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德才本末
-
2 # 天氣細節
真正的愛情是一種精神上的依賴,我們都是孤獨於世的單獨個體,在這寂寞的世界,我們都期望有一個適合自己的人,相互依賴、相互訴說……用通俗的話說,就是需要一個伴。每個人最深處的內心,都是孤獨的,無論你在外面笑聲多麼歡,人緣多麼好;當自己回到屬於個人的世界時,總有一種寂寞環繞身邊。因為外面的一切終歸不能放進心裡的位置,我們需要的就是另一個自己,放在等同於或高於自己的位置上。
-
3 # 郭自律
愛情可能是根植於我們基因中的一種能力,它不會消失,不會離你而去,這種根植在基因中的能力是為在潛意識裡指導你的行為的,如果你覺得你不需要愛情,但它卻會在你的生活中無形的對你產生影響
-
4 # 怡心的海shu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出,人有愛與歸屬感的需要。從這個角度而言,愛確實是一種較高階的心理需求(因為馬斯洛的需求中,對低階需求的滿足是高階需求滿足的基礎,要先滿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才會到愛與歸屬需要的滿足)。
愛情是讓人與人建立紐帶的一種方式,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中指出,我們人自出生以後,便失去了與自然母體相聯結的原始紐帶,我們體驗到獨立感,與世界、他人的分離感,這讓我們變得無助,再難有與世界相融合的體驗,於是,我們努力地建立關係,為了融入,為了歸屬感。弗洛姆認為,愛是內在纏綿之情的一種表達,是一種積極的驅動力和內在的相連狀態,對某個特殊物件的愛只不過是一個人內在纏綿之愛的實現和集中表達。因而,從這個角度看,愛是我們將內在表達出來的一種方式,而我們也確實有這樣的需求。
-
5 # 不倒翁小姐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愛情當然是一種心理需要。1943年,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人類激勵理論》的論文中提出了他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他將人類的需要由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可見,這是人類所特有的需求,代表著人類的社會屬性。這也是很正常的一種心理需求,不論你需求愛情需要的物件是誰,這都是我們的心理訴求。
-
6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宋紅: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至今在婦專編輯與宣傳工作崗位志願服務兩年有餘。於服務期間,接受了職業心理培訓師的初級培訓,系統學習了心理學相關基礎知識,並踐行於各種實踐活動。多次被評為協會年度優秀志願者。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能幫助到更多的人。)
人這一生會有許多的心理需求。而對於愛情~這個人世間永不褪色的情感主題,從來就是吸引,誘惑著塵世男女嚮往著,追求著,期許自己愛的旅程充滿著溫馨與浪漫,可以讓自己的情感與行動並驅而進。
然而不管是愛人,或是被愛,都會經歷初識~相知~相戀~到最終的冰火兩極。是花好月圓有情人終成眷屬的一世圓滿,還是無疾而終用烙印在心尖的那顆殷紅的硃砂痣吟唱一曲悽美憂歌?誰也不敢妄下斷語。不管是激情澎湃,一世雙人。還是潮起潮落,化蝶翼雙飛, 那曾經的微妙的感覺,深透骨子中的那份疼愛與關心,那份令人陶醉的柔情密語,那份急切殷盼,焦灼的目光,那讓人欣喜,心醉的使人身心愉悅的美好時刻,總是會意猶未盡地讓人回味無窮。
要知道人的心理需求,金字塔般的五個層次中存在著愛與歸屬的需求狀態,即人的內心有著強烈心理需要。那勢必會因了一個人,一份情感,而讓這種需求如湍急的河流般得以流瀉釋放。所以內心的某種孤獨感,便會因了一個人,讓情感有了通匯的視窗。當我們遇到她,這個為之心動之人,便會引起精神的亢奮,並對大腦產生作用,使得身心相繼產生巨大的變化。想聆聽,想取暖,想親密接觸,想擁抱接吻,想讓自己的身心有更多層次的充實感觸。
因此,愛情是整個人生當中最珍貴,給人印象最深刻,回味最無窮盡的東西,他其實是以心理需要為根本,以生理需要為土壤,讓人在與異性的接觸交往中使得情感不斷地加以充實,滿足的過程,一旦生理與心理契機吻合,便會形成一種默契協調兩性相處之道,讓彼此最終能和諧美滿地走到一處。
所以說,人對於愛情的需求始終存在於人的潛意識中,一旦真實化,實體化的人物一出現,心理的需求就會迸發而出,使得身心有了具體的情感體驗。
-
7 # 北方一顆豆
愛情,歸根結底是動物性延伸的發展,動物只求交配延續種子,而在長期發展中,人類把這種本能發展成為了愛情,是生理的需要當然也是心理的需要
-
8 # 小哈567
對。因為孤獨寂寞,想要人陪伴,所以需要另一半的存在,這就是心理需要。
人是群居動物,所以需要陪伴,朋友、家人、伴侶,都滿足了我們不同的心理需要。
而愛情又是各種心理需要中比較特殊的一種。兩個陌生的人因為荷爾蒙而走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生活,不是友情基於共同的興趣愛好,不是家人基於血緣和親情。
-
9 # 希樸羊
可以說愛情是滿足個人內在渴望親密感,避免孤獨感的需求。這也是個體發展自我人格很重要的一個階段。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心理發展觀認為人格是由生理、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因素共同組成的一個有機體,並且個體人格的發展要經歷一系列的階段,每個階段也都會有特定的目標、任務和衝突,而在成年初期也就是個體18-25歲時主要的任務就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體驗愛情的實現。埃裡克森的觀點認為愛情的體驗其實也是人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的過程,這個體驗過程是受人類本能所驅使的。按照進化心理學的思路來說,愛情其實是人類繁衍後代的本能,從愛情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歸屬感,安全感的滿足,進而將人類的生命代代延續下去。
社會心理學中也有提到過人際交往對個體發展的重要性,人際交往給到人們最重要的感覺就是價值感體現,歸屬感的滿足,愛情是人際關係中的一條分支,這條分支如果能夠走的好的話,不僅可以提升自我價值感,自尊感,更可以促進生活中其他方面的進步,因為好的兩性親密關係,可以給到個體一個安全的內心平臺,由此就可以更為大膽和有信心的迎接其他挑戰,這樣子的兩性迴圈也會促進個體人格更為健康的發展。當然啦,現實中並不是哪一段愛情會持續給到個體開心的體驗,愛情在給到個體心理方面的滿足的同時其實也會剝奪心理的滿足,剝奪的情況會在不良的兩性親密關係中出現。所以要學會如何經營愛情,並且選擇一段能夠促進自己積極成長的兩性親密關係對我們的人格發展來說會更好。
-
10 # 小月情感
謝謝邀請。愛情就是每個人的需求。心理學家講過,人的需求分幾種,比如溫飽、住房等,但最高的需求是性需求,愛情就是性需求。其實人的很多行為都是性需求。隔代親,為什麼?因為老人長期得不到伴侶給予的性,雖沒有效能力了但特渴望,摸摸孫子抱抱孫子也舒服,這種撫摸其實也是性的一種表現。
-
11 # 不雨
愛情究竟是什麼?
有研究者調查了下面這個問題,“如果一位男性或女性具備你所期望的所有品質,但你不愛他,你是否仍然願意和他結婚?”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們選擇“不會”的比例大幅度的增大,特別是女性,從上世紀60年代的24%劇增至80年代的85%。現在我們普遍認為伴侶之間應該彼此相愛,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我們賦予了愛情非常高的地位。我們甚至認為,這樣是天經地義的!實際上,這種現代的愛情婚戀觀也就是近一百多年的產物。
愛情在歷史上有多種完全不同的內涵。比如,我們都聽說過柏拉圖式的愛情,有人還會誤解為對異性高尚的精神之戀,實際上在古希臘時期,指的是男性之間不帶性慾色彩的愛慕,這種愛情與婚姻或家庭生活沒有一點關係。在古羅馬,婚姻的目的是為了生養小孩、結交盟友和建立血緣紐帶。
在中世紀的歐洲,如果對異性產生強烈的性慾望,會被人們視為“通往地獄的險惡之門“即使夫妻之間也不能這樣。而中世紀的歐洲的宮廷愛情中,男主角通常是未婚的騎士,孜孜以求地獻身於貴婦人,貴婦人的丈夫如果這種情況下表現出一絲嫉妒,就會顯得有失貴族身份。英國首相丘吉爾的老婆曾經在和他的保鏢一起生活了2年,最後又回到丘吉爾身邊,共度晚年,勳爵丘吉爾就像沒事人一樣,這恐怕也是中世紀的貴族遺風。
回覆列表
愛情是人性的本能 並沒有太多的附加條件愛一個人 這是人的天性使然~就像電影中說的“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需要嗎?不需要嗎?需要嗎?”"TA在你心裡是個驚歎號,還是個句號,你腦袋裡是不是充滿了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