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HE觀察

    斯大林犧牲農業和輕工業,不顧可怕的大饑荒導致的餓殍遍地,到二戰前,蘇聯的重工業已經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紅軍裝備了數萬輛坦克,當然,蘇聯的重工業比較粗糙,在技術上大多是引進美國和歐洲二三十年代的技術,加上計劃經濟管理上的粗放低效,蘇聯紅軍當時裝備的坦克大多是已經落後的輕型坦克,先進的T-34和KV系列,裝備數量很少,而且,最重要的,蘇聯缺乏足夠的工業母機,這也是二戰中美英向蘇聯援助了大量機床的原因,沒有這些機床,蘇聯根本造不出足夠的坦克。

    相比之下,儘管在希特勒上臺後,德國工業就重點發展軍工,但德國的工業發展還算較為均衡,當然,這個比較是跟蘇聯比的。之所以德國的坦克生產數量不如蘇聯,原因一方面在於德國坦克的製造更加精密,諸如德國坦克的裝甲一般都是使用技術含量更好的表面滲碳工藝,提高裝甲板的表面硬度,而蘇聯坦克的裝甲則是鑄造工藝,後期由於重點提高產量,導致鑄造的裝甲內部有大量氣泡,一旦被炮彈擊中,即便裝甲沒有被擊穿,也會產生大量高速碎片殺傷坦克乘員,形成碎甲彈效果。

    德國坦克的製造難度和成本,遠高於蘇聯坦克,蘇聯坦克重點在於產量,為了降低產量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一點被證明是正確的,雖然在坦克效能上不如,但依仗數量優勢,最終還是擊敗了德國人。

    另一方面,蘇聯幾乎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就轉入了戰爭體制,工廠日夜運轉,人歇機器不歇,夜以繼日的生產坦克,大量坦克源源不斷的送往前線,相反,為了保持民眾支援,希特勒遲遲不允許德國進入戰時經濟體制,相比戰前,德國工人的工作時間並未大幅增加,到戰爭中期,德國還有上百萬的家庭保姆和男僕,這些勞動力的極大浪費,也造成德國坦克數量上的不足。

    不過,需要看到的是,戰爭中德國坦克的總體實力是在不斷增長的,除了數量在逐年增加外,效能也不斷增強,但這只是絕對的,蘇聯增長更快,儘管德軍裝甲部隊在戰鬥中擊毀了更多的蘇聯坦克,最終還是被紅軍的坦克海淹沒。

  • 2 # 紅色手電筒

    對於蘇聯的工業,德國人是一貫輕視的,基本上總是以沙皇時期的水平來衡量。但是在二戰前,蘇聯的工業水平有了非常大的變化,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的工業就數量而言已經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當然蘇聯的工業數量是上去了,但是質量依舊落後。

    在蘇聯使勁發展自身的工業時,正好趕上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蘇聯利用大量出口糧食換來的資金從歐洲美國大量進口工業裝置,有的甚至就是整個工廠搬過來,比如斯大林格勒的那個拖拉機廠就是從福特整體買過來的。而這些對工業的投資除了新的工業區,比如烏拉爾地區,重點是在烏克蘭的哈爾科夫頓涅斯克盧甘斯克這個地方,就是今天要從烏克蘭獨立的地方。

    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人迅速把大量工廠搬到烏拉爾地區,和原來的工廠會和,共同開始大量生產各種武器彈藥,應該說蘇聯對於工廠的動員是非常徹底的,說的不好聽的是把工人壓榨的很厲害,包括休息時間被大量壓縮,還有大量使用未滿16歲的,但是滿14歲的少年進行生產。

    在提高勞動時間的同時,對於武器生產中的工藝又進行了極力的簡化,說的不好聽就是偷工減料,當然要想偷工減料也是有竅門的,就是該偷的地方偷,不能簡化的地方就不能,省事。這個方面蘇聯人是搞的不錯,比如坦克經常不刷油漆就出廠了。而德國人則是沒有這個,不過到了戰爭的最後時期,一大堆叫做人民步槍之類的東西,也是極大的簡化了工藝的武器問世了,但是就像前邊說的,偷工減料要會偷,德國人屬於不會偷的,簡化了工藝,武器質量就不行了,而且是質量差到無法接受,結果這批人民武器除了成為珍貴的武器文物以外,沒有別的用處。

    一方面是簡化工藝和延長工作時間,資本主義提高勞動生產率的辦法,蘇聯都用到了。而盟國的志願是幫了很大的忙,這些美援物資,並沒有體現在直接的武器數量方面,但是對於節約蘇聯的工業產能起了不小的作用,使蘇聯可以把節約下來的產能全部用到軍工生產上邊,這裡邊美國提供的大量食品,衣料,卡車,尤其是卡車,卡車不如坦克威風,在機械化部隊中經常被軍迷忽視,但是要保證坦克可以發揮最大的戰鬥威力,一支龐大的卡車隊是不可缺少的,用馬車是不能保證二戰中海量的物資消耗,而鐵路和輪船不能直接把彈藥油料直接送到部隊的手中卡車是解決這最後一公里的主要工具,可以這麼說,美國卡車對於蘇軍的重要性要比其他美援物資要重要的多。

    自身提高生產效率,盟國的支援,加上德國自身的混亂管理,都是蘇軍坦克的數量超過德軍的原因,盟國的支援還應該加上盟國的空襲,不過空襲的效果不能太誇大,蘇聯人會把工廠搬家,德國人也會,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被盟國空軍炸的一片廢墟的時候,德國人把工廠搬到了西里西亞地區,這裡位於美英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之外,後來這邊的武器生產數量已經超過了魯爾工業區,但是這裡是蘇軍坦克的進攻範圍之內。

    至於蘇軍坦克喜歡用鑄造,這的確是蘇軍坦克生產快的一個原因,但是鑄造工藝的產品質量並不是網上總說的那麼不堪,鑄造只要控制好工藝,產品的質量並不差,特別是一些流線型的工件當時還只能用鑄造生產,蘇軍坦克裝甲中的氣泡和沙眼,還是由於質量控制沒有做好,這個主要是工廠剛剛搬家,很多的事情都沒有安頓好,等到生產走上正軌了以後,就沒有那麼多毛病了。

  • 3 # 麻辣戰爭

    第一項評估錯誤,導致德軍在進攻蘇聯的時候發現,當面的蘇聯軍隊越打越多,簡直無窮無盡,令人恐懼;第二項評估錯誤,導致德軍發現,越來越多的蘇聯軍隊裡,坦克、大炮、飛機等重灌備數量同樣越來越多,沒有任何衰竭的跡象。

    蘇聯在武器設計時,嚴格遵循兩個規則,一是“零部件通用”的規則,無論是輕武器還是坦克、大炮等重灌備,零部件能夠通用是非常重要的特點,這種通用是指新型號的裝備,必須儘可能地使用老型號的零部件。

    裝備零部件極高的通用性,最大的優勢就是成本低,便於大量生產,容易維修。

    武器設計的第二規則是“猴版”裝備,即在設計一款裝備時,同時伴隨有這個裝備的“猴版”設計,也就是簡化版設計。

    所謂猴版,就是省略裝備上一切可以省略的輔助功能,只保證裝備的主要效能,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容易大批次生產。

    例如,假設正常的坦克發動需要滿足3000公里使用壽命,那麼猴版的發動機只需要滿足300公里使用壽命即可,因為在蘇軍的作戰原則中,一輛坦克從出廠到走上戰場最終被擊毀,時間不會超過一週,因此,發動機滿足3000公里使用壽命純屬浪費。

    因此,大家都認為蘇式裝備簡陋、粗糙,檔次低,其實,這是蘇聯武器設計原則決定的。

    正是因為蘇聯武器裝備這種設計原則,在戰爭時期,大批次生產對於原材料、生產裝置、生產工人的要求都很低,便於快速建立生產車間,然後海量生產武器裝備。

    這就是二戰時蘇軍不僅軍隊越打越多,武器裝備也越來越多的原因。

  • 4 # 黑鬱金香966

    說說我的分析。

    首先,蘇聯坦克的大規模生產性比德國坦克好太多。T34坦克的生產工時是8000個工時,虎式坦克的生產工時達到了180000個。當德國軍工廠裡的工人還在精心打磨焊縫的時候,蘇聯拖拉機廠生產的坦克卻連裝甲車體的毛刺也不處理,直接開上火線噴吐火蛇了。

    蘇制武器設計上人機工程方面不好,但簡單皮實,容易大批次生產,適合戰爭中的大量消耗。德國武器精巧好用,但過於追求機械效能,大批次生產效能上就差了。舉個例子來說:二戰時期德國軍隊裝備的制式手槍,瓦爾特P38,無論是保險機構還是雙動擊錘,都領先於那個時代,甚至精度比美軍現在裝備的M9手槍都不差!再看看同時期的蘇聯手槍,託卡列夫TT33(就是後來我國裝備的54式手槍),握把角度欠佳,保險機構也不完善,但威力大,易生產性卻好的很,大批次裝備部隊,也堪稱一代名槍了。

    蘇聯的坦克,裝甲,護板也很厚,但成分缺少其他的金屬元素,其質量不如德國的好。

    德國和蘇聯完全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德式裝備精巧簡約,效能出色,做工精細,但工時較長,造價偏高;蘇式裝備簡單粗暴,造價低廉,耐用皮實,但使用起來不怎麼舒服。

    所以,德國裝備精細簡潔,但工時高,造價高;蘇聯裝備簡單粗暴,工時少,造價低廉,效能還可以。蘇聯就是依靠數量優勢,打敗的納粹德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健康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