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瑄瑗閣
-
2 # 吳抒文
考古界與古玩界所說的玻璃光或稱玻璃包漿:
有玻璃光的那種:質地堅硬,接近寶石級的透閃石,發出玻璃光澤,在戰漢以前的,好古玉中出現,稱為“冰白”。
一種非主流的說法是:戰漢時期的玉製品,這類和田玉的主要成份為95%-99%的透閃石,一般都在3.0以上,有的達3.2。戰漢古玉的這種冰白玉水頭足、密度大、油潤度好、玉質特別細膩,其特點是水、透、潤,遠非水、透而不潤。戰漢的冰白玉和現代和田玉的結構同為纖維交織結構,如果用更為形象的說法則為氈毯結構。地毯,我們知道,編織的密度越大,其品質越精細、密實,而密度是由“道數”決定的,“道數”越高,針線越密,則密度越大。戰漢的冰白玉就象高“道數”的地毯,結構織得細密、 均勻,其纖維體顆粒細膩且為無定向均勻分佈,幾乎見不到飯糝。和田玉的飯糝現象(古玉內部結構質變引起的除外)是主要是由於其結構纖維顆粒不夠細膩,且分佈不均勻所致,就象沒織好的地毯,有的地方織得密,有些地方織得松。戰漢的冰白玉之所以水、透、潤,是由於其結構緻密、纖維體顆粒細膩且無定向分佈均勻,透閃石含量高所致。現代和田玉不夠水、透是由於其纖維體顆粒不夠細膩,無定向分佈生成不好所致。青海玉不夠潤是由於其纖維體顆粒較粗,透閃石含量較低,密度稍遜所致。高品質的冰白玉玉質細膩,凝脂如果凍般通透,幾乎看不到結構,頂級的能達到類寶石級,象冰種翡翠一樣通透細膩,油潤的光澤如水洗一般(和田玉的光澤度優劣分為四等:水光、油光、蠟光、亞光)。這就是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所說的“漢代所使用的大量羊脂白玉”吧
這些冰白和田玉在漢代時被大量採用,以至資源耗盡(山海經著錄的採礦點有200多個,現今許多已絕跡)。漢代時期大量使用的冰白玉,很可能是產自新疆境內崑崙山脈非和田地區的某幾條河流中的籽玉,由於其品質好,所以為漢代時期主要採撈的玉石。和田地區的玉石由於儲量大,反而到現在還有開採,被現代人追捧。
玻璃光古玉包漿的成因:坑口好是的原因,長期與空氣隔絕,另外,還有打磨精細、包漿滋潤、玉質老化等不同因素。有的玻璃光包漿盤玩一段時間就消失了。
左圖是婦好墓出土,商代神鳥玻璃光包漿。
右圖 戰漢雙郭璧龍配 冰白和田玉
-
3 # 卓然堂
玻璃光是形容古玉器表面光澤明亮如玻璃反光,與一些古玉色澤柔和溫潤感覺不同。傳統玩古玉之人所講的玻璃光,不是指拋光好的新和田玉或者翡翠的亮光。
手中頗有幾件有明顯玻璃光的古玉器,一個主要特徵,就是壓手。凡是玻璃光明顯的,玉質緻密度一定很高,相比差不多同等大小的玉件,明顯感覺壓手。當然,這種感覺很難以文字表達,但如有機會以實物作比較,相信不會有很大爭議(槓精例外)。
此外,有玻璃光的古玉器在製作時表面打磨拋光質量也都比較好。
以下幾件漢代及明代玉器都有明顯的玻璃光。
-
4 # LZF080513
玻璃光澤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具有玻璃光澤的物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管是什麼顏色,都是有硬度比較高,質地比較緻密,能反射一定的可見光。
玻璃光澤是鑑別硬玉的一種基本方法,玻璃光澤越強,硬度越高。硬度超過4.8的玉石就具有玻璃光澤。
翡翠的比其他玉的玻璃光澤強,它也比其他玉硬,祖母綠的玻璃光澤更強,它又比翡翠的硬度要大。光澤強度和硬度成正比!!!
-
5 # 柒珍壹寶
玻璃光就是玉器表面有一層反光明顯,側光如鏡子一般的亮光,與普通玉器光亮度有著明顯本質的區別。古玉必有玻璃光的,這跟玉器的材質,(多為和田玉料)和當時琢玉,打磨工藝,以及入土環境下的化學反應等在玉器表面上的產生的如玻璃包漿,俗稱玻璃光。
鑑賞學習!
-
6 # GW65916
各位藏友大家好,關於玻璃光這個話題,我的感受是同樣古玉生坑和熟坑就能反應出來這個問題,石灰坑把玉質表面破壞,把玩後玻璃光也會有,還強烈,說明一個道理,被土埋多年後使玉吃了物質反應,本身和田玉是半寶石,使玉更堅強,我個人見解,通說易懂,
-
7 # 風影1547337
南昌出土海昏矦墓瑪瑙珠玻璃光明顯。戰漢古玉玻璃光澤的產生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玉質密度髙,二是製作時打磨泡光好!
-
8 # 風拂柳999
分辨古玉看器型看雕工,玉料材質好硬度高雕磨後光澤好,可現玻璃光。否則反之,高古玉很難有玻璃光,除非是傳世,出土則雞骨白,各種沁色,玉質受腐蝕,玉材質發生變化不會有玻璃光。
-
9 # 我是夏一一
玉質極好的玉,結構緻密,表面分子間隙越小,光滑度越高,容易拋光,越容易產生“鏡面反射”,也就是越容易出現玻璃光。
-
10 # 古玉傳奇
玉質溫潤、細膩、凝潔、緻密的古玉久埋於地下,在潮溼、密閉的環境中長時間地受沁和氧化更容易形成玻璃光。古玉的玻璃光柔和內斂,不傷人眼,與新玉、翡翠表面的玻璃光、賊光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它常常是精光內放,伴隨著油脂光澤和厚厚的一層晶瑩油潤的包漿、沁色出現。古玉玻璃光大概有兩種:一種主要見於良渚文化出土的精緻玉器上,其表面自然泛現出一層白而亮的光澤,隱約感到其光照若鑑,很有特色,因此被考古界和古玩界的一些人稱為“玻璃光”。
另一種多見於戰漢和明代玉器中,這些玉器選料極精,加工極細,地子極其平整,紋線精緻流暢,多出自熟練匠師之手。據說,古時玉器琢成之後,要以手工方式用細軟的毛皮仔細擦拭打光,具體工藝技術早已年久失傳了。這樣打光的玉器,周身都異常亮麗光澤,質感凝厚明淨,與眾不同,稱其為玻璃光,或玻璃包漿。
那麼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種神奇的想象呢?一、玻璃光多出現在生前使用器上。也就是說玉器在入土前有了層層盤玩皮殼,這層皮殼有效阻止了浸蝕,在溫度.溼度.壓力和水的共同作用下,產生出如此迷人的寶光。二、與玉的質地有關。多出現在密度、硬度具佳的玉器上。三、與拋光的精細度有關。四、與墓葬的規模、環境、大小有關。帝王墓所耗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的,防水效能好,少垮塌。
-
11 # 金元寶i
古玉器玻璃光的產生主要是同玉器的玉質和拋光有關係,有玻璃光的玉器大多出現在 戰漢期,宋代也有
這四個是收藏的,不知道是不是玻璃光?請大家指點。
-
12 # 靜觀茶事
題主的這個說法不準確。的確,有些玉器是由玻璃光,但是大部分古代玉器是沒有玻璃光的!
形成玻璃光的原因有多個方面。首先是玉的結構比較緊密,晶體結構極小!這種玉料在拋光的時候就能丟擲明亮的光澤來!其次是拋光打磨的手法!
史料記載,最早的拋光物體有一種就是虹光草!但早已沒有人使用了!
目前來說,戰國~西漢時期的玉器呈現玻璃光的比較多!還有明代!這兩個時期的玉器拋光手法可能比較接近吧!而中間的漫長歲月裡有玻璃光的卻不多見!
-
13 # 天涯過客300
玻璃光是人把玩留下的包漿,(這種包漿是有機物)包漿與土裡的有機物反應生成新的有機物,像鹽鹼地過水厚留下一層薄薄的亮晶晶白霜,,人手把玩厚後就會消失!
-
14 # 東方文玩和田玉
玻璃光是漢代玉器的特點 也是明代仿漢玉器的特點 包括硬朗直接的雕刻線條!當然還包括現代仿古玉器的高拋玻璃光!
-
15 # 天水好1
一,應為和田玉,二,當時雕工拋光就比較好。三,必須達到戰漢時期。也就是說二千年以上。明代拋光亮,不是那種玻璃光。
-
16 # 玩石頭先生
玻璃光是玉和瓷器經長期盤玩,自然泛起的柔和、耐看的寶光。
有玻璃光並不代表就是古玉,而古玉大多會有玻璃光。因古人佩玉、玩玉,常常玉不離手,經數年後就會泛玻璃光。古瓷也然。
若近代出的玉、瓷器,有鍾愛者常常盤玩,數年之後必會盤出玻璃光。
如愛核桃和沉木者,物不離手,幾年後也同樣會盤出寶光來。
-
17 # 老柳86979436
古玉玻璃光只有戰漢高古玉才會產生,玻璃光不是盤出來的,是當時制玉及經二千多年墓葬自然產生的。所謂盤玉只能產生酥光,而戰漢玻璃光不能盤越盤就會喪失玻璃光而產生酥光。玻璃光只能保持出土古玉原狀,玻璃光與酥光是兩碼事不能混為一談。展示一件戰國和田白玉雙鳳出廓谷紋壁請大家欣賞。看看玻璃光在古玉中的實景。
回覆列表
古玉的玻璃光澤,個人理解一是真的如玻璃一樣的光澤,二是長期氧化形成的所謂的“玻璃光澤”。真的玻璃光澤,首先應該是玉的硬度要夠如翡翠,和田玉。其次,應該制玉的方法或所用工具相對“先進”,打磨的細緻。所謂的“玻璃光澤”是常年氧化的結果,這類玻璃光澤呈散狀光。我不是專業的,說的不好,也不見得對,就是多年的感悟。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