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朝興替
-
2 # 未濟
太祖是比高祖更厲害的廟號,高祖意思是開國皇帝不是白手起家,比如唐高祖李淵,追封第一任唐國公李虎為太祖。而劉裕兒子的廟號因為後來的一些事情,被改變了,是有其政治意義的。
對於劉裕為什麼是太祖而是高祖,只能說,當時混亂的時代,對於禮法是沒那麼多講究的。劉裕是完全可以稱太祖的,司馬懿未被封晉王,而司馬昭是晉王,司馬昭是太祖也說得過去,至少名義上是符合的。劉裕也沒有像李淵那樣依靠祖宗基業,所以無論從事實還是從名義上,劉裕都是開創者,稱太祖完全沒問題。但是既然成了高祖,那就高祖吧。
這和劉邦與司馬遷有很大關係。劉邦廟號太祖,諡號是高,太祖高皇帝被司馬遷簡化成了漢高祖,以至於很多人真的以為劉邦廟號是高祖。當時那個時代,崇拜劉邦的人很多,比如石勒,他是白手起家,廟號太祖沒問題,但是因為劉邦的原因,石勒廟號就是高祖。而劉裕也是如此,也是因為他們父子都崇拜劉邦。
劉義隆一開始的廟號是中宗,並不是太祖。劉義隆想另立太子,使得太子起兵殺了劉義隆,太子給劉義隆的廟號是中宗。因為太子的行為,使得其他皇子起兵討伐。劉駿領兵在外,率兵討伐太子,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援。最後劉駿打敗了太子,成了皇帝。這時候劉駿給老爹劉義隆改了廟號。
首先,太子弒君,弒父,他給劉義隆的廟號自然是不能再用了,一定要以新皇帝的名義重新上一個廟號,以顯示自己的正統性。那為什麼非要上太祖的廟號呢?
劉駿是為了籠絡人心,讓原本忠於老爹劉義隆的大臣也能支援自己。當年誅呂的時候,漢文帝沒出兵,也照樣成了皇帝。就是說先帝的兒子們都有繼承的權力,並不是說劉駿起兵,他就一定能當皇帝。為了獲得大臣們的支援,給老爹一個好的廟號就十分有必要了。
劉駿也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性。劉駿的廟號是世祖,實際上他是完全配不上這個廟號的。稱世祖的有劉秀,忽必烈,劉駿如何能和他們相比。因為越不承認太子的篡位,就要要顯示他是繼承老爹劉義隆的皇位的正統性。同時老爹成了太祖,之後的皇帝再稱祖也可行了。只有把老爹抬高了,自己才能水漲船高。劉義隆的諡號原本是景,劉駿也改成了文。就是往上抬。
南北朝時期不重禮法,很多都是亂用,劉駿根本配不上世祖的廟號,可見,那時候的廟號和諡號已經失去了評價的功能。劉義隆確實是唯一的一位非開國皇帝而廟號太祖的人。他是很特殊的,不具有參考價值。 -
3 # 浮沉於史
廟號的使用一開始就有嚴格的規定,不僅每一個廟號都有講法,而且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資格擁有廟號。
比如西漢,皇帝十二位,擁有廟號的皇帝卻只有四位: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
太祖一般指創立基業的開國皇帝,比如劉邦,有意思的是,劉邦還有一個“高祖”的說法,他是第一個使用“高祖”廟號的人,總的來看,他是“太祖高皇帝”。這是後代君王為了表示崇敬,刻意抬高的一種做法,實際上,劉邦還是應以太祖為主。
高祖亦指開國皇帝,但在劉邦之後,為了顯示與太祖之區別,高祖一般指在先祖的基礎上創立王朝。
也就是說,太祖是白手起家,而高祖不是。
比如唐高祖李淵,他是以隴西李氏的身份起家,這是關隴集團之貴族,他能創立大唐,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了祖上的積累。廟號這個東西,在魏晉南北朝之後開始氾濫,已經到了人人稱宗的恐怖地步,大臣們為了吹捧無所不用其極,皇帝們也很喜歡這種做法。
比如唐之一代,除了最後不被待見的傀儡唐末帝,其他皇帝全都有廟號,宋、明、清更是全部稱宗,哪怕是昏君,都能夠得到這個待遇。
言歸正傳,本題中提到的宋太祖,就是劉裕第三子劉義隆,南朝宋第三位皇帝。嚴格意義上講,這個宋太祖根本就是錯的,他既不是開國皇帝,又沒有白手起家。
實際上,劉義隆的最開始的廟號是中宗,他的廟號變為太祖,是因為多場連續的政變。
劉義隆被長子劉劭殺死,劉義隆第三子劉駿為父報仇,又把大哥殺死了,然後奪取帝位。
宋孝武帝劉駿打的是報仇之旗號,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義,他自然要千方百計拔高劉義隆,就給他改成了太祖。前文提到,這個時候廟號已經爛大街,為了逢迎皇帝,也沒有誰會真的去計較廟號的對錯了,於是劉義隆成為太祖一事,就這樣定了下來。
-
4 # 福垊
劉裕之前開國皇帝是高祖的,有魏國曹丕(符合有個好爸爸)、趙國石勒(從奴隸到皇帝)、秦國苻健(王二代升級為帝一代),只後有梁武帝蕭衍(靠自己)、陳武帝陳霸先(靠自己),隋文帝(靠爸爸)、唐朝李淵(靠爺爺)等。劉裕的廟號為什麼是高祖,史書沒有記載。《資治通鑑》裡說,劉裕死後一個月後,即422年七月已酉,其子少帝劉義符尊他為高祖。
老三是個有理想的君主,一上臺先把輔政大臣給殺了,然後進行改革,收攏君權,大力發展,形成盛世。就開始學習漢武帝了,他要開拓疆土,向北收復領土。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劉裕駕崩之後,北方魏國趁著宋國辦喪事,就欺負小皇帝就把洛陽盆地給佔了。北邊是新銳國家北魏,拓跋燾也是一代雄主,他還想南征。南北一PK,南方宋朝就敗了。失敗的原因,除了天太冷、麻痺大意外就是皇帝干涉太多。想當初,天暖和的時候,拓跋嗣說你們隨便佔,等天冷了再說。佔領後大家都開心,天一冷魏軍奇襲,從失而復得又變成了得而復失。19年後,北魏南下攻打“南宋”,宋軍擊退魏軍後,決定宜將剩勇追窮寇,再次北伐,收復河洛之地,結果又敗了。兩年後,再次北伐,小有斬獲——恢復許洛之地,但基本是勞而無功。辛棄疾都說他這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劉宋對外無功也就算了,關鍵連他的後院也起火了。大概太子劉邵太想當皇帝了,就跟著他弟弟劉濬受女巫的唆使,興巫蠱之事。巫蠱之事在古代可是大罪,我們都知道漢武帝時期就有巫蠱之禍,劉義隆有漢武帝的雄心卻漢武帝的成就。對外他是失敗,對內更是失敗的。對外失敗是丟臉,丟內失敗是喪命。他一心軟原諒了孩子們後,又發現他倆還不老實,窩藏巫蠱案犯,就準備廢太子殺皇子。結果孩子們先下手為強,一代雄主隕落。劉邵繼位,立其廟號為中宗,諡號為景皇帝。三個月後,宋中宗的三子劉駿起兵滅掉劉邵,自立為帝。
-
5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是因為當時廟號比較亂。
太祖和高祖都是廟號,而廟號起源於重視祭祀的商朝,是用於君主宗廟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分為兩大型別,即“祖”和“宗”。
“祖”和“宗”的區別是“祖有功而宗有德”,功指開創之功,德指守成之德,有功曰祖,有德曰宗,所以開國之君的廟號都是“祖”,至於是什麼祖,就另算了。
商朝滅亡之後,周朝用諡號來蓋棺定論,廟號被廢除,秦朝更是連諡號也一併廢除了,到西漢建立後,一起把廟號和諡號都恢復了,但西漢對於廟號有自己的一套,畢竟八百多年過去,商朝怎麼搞廟號誰清楚,很多東西都是漢朝人自己來搞。
廟號事關宗廟,漢朝對此比較謹慎,兩漢總共也就那幾個皇帝評上了廟號,漢武帝都差點給弄沒了。這其中,前兩位是一對父子,即漢太祖劉邦和漢太宗劉恆,太祖太宗萬世不祧,也就是永遠不從天子祭的七廟中撤出來。
不過當時剛剛使用廟號,漢朝人更喜歡把廟號諡號合稱,稱劉邦的宗廟為“高祖廟”,於是有了高祖這個全新的稱呼。《漢書》試圖矯正這個錯誤,寫了《高帝紀》,但它跟《史記·高祖本紀》的知名度和傳播差遠了,最後大家將錯就錯,把高祖也當成了一個廟號。
漢朝之後,就是曹魏,這是高祖廟號登上前臺的第一個王朝。曹魏是廟號濫觴的開始,曹操太祖,曹丕高祖(《資治通鑑》誤作世祖),還有個曹睿烈祖。之後的西晉卻反了過來,司馬懿是高祖,司馬昭是太祖,真正的開國之君司馬炎只是世祖。
然後我們跳到隋唐,稱帝的楊堅為高祖,其父楊忠為太祖。唐朝沿而用之,受封唐國公的李虎為太祖,稱帝的李淵為高祖。
為什麼直接跳過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呢?就是因為這時候的廟號比較亂,而劉裕恰恰就是南朝第一帝。
據《全唐文》記載,後唐張昭(不是三國的張昭)有一篇奏疏,其中歷數了歷朝歷代的太祖廟號:“漢以高祖父太上皇執嘉無社稷功,不立廟號,高帝自為高祖。魏以曹公相漢,垂三十年,始封於魏,故為太祖。晉以宣王輔魏有功,立為高祖,以景帝始封晉,故為太祖。宋氏先世,官閥卑微,雖追崇帝號,劉裕自為高祖。南齊高帝之父,位至右將軍,生無封爵,不得為太祖,高帝自為太祖。梁武帝父順之,佐佑齊室,封侯,位至領軍、丹陽尹,雖不受封於梁,亦為太祖。陳武帝父文贊,生無名位,以武帝功,梁室贈侍中,封義興公,及武帝即位,亦追為太祖。周閔帝以父泰相西魏,經營王業,始封於周,故為太祖。隋文帝父忠,輔周室有大功,始封於隋,故為太祖。唐高祖神堯祖父虎為周八柱國,隋代追封唐公,故為太祖。唐末梁室硃氏有帝位,亦立四廟,硃公先世無名位,雖追冊四廟,不立太祖,硃公自為太祖。此則前代追冊太祖,不出親廟之成例也。”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漢朝魏晉和隋唐都是有規律的,漢朝劉邦受封漢王,又奪取天下稱帝,跟他爹是沒關係的,所以他是太祖高皇帝。曹操封魏王,司馬昭封晉王,楊忠封隨國公,李虎封唐國公,都是太祖。
然而南北朝那一塊,劉裕封宋王,又稱帝,雖為高祖,但也沒什麼指責的,關鍵是他兒子怎麼成了太祖呢?宋文帝劉義隆治國理政是在行,但這完全是守城之德,給他太宗都算過譽,北伐慘敗的他怎能稱祖,還是太祖!這隻能說是因為亂了。
不僅是劉宋,南北朝的其他朝代也挺亂的,比如北魏的廟號,經常改而且可以重複,祖也是一大堆,孝文帝是一箇中興之主,也是高祖。
-
6 # 歷史百家爭鳴
一般來說,開國皇帝的廟號都是太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趙匡胤,可是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廟號不是宋太祖,而是宋高祖,反倒是他的兒子是宋太祖。
被稱為高祖的皇帝還有劉邦,他之所以被人稱為“漢高祖”,要歸功於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劉邦記載為《史記·高祖本紀》,久而久之人們就稱其為漢高祖。而劉裕被稱為宋高祖與當時的社會條件可能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當時廟號的稱謂並不多見,劉裕廟號稱為宋高祖,可能也是沒有考慮到太祖的意義。至於他的兒子被稱為宋太祖,這裡可能存在一個政治鬥爭的問題。因為劉義隆是被自己的兒子劉劭殺死的,而劉劭的皇位沒坐多久就被劉駿幹掉了,劉駿起兵時是打著為劉義隆報仇的旗號,所以他為了自己政治上的合法,就要千方百計地塑造劉義隆的正面形象來表現自己的合法性。在政治作用下,劉義隆的廟號變成了宋太祖,以表示劉義隆立下的豐功偉績,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都知道劉義隆並沒有幹過什麼大事情。
要分析為什麼劉裕是宋高祖,而他的兒子是宋太祖,這隻能由後人透過有限的史料進行推測,假設回到當時那個時代,以此來推測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但我們現在的人畢竟不是歷史的見證者,也不能完全地分析出原因,只能做個大概的推測。
-
7 # 猴格大人
按道理講,劉裕應該是太祖的,在廟號中,含金量最高的傳承就是太祖、太宗,太祖為受命肇基之祖,最合法正統的,太宗是太祖的正統繼承人,因此才說,太祖、太宗這一組廟號是含金量最高的,非高祖、世祖之流可比的。劉宋的受命肇基之祖不是別人,就是劉裕自己,所以,他建國後沒有追尊自己的父祖誰為太祖,私心自然是希望兒子給他抬到太祖的位置,成為大宋萬世一系的肇基之祖。
只是沒想到,他兒子劉義符比較混球,偏偏給他上了個高祖,大概這貨想自己做太祖,不想到最後連個帝號都沒混上就被弄死了。
劉義符的弟弟劉義隆被擁立為帝后,雖然元嘉草草,倒也兢兢業業,他也並沒有更改他爹的廟號,自然是覺得自己坐在太祖位上更好。
只是他也沒想到,臨老被兒子劉劭兄弟所害,劉劭這混小子給他爹上一個不倫不類的中宗,後來劉劭被弟弟劉駿打敗,劉駿為了顯示自己的合法性,就把太祖給了他爹,因此,劉義隆就成了宋太祖,劉駿心想,我到時候就是名正言順的宋太宗,我們才是父子相承合法的。後來大家都知道,他的廟號是世祖,他那個篡位的弟弟劉彧成了太宗,都想讓自己佔據合法制高點,反而亂成一鍋粥。
就是這樣。
-
8 # 參習處
所謂的太祖、高祖,是廟號。
主要作用,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最初興起於商朝,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便被稱作商太祖。所以,商湯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廟號為太祖的君主。歷史上第一個太宗,卻是商朝的第四位君主太甲。中間的兩位,因為沒什麼功績,甚至沒有廟號。
所以最初的廟號制度,以“祖有功而宗有德”為標準,嚴格執行。
從商朝廟號的沿革也可以看出來,太祖一般是開國君主,太宗為繼嗣君主而有治國才能。
周朝時,廟號被廢止,開始採用諡號。不論君主或大臣,在死後都會有一個評語,這個評語的概括版,就是諡號。
秦朝時,把諡號也廢止了。因為秦始皇覺得任何人都沒有資格評價他。所以,他給自己的後代繼承者們,起好了帝號。就是按照數字,二世皇、三世皇這樣傳下去。
漢代時,又否定了秦朝給皇帝編號的做法,重新採用周朝的諡號。也謹慎採用了商朝的廟號。所謂謹慎,就是整個西漢擁有廟號的君主只有四位: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而中宗劉詢的廟號,還是東漢的劉秀上的。
物以稀為貴,廟號一下顯得金貴起來。由此可見,漢朝對於廟號制度,執行的嚴格程度。
具體到高祖和太祖,通常用作開國皇帝的廟號。但也有區別:
廟號為太祖的皇帝,基本是白手起家得天下。例如劉邦,廟號為漢太祖(高帝是諡號,司馬遷在《史記》中就把劉邦叫做高祖。後世也就將錯就錯)。
廟號為高祖的皇帝,基本是得到祖先的廕庇,以此為基業,建立江山。例如李淵,廟號唐高祖。而唐太祖李虎是李淵的祖父,生前是西魏八柱國之一,北周唐國公。連唐朝的國號,都是來自於李虎。
可見,大一統王朝時期,廟號的用法還算規矩。基本上,如果這個朝代的開國皇帝是太祖,那麼高祖只能是追封的祖先,而太祖之後,一般會可能再有高祖。
廟號,在亂世被亂用
進入東漢末年,亂世開始。君主的稱號也開始紛亂起來。各種的“祖”滿天飛。
曹丕(魏世祖)、司馬炎(晉世祖),甚至五胡十六國等割據小政權,也無一不是“祖”。
有了這樣的先例,南朝宋時的劉義隆又來了個臨門一腳,也就不算奇怪。
不過,這還真不是劉義隆的錯。因為廟號是皇帝死後,被後人上的。劉義隆最初的廟號,是中宗。之後他死於政變,繼任者宋孝武帝劉駿以報仇為名,奪取政權。為了開創一番新的氣象,便給自己老爹上了這麼個不倫不類的廟號。
-
9 # 三叔小記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一說!
古代帝王的稱謂除直接叫名字外,還可以稱他們的諡號、廟號、年號。一般來說,漢隋諡號,唐宋廟號,明清年號。
以上三個稱謂,帶某帝的,便是諡號。一看到某祖或某宗,就是廟號。兩個字的,且沒朝代名的,年號是也。
例如,漢武帝、漢景帝、漢文帝……都在稱諡號,宋太祖、宋太宗、唐太宗……稱的是廟號,萬曆、崇禎、康熙、雍正……叫的是年號。
注意一點,但凡諡號、廟號都是死後子議父臣議君所評定出來的。下面將要說的是廟號。
南北朝時期,在劉宋王朝出現了一個怪象,一家三代都是祖。自己是高祖,兒子是太祖,孫子是世祖,太宗。
首先說,這樣是不對的,側面說明王朝的不正規性,以及時代的大亂。
廟號當中,含金量超高的,就兩個,一個是太祖,另一個是太宗。所謂太,創立基業是為太。功高為“高”,世代祭祀為“世”,世祖是王朝新時代開拓者或承上啟下的人物,如位面之子劉秀,當之無愧。
所以,得批評劉宋那幾位皇帝。
劉裕代晉稱帝,登上歷史舞臺的最高處,建立宋王朝,東晉滅亡。他死後,上廟號“高祖”。劉裕聽了“高祖”二字,估計氣得要詐屍,整個“太祖”不好嗎?要知道劉裕“奮起寒微”,創立基業,而非李淵、楊堅,參考後世的趙匡胤,好歹也是個“太祖”。
不,劉氏偶像劉邦就是漢高祖……劉裕怪就怪自己兒子劉義符歷史不好吧!實際上,劉邦乃太祖,諡號“高”,全稱太祖高皇帝。司馬遷搞錯了,劉義符也搞錯?
劉義符沒當多久,弟弟劉義隆政變上位。不知道劉義隆沒關係,背過辛棄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的人瞬間知道,主人公就是劉義隆,年號元嘉。
不過,劉義隆結局不好,被兒子劉劭政變弒殺。劉劭當皇帝后,給劉義隆上廟號“中宗”。元嘉草草,北伐大敗,也不該淪落到“中宗”吧?
一個比一個坑……不久,劉劭被劉義隆另個兒子劉駿殺了。劉駿即位,大赦天下,劉義隆上廟號“太祖”。
兒子靠譜,才好啊。你看,雍正給父親康熙捯飭了一個“聖祖”出來。劉駿嘛,用心不良,此舉劍指劉劭,劉劭乃偽帝,強調自己乃正統。
劉駿死後,廟號“世祖”,他兒子劉子業更混賬了,這傢伙很暴躁!若論史上最兇殘又昏庸的皇帝是誰,劉子業當居第一。另外,劉駿有個女兒很出名,叫山陰公主。
劉彧殺侄即位,死後年號太宗。
由於劉裕的又一次折騰,劉宋徹底走向沒落。公元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史稱“南齊”。據說啊,蕭道成祖上能追溯到漢初的蕭何。
以上來看,廟號在劉宋王朝是多麼的混亂。但混亂之始在曹魏,曹家三代,曹操太祖、曹丕高祖、曹叡烈祖。
自此,祖名滿地走。
-
10 # HuiNanHistory
同為開國皇帝,劉邦、李淵的廟號都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都是太祖,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
首先科普一下:廟號中的“祖”有何講究?誰能被稱為“祖”呢?
在古代,通常習慣是“祖有功而宗有德”:
有開創之功的皇帝要被稱作祖,凡是有守成之德的皇帝要被稱為宗。
開國皇帝的廟號必須都是祖。例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
當然,稱為祖的也不一定都是開國皇帝,這裡比較特殊的是元世祖、清世祖、清聖祖。
那麼,同樣是開國皇帝,高祖和太祖到底有啥區別呢?
這個區別,就與漢高祖劉邦的定廟、諡的過程有關了。
根據《漢書·高帝紀》的記載:
五月已下,皇太子、群臣皆反至太上皇廟。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這裡說的很清楚:劉邦的真正廟號其實是太祖,他的諡號才是高皇帝。
但是,由於西漢初年皇帝制度並不完善,所以就用他的諡號“高”來稱呼劉邦,併發明出了一個高祖的廟號,而原本的太祖廟號反倒被遺忘。
“高祖”成為廟號後,很多皇帝都沿襲這一廟號,譬如曹丕、 司馬懿、李淵等等。
究其原因,其實還是古代廟號和皇帝制度不完善所致。等到完善以後,太祖才成為主流。
-
11 # 不忘初心SY
一般來說,開國皇帝的廟號都是太祖,像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趙匡胤,可是劉宋開國皇帝劉裕的廟號不是宋太祖,而是宋高祖,反倒是他的兒子是宋太祖。被稱為高祖的皇帝還有劉邦,他之所以被人稱為“漢高祖”,要歸功於司馬遷,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劉邦記載為《史記·高祖本紀》,久而久之人們就稱其為漢高祖。
漢代時,又否定了秦朝給皇帝編號的做法,重新採用周朝的諡號。也謹慎採用了商朝的廟號。所謂謹慎,就是整個西漢擁有廟號的君主只有四位: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而中宗劉詢的廟號,還是東漢的劉秀上的。物以稀為貴,廟號一下顯得金貴起來。由此可見,漢朝對於廟號制度,執行的嚴格程度。
福垊認為尊他為高祖大概是受了司馬遷的影響。這還要從漢太祖說起,劉邦的廟號和諡號合在一起是漢太祖高皇帝,司馬遷給簡化成了漢高祖。曹丕孝順老爹曹操,自然將太祖廟號讓給開創基業的曹操。司馬炎孝順他爹司馬昭,將太祖位相讓,至於他爺爺司馬懿只落個了高祖的廟號,那是因為司馬昭被正式封為晉國公(晉公),一年後就是晉國王(晉王)。
然而南北朝那一塊,劉裕封宋王,又稱帝,雖為高祖,但也沒什麼指責的,關鍵是他兒子怎麼成了太祖呢?宋文帝劉義隆治國理政是在行,但這完全是守城之德,給他太宗都算過譽,北伐慘敗的他怎能稱祖,還是太祖!這隻能說是因為亂了。
-
12 # 拾花溪老魚
劉裕作為南北朝時劉宋王朝的開國皇帝,可能很多人對他並不是太熟悉。
東晉到隋朝的這段時間,中國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劉宋、蕭齊、蕭梁、南陳;北朝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將劉裕建立的“宋”稱為“劉宋”或者“南朝宋”,是為了區別於後來趙匡胤建立的趙宋王朝。畢竟後面的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有更重要的地位,所以如果只說宋朝,那一般就是指趙宋王朝。
劉裕原為東晉北府軍的將領,先平定孫恩之亂建立大功,又平定桓玄之亂獲得極高名望,掌握了朝廷力量。後來他又發動了兩次北伐,收復了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進一步獲得聲望。他執掌朝政期間,重視朝廷綱紀、公平選拔人才、減輕徭役讓百姓休養生息,政績斐然。
418年劉裕指使中書侍郎王韶之縊殺晉安帝,改立晉恭帝,兩年後的公元420年7月,劉裕代晉自立,國號為宋,改元永初,降封原晉恭帝司馬德文為零陵王。
公元422年5月,劉裕稱帝后不久就重病去世,廟號高祖,諡號武皇帝。前後加起來,劉裕真正在位的時間只有短短1年10個月。
劉裕死後,長子劉義符繼位,史稱少帝,年僅17歲;朝政由司空徐羨之、中書監尚書令傅亮和中書令謝晦等人主持。劉義符繼位後,嬉戲無度,不聽朝臣諫阻,公元424年5月,徐、傅、謝三人在取得另一位託孤大臣檀道濟的同意後,廢劉義符為營陽王,不久將其殺害。七月,迎立劉裕第三子荊州刺史、宜都王劉義隆為帝,史稱宋文帝,改元“元嘉”。
宋文帝廟號為“太祖”。
廟號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的,只有建立了比較大的“功”或者“德”的皇帝去世後入太廟奉祀的,才能立廟號。不過唐朝以後廟號就氾濫了,幾乎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
◆ 一般有開國立業功勞的皇帝,廟號稱為高祖、太祖。比如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或者雖然自己沒有建國立業,但是為子孫建國打下基礎的,也會被追封為高祖或者太祖。
劉裕被稱為高祖,而他的兒子被稱為太祖,可能是參照了劉宋之前的朝代——晉朝的廟號順序:司馬炎稱帝后把爺爺司馬懿尊為高祖、把他爹司馬昭尊為太祖。
◆ 對國家有發揚光大的功勞的,稱為太宗。比如唐太宗李世明。
◆ 經歷叛亂、重新打了次天下、或有開拓國家之功的,稱為世祖、聖祖、成祖。比如明成祖朱棣、清聖祖康熙。
◆ 新時代開創者、或該王朝承上啟下的有為君主的稱為世祖。比如漢世祖劉秀,創立了東漢;清世祖順治,是清入關的第一個皇帝。
◆ 其他仁宗、孝宗、睿宗、興宗、中宗……等等,也都是根據皇帝在世時的功勞或者德行來定廟號的。
-
13 # 左書右影
在中國古代,廟號一般是後世皇帝給予前世皇帝陵墓的稱號,在擬定時非常講究。一般開國皇帝或稱太祖,亦或稱高祖。二者相比,太祖往往是憑藉一己之力定鼎天下的皇帝,例如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等,而高祖則是長輩已經有了一定地位和實力,後輩發揚光大定鼎了基業,例如隋朝的開國皇帝高祖楊堅、唐高祖李淵等。
但南朝時期的宋國卻很奇怪,開國皇帝劉裕的廟號是宋高祖,但其子劉義隆的廟號卻是宋太祖,有些本末倒置。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在擬定劉裕廟號時皇帝考慮了模仿漢高祖劉邦,而擬定劉義隆廟號時皇帝想要藉此提升自己的地位。
(一)宋高祖劉裕:模仿漢高祖劉邦,故稱高祖宋高祖劉裕堪稱是一代英主,在南北朝時期利用自己的文治武功,平定了諸多政治勢力,統一了中國的南方半壁,開創了宋國的江山,按照常理,他的廟號應該是太祖。但是,劉裕的祖先是大漢開國皇帝劉邦的弟弟劉交,劉裕也算上是漢朝皇室的後裔。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全稱是漢太祖高皇帝,被《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簡稱為漢高祖。所以,在劉裕死後,他的長子宋少帝劉義符即位,出於一片孝心,為了模仿漢高祖劉邦,給了自己的父親劉裕宋高祖的廟號。
(二)劉駿為父皇更改廟號,讓自己成為正統宋太祖劉義隆獲取廟號的過程就說來話長了。劉義隆是宋國的第三位皇帝,大臣們發動政變弒殺了少帝劉義符,扶劉裕的第三子劉義隆繼承皇位。劉義隆是宋國的一代雄主,懷揣雄心壯志,不僅在內政方面加強管理,還在軍事上不斷髮兵攻打別國。
但是劉義隆的軍事才能確實不怎麼樣,總是打敗仗,就連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也曾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來形容劉義隆,足以見得其軍事上的建樹不足。
軍事上的窮兵贖武逐漸衍生出了內亂。太子劉邵發動兵變殺了劉義隆,登上了皇位,尊劉義隆為宋中宗,而之後不久,劉義隆的第三子劉駿又起兵滅掉了劉邵,自立為帝。在這之後,劉駿為了提升自己的正統性,並不承認前任皇帝劉邵的合法性。
為了抹去劉邵做過皇帝的痕跡,他廢除了劉邵給父皇的宋中宗的廟號,稱父皇為宋太祖,這樣一來,自己的父皇在地位上就提升到了最高的位置,自己作為父皇的繼承人,在宋國曆史上的地位也就更高了。
以上就是為什麼開國皇帝劉裕廟號為宋高祖,其子劉義隆的廟號反而是宋太祖的原因。劉駿為了自己的皇位可謂是費盡心機,連父皇的廟號都能進行更改。但這只是過眼雲煙,在他死後,兒子就被自己的十一弟所殺,自己經營多年的基業也就這樣斷送了。
回覆列表
原因有二:
在這個時期高祖和太祖沒有什麼區別。當時的政治需要。具體細節我給大家梳理一下:
廟號體系:廟號起源於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設立,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當時廟號只有三種:
創基立業曰“太”(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宗武丁)。中興者曰“中”(中宗太戊)。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祖或宗的稱號,這些是最早出現的廟號。
商朝滅亡後,周朝沒有延用商朝的廟號制度,所以周王僅有有諡號而無廟號,再到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將廟號連同諡號一同廢止,原因是廟號和諡號的定奪將會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所以周朝到秦朝,廟號一度被廢止了近千年之久。
漢朝時期逐漸恢復廟號制度,從此廟號一直延用了兩千年之久。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諡號為高皇帝。
高祖源於司馬遷《史記》: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寬仁愛人,意豁如也。”
劉邦的廟號為太祖,諡號為高皇帝,由於《史記》影響巨大,後來人們習慣說成漢高祖。
高祖在以前的廟號體系中是沒有的。
從三國起廟號開始氾濫,除了某些亡國之君和政變中被推翻的皇帝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
回到問題本身:
政治需要劉劭是劉義隆嫡長子,元嘉三十年(453年),聯合始興王劉濬發動宮廷政變,闖宮弒父,自立為帝。
劉劭葬劉義隆於長寧陵。劉劭為劉義隆上廟號“中宗”、諡號“景皇帝”。
所以劉義隆的廟號應該是中宗。為什麼會是太祖呢?
劉劭弒父自立傳來後,劉義隆第三子也就是劉駿從江州起兵,率軍討伐劉劭,於新亭稱帝。五月四日,劉駿攻破建康,擒殺劉劭及二兄劉濬,大赦天下。
仍使用父皇劉義隆的“元嘉”年號,改立劉義隆廟號“太祖”,諡號“文皇帝”,以彰顯自己延續文帝皇統的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