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君一易經大義
-
2 # 離樹落葉
不理解更不想理解。正因為國人理解太多,才有做什麼都不對,怎樣做都是錯。也是家們,大師所害怕面對的現實。博大精深,超出常人的想象,只有我,什麼都不懂,跳出圈子看圈了,才讓那些精英全進套子。
-
3 # 太愚
«繫辭上»第十章:“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佔。”翻譯為:“周易包含聖人的四種應用功能:研究語言文字的人,可透過«卦辭»«爻辭»等加以研究(語言文字);重視行動的人,要善於利用周易的卦象變化為行動提供指導;以制器為業的人,要根據周易的卦象變化揣摩出各種器皿的造型(以應用於製造);以占卜為業的人,則用周易來進行占卜判斷吉凶。”
用一句話來概括周易的功能:周易是中國文化和古代中華文明的總根源。
據我所知,許多易學界人士和文化人士,大體上是認可上面這個觀點的,但由於他們心目中的周易各有不同,故無法作出有力的解釋,最終授人以柄,攻擊周易是迷信,而袞袞諸公百口莫辯。
由於上述這些“周易”,主要是預測學,人們又把預測之類斥為迷信,最後周易也被貼上迷信的標籤。雖然各路大師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把別人塞進他們口中的蒼蠅嚥進肚子裡。
如前面的文章所述,周易是古人發明的用於解釋一切的宇宙模型,如下圖所示。
周易模型圖
這個模型要用來解釋一切,因此具備了紀時功能。古代紀時,要用干支和北斗星及二十八宿這些因素來實現,所以,這個模型就配置了上述這些要素。
占卜是周易模型的基本應用功能之一,占卜的吉凶判斷,當然要用到時間(干支)來作判斷,人們經過長期應用,就把本來用於紀時的干支總結出五行原理,這就成為所有古代預測學的根源。
現在很多人對基於五行原理的各種預測學不屑一顧,但其實古人發明的這個學問,原意是要掌握生命的規律,以趨吉避凶,其初衷是很偉大的。
現在要解釋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源於周易的干支原理後來與周易分流而自成體系?
第一,周易模型有八卦,五行只有五個屬性,8除以5,不能整除,則八卦的五行分配不盡合理;
第二,古人所建立的模型,其地盤八卦是一個不對稱的卦圖,主要是:四正坎離、震兌,震、兌不對稱;四隅乾坤、艮巽,艮、巽不對稱。不對稱會造成八卦的五行分配不盡合理。這些因素最終造成八卦與五行分流。直至西漢京房發明納甲體系,又以另一種形式使八卦與五行合流。但重新合流的體系,已大異於原先的周易。
還要解釋另一個問題是,周易模型的天盤八卦為什麼會失傳?
第一,至秦朝,周易的造字功能已完成,也就是說,周易最重要的使命已完成,而天盤八卦的主要作用,是與地盤八卦一起,用來抽象概念演繹文字,既然這方面的功能發掘已盡,天盤便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第二,重卦卦名文字的發明,使天盤逐漸無用。過去(大約春秋以前),由於重卦卦名還沒有發明,人們起卦之後,只能用周易模型來解卦。但隨著重卦卦名的發明完善,以及筮法的發明,人們用筮法起得重卦之後,就可以根據日月來進行吉凶判斷了,這樣,周易模型就無用了,天盤八卦終失傳。
第三,早先,周易模型是王室的秘傳之寶,真正能接觸周易的人不多,懂得者更少。比如說,孔子五十而習易,說明孔子早先接觸不到周易(否則,以孔子的好學,他不可能五十以後才習易)。
荀子說,善為易者不卜。這句話內蘊荀子的時代善為易者是很少的。
那麼,真正的善為易者是誰?是過去王宮之中的重要貴族及其老師。
«周禮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六藝。”«周禮師氏»:“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日至德,以道為本;二曰……”這是說,保氏用周易之道教導小學國子(重要貴族子弟);師氏用周易之道教育高年級國子。
過去掌握周易之道的貴族,由專人造字,然後頒佈流行通用,而其他人,則只聞周易之名,未見其形。
早先由於周易是秘傳,楚國、秦國等非周王宗親的諸候國,接觸不到周易,備受中原國家的嘲笑。
秘傳的結果,終造成天盤八卦失傳。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些原因造成周易模型失傳,在此不詳。
到戰國時期,周易逐漸公開,但此時人們多用筮佔以卜(有史為證),周易的其他應用功能便失去了市場。後來,人們陷於陰陽五行不能自拔,而周易的功能只剩下卜筮者尚其佔了!
回覆列表
卜筮者尚其佔:
聖人作《易》,透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穩定與變化,演繹天、地、人、物不同的執行狀態,揭示天人合一的執行規則。以天人合一為吉,以違天道為兇;又以相違相合程度,而分吉凶悔吝厲無咎等次。
如《革》卦:己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說明革命之事,只有到成功之時,才能獲得信任,只有堅守“元亨利貞”四德,方不致因經歷革命之艱難而後悔。
初九:鞏用黃牛之革――說明居卑微之位,不宜革;
六二:己日乃革之,徵吉,無咎――說明隨君而革,成功乃無咎;
九三:徵兇,貞厲,革言三就,有孚――說明地方主管,當觀天下大勢而革;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說明改變命運之革;
九五:大人虎變,未佔有孚――說明革命之威;
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徵兇,居貞吉――說明革命之變。
聖人透過“象、卦、爻、辭”的變化關係,反覆演繹革道規則與“吉凶悔吝厲無咎”的關係,訓示“觀革象、明革理、知革艱、識革變、斷革時、守革貞、成革事”的道理。
事實上,《易經》中的吉凶悔吝等斷辭,所言皆為卦爻時位關係,順之則吉,逆之則兇。聖人以此警醒世人,把握時位,與時偕進,知至至之,知止止之,趨吉避凶,以無咎為要。而判斷時位吉凶,則在於斷卦象爻辭;斷卦象爻辭者,非常人所能,古有專職,曰“卜筮者”,故曰“卜筮者尚其佔”。
可能令聖人始料未及的是,《易經》顯示的原則、道理、斷辭,旨在“言大道”、明天道,為後人的行為決策提供判斷依據,卻為後世廣泛應用於占筮、算卦、堪輿、看相等領域,《易經》也因此甚至被後世斷為占筮之書。
關於占筮,《洪範》有一段著名的論述:“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 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佔用二,衍忒。立時人作卜筮。三人佔,則從二人之言。汝則會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土從,庶 民從,是之謂大同。身其康強子孫其逢。吉。汝則從,龜從, 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土從,龜從,策從,汝則逆,庶民逆,吉。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汝則從, 龜從,筮逆,卿上逆,庶民逆,作內吉,作外兇。龜筮共違於人, 用靜吉,用作兇。”
大意是:古人任命卜筮的官員,負責推演變化吉凶,提供決策參考。如果遇到重大疑難問題,古人並非盲從卜筮,而是聽取“自己、卿士、民眾,龜卜、占筮”五方意見(占筮排最後),根據五方觀點進行決策:
如果五方全同意,這就叫做大同,代表吉祥昌盛。
如果自己同意, 龜卜同意,占筮同意,卿士不同意,庶民不同意,還是吉利--少數服從多數。
如果卿士同意,龜卜同意,占筮同意,而你自己不同意,庶民不同意,也吉利--少數服從多數
如果庶民同意,龜卜同意,占筮同意,而你不同意,卿士不同意,也是吉利的--少數服從多數。
如果你同意, 龜卜同意,占筮不同意,卿士不同意,庶民不同意,那麼對內則吉利,對外就兇險—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如果龜卜和占筮都與人的意見相反,那麼寧靜不動就吉利,有所舉動就兇險。
從中可以看出:占筮是古人決策參考依據之一;古人決策,一般也是少數服從多數;決策過程中,又因應各方觀點而定。因此,古之決疑占筮與今之算命占筮,區別很大。一般地,古之習《易》者重其理,不佔而能識其變,故曰“善易者不佔”;而今之習易者,則多重其佔,不知其理,可謂“善佔者不知易”。
在現實生活中,關於《易經》占筮功能,的確又存在著玄妙不可思議的現象。這種現象,有待於後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