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葡萄137107782
-
2 # 蜜桃姐姐分離和獨立
當孩子還是嬰兒時,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和媽媽是兩個獨立的存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發展了各種身體、智力和情感技能後,孩子會變得更加自信,他開始發現自己是獨立的,他有自己的身體、思想和感情。當然,這也意味著他會越來越想按自己的方式做事。
個性發展孩子的個性意識需要幾年的發展時間。在大約6個月或7個月的時間裡,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分開的,這時候媽媽可以讓他一個人待著。同時這個階段,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這可能會持續到第二年。
但一旦他變得更加社會化,更加自信,孩子會明白爸爸媽媽會回到自己身邊,所以短暫的分離也是可以接受的。當媽媽離開他時,他將能夠自己向前邁進。
如何發展12~18個月
在生命的第二年早期,孩子的自我發現冒險真正開始了。這是一個從無助到獨立的驚人轉變。因此,這也是一個孩子極端情緒波動和煩人行為的時期。但是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爸爸媽媽度過這個動盪的時期。
一旦在其他方面完全依賴於爸爸媽媽,孩子就有可以用自己的身體和智力去探索。他會開始從事機動性的行為,相信自己統治著自己的世界。然而,在他嘗試新的體驗時,無論是爬到沙發上,還是不知道如何爬下來,或者試著穿上自己的外套,並陷入絕望的糾結中,他都能瞭解到自己能力的極限。當孩子意識到自己還沒有把一切都弄清楚的時候,他會變得沮喪和害怕。但是所有的這些東西都有價值,他在認識自己。
蹣跚學步的孩子已經知道爸爸媽媽是一個獨立的實體,媽媽可以離開他。然而,他還不知道爸爸媽媽回來的可靠性,所以看到家長走了,他會很難過傷心。這種分離焦慮在整個蹣跚學步的時期都會出現,通常在18個月左右達到峰值,3歲時完全消失。
當媽媽把孩子帶到託兒所時,要抵制偷偷溜走的衝動。這不會幫助孩子應對,反而可能會讓他更擔心媽媽不會回來。最好在孩子在看的時候說再見然後離開。
19~24個月
蹣跚學步的孩子的自我意識在這個時代變成了一個重要的部分。孩子現在不僅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是個個體,他還能夠從分離焦慮中恢復過來。即使當媽媽離開託兒所的時候,他仍然會感到不安,但也會更加冷靜,因為他明白自己是安全的。經驗和他的記憶技能告訴他,媽媽會回來,只是離開了一段時間而已。在此之前,爸爸媽媽要透過不斷地向孩子展示自己的愛和關懷來建立孩子的信任。
正是這種信任賦予了孩子自信心。孩子能堅持連續五個晚上穿某件睡衣,只吃某些食物,獨自爬上汽車座椅……都是他越來越獨立的標誌。
25~30個月
在2歲到3歲之間,孩子將繼續為獨立而奮鬥。他會徘徊在爸爸媽媽周圍,然後遠離爸爸媽媽自己去探索。他會定期測試家長的底線,所以有時候會在牆上畫畫,即使媽媽告訴他不要這麼做,他也會偷偷幹。“我可以,我就要”可能是這個時期孩子最常見的話。
31~36個月
如果是正常情況下,孩子在三歲左右就能克服分離焦慮症。但是,一旦他擺脫了這個障礙,卻還是偶爾出現分離焦慮的話,爸爸媽媽也不要感到驚訝。通往成熟的道路充滿了分離:學前班第一天,露營的第一秒,甚至大學第一年。幫助孩子處理分離會使將來的分離更容易。
家長的角色孩子需要家長給予的安全依靠,然後才能離開去探索自己的世界。所以,我們要不斷地給予孩子愛和支援,他將建立自己需要的自信。
因為孩子會考驗自己的極限、探索周圍環境的自由,所以為他提供一個安全的家庭環境很重要哦。不要每次在孩子碰危險物品的時候說“不”,而是直接把危險的東西放在他夠不到的地方,把安全的東西代替就好。
如果想要鼓勵孩子增強獨立性和自我意識,可以讓孩子選擇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選擇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零食,或者下午做什麼活動讓孩子增強信心。
不過爸爸媽媽也要記住,孩子開始自己爆發獨立性並不意味著他需要的安慰和愛就可以減少。雖然他可能變得不那麼粘人,但也仍然渴望爸爸媽媽一直的關心。任何時候都可以鼓勵孩子嘗試,但當他需要幫助時,不要推開他。
-
3 # 石頭愛湯圓
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身上的行為習慣對映的都是父母的日常生活,想要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那家長就要在自己的意識上樹立以下幾點認知:
注意孩子內心的三個動力:幹些什麼的慾望;得到信任的需要;能作出選擇的渴望。
尊重孩子的獨立意識,讓孩子成為孩子自己,而不是父母的小影子、小尾巴。
父母不是孩子的“手”、孩子的“腳”,更不是孩子的“大腦”,父母僅僅是孩子獨立意識的“保護者”。
當孩子說“我自己來”時,就讓孩子自己來。當孩子想要“幹些什麼”的時候,就讓他們自己幹。這是孩子獨立意識的萌芽。
年紀小,不應該是一個依靠他人的藉口。越是年紀小、經事少,越應該自己動手幹一幹。
不要對孩子的“異想天開”、“以下犯上”橫加指責。容許孩子“篡”一下權,天塌不下來。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個地,但孩子卻經歷了新的歷練。
給孩子一塊安全的“自留地”。在這裡,孩子該幹什麼、想幹什麼、怎麼幹、後果如何,都讓孩子自己作主。
對孩子獨立的業績及時作出反饋。積極的反饋會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力量。
家長的意見只是“參考”,不是“指導”,更不應該是“命令”。
當孩子需要一臂之力時,給他應有的支援,也給他留下選擇的權利。
回覆列表
一
引導孩子自主學習
英語學習的目的在於應用。如果孩子在應用中進行英語學習,能夠更好地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從而自主學習。比如新年伊始,老師或者家長可以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新年願望。而下一步,我們可以進一步帶領孩子思考該如何實現這些願望。如果想要贏得老師或者家長的讚揚,孩子們就要認識更多單詞並且記得更牢固,所以要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當孩子建立起這樣的思考模式,他們就會習慣於自己分析學習中的需求和問題,從而找到解決之道。
二
鼓勵孩子自力更生
培養孩子的自主精神,僅僅關注自主學習能力還遠遠不夠。現在大多數的父母已經瞭解,每每侍奉周到,幫孩子們綁鞋帶、背書包、疊衣服,這些並不是對孩子的愛護。事實上,這樣做剝奪了孩子的主動權,滋長了他們的依賴心理。只有讓孩子學習自理和嘗試做家務,才能調動孩子主動性,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和責任感。那麼,是否可以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灌輸他們自力更生的理念呢?
當然可以。比如我們愛貝的老師會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加入家務勞動的主題,與孩子討論如何參與家務勞動,灌輸他們主動參加勞動的意識。同時,在課後設定任務,讓孩子體驗家務,並用句子、表格、圖表等多種語言形式總結自己的成果,讓孩子感受到勞動的成就感。最後安排活動小組,讓孩子們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利用同伴的影響激發孩子的積極性。
三
保持放鬆和寬容
擁有了自主的學習能力和自力更生的生活能力,孩子的自主人生便有了良好的開端。而一個放鬆、包容的學習和生活氛圍,則為孩子的自主能力營造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很多孩子因為害怕碰釘子、被嘲笑、受責難而不願採取主動。因此,我們應該主張對孩子少一點說教,多一些信任;給孩子少一點命令,多一點自由;對於他們的失敗,少一點批評,多一點理解和包容。在這樣的氛圍之下,孩子才能大膽嘗試,勇於表達自己的見解,最終形成獨立自主的思維模式和積極主動的處事態度。
最後,小朋友的成長過程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從被動到主動的改變也不會一蹴而就。所以,培養孩子的自主意識和主動態度不但需要從學習和生活的點滴做起,也更離不開家長時時刻刻的言傳身教。平時不妨這樣大聲說道:“垃圾桶滿了,讓我去倒掉。”“媽媽咳嗽了,讓我去倒杯水。”也可以在孩子面前拾起地上的垃圾,幫助有需要的人。對於小朋友來說,家長的以身作則將比任何教導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