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川說史
-
2 # 洛水清風
乾隆自詡自己有“是全武功”,堪比秦皇漢武。其實,他不過是重新把西藏、新疆納入中華版圖,與秦皇漢武相比,還有很大的距離。
乾隆在位60年,功過應該是三七開。正是從他開始,清朝從強盛走向衰落,正是從他開始,中國逐步落後於世界,也為近代百年恥辱埋下伏筆。
乾隆的閉關鎖國讓中國與世界先進文化、技術完全隔離,從此,領先於世界的中華文化徹底落伍了,文字獄更是創下歷史之最,讓堂堂的中華出現了萬馬齊喑的死寂局面,吏治混亂,貪汙嚴重,讓底層的百姓深受其害。奢靡之風盛行,六下江南,耗盡國力民力。
乾隆的一生完全可以用四個字來衡量,那就是虎頭蛇尾。他的前半生可謂勵精圖治,後半生是居功自傲,狂妄自大。這個以天朝自居皇帝,缺少與時俱進的思想,沒有戰略家的眼光。他所謂的“十全武功”根本抵消不了把中華民族拖入落後民族的罪過。
-
3 # 阿呆呆搞笑原創
感謝邀請! 乾隆自詡自己是“十全武功”是真的,也是自誇的。這裡裡頭主要包括:平準噶爾二,定回部;打金川,靖臺灣;降緬甸、安南、令廓爾喀降等功績。但是,這些所打下來的勝仗,並非皇帝本人親自出馬打贏的,而是部下功臣英勇善戰打下來的。乾隆卻佔為己有了,把所有的功勞都說成了是自己的。原本在清朝皇帝的觀念裡頭,就有天下江山,一切都是天子的!所以才有了,皇帝所認為的一切合理存在。再加之,乾隆本身就是一個愛吹噓自己功績的人,有些事情也許根本沒有發生過,但是為了弘揚自己的偉岸的形象,有時候胡編亂造一種“十全武功”的假象,來滿足自己英雄般的遐想。實際上也許並不是人們所想的那樣。乾隆的十全武功,多半是指自己的十次軍事安排,派兵行動上。這主要戰役包括: 戰役總述:1747至1749年的大小金川之戰、1755年的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1755至1757年的平定準噶爾阿穆爾撒納之戰、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1762至1769年的清緬戰爭、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臺灣林爽文叛亂、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兩次征戰廓爾喀。
乾隆五十七年時,還得意寫下《御製十全記》以此來弘揚自己的豐功偉績。乾隆後期,更是親自撰寫了《十全記》,記述他一生的"十全武功",以備後世歌頌。其實,乾隆自詡的十全武功,實際上也是慘有水份的。但是在封建統治下,皇帝大於天,部下創造出再大的功勞,最後都會被皇帝說成是他的,所以看待這段歷史時,笑笑就好,不必太當真。
-
4 # 靜裡水聲1
不是自詡的,當時天下繁榮昌盛,人丁興旺,是文武百官拍馬屁奉承出來的,社會歌功頌德造成的。雖清朝末年保守落後,但和大明朝末年吃樹皮草根比起來,還是好多了。臭大清朝和乾隆,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滿族倒臺了,漢族人就勢力起來了,於當下民族共和不利了。
-
5 # 腦洞外星人
公元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80歲的乾隆寫下《御製十全記》。這篇《御製十全記》的內容,講述乾隆繼位後的十場軍事行動。
乾隆這樣寫到:“十功者,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文治武功,向來是帝王的自我稱讚。乾隆時期也是清朝官方文書中,經常以“盛世”自許的階段。乾隆後來會用“十全老人”稱呼自己,倒也不足為奇。
況且底下官員為了仕途升遷,也是極盡阿諛奉承,對他的功績大肆讚揚。可是,到了乾隆去世後,“十全武功”開始成為被人攻擊的靶標。一些人批評乾隆的“十全武功”實際上是窮兵黷武,對當時社會和民眾造成極大傷害。
從歷史影響分析,這兩種說法,各有道理,但都不夠客觀。乾隆的“十全武功”,肯定有很大水分。首先,在這些戰爭中,並非每次都能獲得軍事勝利。
跟安南交戰中,清軍損失慘重。平定緬甸、廓爾喀時,同樣折損將士,大學士福康安在征討廓爾喀的戰役中,差點陣亡在刀槍下。
這些國家最後選擇主動投降,主要還是因為清朝體量龐大。在當時的東亞格局中,清朝最為強大。緬甸、安南、廓爾喀都不願長期跟清朝對峙,於是選擇朝貢歸降的方式,換取雙方和平。
即便是那些獲得勝利的戰爭,也同樣付出極大代價。平定大小金川時,清朝投入60多萬人力,折損上萬人,歷時五年才勉強平定。
清代學者趙翼在《簷曝雜記》中記載,乾隆朝在平定大小金川戰役中,耗費軍需銀775萬兩白銀,實際報銷658萬軍費。而根據魏源在《聖武記》中記載,平定大小金川時,總共消耗七千萬兩國庫銀。
乾隆時,雖然有雍正時推行新的收稅制度,以及前面數十年社會穩定,創造的大量財富,為國庫源源不斷輸送白銀。但是,當時每年國庫收入也只有三千萬兩白銀。軍費不足,只能開源。
為了彌補軍費,朝廷決定對鹽商開刀,讓他們掏錢。過去鹽由官府壟斷,鹽商需要到官府那裡交錢拿憑證,到指定鹽戶家裡買鹽,再賣到指定地區。對鹽商來說,他們的身家性命都在官府手中,完全沒有保障,只能乖乖掏錢。
乾隆時期,僅鹽商就向朝廷捐輸了一千三百一十萬兩白銀。而這些錢,名義上是由鹽商交納,實際最後仍是由百姓承擔。
所以,整個社會為這些戰爭需要承擔極大的負擔。百姓需要面對層層盤剝,生活必然艱難。乾隆時期,清朝各地都曾發生過抗稅抗糧事件。
而且,武功不僅體現在戰爭的結果上,更需要體現在軍隊和社會當中。乾隆時期,軍隊雖保持一定戰鬥力,但實力已經嚴重下滑。
當時軍隊主要以八旗、綠營為主。這兩支軍隊在清朝初期,曾經立下很大的功勞。但是,長期和平環境下,軍隊逐漸喪失戰鬥力,內部積弊極重。
將軍不懂指揮,士兵缺乏訓練,腐敗問題極為嚴重。乾隆也曾多次下旨訓斥,可是效果極差。這也是為什麼在乾隆時期的軍事行動中,只要稍有不順,軍隊就很難取得戰績。
對社會來說,乾隆時期,清朝總體已經維持上百年的穩定。整個社會體制的建立,都是以和平條件為主,包括官制、軍制、社會資源調動等等。而戰爭一旦爆發,許多原本的制度,就無法正常推行,容易產生變形。
雍正年間,朝廷設立軍機處,就是因為過去的內閣無法達到戰爭要求的效率。乾隆時“十全武功”的戰爭中,一共經歷了26年,總軍費達一億三千萬兩白銀,由此帶來的影響,可想而知。
乾隆末期,各地爆發起義,並非沒有緣由。嘉慶元年,湖北、四川爆發白蓮教起義,清朝耗費上億兩白銀,才勉強平定。而且,為了逢迎皇帝,官員諂媚獻忠,對官場、社會風氣,都帶來極為惡劣的影響。這些都是“十全武功”的負面效果。
但是,如果說乾隆朝的軍事行動,完全是窮兵黷武,沒有半點功績,也有失偏頗。在這些軍事行動,清朝擴大了疆域,將新疆納入版圖,疆域領土面積達到1453萬平方公里。
同時,這些軍事行動,也增加清朝對地方的統治能力。如平定大小金川戰役。這場戰爭是為了解決川西土司問題。
土司問題自明朝時就已經出現。土司以世襲繼承,握有地方大權,儼然獨立王國,對中央政策並非完全執行,常常陽奉陰違,不利於地方統治。
乾隆平定大小金川時會如此費勁,除了清軍戰鬥力差,也是因為當地土司盤踞地方多年,不易根除。清朝入關後,也開始著手解決土司問題。
當時清朝是在雲貴地區設立州府,由朝廷派遣地方官員治理,代替土司管轄。雍正時期,這套辦法得到進一步推行,但主要還是集中在雲貴一帶。
川西土司勢力極深,且常常互相爭鬥,造成內亂,對於加強中央統治,維護內部穩定極為不利。乾隆出兵也並非沒有道理。
所以,對於乾隆的“十全武功”,也要分開來看。而且,還要根據不同時期來判斷。如果在平定新疆以前,可以稱為“武功”,因為確實有一番功績。但是,在平定新疆以後,更多是為了平定內亂和外部挑釁,意義不同。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十全武功確實是真的,指的是清朝乾隆時代對外或對內的十次軍事行動,乾隆把這十次軍事勝利,作為自己的十全武功,雖然裡面有很大水分。平準一,平回部二,靖臺灣一,降緬甸一,平大小金川各一,拒廓爾喀二,平安南,一共合計十全武功。可是裡面值得一說的也只有收腹新疆,安定西藏這兩次對後世及當代中國影響深遠的兩次軍事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