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老師談教育

    要看孩子在哪一個階段。在孩子早期敏感期階段,有一個扔東西的敏感期,這個時候是孩子探索的時期,在發展自己各方面能力,家長將重要的東西收起來,不批評不責罰不鼓勵,也就是不強化,過了這個敏感期就好了。

    如果孩子不在敏感期內,發脾氣扔東西。有兩個建議:

    1.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情緒: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引導他描述自己的情緒,讓他知道自己是生氣了,還是鬱悶了,還是後悔了。這是疏解情緒的前提。

    

    2.立規矩。不要打罵不要責備。在孩子扔東西之前,定好規矩,如果扔東西就收走他最愛的玩具之類的。如果孩子扔了,就默默的收走,或者拿走一件他最愛的玩具,放一段時間,孩子如果改正了,再還給他。不要孩子一哀求就心軟,這隻能強化錯誤行為。

    

    3.正確的疏導情緒,可以讓孩子回房間。前提是房間是安全的環境。這樣孩子就能養成一個習慣,再有脾氣時自己回房間安靜一會兒。這時家長也不要去打擾和監督。如果孩子出來了,就熱情的歡迎他,將事情翻篇。習慣養成了,孩子就會知道,如果有情緒了,可以去一個安全的地方發洩。

    孩子有情緒很正常,發脾氣也很正常,家長對待孩子應該堅定而和善,打罵解決不了問題。當然家長自己要做好榜樣,有了情緒之後,正確的疏解。只有家長是溫和的,有智慧的,孩子才能健康的成長。

    

  • 2 # 伊水緣

    《話說孩子的情緒管理》

    孩子的情緒表達是正常的,但有兩個原則必須把握:一是要有度,不可肆意;二是要有自我規範意識,不可隨心所欲。前者是說要能控制,後者是說要有理由。

    建議:從對孩子說“不”開始進行培養,且宜早不宜遲,且一次管住,不可反覆。

  • 3 # 懶媽育兒路

    我覺得,這個問題,下面的這位爸爸就做的很好。首先需要接納孩子的情緒。

    然後是告訴孩子,不用強迫自己,不開心等情緒是正常的。

    接著告訴孩子,可以有哪些方法能夠趕走生氣,哪些方法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傷害別人或者傷害自己,很多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擺脫生氣的情緒。

    接著告訴孩子,如何接納生氣,如果放下當時的情緒。最重要是告訴孩子,愛她!

    最後告訴孩子,人需要底線,所有人都會尊重孩子!

    我相信,經過這位爸爸的調整,他的孩子一定能成功擺脫生氣的情緒,併成為情緒的主人!

  • 4 # 大姚老師

    孩子在小的時候大腦的前額葉皮層發育不完全,所以很容易控制不住脾氣。

    當孩子鬧脾氣時,我們家長該怎麼做呢?

    1.正確引導,認同孩子感受。

    如:“你很生氣,因為……。媽媽也有這樣的時候,媽媽也感覺很生氣。”

    2.抱抱孩子,越是孩子在行為不當的時候,越要多給予孩子更多的愛。

    如:“媽媽愛你,媽媽需要一個擁抱。”(此時無需多說話,就靜靜的抱著他。)

    透過這兩步,孩子的心情很快就能好轉。第二天,在和孩子一起睡覺的時候,可以跟孩子商量下,“媽媽看你昨天發脾氣,扔了你心愛的玩具,你想想,有沒有什麼辦法,讓你在生氣的時候,找到其他發洩脾氣的辦法呢?”

    透過啟發式問題,讓孩子頭腦風暴一下,自己想出解決方案。

    孩子可能會說:“我生氣的時候,打枕頭。”

    “還有嗎?”

    “我可以在紙上把心情畫出來。”

    “嗯,還有嗎?”

    “我還可以找個安靜的地方冷靜一下。”

    “嗯,寶貝兒一下子想出那麼多解決辦法,那下次再生氣的時候,咱們試試。”

    如果孩子想不出辦法,家長可以提示他。孩子自己想出了辦法,很有成就感和價值感的。

  • 5 # 17育兒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和情緒會逐漸豐富和成熟,會懂得高興、憤怒、哭泣、害怕等等。在孩子撒小脾氣的時候,父母的重視和有效引導,無疑對孩子的人格發展非常重要。

    在孩子生氣扔東西的時候,首先我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能一上來就打罵小孩,或者以其他方式壓抑孩子的情緒。我們要心平氣和地教孩子認識有情緒是正常的,沒有對和錯,喜怒哀樂本就是人的正常情緒表現,我們要適當表達出自己的感受。最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孩子充分意識到父母是他們最好、最知心的朋友,所以不管什麼事情,都可以毫不保留地跟父母說。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要讓孩子意識到,我們願意跟他共情,願意聽他訴說。有什麼事情說出來就好了,何必跟東西過不去呢?

  • 6 # 川寶的懶媽媽

    遇到孩子生氣扔東西的時候,家長採取忽視的辦法試試,就是不理孩子,隨他扔去。等孩子不扔東西了,不生氣了,家長去抱抱孩子,安慰一下孩子。

    孩子扔東西,也許不是因為生氣,而是想透過扔東西這個行為來引起家長的關注。家長平時對孩子關注少,孩子一扔東西,家長馬上就能關注孩子,孩子發現這一規律後,就會經常採用這種方式來引起家長的關注,家長不要小瞧孩子的機智,很小的寶寶就懂得用大哭來獲取媽媽的關注和抱抱。

    孩子大一些後,獲取家長的關注方式也會多種多樣,比如扔東西、吐口水、穿鞋在床上或沙發上蹦跳等等,總之,孩子會用他們認為不錯的方式來吸引家長的關注,而這些行為在家長眼裡都是一些不好的、帶有破壞性質的行為,家長就會認為孩子調皮搗蛋,不好管教,其實孩子只是為了引起家長對自己的關注而已。

  • 7 # 鑫雨親子講師

    孩子一生氣就扔東西,這種行為通常發生在學齡前的孩子身上,比如在吃飯、看書、玩玩具時都會因為不高興或者要求沒得到滿足就亂扔東西,包括扔飯菜、扔書和扔玩具等。

    當然如果已經上了小學還有這樣的行為,那就是在孩子出現類似行為時沒有及時正確引導,造成孩子在表達情緒的方式上沒有得到提升和改善。

    我們可以看到,孩子一生氣就扔東西其實是兩件事情,一件是孩子在生氣,這是一種情緒,一件是孩子扔東西,這是行為。

    我們要學會區別情緒和行為。通常來說,我們奉行這樣的原則:情緒無對錯,行為可調節。

    具體來說,就是我們要接納孩子的生氣情緒,允許孩子有表達生氣的權利。比如說,孩子搭積木時怎麼都搭不好,一生氣就把積木給扔得滿地都是。這時我們應該看到,孩子對於自己搭不好積木有一種沮喪生氣的感覺,他會用扔東西生氣來表達自己的生氣。這時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先接納孩子的情緒,可以抱抱孩子或拍拍他的肩膀,問問他:這個積木一直搭不好,讓你感覺有點沮喪,有點生氣,是不是?

    當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接納,他的情緒就會慢慢平靜下來,這時候我們可以再教育孩子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可以生氣,但不可以亂扔東西。

    比如當積木總是搭不好的時候,我們有哪些方法來解決?可以等會再來搭,可以嘗試不同的方法,可以請爸爸媽媽幫忙一起搭,也可以和別的小朋友共同想辦法等等。

  • 8 # 屹童 EnableKids

    關於行為的問題,可以用ABC原則,來分析解決。

    A 前提的階段:分析行為的前因及功能,也就是,瞭解的孩子為什麼發脾氣,發脾氣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1、吸引家長的注意力 2、喜歡扔東西的感覺 3、想要得到物品,還是 4、逃避。然後找策略避免觸發因素。

    B 行為的階段:有脾氣的時候,怎麼用其他方式疏解。我們需要提供一個方式給孩子。

    C 結果的階段:如果行為發生了,根據行為不同的功能要採取不同的策略。但是在孩子情緒為平穩的時候,先解決情緒的問題,可以把孩子帶到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和他共處一室,看著他,讓孩子釋放完。之後在解決行為的問題,如果孩子是因為想要的物品沒有得到滿足,家長千萬要堅持住一開始的原則,不要因為孩子鬧了,便給了他/她想要的,這樣只會強化孩子的行為,下次在遇到相同的情況,孩子還會採取同樣的方式。同時在孩子情緒平穩時,與孩子說這樣是不好的,合適的方式是怎樣的等等。

    注意:

    在孩子扔東西后,不要立即把東西撿回來,這樣會讓他覺得我扔出去的的東西有人撿,那我就隨便扔,而是用溫和並且堅定的語氣讓他自己撿回來。並且告訴孩子你不喜歡他這樣到處扔東西,扔掉的東西會被損壞,還會丟失,有可能以後都不再回來了。

    不要對孩子扔東西過於關注,也不要斥責孩子,因為這樣反而會強化扔東西的行為。您只需第一時間制止孩子的行為,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即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端午節你們會自己包粽子吃嗎?還是在市場上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