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春秋戰國時期最有戰略眼光的人都有哪些?
7
回覆列表
  • 1 # 光焰體育

    嬴政能統一中園,始於秦孝公。首先,秦孝公不稱王,這在當時各諸侯都無視周王的情況下起到了韜光的作用,典型的低調做人。

    其次,重用商鞅變法,設立郡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加了土地收入,使秦的經濟基礎得到加強。

    其三,遷都咸陽,利於秦向東發展。

    秦孝公為秦以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孝公至始皇,秦的基本國策沒大的改變,秦最後統一六國,在戰略上,秦孝公可稱最好!

  • 2 # 救舅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曾經最輝煌的時代。秦一統後,原地踏步兩千年,本來就走錯了方向,秦夭折,貴族文化終結。沒有最有戰略眼光的人。戰國七雄全部都是輸家。天下為公,君王是客。漢王朝反客為主,以後皆是以王朝為私貨,漢,劉姓一家而已。唐,李姓一家而已。從此君主防臣,勾心鬥角。中華文化逐漸式微。近代終於在吃了兩千年老本以後,被西方超越。

  • 3 # joygohome

    戰略眼光,是為達到最終的目標,具有預見性、統領性、全域性性的謀略、方案、對策,左右天下局勢,主導風雲變幻。很多人看到該問題首先會想到秦國商鞅,商鞅變法,為秦國崛起稱首功,但筆者認為商鞅不算戰略家,商鞅變法首要目標為富國強兵,缺少謀略天下的勢。

    戰國初期,魏武卒名動天下,然可惜魏國戰略錯誤,地處中原,四面開戰,終在桂陵、馬陵兩敗於齊,魏武卒精銳盡失,終使魏國一蹶不振,秦國商君也趁機拿回河西。魏國不缺謀天下的目標,乃缺乏謀天下的戰略。

    自古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具有戰略眼光必須深謀遠慮,而不是謀當下。若論最具戰略眼光國家,當屬秦國。若論最具戰略眼光的人物,也屬秦國後期幾位名震天下的戰略重臣。

    第一位,張儀,秦國有統一天下之志,然困於六國合縱,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秦惠王封張儀為相後,遊說各國諸侯,以連橫破合縱,各國也轉抗秦為親秦,為秦國個個擊破提供先機。

    第二位,范雎,提出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從此秦國與齊國等遠國交好,主要攻擊、兼併韓、魏,期間爆發長平之戰,使秦國稱霸天下成為現實。

    第三位,尉繚子,提出“籠絡燕齊,穩住魏楚,消滅韓趙;遠交進攻,逐個擊破”的統一六國思想,並提出“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的計策,最終使秦國統一天下。

    此三人的戰略思想,一步一步讓秦國完成了從東出到稱霸,最終統一天下的戰略目標,雖從未到一線親身指揮戰爭,但秦統天下逐漸成為大勢,真正的戰略家在於改變天下格局,左右天下局勢,不爭一時一城一地,而爭勢,勢成,則天下定矣。

  • 4 # 瀟若扶風

    謝邀。我個人認為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秦惠文王比較有戰略眼光。公元前316年,也就是秦惠文王更元十年,秦惠文王派司馬錯帶兵進攻蜀國,破蜀軍於葭萌關,滅蜀國。當時如果秦國控制了巴蜀,從水路可以對楚國的後方產生巨大的威脅;相反,楚國如果控制了巴蜀地區的話,就可以形成繼函谷關、武關的第三條北上攻秦的道路。如果讓楚國控制巴蜀地區,對秦國來說是有著巨大風險的。巴蜀地區比較富饒,為秦國統一中原有著巨大的貢獻。

  • 5 # 欲雲談史論今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沉淪,天下禮崩樂壞,諸侯相伐,群雄競相逐鹿中原。在這一混亂時期,梟雄、能臣名將、各家學術建立者等等層出不窮,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名人產出最為豐富的時期。然而,這麼多梟雄、能臣名將、各學術流派帶頭人,真正能談得上“最”有戰略眼光之人,卻屈指可數。

    鄭莊公,是開創了春秋爭霸格局之人,他應該算是當時最有戰略眼光之人。但是他死後不到一年,鄭國就陷入了內亂,從此一蹶不振。到後來,曾經的東周“小霸”,竟淪落成霸主們爭霸的出氣筒,朝晉暮楚,惶惶不可終日。鄭國的沉淪,與鄭莊公本身的戰略失誤密切相關。所以,儘管鄭莊公在當時堪稱“最”有戰略眼光之人,可是從更長的時間段來說,他的戰略失誤卻導致了鄭國的沒落。因此,他能稱得上“最”嗎?

    鄭莊公的例子,是說明了在天下大亂的格局之下,所謂的“最”有戰略眼光,往往侷限於一時;而真正的“最”有戰略眼光之人,其所作所為往往能惠及數代人甚至是數百代人。

    因此,從這一觀點出發,能讓本國擺脫舊弊、得到快速發展,甚至後世數代人都能從中受益的人,才稱得上是“最”有戰略眼光之人。

    春秋戰國時期第一位“最”有戰略眼光之人,是楚武王。楚武王在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個意識到分封制弊端,率先創造了縣尹制,這是後續郡縣制的雛型。分封制是周王國統一天下後,為了更快速地實現殖民天下的願望,因勢利導而推出的一項制度。在西周初,分封制使得周人快速得到了天下,但在西周末時分封制致使周王室的集權程度大大降低,最終導致了西周的覆滅。為了改革分封制弊端,楚武王在滅了權國後,將權國改成權縣,極大地增強了楚國的中央集權。因為楚武王的這項改革,在春秋時期,楚國成為了發展最為迅速的諸侯國;在戰國時代,楚國也是七雄種土地最為龐大的國家。因此,楚武王可謂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一位“最”有戰略眼光之人。

    春秋戰國時代第二位“最”有戰略眼光之人,是管仲。管仲在齊國推行了系列改革,其中有兩項是針對經濟制度方面的重大變革:其一,就是改革舊時周王國體制下的“藉田制”,將土地私有化後再“相地而衰徵”;其二,就是“官山海”改革。前者是因為藉田制下,民眾生產主動性差,造成了“不告之以時,則民不知;不告之以事,則民不為”的極大弊端。為解決這一弊端,管仲乾脆將土地分配給農民,然後再根據土地的肥沃程度而徵收不同的稅——這就是所謂的“相地而衰徵”。“官山海”改革,是齊國在大部分土地私有化後,為保證齊國中央集權的經濟基礎而實施的一項保障措施:透過官營自然資源,利用其壟斷地位而獲取壟斷利潤。齊國稱霸雖然只持續了數十年,但是管仲的這兩項改革,對後世的影響無疑相當巨大。改革“藉田制”,自然不用再提;“官山海”思想,直到現在仍然在使用——只不過,官營的商品已發生了巨大變化。

    春秋戰國時代第三位“最”有戰略眼光之人,是晉獻公。晉獻公在位期間,在晉國消滅了桓、莊之族,並把非嫡子的其他兒子紛紛趕出晉國,從此晉國國內“無公族”。晉獻公此舉,極為殘忍、血腥,嚴重違背了宗法制思想,為當時人列國所詬病。然而,晉獻公在晉國清除公族之後,又在晉國建立起了“尊賢尚功”的用人體制,使得晉國徹底擺脫了舊時周王國體制下遺留的宗法制弊端,讓晉國國力蒸蒸日上,春秋的數百年內都是強國,長期與其他東周強大諸侯國爭霸。為了確保後世晉國公族勢力不會再捲土重來,晉獻公還新創了一個方法——“詛無蓄群公子”。所謂“詛”,即祭神使之加禍於某人之禮;後世哪任晉國國君敢再晉國留下眾兄弟,就要遭受天譴!所以,後世晉國國君無人敢違背。這無疑確保了晉國長期都保持“尊賢尚功”,而不是“親親尚恩”。

    春秋戰國時代第四位“最”有戰略眼光之人,是呂甥。呂甥,也稱呂詒甥或瑕呂詒甥。他是晉惠公親信,是典型的“夷吾黨”。但是,不可否認,他也是一位當時“最”具有戰略眼光之人。韓原之戰失利後,晉惠公被秦人俘虜,戰敗又為晉人所嫌棄。在此艱難形勢之下,呂甥作為晉惠公與晉人之間的溝通橋樑,順勢在晉國推出了兩項重大改革:“作爰田”與“作州兵”。“作爰田”,是將原本屬於晉國公室的土地,全部私有化,分給晉國“國人”。這一舉措,無疑是即將回國的晉惠公討好晉人之舉。但同時,土地私有化後,改徵賦稅,又起到了齊國管仲改革藉田制同樣的效果。“作州兵”,是改革西周鄉遂制度下只徵兵於“鄉人”(士人、國人)的做法,將徵兵物件擴張至“遂人”(野人)。這項改革,是開創性的:晉國從此成為第一個“遂人”(野人)也要當兵的諸侯國,兵源大大擴張。晉文公回國後僅數年,晉國軍隊最高時就曾達到六軍規模,與周天子比肩,呂甥改革,功莫大焉!

    以上四位,可以說是春秋戰國時代“最”具戰略眼光的四人。他們分別在不同時期針對西周分封制、宗法制、藉田制的弊端,作出了革命性的變革,並讓本國甚至是其他國家都從他們的改革中受益良多。戰國時期的吳起楚國變法、商鞅秦國變法等等,都是從他們的改革實踐中得到啟示,並吸取他們的經驗教訓,最終形成了他們自身的改革理念和理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是人性本善呢,還是人性本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