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7
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94457368512

    (1)弘揚了中華文明。玄奘在天竺介紹了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情況,傳播了中國先進的文化藝術。(2)撰寫《大唐西域記》。內容豐富生動,是研究中國西北地區以及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3)翻譯佛經。他將帶回的657部佛經,經過19年的努力,譯成漢文。玄奘的佛經譯本成為研究古代印度半島文化的重要史料。他譯經和藏經的大雁塔成為重要的文物,至今仍聳立在古城西安。詳細的回答可以查閱101教育PPT的資源庫,裡面有大量學科資源,自帶PPT背景圖。

  • 2 # 任小白

    梁啟超曾對玄奘這樣評價過:“玄奘是中國第一流學者,決不居第二流以下;但是幾千年來沒有幾個人知道他的偉大...”,他給予玄奘極高的評價,將其稱為“千古第一人”。

    眾多周知的,玄奘是唐代高僧,其突出的貢獻在於對中國佛教的發展以及對中印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那麼玄奘西行對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貢獻呢?

    玄奘西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前往印度求取真經。取得真經後,玄奘展開了大規模的翻譯工作,所譯佛經,多采用直譯,筆法嚴謹,撰寫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這本書是玄奘遊覽印度、西域旅途19年間的所見所聞。

    書中涵蓋了包括新疆至南印度一百四十多個國的風土人情,提供大量印度史料,是研究印度歷史是不可多得的寶藏。

    我國過去許許多多求法印度的高僧裡,其能窮究精微,併發抒創見作出貢獻,給予印度佛學以一定影響的,算來只玄奘法師一人而已。因而研究玄奘法師在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玄奘西行帶回大量的印度佛學經典,為研究印度文學和印度文化具有突出的意義。他從印度帶回佛經52框,657部。回到長安,組織譯經,共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共計1千多萬字。所譯經書質量和數量都飛鏟高,為研究古印度佛教和文化儲存了珍貴燈典籍。

    玄奘西行極大的加強了中原王朝同中亞、南亞的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玄奘孤身一人,途徑5萬多里,足跡遍佈110個國家和地區。他在《大唐西域記》一書中生動的敘述了途徑國家的地裡位置、歷史沿革、風土人情、山川、物產、氣候及宗教等情況。對地理知識的發展和傳播,對促進當時的中外交流,都做出了重大貢獻。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地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西行之後,西亞南亞各國紛紛遣使來唐,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擴大了唐朝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有力地加強了文化交流與融合。

    玄奘是中印兩國文化交流和平使者,中印兩國都是文化大國,歷史悠久,自古都是相互學習、彼此影響。玄奘在印期間,得到當地人民的高度認可,無愧於一代高僧,他為中國的文化發展尤其是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 3 # 行雲流水心

    大唐高僧玄奘西行,是我國佛教史上很有名的大事件,我國號稱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就是根據玄奘的事蹟編寫的。

    神話畢竟是神話,歷史事實終歸還是讓事實來說話。當時在我國存在的佛教文化還不夠完善,在發展中遇到了一些瓶頸問題,當時沒人有能力解決佛家遇到的這些困惑。在當時對佛法已經有很深造詣的玄奘發現了這些問題,為了透砌地突破當時這些問題,更好地完善弘揚當時我國的佛教,利益眾生,為了更深入地學習到佛法真正的智慧內涵,並把這些精髓注入到國內的佛教文化,他歷盡千辛萬苦,冒著九死一生,懷著堅定的信念,頂著重重障礙,甚至置自己的生命安危於不顧,一心前往遙遠的印度留學求取佛法,由於他當時一路留下的德行和智慧,使當時大唐的聲譽也隨他遠播萬里,在印度和周邊地區被尊為智慧的化身!為自己和祖國贏得了莫大的榮譽!

    玄奘學成後不忘初心,又把所學帶回祖國,不知倦怠地進行更重要的環節,就是翻譯佛經!他當時帶回經論657部,佛舍利150顆,佛像7尊。其中光經他翻譯和校驗的佛經就達到75部1335卷!艱苦卓絕埋頭翻譯19年之久!由於玄奘的成就,當時盛唐的文化,受佛教影響十分深遠,玄奘的貢獻在中國乃至世界上可以說空前絕後的!

    佛教是在印度產生的,這樣偉大的精神財富,這樣輝煌的歷史文化,影響了印度乃至印度周邊國家一千多年的文明,曾一度被戰爭的火焰摧毀殆盡!古印度人當時沒有記載自己歷史的意識,自己國家的歷史文明沒有留下任何記錄,致使多年以後,後人對自己國家偉大的佛教文化和輝煌歷史一無所知!

    《大唐西域記》是玄奘西行回國後,應皇帝唐太宗的要求而撰寫的。玄奘在印度留學,呆了十四年之久,為了尋求佛法幾乎踏遍了印度的每寸土地,他根據自己的真實見聞,撰寫了這本書,現在這本書已成為中國和印度乃至世界上的無價之寶!它已成為人們研究佛教從印度到中國發展足跡的聖典,也成為當今印度人研究印度歷史文化的唯一參考文獻!

  • 4 # 舜緣文化

    在玄奘之後,還有許多中國僧人到印度去取經學習,其中最著名的是在玄奘西行取經44年後動身到印度去的義淨。義淨,俗姓張,山東齊州人,生於公元63年,卒於713年他7歲出家,18歲便懷有去西天取經的志向,21歲受具足戒。公元671年冬月,義淨從廣州乘波斯商人的貨船出發去印度,這時他已經37歲。不到20天,義淨隨船到達今天的蘇門答臘島,即古代的室利佛逝國。

    那裡當時佛教流行,義淨便留居半年,學習梵語。然後他又乘船北行,經裸人國(疑即今之安達曼群島),西北行,至耽摩立底國,即今之印度西孟加拉邦胡格利河入海口西側的塔姆盧克,時在公元673年初春。在這裡,他遇見先他而至的中國僧人大乘燈。義淨在這裡居住了一年,仍舊學習梵語。然後,他與大乘燈一起西北行去一一朝拜佛祖釋迦牟尼的聖地。

    公元675年,他來到那爛陀寺,駐學達10年之久。在這10年時間裡,義淨一邊學習一邊蒐集佛經,還著手翻譯佛經。公元685年,義淨準備回國,再次來到耽摩立底,乘船南下。在室利佛逝等地又輾轉航行和居住了三年後,他於公元688年回到廣州。但他在廣州只逗留了3個來月便返回室利佛逝,這一住就是六年多,直到693年再次回到廣州,才算正式回國,此時義淨已經59歲。

    回國後,義淨大約提前向朝廷寫了表文,然後才向東都洛陽進發,所以,當他於695年夏天到達洛陽時,女皇武則天親自出城迎接,其盛況可想而知。到洛陽不久,義淨就開始了翻譯佛經的工作。他曾在洛陽和長安兩地翻譯了大量的佛經,還撰寫出5部著作。

    義淨撰寫的著作中有兩部書最為重要,即《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和《南海寄歸內法傳》對於這兩部書,筆者同窗友人王邦維有相當權威的研究。關於前者,他評價說:“它是一部僧傳,但是卻為研究唐代初年的中印關係、中印之間的交通、中國與印度的佛教歷史,以及南海方面的情況提供了重要的資料”他還說:“從上個世紀末到這個世紀六十年代,國外就先後出版了它的一個法文全譯本、一個英文節譯本、兩個日文譯本。

    直到最近(1986年8月),又出版了一種新的英文全譯本。”關於《南海寄歸內法傳》,他寫道:“它是義淨在遊歷印度和南海二十餘年後,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對當時印度、南海、中國佛教的狀況的實際記錄。…既不同於遊記型的《法顯傳》也不同於玄奘向皇帝正式呈交的地理志型的《大唐西域記》,而好像是義淨他自己在求法時寫下的筆記整理出來的一份專題考察報告。

    因此,它為我們今天瞭解公元七世紀時印度佛教僧伽內部的宗教生活狀況提供了幾乎是最多最詳細的資訊由於義淨在印度那爛陀寺學習的時間很長,他對那爛陀寺的記載十分細緻翔實,不僅有關於那裡僧人學習起居的記載,還有對那爛陀寺建築規模的描述,這些都為後來的考古工作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總之,義淨的確是唐代繼玄奘之後又一位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人物。他的貢獻主要表現為佛經的翻譯和他的兩部主要著作。關於他對中國古代翻譯學的貢獻,我們後面將談到。

    唐代求法運動的高漲,促進了中國與印度的文化交流,並使中國文化與印度文化交流更頻繁。極量、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利涉、智慧、牟尼室利、蓮華、釋天竺、般若、缽怛羅。其中,善無畏、金剛智和不空影響較大。他們在開元年間(713~741)來唐,很受皇帝和重臣的優渥,翻譯了大批佛教密宗經典,對密宗在中國的傳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情緒是否會影響試管嬰兒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