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紅蜻蜓生活寶典

    題主主要問的是現代人吧。

    現代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會降低呢?

    1.最主要的原因——缺乏運動

    科學家分析, 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近20年的下降幅度尤其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在離我們並不遙遠的50年前,人們每天都要做很多運動:

    農村的人要種莊稼或者放牧,即使是城市人群,也會每天手洗衣服、自己做飯、清掃房間;大家出門會優先考慮步行或腳踏車,閒暇時靠戶外運動打發時間。

    2.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皮質醇過量分泌導致肌肉分解,越來越複雜的人際關係、財務問題和家庭問題等生活壓力,也和體溫降低有關。在壓力狀態下,人體處於應激狀態,身體會分泌一種叫 “皮質醇”的激素來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但是,皮質醇是一種分解代謝激素, 不僅會分解肌肉,還會促進脂肪儲存,優先把脂肪儲存於內臟。生活壓力導致皮質醇長期過量分泌,一邊分解肌肉,一邊儲存脂肪,基礎代謝率一降再降,體溫也就隨之降低。

    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意味著我們免疫力下降,大大提高了病毒、細菌感染和癌症的發生率。

    我們能做的,就是透過 調節日常飲食、加強體育鍛煉、放鬆心態緩解壓力等方式,從一點一滴的小細節中,適當提升體溫。

  • 2 # 燕子高飛6868

    體溫低這種情況在臨床上並不少見,一般來說體溫低主要還是跟人體的新陳代謝有關係,因為每個人的個體差異都是存在的,所以有些人的代謝慢一點體溫就會偏低。但是這種情況也不排除一些代謝方面的疾病,比如說甲狀腺功能減退,如果有甲減的話,那麼除了體溫可以偏低一些以外,往往還會伴隨有精神不濟,或者是面部表情減少,以及出現對很多事情不感興趣這種情況,可以透過抽血檢查甲狀腺功能排除一下。如果說體溫偏低,但是沒有任何不適症狀的話,這種情況也不用在意。

  • 3 # 百趣笑聞

    缺乏運動。缺乏運動是導致人類平均體溫下降的主要原因,肌肉屬於人體最大的發熱源,肌肉越發達身體的溫度就會越高。而現在隨著現代化的不斷增強,人們的活動越來越少,出門可以坐車,在家可以用掃地機器人、洗碗機、洗衣機等

  • 4 # 時光派

    人類“標準體溫”逐漸降低現已眾所周知,近五年每年都有論文研究這事兒。

    今年初Elife的一篇論文統計了工業革命以來美國人的體溫,發現1800年大家體溫為37.2℃,現在為36.4℃左右,該論文總結原因為:

    1)生活環境改變致使大家處於熱中性區時間大幅增加;

    2)公共衛生、醫療技術的進步使傳染病、慢性感染減少

    論文截圖:每隔十年出生的人,鄰近兩代體溫相差0.03℃

    37℃是標準體溫嗎?

    不是。它只是人類第一份幫助診斷感染、發熱的體溫指南當中取的一個平均值罷了。大家為了方便記憶,一直說37、37,搞得好像超過、低於37就不正常一樣,其實這個數字的“發明人”也劃定了一個正常體溫範圍,人家並不認為人類的體溫有所謂的標準值,畢竟每個人身體情況都不一樣。

    第一份體溫指南來自德國醫生C. A. Wunderlich在1851年的報道,為此,他收集了上百萬份體溫測量資料,統計了腹股溝、腋窩、口腔、陰道等部位的體溫測定資料(想不到吧,除了口腔耳朵額頭還有這麼多可以測體溫的地方,文末有彙總,教你準確測溫)。

    最終這個醫生髮現,沒有發生感染、發熱的健康人,體溫大多集中在36.2–37.5°C之間,於是他擬了一份幫助所有醫生臨床快速診斷感染病(因為感染後人就會發燒,這能理解吧?)的指南,這個傳統沿用至今,變成了我們的“發熱門診”咯。

    你看,其實C.A.W醫生給出的標準體溫是個範圍。37℃是他當時統計的所有樣本體溫的平均值,因為沒有小數點、好記,被大家“偷懶”當做“標準體溫”。

    如果按照36.2-37.5℃來看,對於現在人而言,其實也是有點兒偏高的,根據開頭我們說到美國人當下的大樣本體溫平均值36.4℃,37.5℃這一在一百五十年前“正常”的溫度現在肯定是輕微發熱了。那麼我們的體溫為啥會一代更比一代低呢?

    學者普遍認為是環境溫度和公共衛生因素讓體溫發生了適應性變化。

    體溫降低原因1:空調和羽絨服讓你代謝下降

    靜息代謝率=基礎代謝率+在環境中維持生理功能(主要是維持身體恆溫)產生的代謝率“代謝率”=身體消耗的卡路里

    你可能比起夏天更喜歡秋天,比起蒸桑拿更愛洗冷水澡,這些都是很主觀的溫度偏好。但我們身體本身的溫度偏好其實是很固定的,而且比大多數人“喜歡”的溫度要更熱。

    要知道,人作為恆溫動物,為了維持體溫穩定,其實需要消耗我們每日吃進去的大多熱量(卡路里)。身體最“舒服”的環境溫度,就是隻需耗費最少熱量就能維持恆溫的環境溫度。

    ——這個最舒服環境溫度,也被稱作熱中性區(TNZ)。熱中性區由於體溫得以輕易維持,咱們的靜息代謝率當然就是最低了的(接近基礎代謝率)。

    環境溫度和靜息代謝率、基礎代謝率的關係。偏冷、偏熱都讓人代謝上升(偏冷更厲害!)

    目前研究表明,人類的熱中性區大概在23~29℃之間(文末有參考文獻~),寒冷環境對靜息代謝率(Y軸)的衝擊比炎熱環境更猛:

    夏季炎熱時,靜息代謝輕微增加(上圖右),但機體仍以散熱為主要訴求。秋冬季氣溫低於20℃時,機體嚴重依賴增強代謝、增加熱生成來維持體溫,以保證身體機能正常,因此寒冷環境對代謝率的影響(尤其是排除身體運動的靜息代謝率)遠大於炎熱環境。

    其他的、早前的人類體溫-代謝率研究也證實了這點哈,不是一家之言

    一個世紀以來,咱們生活的物質條件極大改善,冬季也有裝置供暖(例如美國空調安裝率達85%),這讓晝夜溫差、四季溫差對溫度感受器的刺激不再明顯,人們處於TNZ環境的時間大幅增加,代謝率自然整體降低,體溫也隨之下降。

    體溫降低原因2:公共衛生改善和健康水平提高

    除了環境在為機體節省能量,健康水平提高也有益於平均體溫降低。

    在37℃被定義為“標準體溫”的年代,人們飽受傳染病困擾,如結核病使當時2-3%的人口體溫都上升了0.19℃,但又不到發燒的程度,統計上仍屬於正常體溫範圍(所以以前的統計資料納入了這些人哦!)。歐美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受益於疫苗、抗生素和衛生條件改善,常見傳染病被顯著遏制,人均體溫下降合情合理。

  • 5 # 看見黑洞了

    關於這個問題。在柳葉刀上確實有很多的論文。太複雜了,非專業人士根本看不懂。 但是我看了很多沒有任何一篇論文涉及到激素和抗生素。

    但是如果體溫持續保持這種下降速度,對人類產生的後果是極為嚴重的。因為人的體溫在長期下降到35.5℃以下時腫瘤的發病率會明顯升高。

    與之相反的是地球表面的溫度和溼度在上升。體溫下降會讓我們感到更難受。除非我們不離開空調環境。

    在沒有抗生素和激素年代裡面,人類的體溫沒有發生多大變化,人類的體溫下降也就是近百年來的事情。這與人類發明了抗生素和激素的使用,是密切相關的。

    由於現在的養殖行業為了適應這種集約化的養殖,養殖密度相當大,如果不使用抗生素來預防疾病,也許我們連肉禽都吃不上,但是我們吃上了這些東西,肉禽體內的抗生素殘留就直接跑到我們的體內了。

    所以不光是人的體溫在降低,就連豬雞鴨的體溫也在降低。

    體溫下降,確實很難受。但是我們平時感覺不出來也不知道這個原因,只有當我們在炎熱的夏天在室外大汗忙洋的時候,有些人甚至會感到虛脫。就是因為我們的體溫下降了,與環境溫度相差太大。身體為了恆溫散熱導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玉大醉,明明是說要攆奶媽,為何最後被攆的卻是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