發力處(全身都可以是發力處)用邊弧則打、借力用力、避重就輕、順勢而為。在練到最後打法時應以實戰為主,實戰現場的心態和狀態決定一切。綜上所述以這些所謂的的太極拳的要領好像不是一種拳能體現。我個人觀點太極不應該被少數人把持來作為掙錢的工具,更大為炫耀自己才是正宗的太極拳,不應該把太極拳只當作某一拳種的錯誤觀念,武術界政府應該各方參與研究改革,太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結晶!任何一種拳種以太極的理想、理論、心境都可以練成太極拳,太極不應該是一個拳種,只是一個拳名罷了何必去追求一個名字呢?應該是所有中國傳統武術拳種都可研練的練功方式!
據我所知,太極拳是楊露禪在陳家溝學習炮拳後才稱為太極拳名的,陳氏母拳是老架炮錘,那時根本沒稱太極拳的,什麼為太極?太極的顧名思義,是太是最高的意思,極是最為極點的意思,如果把我們易經看明白一點,我想稱為太極的人,真的是羞愧難當!
-
12 # 野鶴閒雲849
我認為三大誤區是:一,吹牛逼!老家是陳家溝的,就是祖傳,就可以打著祖傳的旗號到處騙錢。二,推手!把推手當做至高無上的,技擊不二法門。更有那好事者,偏偏總結出來了狗屁不通的所謂八法練法。太極拳的技擊豈有區區八法?第三,最可恥的是那些沒皮沒臉的所謂大師經常恬不知恥編排套路讓各地太極輔導站推廣!以至於誤人誤己貽害無窮!
-
13 # 魏美智
目前太極拳存在三大短板。第一短板,不懂理論。太極拳的基本理論叫《無極養生拳論》,這篇拳論主要是講什麼是無極,什麼是太極,怎樣實現無極生太極;什麼是後天,什麼是先天,如何實現後天返先天;什麼叫順,什麼叫逆,如何實現氣機的順逆迴圈等太極原理。這篇拳論武禹襄抄自舞陽鹽店後,沒有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沒有往下傳。後來,郝和將它傳給了孫祿堂,引起了孫祿堂的重視,孫祿堂學習了《無極養生拳論》,就成為當時武壇的皎皎者。第二個短板,就是太極拳特有的功法的失傳。這篇功法就是李春茂所創《十三勢行功歌》。這種功法是與道家,佛家功法不同的特有的功法。在老師指導下用一個多月即走通小周天的最簡捷有效的功法。但是,武禹襄在舞陽鹽店抄譜時,關鍵性字句抄錯了,致使缺失了十三勢功法的氣機轉換密訣,本是尾閭中止,抄為尾閭中正,把練功當打架(因故抄一成因敵),致使功不成功,理不成理,是是而非。第三個短板,不學習正經的太極拳功法,而去拿道家,佛家的支言片語當正功。太極拳的功法是集儒道佛三家的理論為一體而創造的功,是前賢取儒道佛的精華為一爐而創造的經典,丟了這個經典而又去反祖,這個途徑不可取。因為我們沒有前賢的學養,沒有前賢的功德,因此,越練距離目標越遠。《太極拳論》裡有一羽不能加云云,就是說你練好了功法,全身到處都是功,你才能達到那種功法狀態。
-
14 # 福州禪武
太極拳功能性訓練太少,現代科學解釋的太極理論太少,趣味性教學太少。
太極拳功能性訓練太少。任何運動都有訓功能性訓練,功能性訓練是是一個新詞,第一種定義是從運動生物力學角度指出功能訓練的動作特點要素,說明了動作銜接的加速度、功能平衡狀態和多維度的特點;關於第二個定義是以解剖學理論為出發點,分析我們的身體是如何構造和我們身體應該做的動作,人體的各種複雜運動——包括競技動作都是人體功能性動作的組合,功能訓練將訓練動作建立在人體解剖結構基礎上的專項技術動作的訓練;第三種定義運用了人體運動生理中神經控制肌肉機制的理論,強化運動程式,達到自動化狀態;運用多種刺激,全面提高運動技能,使訓練指向比賽性更強。
這方面太極拳做的非常少,我經常看《中華武術雜誌》這是很權威的雜誌,裡面有大量的太極拳介紹,但是我發現沒有介紹,引體向上,也沒有人教仰臥起坐,更不要說更細緻的一些肌肉群訓練。這訓練的是不完整的訓練方法,所有人一來就是樁功,套路,更多的彈力帶,小啞鈴,核心力量,這些都沒用上,跟上時代,跟上教育心理學,享受快樂,避免單調無味的訓練是現代休閒體育的原則之一。
回覆列表
我的家鄉,歷史上是太極拳窩,《太極拳使用法》一書中列入楊澄甫弟子的就有董英傑丶崔毅士丶王其和、姜廷選四人,另外還有李寶玉的傳人,著名標師劉贏州的後輩,可謂名人眾多,為鍛鍊身體我也斷斷續續練了三十餘年,有幸接觸了不少各門中人。更幸運的是父親的好友趙居士是一位江湖之外的高人,由於是父親好友,我沒行什麼拜師之禮,但和趙叔談的來,也多有機會學些東西,聽些拳行趣事,總結所學所見所聽,感覺現在太極拳誤區頗多,應題主題目列三大誤區:
一是松,現在練太極拳的口不離一個松字,不提松字你就是門外漢,可偏還一鬆字誤人匪淺。趙叔有幾好友,偶在一塊論拳,有一位總說趙叔:"練的不松,要是我這麼松就如何如何。"可一試手他還手的餘地也沒有。為些我也多次問些松的問題,老人卻從不說松,只講通。有一次胳膊一舉,不客氣的說:這是松還是他們那是松,那有什麼松,不通那來的松,那麼個一輩子也練不出來。"從老人的講法中,我體會現在所謂的松都懈了,筋骨皮一點沒練,那來的功夫。還有一次我提起一位大師用雨傘講過鬆的事,趙叔便問我:雨傘合起來是松還是撐開是松,怎麼才能用?怎麼才能用讓我對他平時講的加深了些理解。偶爾我也翻翻拳論,查了好久,在拳論中好像也未找到這個松字,松到底是什麼怎麼松,網上高人論述讀過不少,可我感覺多是人云亦云,沒有趙叔講的實在。
二是理論誤人。現代傳媒多資訊多太極理論尤其多。我愛書也信書,趙叔卻給我潑了盆冷水,常說:別看那些沒用,我從來不看那些。起初我是反對這種說法的,時間久了也逐漸理解贊同了。金剛經雲:所謂佛法,即非佛法,是謂佛法。功夫是有層次的,沒到那層次看山其實不是山,少看多練為妙,更何況現在半瓶子醋確實太多,他膽大寫了你看多了不偏才怪。趙叔還講:"太極是個整體,一提一放就有了,書上只能分開一點一點說,好端端的東西分開了,你又合不上,不偏才怪"。理論誤人,我書也買的少了,省下了不少錢,呵呵。
三是真東西丟的太多了。現在的大師編套路寫書都是高手,真東西拿不出來了。有次趙叔舉起小臂講,"這是兩把刀,現在他們沒這個了。"隨後說,有一回,王景芳先生講起在邢臺和日本人過手的事,便問你能看出那日本人不沾,王先生手一抬說:他沒這個。不經意間隨口一說道出了些真東西,我電腦裡存著不少推手影片,有時讓趙叔看,這個缺啥,那個人走的太遠了往往一語中的,可惜現在除了空道理,真東西丟的太多了。古人講身教,講悟性,現在的大師身上的東西少了,架子套路卻多了,著書立說多了,開宗創派的多了,誤區豈能不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