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語微雲

    自古隱士多清高。以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性格,就算是位及人臣甚至皇袍加身,最後可能也是主動退位、歸依山水。因為政治是妥協與鬥爭相結合的產物,而他既不懂妥協、也不會鬥爭。他是一個智者,但不是一個能者;是一個高人,但不是一個強人。性格決定命運。與世無爭是他的性格,想“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註定是過“採菊東籬下”的生活。

  • 2 # 史學長空

    陶淵明官職在高,他也會辭官歸隱,他的性格決定他一生的道路。

    東晉末年,陶淵明出生在逐漸沒落的家族。外祖父孟嘉是當時的名士。祖父曾作過太守。小時候學習儒家經典,志向遠大,但性格孤闢,與當時的社會顯得格格不入。

    陶淵明二十歲時,家境很貧窮了。為了生活才走向仕途,而不是為了報效朝廷,實現理想,走入仕途。陶淵明在20歲到41歲之間,一直徘徊在仁途與家耕之間。對自己的前途沒有一定的規劃。直到405年時,才決定隱世入田野。

    朝廷內亂不斷,造成社會不穩定,貪官汙吏橫行,百姓的生活困苦。陶淵明不願與這些貪官汙吏同流合汙,甚至厭惡。十幾年在官場的經歷,對太平社會的嚮往。自己無力挽救這動盪黑暗的社會,只好順其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

    在封建社會中。門戶觀念是非常嚴重的,作為文人墨客,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嚮往,對田園生活的熱愛,他是開創者。作為田園詩人的陶淵明,詩中洋溢著勞動者的喜悅,對官場的厭惡。

    提問者,這如果說得好,陶淵明官職再高,從他的詩辭中可以看得出,他厭倦了官宦的生活。從他田園生活的嚮往,辭官歸隱是必然。

  • 3 # 大國藏美

    首先,很殘酷,在東晉,門第決定了陶淵明做不了高官。

    東晉的陶侃、劉裕,都是門第特別低,以軍功做了高官。但是“九品官人法”限制死了,就算陶侃做到大司馬,陶家仍然不是士族,只是寒族。

    沒有體現出任何軍事天賦的陶淵明,靠家世,是不可能做高官的。

    也正是因為受不了這種體制,陶淵明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

    第二,如果他做了高官,只能是武官,不做官逃了一條命

    一生征戰疆場,不是死在桓玄之亂裡,就是死在劉裕手裡。

    陶淵明做過桓玄的幕僚,當時做高官要不就是北伐,要不就是造反,要不就是平叛。

    北伐的劉牢之死的很慘。桓溫白忙一場。

    造反的都死了,遇赦不赦。

    平叛的,得去跟劉裕爭,人家是開國皇帝。

    所以,別想做官了,還是歸隱吧。

  • 4 # 蓊魍魎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個人認為就算陶淵明官至宰相,他也是註定要歸隱的。詩人便是詩人,目前並沒有什麼證據證明他有很好的政治才能。所以或許他本身也不適合政治。做個詩人挺好

  • 5 # 阿蠻你好呀
    一、陶淵明的出身問題

    樓下有一位朋友回答的非常好,就是出身的問題。魏晉那時候,門第、出身非常重要。我們可以來看陶淵明的出身:曾祖父,陶侃,做到晉朝的大司馬;祖父陶茂,武昌太守。陶淵明父親失考,不清楚情況,但肯定也不是平民百姓(王瑤先生推測,陶淵明的父親至少也當過太守一類的官),這從陶淵明歸隱時家中的田產、房產可以得知;陶淵明的外祖父呢,孟嘉,是桓溫的幕僚,徵西大將軍長史。

    上面列舉了那麼多,大家可能以為,陶淵明是官二代,官三代呀。但是很遺憾的告訴大家,錯了!陶淵明祖上當大官沒錯,但是他們的出身決定了它們在當時的社會,還是被瞧不起的人。陳寅恪先生考證過,陶淵明家族是傒族。這是什麼東東?這是古代五溪蠻的一個分支。簡單說,不管陶淵明家族當了多大的官,在當時的社會環境裡,他們始終是蠻夷,改變不了的。像陶淵明曾祖父陶侃都當那麼大的官了,照樣被溫嶠那樣的世家大族嘲笑為:傒狗。哪些是世家大族呢?比如琅琊王氏、陳郡謝氏、清河崔氏、潁川庾氏、太原溫氏等等。

    這是第一點:陶淵明當大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除非有軍功(非常之時)。但是我們知道陶淵明不是那樣的人。

    二、陶淵明為什麼會歸隱?

    簡單來說,就三點:

    第一,大家都熟悉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這一點是直接原因,導火索。五斗米有兩解,一是工資收入。為了那麼一點工資收入,整天去巴結人,陶淵明做不到;二和宗教有關。據說是五斗米教,也就是天師教,祖師爺張道陵。這是一個道教的分支。這個教派的最大特點,就是無所謂,無可無不可。而陶淵明呢,他不是。至少早期他是奉行儒學積極入世的,要有所作為。這樣,他的頂頭上師是五斗米教的人,要是繼續當官,就得整天對著他點頭哈腰。陶淵明不幹。這是陶淵明歸隱的導火索。

    第二,性格原因。這點最為重要。陶淵明的性格,我們在他寫的詩歌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比如,他不喜人事。即: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世俗生活,陶淵明很不喜歡,他就喜歡自然的山水田園生活。歸結起來就是:陶淵明的性情,恬淡,本真。尤其第二個,本真這個性格,說白了就是單純,幼稚。這樣的性格怎麼能在官場混得下去?

    第三個,時局原因。說實話,這點倒是有可能讓陶淵明當上大官的。至少,當時輪流把證的幾個大人物,桓玄,劉裕都曾拉攏過陶淵明。如果陶淵明跟著他們,就有可能當大官了。——當然,也可能很早就沒命。是的,這個大家要清楚。陶淵明所生活的年代,是晉末宋初,時局異常動盪。今天張三上臺,殺一批人;明天李四上臺,又殺一批人。隊伍一站錯,小命就玩完。所以,陶淵明它看透了,這種時候出去當官,再大的官都是炸彈,隨時引火燒身。倒不如歸隱田園,窮是窮了點,至少安全呀!

    綜合以上幾點,陶淵明很難當上大官。即使當上了大官,前途也極為黯淡。加上個人的性情使然,歸隱,是他最好的人生選擇。

  • 6 # 思南路上的知了

    翻了翻評論,大多沒談到當時的思想和儒的發展。西漢獨尊儒術後,東漢發展出讖緯之學,為了鞏固皇權儒家加入神化,到了三國時期人們已經流露出取消讖緯之學的想法,而到了魏晉,推崇玄學,流行清談,代表人物不光有陶淵明還有竹林七賢。因為人的思想變了,不再是治國平天下的儒而是玄學,所以陶淵明即使官職夠高,思想外加社會矛盾和個性共同作用下,辭官歸隱還是大機率。

  • 7 # 平平聊農民

    那麼他就不會辭官。

    1.從陶淵明所寫的詩句上看,幾乎其實是喪失信心的,如果有相信

    的話,那麼它其實是不會直觀的。

    2.任何一個人只要官職高到一定程度,他是絕對不會由於鄉野的。

    3.這個話題很可帶,因為那個時代他是不可能這樣的。

    4.至於塘人民要選什麼只有他自己知道,除了他誰也說不清楚。

    5.陶淵明的官職是不可能高的,這是他的特殊性格決定的。

  • 8 # 布衣聊歷史

    自古歸隱之人,多持才自傲、經歷過世事繁華、也悟透了官場險惡,自覺雄心抱負無以施展,才最終歸隱山林。

    陶淵明,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20歲開始出仕,至53歲最後一任官職才為“彭澤縣令”。

    假若,陶淵明的官職夠高,能夠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很可能不會歸隱田園。那樣,歷史上可能會多一位權臣,文壇上會少一位大家。

  • 9 # 十分之七君

    看什麼官,高到什麼地步,官如果能改變現實狀況,改革弊端,那他就不會辭官歸隱。或者說機率很低。不過我覺得就算他官高他終究還是會歸隱山林。

    現實狀況使然,性格使然。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到南北朝時期,這一年代國家混亂,外族入侵,司馬氏偏居南方,無意復國。士族掌控朝局,控制選才任官,王謝溫劉各方權臣當道,為了自家利益,搞得國家混亂,後世都有人感嘆“東晉一朝無忠臣”。陶淵明在這種狀況下政治抱負很難施展,鬱悶孤寂自然常有,對官場的失望與日俱增。時間一長多少會羨慕隱居山林,採菊南山,怡然自得的生活。

    陶淵明是文人,喜好山水田園風光,重視內心感受,習慣灑脫自在的逍遙生活。《桃花源記》還有《五柳先生傳》中“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都有體現。這種性格無法抵抗隱居生活的吸引,當朝局不堪,仕途不順時總會有隱居念頭,這是大部分文人選的道路,特別是像陶淵明這種寄情山水的詩人。魏晉文人大多放蕩不羈又苦悶孤寂,像竹林七賢這般人很多,隱居也是當時很多文人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劇top10出爐,孤芳不自賞第十,三生三世未上榜,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