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很多家長過於關注孩子的教育,卻忽視了自我教育,你覺得家長應該如何進行自我教育,從而為孩子做出更好的榜樣?
6
回覆列表
  • 1 # 爾雅休養札記

    在中國家庭中,爸爸們往往扮演的是社會性角色,在外奮鬥掙錢,而媽媽們則擔負了更多的家庭教育的責任。

    “中國家庭教育的現狀是一個缺位的爸爸、一個焦慮的媽媽和一個崩潰的孩子。”網路上流傳的“喪偶式育兒”“詐屍式育兒”,都是對這種現象的吐槽。

    工作、家務和教育子女,以及父教的缺失,讓很多媽媽焦慮抓狂,這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而且會影響到家庭的和諧。

    完美的家庭教育是需要父親和母親共同參與的,因為父母雙方對孩子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家庭教育缺少父親的參與,或者父母的家庭角色錯位,就會造成孩子人格上的不完整,進而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釋放自己的父格植入勇敢

    父愛如山,父親的形象就是力量。孩子的勇敢特質主要來自於父親,雖然母親也能給孩子植入勇敢,但效果遠遠不如父親。

    父親們要經常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打籃球、踢足球、爬山等,在這些挑戰性的運動中,告訴孩子們人生的道理,教會孩子們勇敢的意義,鼓勵孩子們不斷嘗試新事物。

    在日常家庭生活中,父親也可以教育孩子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犯了錯誤要勇於承認,做一個勇敢、有擔當的人。

    很多父親總是說工作太忙沒時間陪孩子,或者感覺陪孩子很無聊,其實這些都是在找藉口逃避自己做父親的責任。

    “一門三院士,滿庭皆才俊”的梁啟超家,你是不是很羨慕?革命家梁啟超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但對於九個孩子的教育,他從沒有說過沒時間,反而對每一個孩子的事都關懷備至。

    面對這樣的“超級老爸”,作為父親的你是否感到汗顏呢?

    執行監管

    母親對於孩子的監管常常是“這也不能幹”“那也不能幹”,生生扼殺掉了孩子的探索欲和創造力。

    心很大的父親們對孩子的監管則往往比較“放縱”,他們能放手讓孩子去探索與冒險,獨立去嘗試著解決問題,挑戰更高難度的事情,充分釋放孩子的天性。

    同時,父親在監管中會制定比較嚴格的規則,並確定階段性的目標,督促和指導孩子執行。

    家庭中的監管者角色應該由父親來擔任,如果母親來做監管者,會讓孩子感受不到母親的慈愛和溫柔,也感受不到父親帶來的規則感和目標感。

    記得小時候我想學騎腳踏車,是那種和自己差不多高的成人腳踏車,媽媽認為不安全,堅決不同意,我感到非常失望。

    可是爸爸卻很支援我,並制定了每天的練習計劃和目標效果,告訴我不要急功近利,要穩紮穩打。這段經歷對我的人生產生了很大影響,也是我心中十分美好和溫暖的回憶。

    做回母親真實的樣子表達溫柔

    女性的溫柔似水,更喜歡親近孩子,母親的形象也一直是溫暖、慈愛和善解人意。

    從十月懷胎開始,母親便是與孩子相處最久的人,所謂母子連心,孩子很輕易就可以感受到母親的愛,對母親更為依賴和信任。

    然而現實生活中,由於父教的缺失,很多母親代替父親擔任起了監管者的角色,動不動就對孩子說教、大吼,像一塊堅硬的水泥,讓孩子感覺很受傷,很沒有安全感。

    如果母親的性格很強勢、情緒暴躁易怒,那麼很容易會把這種性格和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把孩子複製成另一個自己。

    母親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平定自己的情緒。當你想要發火的時候,照一照鏡子,看看此刻的你是不是面目猙獰,是不是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母親應該表現得溫柔而堅定,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選擇,但在原則問題上不能縱容。讓孩子在明白道理的同時,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慈愛。

    表揚鼓勵

    孩子在心理上是很依賴母親的,也很在意母親對自己的看法。可是很多母親總喜歡拿別人家的孩子做對比,以此來羞辱、貶低自己的孩子。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孩子知恥而後勇,然而由於得不到母親的認可,卻讓孩子感到更加失落和沮喪,很容易使孩子對自己、對生活失去信心。

    在孩子前進的路上,母親應該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動力,成為他們信心的源泉。

    平時,母親要積極、適度地對孩子做得好的地方進行表揚,對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多鼓勵,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支援孩子勇敢地面對問題。

    父母應該保持步調一致,對同一件事,要採取同樣的態度,一起表揚和鼓勵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愛和安全感。

  • 2 # 家庭教師ll曹洪榷

    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

    這個題目很大,回答起來確實比較棘手。

    1.提高父母的學歷文化水平。

    2.父母持續對社會的學習和感悟。

    3.父母持續不斷的自我閱讀學習。

    4.初為人父母,與孩子一同成長的同時。前瞻性的關注少兒成長研究。

    比如現在幼兒階段,對孩子教育自小學到大學發展,甚至社會經濟趨勢都有了一個比較系統全面的瞭解。

    5.尋找專業的機構或個人保持關注和溝通學習。

    比如我們華瞳家。

    6.參加比較專注的同齡家長高階社群活動。

    7.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收入水平,社交圈層。

    8.給孩子選擇一個適宜成長的環境。

    大的環境如城市等,小的環境如社群,家庭內部等。人挪活,樹挪死。遷徙有困難,但有利於代際的成長髮展。

  • 3 # 一嘟嚕一嘟嚕的八月呦

    哺乳動物多是靠模仿母親的行為長大的,這個從動物世界裡就能看到。

    人類比其他哺乳動物需要更長時間的模仿,所以,母親還有父親的自我形象的建立和確立就很重要。

    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早就發展孩子在青少年時期多反映的是母親的行為。所以他們呼籲教育好一個男人只是教育好一個人,但是教育好一個女人就等於教育好三代人。還有的說要想建立一個優秀的民族首先要教育好這個民族的女人。

    儘管大家正在逐步認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是社會,相關機構並沒有真正地去針對女性做這方面的工作,只是由女性中找覺悟起來的做自我訓練和培養。

    國外,我們聽到最多的是美國針對準媽媽進行培訓,比如“只抱不哭的孩子!”“不到萬不得已不給孩子吃消炎藥”等,但作為一個母親我覺得她至少要懂點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管理學,成材學等。

    還多母親,比如有位母親跟我講,某天,她跟自己6歲的兒子說“媽媽病了,要死了!”兒子嚇的大哭,喊著讓她吃藥。她聽了特別感動,認為孩子很孝順。

    其實,這是她兒子的孝順嗎,是恐懼。因為現在兒子知道自己要靠母親撫養保護,沒了媽媽他會恐懼,所以他嚇得哭了,讓母親吃藥趕緊好。本質上這是孩子為了自己以後的安全才這麼做的。真要看他是否孝順,那要看他不再依靠你時還對你好那時才能判斷為他孝順。

    所以,作為母親不到要有教育孩子的方法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判斷孩子的行為。

    總之,人類需要哪些作為母親就應該學習什麼,你會了才能教授孩子影響孩子。

    作為母親如果實在太懶惰,不肯自我學習那就看看電影《童年的承諾》,用主人公媽媽的辦法。

  • 4 # 小晗晗愛閱讀

    您說的對,育兒就是育己,養育孩子就是一場父母的自我修行,又一次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現在的家長,很多時候都是往孩子身上拼命的使勁,忘了自己才是關鍵。教育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影響,父母成為什麼樣的人影響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父母應該怎樣做好自我教育,自我成長呢?我是一個六歲男孩的媽媽,從我自己的經歷,我覺得一定要做好以下兩件事兒:

    學習如何做父母

    教育是非常複雜的一項系統工程,可是作為這項工作的負責人父母卻沒有進行足夠的崗前培訓,因為孩子的到來自然而然就承擔了這項工作。千萬不要以為這是隨便就能勝任的。我們經常會自以為是的以為憑經驗,憑著我們對孩子的愛就能做好。其實呢,錯了,當你覺得孩子不聽話,孩子叛逆,孩子不愛學習,孩子讓你雞飛狗跳,心力交瘁的時候,你就懂了。我們欠下的課,要去補上。我們必須要去學習怎樣做好父母,怎麼去真正的愛孩子。愛,需要方法和技巧,而這些就要透過學習來掌握。

    知道以後要做到,而且要長期堅持,成為更好的自己

    隨著大家對家庭教育的重視,很多人都開始去學習,可後來發現讀了很多育兒書,仍然教育不好“熊孩子”。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跟我們學習很多其它知識一樣,光說不練假把式。知道了,得去做啊,不做跟沒學沒啥區別。比如說你知道吼孩子是不對的,你知道要好好溝通,要共情,要理解孩子的情緒,要傾聽,可一遇到事兒,還是該怎樣怎樣,難道是方法是沒用嗎,不是的,是你沒去用。

    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遇見更好的孩子。

  • 5 # 嘿嘿笑哈哈

    好的家庭教育的確應該從家長的自身教育開始。要想孩子的成長有一個非常快樂和諧的環境,家長自身一定要有比較高的素質,當然了,並不是說家長的文化水平需要有多高,而是家長們要有一定的道德修養,俗話說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一,如果一個家庭不和睦,夫妻之間或者是婆媳之間經常吵架,在這樣家庭生長的孩子,他們的幼小的心靈怎麼能夠不會受到傷害呢?父母之間經常罵架的話,孩子首先學到的也是會罵人。如果父母經常召集人在家中打麻將,那麼孩子最先學會的也是打麻將。因此說: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跳假神。相反,一個非常和睦的家庭,父母們行為做事都非常正派的話,孩子也會非常懂事理的。可見,父母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二,要想有一個好的家庭教育,父母們還必須懂得一些有關嬰幼兒教育方面的知識。孩子們的性格和愛好基本上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後天的培養,因此父母們應該知道怎樣培養孩子的性格和興趣愛好,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段,來進行相應的教育,這樣才會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三,要懂得尊重孩子,要知道任何人都是有自尊心的,父母們也要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對孩子正確的做法要進行鼓勵,對待孩子們的錯誤要進行正確的批評教育,而不是不分場合的進行打罵。

    總之,家庭教育中父母自身的素質教育也是非常關鍵的,要想教育和培養好自己的孩子,父母們需要學習的東西是非常多的。

  • 6 # Iloveyou我的寶貝

    家長是孩子最初的老師,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最信任的老師,好的家庭教育必然是父母和孩子一同成長進步,只有先做好了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因為教育不只是口頭說教,更是言傳身教。

    家長該如何進行自我教育呢?我覺得有三點:

    一、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當我們讓孩子收拾玩具時,自己要帶頭把家裡收拾得整整齊齊;讓孩子和人熱情打招呼時,自己要先打招呼;讓孩子不哭,不要無理取鬧時,自己要先冷靜下來,和孩子講道理。有一次,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我讓他收拾,怎麼說他都不聽,只是自己玩自己的,後來,我說:“媽媽幫你一起收拾好嗎?”我蹲下來收拾一會兒,他就跑過來了,而且收拾得又快又好。

    二、多學習,多充電,不斷提升自身整體素質。現在的世界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世界,海量的知識讓我們終身也學不盡。面對孩子一個個“為什麼?”你是否都能解答呢?我家孩子現在兩歲多了,“為什麼”是他說得最多的話,我經常感覺自己知識不夠,就一直堅持看書,久而久之,自己也明白了不少東西。所以說,父母不斷地學習,才能告訴孩子世界的種種奧秘。

    三、和孩子一同學習。我們不僅要學習,還要帶動孩子一起學習,引導孩子養成愛閱讀、愛思考的習慣,鼓勵孩子自己去研究探索,讓孩子始終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才是引導孩子不斷進步的不二法寶。比如,晚飯後,和孩子一起讀書,週六日,帶孩子親近大自然,走進博物館、科技館,既充實了自己,也鼓舞了孩子。

    總之,孩子的教育無止境,家長自身的教育也無止境,堅持下去,才見成功。

  • 7 # 於際敬身心健康專家

    對孩子最好的家教,就是言傳身教,模仿學習是孩子最快最容易習得的方法,優秀溫馨的家庭氛圍,更容易培養出樂觀積極的孩子。

    營造溫馨浪漫的家庭環境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好奇心非常大,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非常敏銳,任何變化他們都能感受得到,而相反,我們大人對事情變得漸漸麻木。我接過很多有心理問題的孩子,影響他們共同的因素是,家庭父母關係的不和諧,可能家長還未過多感受,他們在孩子面前極力掩飾感情的變質,其實孩子早就有所察覺了。所以,我們鼓勵夫妻在孩子面前秀恩愛,表達愛,這樣孩子才會充滿安全感。

    家長活出自我是對孩子最大的愛

    中國式家庭,我們會看到家長把自己所有的期望和愛都加在孩子身上,有了孩子,自己就是為孩子而活,“一切為了孩子”,沒有了自我。其實這樣的孩子是很有壓力的,他揹負了太多東西,在他的意識裡會形成“我必須做好,不然對不起媽媽”,他也變成了為媽媽(爸爸)而活。所以,家長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的生活圈子,自己要人格獨立,很多時候孩子上大學離開家,不是孩子不能夠獨立,而是家長不能夠獨立。

  • 8 # 一同育兒

    一、多閱讀多閱讀多閱讀

    書籍是一個人思維的精華,多閱讀,就能夠學到很多智慧,即便學不到自己身上,你也會看到高度,從而讓自己在為人處世的時候,能夠有心理空間想到更多的可能性,避免短視、極端、固執。

    二、多思考多思考多思考

    並不是只有多麼高的學問,才能進行自我教育,其實,最簡單粗暴的自我教育就是多思考,我家有兩個遠方親戚,都是文盲,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們頭腦清晰,思維活絡,就是因為他們遇事會願意花功夫琢磨,把事想明白弄透徹,一個這樣的人,是能夠讓自己的生活都井然有序的。

    三、搞好人際關係

    養育孩子是一個綜合、長遠性質的事情,很多時候需要和其他孩子橫向比較、互相切磋,才不會陷入盲目的鬆懈與緊張的情緒中,有幾個要好的家長一起,能夠製造出一個有帶動性的氛圍,幫助我們調節情緒與能量,人是需要環境和氛圍的帶動的,另外,孩子在14歲以後,父母對他就漸漸失去了權威感,就不怎麼愛聽父母的話了,這時候如果有個他信賴又尊重的長輩在關鍵時候說他幾句,效果要比父母好很多,這個角色最好就是由父母的朋友來擔當。

  • 9 # 種金易

    我認為這種說法是非常正確的。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範本”,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就是最好的表率。如此,好家長更需要自我教育,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其身正,不令而行,身教什麼時候都勝於言傳。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其實也是這個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前不久,一位家長當作那麼多人的面,直接開懟他的親媽(某生奶奶),嘴裡噴出許多惡毒的話:意思是她在家沒管好孩子,怎麼不去死……聽得我們心驚肉跳,個個搖頭。而該學生此前也當眾罵過奶奶“老不死的”。老天,當著孩子的面這種話也說——等著吧,不久的將來,或許就會複製並貼上到你頭上。

    好家長勝過無數個好老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問題就是家長的問題,一個“熊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或幾個“有問題”的家長……可能許多家長看了這種話會辣眼、聽了會刺耳,但“理”絕對是這個理。要改變這樣現狀,父母就應當加強自我教育,不斷學習,與孩子共同進步。

    可是,如今不少家庭教育出現了大問題,父母什麼都承包,孩子無形中就被培育成了一隻“大懶蟲”,不能抗挫、不能自理。唉,愛一旦氾濫成災,溺愛的結果直接是傷害。

    難怪許多人痛定思痛後大聲疾呼:太勤快的父母一般培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當家庭的愛變異為一種安樂的饋贈、一種包辦一切的呵護時,它就不再是愛了,而悄然變成了一把能置人於死地的“溫柔刀”!

    可憐天下父母親們,醒醒吧,該勤快時勤快——自我教育、學習;該“偷懶”時一定不能心軟——可以做榜樣、做示範,但絕不能包辦,孩子的事情請讓他自己做。

    家長和老師本是“友好同盟軍”,齊抓共管對付孩子的各種陋習。可惜某些家長卻總在孩子面前“指責”其老師的“這個不是、那個不對”,更有甚者直接帶孩子上門批評老師、與老師爭鬥、侮辱老師……那隻會增大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一定是孩子,吃虧的絕對是家長。

    作為父母還要帶領孩子一起多看書、看好書;愛憎分明,吸收正能量,善交同齡好友,以便日常學習、活動中互幫互學,共同進步!

  • 10 # 妞妞媽媽

    我認為確實是這樣的。因為:

    一是我們對孩子的影響更多的是行動。如果我們一方面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另一方面自己卻天天玩耍。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言行不一致,小的孩子會對父母的言行會產生疑惑,大的孩子會對父母的話嗤之以鼻。

    二是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會這麼做。原來看過一個笑話,一個爸爸接電話,明明沒事,卻告訴對方我很忙……孩子不明白是為什麼?爸爸也不解釋,孩子百思不得其解,爸爸平時都讓我要誠實,為什麼他卻這樣呢?

    三是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父母榜樣的力量。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更在於言傳身教,父母是什麼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

    因此,我們想讓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先去做什麼樣的人!

  • 11 # 平涼家長之家

    家長該如何進行自我教育?家長到底是想將孩子複製成自己的模樣?還是想讓孩子比自己強?初二男生學習成績等各方面都一般,如何讓他成為負責且快樂的人?

    家長邀答:兒子十四歲,上初二,各方面表現都不讓人滿意,學習成績一般,跆拳道成績一般,做人做事一般,責任心方面更是一般。眼瞅著要到初三了,我倒也不苛求他一定要考上重點高中,但我希望他能成為有責任心的人,也希望他這輩子能活得比父母快樂、比父母強,要實現這個目標,家長到底應當怎麼做才好?

    答:涓涓父母情,拳拳兒女心。父母之於愛子女,簡直摟全了涓涓與拳拳,真是恨不得把腔子裡那顆為他好的心拿刀子剖出來給孩子看,讓他明明白白看見那真那深那愛那永永遠遠不拋棄不遞減的滾燙與赤誠!可嘆的是,更多時候,這滿腔子的滾燙與赤誠傳遞到孩子那裡,絕大多數會打了大折扣,致使原本血脈相融、筋骨連牽的人兒因此離了心漸行漸遠,更有甚者,反目成仇。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父母真心真意想讓孩子一世安穩歡樂無憂可到頭來要麼是孩子更加不快樂、要麼是複製出了另一個更低版本的自己?家長要從何做、如何做才能夠徹底扭轉和改變?

    1、語言的力量——語言改變了,語言所傳達的能量就改變了

    《天鵝、大蝦和梭魚》是小學課本上的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天鵝、大蝦和梭魚想把一輛大車拖著跑,它們都在拼命的拖啊拖啊,可不算重的大車卻停留在原地,未動分毫。為什麼呢?因為天鵝伸著脖子卯足了勁兒要往雲裡鑽,大蝦弓著腰兒使勁往後靠,梭魚一心想往水裡跳……語文老師會語重心長啟發孩子們: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呢?不合作就拉不動車、不合作就辦不成事!

    一代又一代,曾經是小孩子的我們以及如今我們自己的小孩兒,都接受著同樣的教育和道理,卻從不曾有人往深裡追問一句:天鵝、大蝦和梭魚為什麼會各往各的方向拉?原因非常簡單——拉車指令的傳遞有問題!

    第一,家長給孩子的語言指令要目標清楚、簡單易懂

    我們假設,天鵝、大蝦和梭魚是三個小孩子,如果下達拉車指令的家長告訴他們說,“去拉車!”

    那麼,結果顯而易見:這三個孩子拼死了拉,車也還是會紋絲不動,因為他們也是會各想各的、各拉各的。

    如果家長不反思並糾正自己的指令問題,卻自以為是把錯處全怪在孩子身上,認定是孩子們不盡力不盡心;為了讓孩子們更盡力更盡心,家長便加大批評指責力度,又打又罵又不給飯吃等等,可問題是,任你百般手段使盡,孩子們能把車準時準點拉到家長心裡想的那個位置嗎?絕不可能!除非家長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語言下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目標指令:你們的努力目標是,要在指定的什麼時間之內,將車拉到指定的什麼地方!

    第二,“寧可給個好心也絕不能給個好臉”的危害有多大?

    “寧可給個好心,也絕不能給個好臉”,這是中國式家長教育孩子過程中集體預設的“教育法則”。比如題主家這個“各方面表現都不讓人滿意“的初二男生,他從父母那裡接收到的資訊是什麼呢?——“我不行,我很一般,我哪哪兒都不能讓父母滿意!”也許有些父母會辯解說,“我就是在自個心裡這麼想想,我真沒當孩子面直接說過!”事實上呢?

    你家小孩兒4歲時候,滿心歡喜要給你倒一杯水來,你衝口而出:“當心,別灑了!當心,別燙了!”這樣的話你衝口而出多少回了?就算你是個還算合格的家長,你知道不能這麼喊出來,所以在最關鍵時刻將這將將出口的擔心咬死在了舌尖,沒有喊出來,但是,孩子興許真就把水灑了,興許真就燙著了……這個時候你會怎麼想?是不是覺得“就知道會這樣”、覺得自己特有先見之明?

    你家孩兒14歲時候,他開始有了許多許多個家長無法理解的想法,有了許多許多種家長無法預料的表現,有了許多許多個家長無法控制的行為……面對這些“意料之外”的想法、表現和行為,家長是怎麼對待的呢?“你還有臉發呆?快點寫作業,總是這麼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都11點了,作業還沒寫完!”“你怎麼這麼不爭氣?這次跆拳道比賽又沒拿上名次,爸爸媽媽花了那麼多錢送你去學,你就給我學了這麼個結果?”諸如此類,家長每回衝口喊出來的話語以及在舌尖直打轉轉硬忍住沒喊出來的話語,滿滿當當承載的都是負面的能量資訊——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正如墨菲定律告訴我們的。

    太多的家長認為,我為孩子的心是好的,但是我不能給他好臉;不給他好臉最主要的表達途徑和方式就是不給他好話。不給他好話,那麼能給他話又是什麼樣子呢?批評的、指責的、抱怨的,各種各樣充滿負面能量的話語傳遞到孩子那裡,又會被孩子以孩子的方式和理解轉譯成什麼樣子呢?“我不行,我什麼都不行!我不對,我什麼都不對!我是錯的,我不論做什麼都是錯的,就連我這個人我的生命都是錯的!我的存在就是爸爸媽媽丟臉的!”

    結果呢?孩子真的越來越“不行”、真的越來越“丟臉”——恭喜你,你是最棒的預言家了,你的孩子正如你所遇見的那樣:他不行,他什麼都不行;他不好,他哪哪兒都不好!

    第三,孩子的命運是由誰決定的呢?是由父母話語裡的能量決定的!

    為什麼孩子會“如家長所願”越來越不行、越來越不好?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這個知識無界限、知識零成本的時代,家長差不多都知道“意識”和“潛意識”這回事。

    意識是什麼?是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思想;潛意識是什麼?是我們無法感受的思想——無數心理實驗和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控制孩子長期行為與成長方向的,不叫命運,而叫潛意識!

    換句話說,孩子的命運是由誰決定的呢?是由父母天天月月年年在孩子耳朵邊唸叨的話語能量決定的!

    你4歲的孩子端一碗水來,你心裡應該怎麼想、嘴裡應該怎麼說呢?“端的真好,走的真穩,慢慢來哦!”

    你14歲的孩子學習成績一般、跆拳道成績一般、哪哪都一般。你應當應當怎麼說呢?“不錯啊,今天的作業寫得快多了,效率高了一大截呀,有什麼秘訣嗎?來來來,咱們來總結總結分享分享?”

    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你4歲的孩子那一碗水會端得很穩很穩,你14歲的孩子寫作業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好——“想什麼、說什麼,就實現什麼!”這聽起來有點玄幻,但真實的真相是,潛意識無法分辨家長所表達的這件事情和這句話是否定的還是肯定的,家長們傳遞給孩子的語言資訊中那些否定性的“不、不要、不能”等詞彙和意思,都會被潛意識過濾掉,他只會依照家長們心中所想、話裡意思構成畫面,並想方設法把這個畫面轉為實質化的事實。

    第四,家長如何轉化話語裡的能量?從而改變孩子的“潛意識”和命運?

    既然孩子的命運是由父母話語裡的能量決定的,那麼身為父母應當怎麼做才能轉化和升級話語裡的能量?從而改變孩子的“潛意識”和命運?

    家長們和孩子交流時候、給孩子傳遞指令時候、矯正孩子行為時候,請隨時警醒著,將那些“不可能、辦不到、沒法子、行不通、有問題、太困難、沒希望”等等消極詞彙通通扔掉,只用那些積極的、正面的話語去表達。

    比如你家4歲的孩子,他正在學寫字,寫得歪歪扭扭,一點兒也不好看。可是,身為家長你時刻謹記語言的力量,你不是去否定去指責,你蹲下身來,摸摸孩子的小腦袋,握著他的小手,很真誠的跟他說,“這一橫寫得很平,這一豎也寫得很好,就像這樣認認真真、工工整整的寫下去,慢慢你的字就會越寫越漂亮哦!”

    比如你家14歲的孩子跆拳道比賽沒拿上名次,你拍拍他的肩膀或與他含笑共飲一杯酒,你很真誠的跟他說,“說起來,我家的小男子漢還真是頂呱呱的呢,冬練三伏夏練三九,跆拳道打了整整十年,當初和你一起去的很多孩子都放棄了,就只有你一直堅持下來了,強身健體這個目標完成的非常棒,比賽不比賽的完全是另一回事。當然,如果能拿到好名次你的心情也會更好,對吧?下次我們繼續唄!”

    諸如此類,相同的內容換了不同的說法,孩子接收到的指令資訊、話語能量以及內心感覺就會大不相同。正如同中醫理論所強調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天下間每一個小孩子,誰的成長不是從無數個問題中走過來的呢?所以親愛的家長,不要把著眼點和關注點只聚焦於孩子當下所遇到的這一點點小問題上,請用正面的語言扶持孩子心裡頭的正氣,時日持久,孩子必然會朝著你所希望的方向成長,必然會成為你所期望的那個人!

    2、陪伴的力量——把與孩子在一起的速度放慢,一點一點慢慢地感受他

    深陷於最美愛情中的人們說:人世間唯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為父母者給子女最動人的愛也終究不過一句話:孩子,你慢慢來!

    第一,那麼急做什麼?把與孩子在一起的速度放慢

    是的,活而為人一輩子,最揪心最高興、最艱難最美好、最痛苦最幸福莫過於一個學習的“學”字!

    從咕咕墜地的嬰兒開始,終其一生,我們要學習很多很多的東西,這很多很多的東西是立時三刻就可以學完、學會、學通的嗎?飯得一口一口吃,事得一件一件來,而每一個小小嬰兒到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青蔥少年、再到鐵肩擔道義中年或老年,“學”如同空氣和呼吸,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那麼急做什麼?把與孩子在一起的速度放慢,一件一件慢慢來,一點一點慢慢地感受他!

    “一個人事業上再大的成功也彌補不了教育子女失敗的缺憾!”就連李嘉誠都會發出如斯感慨。然而,讓人憂悲、憂嘆的是什麼呢?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現狀!正如我們自己小時候所經歷的,也正如我們身為父母之後正在乾的:缺位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那麼,我們想要抵達、實現和給予孩子的,不缺位、不焦慮、不失控的陪伴又是什麼樣子呢?

    第二,不缺位、不焦慮、不失控的陪伴是什麼樣子?

    對一個各方面都相對一般的初二男生而言,家長怎麼做才能讓他成為負責且快樂的人?成為那個未來可期的、比父母更強的自己?當然莫過於家長不缺位、不焦慮、不失控的陪伴!這樣高質量陪伴的要求是什麼?

    一是全身心投入的、眼中再也沒有旁事與旁人的陪伴。

    剛剛下班經過幼兒園,小男孩蹦蹦跳跳從學校出來,興沖沖告訴媽媽說,“我們老師今天表揚我啦!”

    媽媽不耐煩地催他,“別磨磨蹭蹭的,快點,要趕不上車了!”

    小男孩被媽媽大步朝前帶得趔趔趄趄,卻還是興沖沖的又起了一個話題,“媽媽媽媽,你看你看,那個小狗好可愛呀!”

    媽媽怎麼回的呢?“你這熊孩子咋就這麼不懂事,囉嗦啥?叫你快點聽到沒有?!”

    二是事前有約定、事中有提醒、事後有總結的陪伴。

    如今的孩子,已經很少有機會鍛鍊自己的擔當能力和責任意識了。在他還沒有做得更糟之前,爸爸媽媽或其他養育者就把一切都防患在先甚至全權包辦了。從不曾感覺到自己很糟糕的孩子,他怎麼能夠做得更好呢?就像一個從不曾做過錯事的孩子,他怎麼能夠把事情做正確呢?

    比如,陪著孩子在公園裡玩兒,他為了搶滑滑梯把另一個比他小的孩子推倒了。這個時候家長應當怎麼辦?嚴厲批評以家長權威強迫孩子道歉?還是嫌棄那個小孩子沒有讓著自家孩子?

    正確處理的基本原則是什麼?給孩子規矩,也給他自由。什麼規矩呢?有限制的選擇;什麼自由呢?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可以選擇的自由。落實這個原則需要分三步走:

    第1步:認識錯誤。用溫情的陪伴、溫和的堅持、清晰的語言表達,讓孩子從內心深處認識到自己錯了:啊?我犯了一個錯誤!

    第二步開始就全部是小孩子自己的事情了,家長不要參與或干涉,但一定要陪伴在旁邊,在孩子回頭的任何一個瞬間都能看到你誠懇、專注、鼓勵的目光。

    第2步:道歉。孩子自覺自願、自動自發向被推倒的小孩子道歉:“我不應該推你,我做錯了,我向你道歉!”

    第3步:解決問題。孩子與被推倒的小孩子一起商量:“我怎麼做才能得到你的原諒呢?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吧!”

    親愛的家長們,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任何時候都不要透過負面的、過激的語言或行為將自己變成孩子的敵人,而要以溫和、長情、專注的陪伴將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孩子去感覺孩子。即便你是在教導他擔當、教導他責任、教導他快樂,也不要讓他感覺到你是在教導他;再退一步說,即便是孩子感覺到你在教導他,也會心悅誠服的去思考,進而有理解、有選擇、有評判的去遵從——而實現所有這一切教育目標的基本前提是:不要急,不要催,將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光放慢再放慢,一件一件事的慢慢來,一點一滴的去感覺他!

    3、榜樣的力量——什麼樣的人能夠影響到我的孩子,我就要成為那樣的!

    什麼是適合於14歲男孩子的榜樣呢?

    家長可以在一個安靜的空間閉上眼睛安靜的想象:20年後的某一天,一輛車停在了家門前,車上下來的這個人是什麼樣子呢?是書卷氣息撲面而來的學者?是精明能幹自帶氣場的商界精英?是滿目黯淡滿身怨氣的中年油膩男?或是憔悴不堪滿身疲憊的小丈夫?是的,車上下來的這個人就是你的孩子,是你孩子成年之後的樣子。你所希望的孩子20年之後的模樣,就是獨適合於你孩子的、獨一無二的那個榜樣!

    第一,著眼於培養孩子未來20年的模樣

    著眼於培養孩子未來20年的模樣,是家長必須要有的觀念轉型,是孩子擔當意識、責任意識、快樂意識訓練和培養的基本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到底應該怎麼做?

    一是多多的“使用”孩子。

    銀行是最能夠穩當賺大錢的行業,他們的錢是怎麼賺的?“使用”!

    如果沒有人去用銀行的錢,銀行再多的錢都是死的,都生不出新的錢來。同樣的道理,孩子能力的大小與未來的成就,完全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使用”程度!孩子的能力就像金錢,只有透過不停的流轉,才能夠在流轉過程中生出許多新的錢。所以說,“使用”是提升孩子生存能力並培養責任感、自我價值實現感的最佳手段。

    二是多多的“使用”自己。

    如果說20年之後孩子成年的模樣是他如今成長的方向和榜樣相對虛幻的話,那麼家長怎麼樣“使用”自己,便是孩子當下生活中最近、最親、最易受影響的方向和榜樣。

    家長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拿來打架鬥毆,那孩子必然朝黑社會小弟的方向發展;家長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拿來學習上進,那孩子必然朝正直善良、對社會有用的精英方向發展。

    所有的教育專家、心理學家都在強調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好習慣培養的重要性,但孩子的好習慣是家長掰開了揉碎了天天絮絮叨叨唸到耳朵起繭子就能養成和習得的嗎?不是這樣的。

    孩子們的好習慣和優秀程度,跟家庭社會階層、家長知識水平、家庭富有程度等等關係不大。真正有關係的、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家長如何“使用”自己,是家長自己的言語行為、做人做事的習慣。

    第二,身為孩子好榜樣的家長,應當具有哪些品質?

    孩子們要想成為自己想要的、家長期望的那個自己,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好習慣與壞習慣的博弈;而要做好這一件事所需心理能量的永續保障是:好榜樣與壞榜樣的博弈!

    那麼,身為孩子好榜樣的家長,應當具有哪些品質呢?

    一要有明確清晰的目標。

    家長對自己生活和工作的安排一定要有明確清晰的目標,不論這個目標有多小或者多大,家長每一天所作所為都要朝著這個目標靠近。

    二要有成功的經驗。

    家長們成功的經驗是什麼?對一個孩子而言,不一定非得要考上世界名牌大學才叫成功;對一個家長而言,也不一定非得當了大官、掙了大錢才叫成功。從來沒包過餃子的媽媽,嘗試著包了一頓餃子,滋味很鮮美,這個是成功;從不曾走過遠路的14歲男孩,和媽媽一起翻山越嶺走完了十公里路,這個是成功;4歲男孩,一個舅舅的“舅”字老寫不好,橫畫太多了,每次寫完都膩成一團子了,終於這一次寫的眉目疏朗,這個是成功……成功,是每一次細細碎碎的努力;成功是每一次從不行到行、從低谷到高峰的經驗累積。

    三要有不輕言放棄的堅持。

    第一次包餃子,面和軟了、皮兒擀薄了、下到鍋裡成一坨了,從此這輩子都不再包餃子了,孩子從這個件事情和這個行為裡會習得什麼?

    從不曾走過遠路,翻山越嶺走了10公里——這個過程中,許多次都想放棄的,但每一次都在“看見了一棵新的大樹、看見了一道新的山樑”等小目標的實現中堅持下來了,孩子又會從這件事和這個行為中習得什麼?

    對孩子而言,人世間最好最美最具力量的榜樣,莫過於家長!對家長而言,最深最真最見效用的愛,莫過於“什麼樣的人能夠影響到我的孩子,我就要成為那樣的!”

    小結:與孩子一起成長,是為家長之大道

    君子不器。成為一個懵懂孩子生命成長的引路人,家長任何時候都不能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個方面,不能囿於自己已有的定見或擅長而自以為可以掌控孩子的一切。家長只有將自己變成一個真正的孩子,以孩子的所思所想、所情所願為基本出發點,靈活百變運用語言的力量、陪伴的力量和榜樣的力量,事事以身作則,時時反省修正,才能陪著孩子一起,透過學問思辨、修身踐行而集道德仁義於自身,明達天道地道和人性,居仁由義、安樂和順,成為真正的君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有人說吳用是《水滸傳》裡最沒有底線的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