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回青496
-
2 # 浮生若夢26306
美國封殺中興事件一出,中國人都憤青了,不就是一塊小小的晶片嗎,有那麼難造嗎?以前60年代的我們,在一窮二白的時候,兩彈一星都研發成功了,區區一塊晶片還造不出來嗎?現在國家科技技術可比當年強多了,一定可以成功的。
但是事實呢?現在我們確實造不出來,嚴重依賴進口。晶片和原子彈,衛星有一點不同,他不是研發成功就可以了,成熟的晶片必須能大規模化生產,還要考慮成本發熱功耗等等一系列問題。
國內也不是沒有可用的晶片,比如說華為的海思麒麟,先不管他好不好用,ARM架構是不是別人的。
華為十年來專利授權獲得累計研發費用三千九百多億,74307件,90%以上為發明專利。
讓人高興的事,科研人員一直在奮起直追,中國芯,這些年來中國是晶片申請專利排名世界第一的國家,有清華紫光,中興通訊,華為等等一些企業都在努力研製晶片。
如今阿里也加入研發晶片,全資收購中天微,正式跨入晶片基礎架構設計領域,還有一個好訊息是最近,中芯國際購買荷蘭ASML的EUV光刻機的交易達成一致,預計2019年交付,如果交付成功,中國晶片製造實力將大大提升,兩臺機器價格達到1.2億美元,相當於中芯國際去年一年的利潤,很貴,但的確很值得,目前ASML公司一年的產量才20臺左右,能獲得一臺寶貴的光刻機,可以大大縮短中國晶片製造行業的研發成本,不要說研發晶片需要百億千億,僅僅一臺光刻機我們的企業還不能製造!可想而知有多難,研發經費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
雷軍曾說過,手機晶片是這個星球上整合度最高的元器件,他需要鉅額成本和非常長的研發週期,晶片行業十億起步,十年之後才能有結果,晶片研製出來,至少要賣幾千萬件才能收回成本,
晶片研製出來,放到市場上賣,還要面對像英特爾等等一些巨頭用價格把新對手殺死呢?
晶片技術迭代很快,新一代技術一定要比舊一代技術強,手機產業競爭激烈,他們當然選擇最好的晶片。晶片追趕著一個沒追上,就會被殺死在半路幾百億美元的投資說沒就沒了,這種風險不是誰都能承受的起。
以前中國企業造不起晶片,除技術原因主要也是市場原因,在市場中缺乏勝算,企業家們就不會研發,因為研發是純支出沒有長期投入,技術落後更加明顯。我國晶片還停留在投資驅動型的低階階段,離技術密集型階段相差較遠,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積累,僅僅是有錢也是造不出來的。雖然我國是製造大國,但並非製造強國,大量高科技技術精密元器件少有公司可以完成,而且製造晶片裝置也需要進口,
晶片投資研發週期長,試錯成本高,一般企業根本承擔不了這樣的研發投入!關鍵是投入有可能研發不出來。
但是要相信,企業家是追求利潤的,只要有利潤就會有人去嘗試,中國企業家不比老外笨,不會甘心大把銀子白白讓外國人掙。
我們在晶片領域落後主要已經不在錢上,而是研究體制建立,人才培養技術積累,而這都需要時間。
我們要相信我們國家不缺科研人才,在軍事上能創造一個個奇蹟,那麼在晶片領域也不會讓我們失望的,要讓那些外國人知道什麼是中國智造造,什麼是中國速度。
-
3 # 鬼谷先一
這個問題是兩個,作為晶片設計技術需要的主要是人,花費用不了百億,作為設計需要的關鍵是生態,有大批使用的生態,可以形成正迴圈。但是晶片製造需要鉅額資金,因為晶片製造的機器都是上億美元一臺,一條線下來就是數百億,而且要達成規模效應就需要幾條線,投資數百億上千億是平常事。
-
4 # 兜兜有米123
首先是研發起點高(裝置投入、專業人士少、專利障礙多、晶片通用性低),如果投放市場不被接受就等於勞民傷財(投資者不願意承擔風險),另一個問題就像某藥酒一樣把產品神化了,如把晶片製造和相關研發的人才等,這樣可以漫天開價!
-
5 # 力通科技論壇
晶片,越小越值錢,晶片,越小造越難,晶片,動輒百億千億元,實則一是製造裝置太貴,二是研發需要太多高新技術人材,三是研發週期太長,四是,試錯成本太高,辛苦科研的成功,一旦不能突破,就可能不值一文錢…五是,先期儲備太少,發展太晚,跨度太大,一次性的追趕,時間,精力,物力,財力,都要幾何級翻翻…六是要給先入為主者,獲得的專利的費用做些負擔…
如今,一臺製造晶片之一的先進光刻機就達近一億美元,即便是中芯國際的大企業,也要白白的掙上一年,而且不光是一般的企業買不起,就是想買,也不一定買的起。這只是裝置之一,其它的刻蝕機,封裝機哪一個不是貴的出圈…
新技術更新太快不能慢,研發時間緊迫刻不容緩,這就要求研發人員成千成萬,開發設計晶片的結構和軟體的搭配太難太難…所有的前期投入沒有最後的成功銷售不值一分錢。錯誤就是損失,就得繼續努力向前,晶片沒有半成品可言,代價和風險讓好多企業沒有勇氣早日立項可難攻關,中興事件才讓中國企業重新看到自己沒有晶片的危險,縱是再苦再艱難,中國晶片企業也要咬緊牙關,衝刺,勝利就在眼前,華為麒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晶片企業的明天…
-
6 # ZBLiu
這麼大的代價,不能用技術難度或人才難得來解釋。這麼大的代價,是戰略失算的代價。本來,早就有“受制於人”的擔憂,但是一直不肯費心去補上這塊短板。直到有一天,有個不懂事的,捅了婁子,才發現“早就有警告了的呀”。
但是,傷腦筋的是,補這種短板需要的是水磨工夫,靠砸錢很難真見效的。
-
7 # 英雄少年2020
首先你要買個場地,蓋個燒沙子的鍋爐,沙子燒成矽晶圓,然後到無菌車間切割矽晶圓,矽晶圓片切割成晶片大小的片片到光刻機刻蝕機(購買這個裝置,燒錢培訓人才使用好)還要招聘程式設計人員寫程式到晶片裡面。等等,總體投入的錢就是百億了。如果某個環節不過關,浪費時間,那麼電費員工工資原料製造成本的增加,千億了。通俗的給你講了,你知道了吧
你可以搜一下沙子到CPU的過程,你就知道了,百億投入的產品了
-
8 # 雙流政事
晶片、液晶面板、新能源這類產業與軍工產業不同,它們屬於更新迭代迅速,要大量運用於實際生活,用使用者體驗、使用資料等來進行產品研發,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甚至政策密集型產業。大家仔細回想下曾經用的286、386電腦,智慧手機、還有越來越大的液晶電視.....就會發現這類產品有個週期特點,新產品出現-市場廣受好評-企業看到利潤後紛紛加入生產-同類產品增多-價格下降-企業利潤降低-產業衰退,這個時候企業有兩種選擇,第一,退出市場,第二,狠命砸錢,不僅要繼續研發新產品,還要加大生產,會不會成功不知道,但活下來就成了行業龍頭。因為這類行業不僅需要能夠開發出樣品,還要掌握量產的工藝能力。
最好的成功範例就是三星。在液晶面板產業衰退的時候,僱傭當時全球面板產業最強的日本的那些失業工程師,大量砸錢,為了發展液晶面板,不惜虧損7年,為了發展記憶體晶片,甚至連續虧損25年,這就是三星越虧越投錢的“反週期大法”。
而我國晶片研發的現狀是,確實有差距,我們正處於追趕階段,而非超越。好在追趕的步伐在2000年後越邁越快,2000年左右,大批有海外工作經歷的半導體頂尖人才回到國內,中芯國際、瀾起科技、兆易創新這些厲害的國內晶片公司也都成立於2000年之後。中間雖然也經歷波折,但最近幾年確實可以看出國家也意識到這一問題,政府無論是政策還是資金,對積體電路都投入越來越大,無數海外回來的頂尖人才都將自己奉獻給了這個國家這個行業,投入巨大,但確實是必須的,因為一旦落後一點,就不得不花費更大的經歷更久的時間來追趕。
最後再來說說位於雙流的“成都芯谷”,規劃總佔地面積約20平方公里,分為先導區、發展區和製造區。按照產城融合的理念,打造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終端應用為一體的全產業鏈,力爭到2020年,成都芯谷全口徑總產出達到300億元,其中積體電路產業達到200億元,打造國家級積體電路示範園區。
回覆列表
應該是晶片代工廠需要很多錢,百億甚至千億,因為本身晶片代工裝置本身非常貴,再加上規模化,人力成本,所以初始階段投入非常大。相對來說晶片研發投入較少,但也是非常貴,晶片設計人力成本,流片費用,IP購買非費用,設計工具費用等等,所以這個行業本身就是一個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相集合的一個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