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順而安
-
2 # 驄耀說外貿
學中醫是講悟性的,以我的經驗,自學中醫十餘年,看過的書有幾百萬字,幾乎全是古籍。但儘管如此,沒有開悟之前,開的方子總是時靈時不靈,有時筆下加減自己心中都沒底,只能照貓畫虎,看別人的書有時也看不懂為什麼方子要這樣組合。後來看了塵根不偶的《臨證辨象》後恍然大悟,心中總算建立起一個理論框架,自此之後,開的方子基本上就有章法了。在這裡,抄一下佛家《宗鏡錄》中關於開悟的標準(有十個標準,其他八個跟學醫沒參考關係):
三、覽一代時教,及從上祖師言句,聞深不怖,皆得諦了無疑否?
四、因差別問難,種種徵詰,能具四辯,盡決他疑否?
自學中醫的同學應該按此標準自檢一下,如果拿起別人的醫書醫案,看不懂看不出其中的醫理,跟人辯論還總是輸,那說明還是要繼續下功夫。
佛家說悟後起修,中醫也是如此。讀書讀通了之後,就要抓緊機會實踐。理上明白跟實踐上做得到是兩回事,不過只要醫理通明,在實踐中遇到問題了自己馬上就能明白,並且能自己立即調整。我現在開給自己和家人的方子都是一次兩劑,方子對不對,一兩劑馬上就能知道,隨時能調整。上面有同學說藥要親嘗,這是真知灼見。書上的文字再多,不如自己親自嘗一下。例如:瀉心湯在大黃為什麼只需要用水泡出氣味?而承氣湯的大黃要久煮?這兩者吃下去的差別要自己嘗一下才知道為什麼如此。
說到這裡,再扯遠一下,如果接診一個病人,開出方子後自己講不出用藥後的預後和反應的話,那麼按喻嘉言的標準,這就還不能稱為一個“好醫生”。因此我自己開方都儘量有一個習慣就是告訴自己或病人,用藥後的預後是什麼,如果預後不對,就說明自己診斷有誤,必須馬上重新診斷和修改方子。當然也有病重藥輕的情況,這就需要醫生要判斷準確,以及要對自己有信心才是。
-
3 # 歐陽博士小講堂
“熟讀經典多臨證,問道名師有悟性”,如果你真的想學中醫,無外乎兩條路可走,一是去專業中醫院校學習,現在很多中醫院校有成人本科可以讀;二是去訪名師跟名師,現在師承中醫也可考取中醫執照行醫。別自己一個人瞎搞,容易走偏。大醫者,須精須誠,吃的了苦才能成良醫!
-
4 # 康復劉醫生
想自學中醫,太難。
首先要自身基礎知識過硬。這個需要熟讀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針灸學等,這是幾個基礎課程,同時還需要學習文言文知識,比如醫古文。還有熟讀背誦傷寒論,金匱要略,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著作。這還只是一些最基礎的理論知識,熟讀並且需要背誦,在你背誦到一定程度可能會對中醫有一個大概的認識,比如六經辨證,八綱辨證等。這個過程可能需要3-5年甚至更久,長短因人而異。你以為可以看病了?少年,還早著。這個過程漫長,日子單調乏味,你是否能夠日復一日的背誦這些古典經典書籍。
其次,需要長期跟師學習(最好拜師)。在上面學習了一定理論知識並能夠背誦後,透過長期跟師實踐學習,以及老師指點,這不是幾個月就可以解決的,需要長期的跟師學習。現在有檔案出臺,跟師學習幾年後可以參加執業醫師考試,透過以後就可以正常行醫,而不是違法行醫。
再次,天賦以及機遇很重要。學醫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好的,尤其是中醫。本人自己學習了幾年中醫,自慚形愧,回想以前同學經常研究談論中醫經典,每每自嘆不如。
中醫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終生學習,不斷積累總結,不斷豐富自己經驗。
道路曲折,過程漫長,要禁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祝福您能夢想成真。
-
5 # 矽谷13
自學成中醫,只要有決心,不難。世上無難事,就怕有心人。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歷代醫家自學成才的很多,象張錫純、嶽美中、李克紹等。中醫看病,理法方藥,理是最重要的。先學理論,後學實踐。理論沒有好辦法,就是背。先學當今大學教材的內容,然後再學四大經典。最快的方法,參加衛生部52號文中醫確有專長考試,通過後再參加全國中醫助理醫師資格考試,通過後,你就是合法中醫醫師了。如果你的記憶力特別好,2年就實現。你最好跟醫考網校學習,有老師講課,還有教材,事半功倍。確有專長考試科目: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針灸學、內外婦兒共九門課。中醫助理增加了診斷學、西醫傳染病學,比重不是很大。只要有決心,成功沒有遲到者。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心動不如行動。
-
6 # 全科醫師
1、看書,看各位中醫大師成名之路
2、跟師,研習老師的臨床思路
3、很難,中醫不比西醫,西醫勉強可以照搬,中醫沒有悟性萬萬不可
4、很累,知識一定要連續起來,理論聯絡實踐
5、努力,堅持下去有望成才
6、勤奮,眼勤、手勤、腿勤、勤思考
-
7 # 張氏中醫養生89
在97年學氣功買了醫學的書來看。又在圖書館借了醫學的看。覺的很好抄了幾本醫學的書有興趣愛好才能學好它。從學中醫起感冒我和家人就不用找醫生了,名言功多藝熟也要實踐才能學好。如剛吃中藥苦敢不敢吃,家人吃中藥自已吃兩口,才敢吃這是我體會學醫也講機遇緣份。\
-
8 # 甘俊彥
學習中醫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棄醫學藥。中醫理論是在不知道細胞,病菌,現代物理化作分析方法的條件下摸索出來的,有很多不足之處。藥物是實在的存在,從藥物開始更容易抓住中醫的傳承要點。
2,從藥而醫。一個沒有理論指導醫學很難有新的發現,中醫也是一樣。在學習中藥的時候,和現代知識相結合,猜測可能的原理,然後再結合中醫理論,找出中醫理論中可能對的成份,剔除中醫理論中落後的成份。必要地方,應當建立自己的醫學理論以彌補中醫理論的不足。
3,由單而方。方劑建立在單味藥物的基礎上,通曉單個藥物以後,再理解方劑的配合原因,注意不要侷限於配方理論,從而對配方做出改進。
4,注意分辨中藥泡製學對中藥作用的傷害。
5,注意用現代雙盲驗證法驗證中醫方劑的有效率。
6,注意中藥的副作用。
初學之人,記住以上6點,必將有成。
-
9 # 宮家柴院
我個外行人說幾句吧,拋磚引玉。當前人體有感染之說病大體分為病毒性感染,細菌性感染,細菌性還可分真菌感染,厭氧菌感染等,這些病用中藥療效不顯著,抗病毒的好象有板藍根。往往會延誤良機。六十年代前就有中醫,可那時冬春兩季幼兒老人遇到流感就好多死亡,一直到近些年的抗病毒藥物出現,有效的控制了病毒性疾病的肆虐。從這裡看中藥不如西藥。近些年一些好的西醫,會根據你感染了那一類致病菌或病毒來用藥,效果是藥到病除。個別老醫生不認知這個也有,一病號流感能一直掛吊瓶抗生素二十天不愈。我感覺西醫對症治療很有效。
中醫也有能克西醫的地方,比方說治失眠,西醫就是安眠藥,還越吃越多。但用酸棗仁泡水一劑就夠了,效果好,還沒副作用。
關鍵得有好醫生哪,歡迊批評
-
10 # 劉偉泉84341978
自學中醫應注意幾點,一
一,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理解中醫(四診.)意義,透過這樣瞭解.自己約身體狀況,能否知道自己身體有那些不足問題。
二,瞭解人體疾病發生與過程,即是病理學。
三,瞭解各類中藥特性..偏性,作用性。即是藥理學。
四,透過四診會合判斷疾病因由,運用中藥試服,從而瞭解中藥味性特點。等等,先用自己當白老鼠試藥,感受中藥的歸經,涼,熱,燥,溼,火,寒。特點與書本論證有無多大出入。從而知道藥理作用。
五,從溫(經典書籍)消化.病理與藥理之間的關係,從而對方劑調配心中有數。
六,要了解中藥煎劑方法,炮製。服藥時間方式。
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用實踐去體驗中醫藥裡面真諦.
八,學中醫要有悟性。如果自問自己悟性不高,你只能學一些基本知識,也不為過。如果你悟性高又不貪財,品質高尚。又有毅力.那你努力去學。會使你對世界從新有更多的新認識。中醫思想去審視世界的人生百態。
-
11 # 雲南保山中公教育
蒙階段; 啟蒙階段重點需要習內容古代醫三字經、瀕湖脈、藥性賦與湯歌訣四經典現代醫教育已經內容更加充實結構更加完善作醫基礎理論、醫診斷、藥、劑、醫內科五門核課程作校要求系統習須說 於自者論內容式都需要做適調整才缺少師指點情況要系統習述幾門課程存幾見問題: 1 內容枯燥難入目課堂講解豐富加入趣味東西;且教師根據狀況隨進行調整與整面本死沉沉教科書皆同; 2 沒重點本醫基礎理論絕每章節都同等重要同髒象說絕五臟位置任何狀態都同等重要同脾臟理功能絕臨證起相同指導意義所些同些輕重需要師指點; , 3 易誤解醫理論非崇尚理解與領悟所理解領悟都需要認識平臺即概念關係基本認識自者由於缺少前輩指導容易起點走偏產整醫偏激認識 程度避免述種種問題建議自醫者啟蒙階段採取習: 1 讀醫前輩傳記及關於習論述性文章走路看起笨拙實際醫入門佳捷徑向前輩習習幫助非強烈推薦本書:《名醫路》第輯本書熟讀三遍習面豁朗程習些先寶貴習體臨證 2 利用豐富網路資源現今資訊代已經校門程度打任何任何角落都比較輕鬆機向各醫院校名師習收看講課影片且全部免費習雖比教室環境聆聽面面傳授更覺比起死讀書本總要強 材選擇要兼顧權威性趣味性兩項原則習自離教材參考書教材面主張規全制教材每本書都經幾十位專家嚴格關權威性至於版本比較傾向於七版教材除針灸外七版教材整體水平高希望精煉些五版教材錯選擇趣味性參考書自必少調味劑讓習些樂趣少些乏味覺目前比較暢銷幾本養保健書:《體使用手冊》、《求醫求》及《說醫》等雖整理論構架與規院派存少差異作調味品足勝任另外《思考醫》書更加側重醫理論闡釋發揮少獨見解餘力朋友選讀 4 要強調循序漸進步驟名醫校習幾門課間三(其課程);古代醫徒完更加精簡四經典需要至少間所家自啟蒙階段定要安排自間進度太緊或太鬆都半途廢埋伏筆 二四部經典習階段 經前期蒙階段醫初步認識進步深入習醫四部經典著作《內經》《傷寒》《金匱》《溫病》些認經典都土東西講醫整體觀、辨證論治嘛;我已經習醫基礎醫診斷必要習些陳腐東西呢 非趣問題我想答: 類歷史發展程兩同體系:自科體系;文科體系自科發展直向前象射箭每科技革命新興科技必取代原科主流直更新科技理論現文科發展完全同孔替代價值孟頂替孔位置;朱代儒卻需要孔孟說汲取營養世發展且必須發展經典價值論誰否定所自科領域新理論永遠受追捧文科想要握先進理論意味著需要用短間重溫古曾經走路再實踐發展創新 另外問題:我要想與古交流向習至少需要條件我知道古說作現代每美化環境式、思維模式全部都嚴重西化狀態讓我與古見產距離雖寫著同文字說著同語言卻相互理解醫教材價值於用現代理解語言試著表達古思想說現代醫教材我搭建語言橋樑讓我比較容易與古思想發共鳴 經典習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師都知道講基礎課比較容易講經典課相難難難先需要教室鑽進理解古想要表達所謂本意接著表達給 於自理解經典難度自更 於經典習我提幾建議: 1 明確自向; .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確自向知道面前路通向哪習經典先假定習目增加醫理論認識理解取更臨床療效吧 種情況習重點於何經典思想用於臨床病症治療逐字逐句鑽研精神未必;許純粹理論探討著作定適用相反些經典內容加應用條文緊隨著治療醫案書籍文章要僅舉例兩本《黃帝臨證切要》(書名定確切)《經實驗錄》用說配合經典習更清晰知道習目意義起才更力 哲、史甚至文角度習我說哦 2 淺深習 自者習文言文困難者妨先白文入手雖遇譯文質量影響理解候畢竟經專家認質量相錯誰能保證自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全部符合古意評判價值惟標準 翻譯版本參考幾部標題《××校釋》書逐段譯質量 3 遇問題參考注家 閱讀古文理解論何都遇問題候參考幾位注家註解非明智選擇經千百傳承歷代醫家花畢精力鑽研經典經典理解認識我打片新空闊我思維形新認識經典讀註解能完全理解古經典注家千記其非著名幾十家便介紹相信經典習程哪怕前面講白文習程都解注家著作自者根據興趣相應選擇讀
-
12 # Tim19880808
首先,我想告訴你一個事實:我曾經因為身體不適而自學中醫5年,徹底恢復了健康,並懂得了很多養生之道!我作為過來人很有必要告訴你一些關於自學中醫的建議:你必須明白:自學是一種非常非常重要能力,可以說是在當今知識資訊爆炸的社會中生存的一項必備技能!如果你曾經自學過某一領域,並取得顯著成效的話,那要再自學另一領域可能會容易一些;但如果沒有這種歷練,那也無妨,從現在開始!——種一棵樹最佳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其次,你要注意以下幾點:1、做好思想準備,中醫博大精深,很多東西並不是你背下來就算你懂了,必須要假以時日不斷領悟才能明白其中的奧妙,當然,這會是個很漫長的過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2、找到好的學習“嚮導”,這一點至關重要!中醫的分支也很多,但你必須從核心開始,有興趣的話再延展下去!現在有關中醫的書籍、影片五花八門,你必須找準“核心”內容再用力,否則,只會事倍功半,徒勞無功,切記!3、堅持,堅持,再堅持!很多東西你必須反覆學習才能真正掌握,但越早懂得中醫醫理,對你將會大有裨益!
最後,乾貨!我推薦給你一位老師——曲黎敏!你可以百度搜索先了解了解,但我建議你從這位老師的課程開始學習,這樣可以保證你不走彎路!當你開始學習了她的課程以後,你就會知道下一步怎麼做了。
-
13 # 觀察中醫
如果你想自學中醫,首先需要具備一定對中醫的悟性。看書多重在一方面,能夠把知識吃進去是另一方面。理上明白和實踐上做得到是兩回事,開出的房子對不對,在實踐中遇到問題了自己應該馬上就能明白你的問題出在哪裡,並能進行自我調整。如果接診一個病人,開出方子自己又講不出服藥之後的預期反應的話,那就還不能被稱為一個“好醫生”。關於從醫方面,要知道好的中醫不賺錢,要賺錢就要昧著良心。學習中醫首當其衝的就是要學習人生的方向——“善”。
1. 首先要打下中醫的基礎答主說沒有中醫的基礎,不知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又有多深。中醫學是深深植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門學科,醫易同源。沒有一定的傳統文化的基礎,是比較難以接受、理解、運用中醫知識的。古人云 “秀才學醫,籠中捉雞”,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建議先對包括但不限於中國傳統哲學,歷史,文化的領域進行一定涉獵。個人並不建議直接抄起《史記》,《易經》,《資治通鑑》這類的著作來讀,因為對於接受現在教育的年輕人來說,這些書籍可能過於艱深晦澀,很難真的讀的下去並理解。 相比之下,更通俗而有趣味性的著作可能更好接受一些,比如各位教授《百家講壇》的配套著作,馮友蘭先生《中國哲學史綱要》,黃仁宇先生《萬曆十五年》等經過現代人講解或整理的著作。
當然,實在對這些沒興趣,只想學學中醫的話,也可以略過這些。
2. 如何學習首先,先搞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學中醫? 想取得什麼樣的結果?
看清了目標,才能明確方向,才能保證自己不跑偏。
僅僅想當中醫愛好者做個科普瞭解,還是想學一些實用的技術和方法(比如家人腰疼該按哪),亦或是想學些理論指導自己和家人的養生保健?
單純想粗淺瞭解一下的,或是隨便學點東西的,《養生堂》這類的節目的目標受眾就是你們。書店一抓一大把的通俗中醫讀物也是給你們預備的。雖然只是隨便學學就好,但本著對自己和家人負責的態度,就要至少注意點自己沒學跑偏了,中醫一樣可以有不良反應,用錯了一樣出事。
如果你是想成為職業的中醫師,“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本人在此由衷隨喜讚歎。
對於這類想從事這個行業的,請記住孫思邈叮囑醫家的八個字:“博極醫源,精勤不倦”。
想真正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師,或至少是具備一定臨床水平的中醫士或中醫匠,那麼,總的學習原則就是:讀經典,跟名師,勤思考,做臨床。缺一不可。在這要特別指出的是,不要總覺得合格中醫的門檻很低,能治好幾個人就開始沾沾自喜。《周禮·天官冢宰下·醫師》記載了古代的醫師考核標準:“歲終,則稽其醫事,以制其事,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 看清楚了,10個患者裡面有4個沒見效、沒治好,就是下等醫師! (在這也順便感慨下,真不知道現在某些自封的“中醫專家”都是哪裡來的自信...)
【讀經典】:中醫萬變不離其宗,經典於中醫的重要性,就像解剖學和生理學於西醫的重要性。作為整個學科體系的基礎,經典永遠有其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另請參閱這篇回答:KeepMoving:有哪些經驗可以送給中醫學生?
【跟名師】:總體來講,中醫是一門經驗醫學。老司機帶帶可以少走很多彎路。比如說,只靠讀書學脈診,恐怕最後只會是“心中了了,指下難明”。但老師指出的一個患者的典型脈象,可能會讓你恍然大悟。每個老師都有自己多年積攢下的寶貴經驗和獨到見解,老師若是肯告訴你,勝讀十年書。但可是,可但是,要是經典沒讀懂,方歌沒背熟,再怎麼跟師也是看熱鬧。肚子裡沒點東西就去盲目跟診,有浪費時間之嫌。
【勤思考】:看來的,聽來的,只要自己沒消化,永遠不是自己的。融會貫通,觸類旁通才能保證自己今後運用自如。不僅中醫,各個學科都一樣,不再贅述。
【做臨床】:當年教我醫古文的副教授問我們:誰是你們最好的老師呀? 底下同學們沉默幾秒,不約而同的答到 “曲**!(老師的名字)”。老師白眼一翻,哭笑不得:“哪裡是我。。 你們記住,患者才是你們最好的老師。”(這句話看官自己體悟吧) 此外,中醫學是一門臨床醫學,離開臨床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
(想找找中醫毛病,做個更厲害的中醫黑的,請出門左轉不謝。)
其他回答裡面有很多人薦書,有些書太淺,如《人體使用手冊》、《求醫不如求己》之類,而且這些書我也翻過,很多觀點有些偏頗,不是很推薦。
有些書又太深,比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四聖心源》之類,全是文言,很多內容還很難從字面意思理解,舉幾個內經課的考試題作為栗子:怎麼理解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為什麼說 “魄門亦為五臟使”?,還有個我研究生複試時遇到的題:請闡述下述治法 “開鬼門,潔淨府,去宛陳莝。” 這些都是黃帝內經的原文,初學者幾乎不可能直接正確理解並領悟。
個人推薦的書目如下:先看看《名老中醫之路》,這是很多中醫大家對於他們學習歷程的總結,每個人的建議都不盡相同,但是,他們的經歷又有著許多共同點,其實他們的建議也都可以大致歸結為我在上面“怎麼做?” 當中說的4點。
接下來看看印會河教授主編的五版《中醫基礎理論》,算是能對中醫有個整體的框架。之後看一看《臨證脈學十六講》,《頻湖脈學》,《中醫診斷學》以及舌診類圖譜,對中醫診斷方法有個系統瞭解。
再接下來就可以大致涉獵一下經典了,比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溫病條辨》之類,但是,直接看還是會很難,建議結合網路上的名家課程一起看,比如王洪圖教授講的內經,郝萬山教授講的傷寒,劉景源教授講的溫病等(我順便嘚瑟一下,這幾位都是北中醫的教授~)。 同時,這個階段應該開始同時學習中藥學和方劑學了,不一定要用大學教材,人衛的名師名家講稿系列叢書,或是一些中醫古籍,比如《長沙藥解》之類的,也可以用。 需要特別特別強調的是,這個階段尤其不能犯懶!!! 該背的必須背!! 沒有捷徑可走!! 沒有折扣可打!! 中藥功效記不住,方劑組成記不牢,傷寒條文不會背,這醫還是趁早別學了!!!
最後就是臨床學科了,包括但不限於 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骨傷科學等等等等。同樣,不一定要用教材,很多古籍同樣很好。這個階段可以看的書太多了,隨便舉幾個栗子:《傅青主女科》《小兒藥證直訣》《醫學衷中參西錄》《景嶽全書》《醫宗金鑑》《脾胃論》,同時還有大量的臨床經驗總結,驗方薈萃之類的著作,比如《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趙紹琴臨證400法》之類的,這要是想寫全了,寫幾百本出來都易如反掌。但要是想全看一遍,就顯然比較困難了。所以這個階段就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性的涉獵吧。
其次,學習中醫的生活觀。古人講究天人合一,因此重視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貼近大自然,做到與自然和諧相處,合理的飲食起居習慣,健康之日可待。
第三,學習經絡理論,掌握一些必要的外治法。比如艾灸、刮痧、拔罐等。持之以恆的外治法,堅持調理,身體也會有所改善。
第四,學習食療。在我看來,中醫愛好者,儘量先不要自己去開方子,醫食同源,可以從日常飲食上先改善,進行調理,循序漸進的改善身體狀況。
第五,學習中成藥
焦樹德教授《焦樹德醫學全書》《方藥心得上、下》
李經緯先生《中醫大辭典》
餘瀛鰲先生《這樣做痛風才會消》等一系列書
幹祖望先生的《幹祖望耳鼻喉醫案選粹》
嶽美中先生的《嶽美中經方全集》
李可先生《李可老中醫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李可學術思想臨證實踐》《李可學術經驗學步實錄》《李可 醫案集》
王敬義先生《脈論-二十年後方為醫》
施今墨先生《藥對》一書非常實用《施今墨臨床經驗集》
腎病專家:趙紹琴教授的《趙紹琴臨床經驗輯要》
胡希恕先生的《胡希恕經方用藥心得系列叢書》
鬱仁存先生的《鬱仁存常用抗腫瘤藥對》
鄧鐵濤先生《鄧鐵濤學術經驗傳》
朱良春先生的《朱良春用藥經驗集》
柴瑞靄教授的《臨床經驗集萃》
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柴瑞靄》(暫時缺貨)
孟景春先生的《孟景春內經講稿》(暫時缺貨)
鄒燕琴內病外治-穴位貼敷《腎病臨證經驗醫案集要》
伍炳彩先生的《神經衰弱》
曹穎甫先生(《金匱發微》)
中華書局姚春鵬先生的《黃帝內經素問上》《黃帝內經靈樞下》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
粱嶸《上火之舌診與調理》適合舌診進階看
面板病專家喻文球教授
餘浩《萬病從根治》簡單易懂
初學2瞭解:中醫基礎內容:《中醫基礎理論學》
《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傷寒雜病論》
進階瞭解:清.王孟英《王孟英醫案》《王氏醫案譯註》《張山雷評點王孟英醫案》《古今醫案平議》《王孟英醫案重訂》比王孟英醫案好些,有疾病分類,有一篇用藥研究,但是缺點是沒有按語,對初學者有點難度。如果是醫學生看王孟英醫案還是極好的。
進階瞭解3:喜馬拉雅語音類:趙紹琴教授溫病講座,劉景源老師的《溫病學》,徐文兵老師的《黃帝內經》:羅大倫老師語音版本等等。
成都中醫藥大學馬老師在喜馬拉雅講的《診斷學》
進階瞭解2.5:徐文兵梁冬的《黃帝內經上古天真》《黃帝內經天年》《黃帝內經四氣調神》《黃帝內經金匱真言上、下》《黃帝內經異法方宜》
基礎內容熟練後,開始看這個:經方類的:黃煌的《中醫十大類方》《經方使用手冊》
進階內容6:古人的經典:清代黃元御的繁體字的《四聖心源》《傷寒說意》《金匱懸解》《黃元御藥解》
面板病《中醫面板病學》
張志禮教授的《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簡明中醫面板病學》《張志禮面板病臨床經驗輯要》白癜風研究。
明朝張鶴騰《傷暑全書》他把歷代治療暑熱之症的方劑、思路給總結了一下,所以這也是溫病裡一個很重要的書。
楊慄山《傷寒溫疫條辨》
龔廷賢《萬病回春》溫病
藏醫元丹貢布編撰的《四部醫典》藥浴
張仲景先生的《傷寒論》《金匱要略》
《註解傷寒論》
人民衛生出版社劉渡舟醫書七種《金匱要略詮解》
李東垣的《脾胃論》
清朝名醫陳士鐸《辨證錄》
清代《柳州醫話》
漢代巢元方:將痢疾分為了“赤白痢”、“膿血痢”、“冷熱痢”、“休息痢”等21種痢病候,順便強調了熱毒致病。
脾胃病:朱丹溪《丹溪心法》中也說了:“時疫作痢,一方一家之內,上下傳染相似。”
清代的醫學大家:葉天士和沈金鰲,《素問·玉機真髒論》《備急千金要方》中就列出了九種心痛,其中多指胃痛。在治療胃痛上提供了很多新穎的想法和思路,大大地方便了後人。
這個必須看,在基礎內容子午流注,五臟六腑的聯絡,氣血津液,五行,陰陽,藏象、圓圈理論熟練後開始看。。近代彭子益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李可先生鼎力推薦
經方經典: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
回覆列表
如果一箇中醫愛好者想學中醫的話,建議先從按摩刮痧拔罐,中醫外治開始學起,這些最簡單,而且現學現用,不會有風險,會增加學習者的積極性,一不小心治好個人的話,也會有不小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