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禿筆書生

    正統學習書法的方法是什麼,那就是堅持臨帖,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書法難就難在堅持,悟性也同樣重要,臨帖要像,這個像包含的東西多了,不僅是表面上的像,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結體。臨帖主要就是獲取古人在這兩方面的經驗,每個書家在這兩方面肯定是不同的。筆法主要解決的就是如何用筆的問題,同樣一個筆畫,我們要寫的像可能也較容易,關鍵的是你得琢磨出帖中是如何用筆寫出的 ,這個才是我們臨帖的目的,像只是表面的東西,只是一方面。想起什麼就寫,寫的有點亂。

  • 2 # ajin321

    書法是一種文化繼承、傳承和發展的文化藝術。繼承就是學習古人的優秀作品,從中汲取營養,打好自己的書法基礎;傳承就是透過一代一代的文人和書法家繼承優秀藝術的同時將書法藝術傳下去;發展就是在繼承和傳承的基礎上歷代書家融入時代的特點和本人對書法理解融入,達到循序漸進,與時俱進的,並符合當代藝術審美標準的藝術品,並在藝術長河中大浪淘沙般的審美檢驗,好的優秀作品總會時間或長或短被人們認可。

    因此說到題目問題,臨帖像與不像,就很好辦了。學書法第一步是臨摹,這是打基礎,是繼承,因此一定要像,越像越好,因為越像說明你對原臨帖理解的很好,對原帖的筆法也有充分的理解,像是理所當然的了;至於下一步創作階段,隨著對古人更多書帖的學習,把從他們那裡學到的東西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柔和雜燴,在隨著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加入你的藝術價值,最後成為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形成自己的風格後對一些法帖的臨習主要取意,汲取自己需要的營養,自成面貌。

  • 3 # 水滴紋繡

    分享三點我對臨帖像與不像的理解。

    其一,像與不像只是相對而言。啟功先生在談到臨帖像與不像時舉過一個例子:那些重要的契約檔案,都要求當事人簽字,為什麼要簽字,因為每個人的字跡不盡相同。既然每個人的字跡都不一樣,所以所謂像只是相對而言。你不可能把字寫的和顏真卿一模一樣。

    其二,要寫得儘可能的像。不能因為寫不像就隨心所欲的寫。話說,有樣學樣,沒樣就會走樣。臨帖是一個無限逼近的過程,你只有努力的向原帖靠近,你才能感悟出前輩們的法度。

    其二,神似是個陷阱。一些學書人臨帖到了一個階段,開始追求所謂神似,對比我則不以為然。何為神似?你能還原王羲之在寫《蘭亭集序》時的心境麼?你知道孫過庭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出了《書譜》麼?恐怕不行。

  • 4 # 聚擊手

    既然臨帖,就一定要追求像,如果失去原貼的氣韻形制,那就不叫臨帖了。

    當然,所謂的像也不是纖毫具細,有些筆畫之間的連帶,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就不必要刻意追求一致。臨帖主要是學習原貼筆畫間的承接走勢,呼應關係,這個是一定要做到一直的。轉折提按的筆法,也是學習的重點,尤其是轉折處的筆法,一定要認真觀察原貼,讀懂之後再進行臨寫。

    臨帖時的運筆速度由慢開始,隨著越來越熟練,筆速就可以回到正常了。等到可以用正常筆速臨寫到外形相似的時候,就要追求原貼的氣韻了,也就是說要努力做到形神兼備才行。

    臨帖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字形都很難臨寫得像,很容易中途放棄,或者乾脆按照自己的書寫習慣去寫,最終成為四不像,然後美其名曰自成一家。

    只有對原貼有敬畏之心,才能在臨寫時學到有用的東西,切記狂妄自大,孤芳自賞。只要在書法史上留下痕跡的書家,肯定有他的優點,一時欣賞不了就先放放,到不要輕率否定。

  • 5 # 如石書藝

    書法學習的像與不像,是兩個層次。首先要達到像,也就是古人說先要無我。這個階段,主要任務就是臨摹,方法和技巧有多種多樣,有讀帖、對臨、背臨以及意臨和摹等,目的就是為了臨像。像可分兩種,一是形像,這是基礎,好比複製不走樣,儘可能把古人的經典法帖,精神要領,透過臨摹吃透、消化、理解,越仔細、越深入越好。如今大家忙於工作生活,很少有時間臨帖,這就要求我們更要注意方法,可選擇帖中少數有代表性的字型,盯牢反覆臨,直到形像才算過關;第二步是神像,這個階段是對第一階段臨帖的檢驗,看是否掌握了筆法結體要領。神像不是計較一筆一畫的細節,而是看主要書法精髓是否掌握。

    不像也有兩種情況,一是根本沒入帖,這種情況,書法上稱之為沒入門,這種不像,是學書法大忌,一定要尋找正確的臨帖方法,儘快臨像。二是已經掌握了基本臨帖方法,試著從帖裡走出來,這種不像是好事,但是也要注意像與不像之間的過渡。書法藝術講究傳承,不可是無源之水 ,無本之木,藝術之路,從哪裡出來,到哪裡去,都要十分清晰,方為書道。

  • 6 # 蒙古人書畫詩苑

    本人認為:既然臨帖,就要臨得像,否則就失去了臨帖的意義,古人的碑帖,是我們後人公認的書法樣板,公認的所謂的書法經典,所以,“臨帖必像”是臨帖的原則,要想臨的好,臨的像,要做到一下三點:

    第一:讀帖,也就是要了解貼的時代,作者,字型,以及字的特點,然後要細緻的觀察,研究每一個字的筆畫和結構,達到,閉上眼睛以後,字能夠呈現出清晰的輪廓,這樣,才可進行臨摹。

    第二:粗臨,也就是拿出單個字先進行粗臨其結構,找到其結構特點,達到形似。

    第三:精臨,也就是把筆畫和結構同時進行臨摹,達到全像的成度

    反覆多次,不厭其煩的進行這三部曲,一定能成功!

  • 7 # 狂喜淡墨a

    學書,臨帖,象與不象,其過程應該是這樣理解,初臨,力求像,包括形似,基本達到幾分意象,這就達到了入帖之境。

    這個時期要經過嚴謹的態度,一絲不苟,讀研穎悟,掌握帖中之書寫規律,重視讀帖,然後下筆臨摹。

    宋姜夔《續書譜》雲:“思其用筆理,然後可以臨摹”宋黃庭堅:“觀之入神,則下筆隨人意。”

    宋代朱長文在《續書斷》中說:"詢師法逸少,尤務勁險,嘗行見索靖所書碑,觀之。去數里復返,及疲。及布坐,至宿其傍,三日及得法,其精如此"。

    歐陽詢,以觀賞索靖書碑,三日後穎悟得其法。

    用心讀帖是入帖至關重要一環節,臨其形似,則達到高的水平,證明帖中之法有悟得,後有理解帖中意味,深一步入其意。

    入帖是學本領,掌握規律,學以致用,

    如何不象,這就是出帖,成為自己的書之風格,如何?

    創作階段,學其法,用自意,用自己的意態,由心隨筆,寫出自己的意味之狀貌,不窠臼原來的帖之形貌。借用筆畫之度,而創己體,結體上屬於自己的佈陣,自己之性情之味之形。一般精臨一家,涉獵其它,如此自己的書法面貌有多家的法度,

    由此,可達到入帖至出帖之使命。

  • 8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臨帖像與不像,主要體現在筆法、筆畫、字法這三個方面,只要是將這幾個要點弄清楚了,也就抓住字形特點了。其中最關鍵的技術問題是筆法動作,如果筆法不對,直接影響筆畫形狀精良程度,導致字形神采不佳。

    臨帖求像主要是指形制與質感與範本很接近,在臨摹過程中追求字型形像是非常必要的,像只是過程,很難做到一模一樣,實際上也沒有必要,除非是專工某一字型不學別的。

    臨帖的最終目的是掌握原帖書寫技藝方法,並且化為己有這是正確的書法理念,只要是透過臨摹訓練,掌握取法、用法技巧就可以了。

    試想,傳統經典範本都是成功的作品,我們不知道當時書寫過程是這樣的,因此,想達到二形神兼似的難度很大。所以,我覺得,必須將筆法、筆畫、字形分步進行練習比較好。

    實際上,臨帖像與不像關鍵在於筆法。應該是揣摩原帖的筆法動作細節,比如,起筆法、行筆法、收筆法、過筆法都是怎樣的?這四方面的技術問題解決了,像的難點也就被攻克了。當然,訓練程式與書寫用具選配是否合理也是影響像不像的因素。

    以上是我的理解,僅供參考。

  • 9 # 濟世圖強以書會友

    謝謝邀請!臨帖的像與不像具體包括形像、筆法、神態三層意思,形像即臨其結體,外形要像;筆法則是線條與用墨的技法;神態則是學書的較高境界!孫過庭巜書譜》中講:“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逼真臨摹是臨帖習字的基本功,也叫童子功。不經過堅苦的精益求精的臨寫過程,所謂的師出有門便無從談起,終將成為無本之木 ,無源之水,丟失根本而一味強調藝術要張揚個性,只會成為笑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洲盃結束,梅西拒絕領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