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北京黃金地段的一個煎餅攤大媽火了,顧客拿到煎餅果子之後,堅持認為大媽少給自己打了一個雞蛋……大媽辯解不過,忍不住說了一句:我月入3萬,怎麼會少你一個雞蛋!
回覆列表
-
1 # 精進Excel
-
2 # 波繆繆
不是煎餅為啥這麼賺,我們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來想一下,煎餅是個很常見的東西,大家也都吃過,肯定也不會有人吃上癮什麼的吧,大多數應該都是為了對付一頓飯,而且也不貴,所以很多人買來當早餐吃,就把它當作是早點吧,煎餅那麼賺,其他的早餐店就不賺了嗎?肯定也差不了多少。而且是在大城市,人流量那麼大,工薪階層人那麼多,而且煎餅成本也低,所以那麼賺錢也不是不可能。
另外一方面,那就是擺路邊攤很辛苦,很多人都是賣的早點嘛,有很多就是早上凌晨幾點就起床開始準備東西,以前家裡也賣過早點,我媽都是早上四點之前就起來和麵什麼的,很累很累,所以還是那句話,只要肯吃苦啊。。。
-
3 # 大家都叫我抖音
從成本上講 無攤位費 只需承擔本錢 食品一搬在40%-60%之間 到這個煎餅我想一般在60%吧 意思就是賣一個煎餅1.8 好了 這個就是利潤 你讓實體店肯定只有1塊或者可能只有8角 因為要承擔租金
-
4 # 藍天下的美好生活
不光煎餅,小吃做地好吃了,都賺錢。十年前,我還是租房住時,不會做飯,經常買著吃,尤其是喜歡吃涼皮。這個賣涼皮的大姐,經常感覺是一陣風的時間,涼皮就賣完了。熟悉了後,問起她住在哪裡?她指著旁邊的小區說,賣了幾年涼皮後,買了套房。她的涼皮好吃在於她用的真材實料,除了黃瓜是買的,涼皮、麵筋及其他輔料,都是自己做的,既能保證口味純正、材料新鮮,也能保證降低成本。她還說,早晨炸油條的在她們小區買了兩套房呢,採用好花生油炸的,一斤比別人賣的貴一至兩元(記不清具體價格了),去那兩口那裡買油條的特別多,所以做了幾年,買了兩套房。
買賣不在大小,講衛生、講誠信,技藝過人,賣得多,就賺得多了。
前些時間煎餅攤大媽火了,起因是大媽和顧客發生口角爭執,大媽就說了句:我月入3萬,怎麼會差你一個雞蛋!
估計和大媽爭執的人當時一定是無語凝噎,欲說還休淚先流,心理哇涼哇涼的。
事情傳開後,很多網友表示大媽這才是GDP呀,大家都拖後腿了。
01、煎餅攤的真實收入也有網友算了一筆賬:
2.5元1個,加肉1.5元,加腸1.5塊,粥2.5元,買1個的30%,買加肉或加腸的佔40%,買2個的30%,買粥的20%。
算下來月營業額為32400元,利潤有60%,2個人一個攤,人均純收入32400 * 0.6 / 2 = 約9720元(單人)。
我覺得還算靠譜,曾經問小區樓下一個包子鋪的老闆一天能賣多少錢。
老闆是這樣回我的:“最近幾天生意不太好,今天估計只能賣一千多塊錢,好的時候能賣個兩千多,最高的時候接近3000”。
我估摸了一下:平均算1800的話,一個月有個五萬多,除去所有成本開支(材料、租金等)應該還能剩個2-3萬。
包子鋪三個人,一個人平均算下來每月純收入也有8-10k左右了。
所以,老闆才會跟我說,也掙不了好多錢,就比你打工多掙那麼一點。
老闆你真厲害,咋就一下看出來了我屬於低收入群呀
02、決定賺錢的邏輯是什麼?不過話又說回來,現在擺個攤攤,生意好點確實比大多數公司上班的職員收入要高不少。
我倒覺得也沒啥,是合乎邏輯與規律的,道理我在之前那篇文章中已經說過了,看到這個公式就明白,大街上夜市推車賣小吃的,人家生意稍微好點就比不少所謂的大學生或白領強。
因為你的行業和組織都可能比他們賺錢,但人家崗位價值一項就秒殺你。對於他的組織(其實不是組織,就是個小攤攤)而言,人家的重要性是100分,可是對於你的組織而言,你的重要性呢,可能10分都不到。
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大媽就是在創業呀。這不是國家一直提倡和號召的“全民創業”嘛!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創業成了一件逼格很高的事情,很多人老覺得創業是件多了不起的事情,那都是磚家瞎扯、忽悠你的。
實際上,那些天天吹噓創業的,十有八九做不好或做不大,那些真正在創業的人,反倒是在悶聲發大財(或者發小財)。
不要把創業神秘化,其實沒什麼了不起的。
但凡你利用某些知識、技術,整合某些資源,提供某些產品和服務給別人,並自負盈虧,就算創業!
你看看,按這個邏輯,是不是很多人在創業?!
街邊擺個攤,包子油條加豆漿,就是創業嘛;
開個餐飲店,冒菜火鍋加辣椒,也是創業啊。
雖然沒有所謂的高逼格,但相當一部分其實挺掙錢的。
打工不易,創業其實更難。
風光的背後,不是滄桑,就是骯髒。
人家賣煎餅油條豆漿和包子的,沒機會骯髒,所以只能滄桑了。
看人家哪天不得起早摸黑、黑不溜秋的時候爬起來,盤整門店、裝修、材料、生產加工,水電氣費租金和物業費,哪一項也少不了。
再看看辦公室的我們,大多數不都是吹著空調上著網,哪有大媽這般辛苦和賣命,當然,對於組織的貢獻比例估計還當不上人家一個零頭。
決定一個人收入的絕對不是(也不應該是)學校、學歷或者專業,而是貢獻、價值創造和風險擔當,把握這個根本邏輯心理就明朗了。
03、最大的賺錢誤區
所以有些時候讀人很容易陷入一個誤區:我收入低是因為我學校不好、我學歷不高或者我專業不好。
呵呵,我這人就喜歡瞎說大實話,收入低和這些可能都有一定的聯絡,但最根本的其實是我們自身。
但凡事情的成敗,無非是兩個方面:外在環境、條件和機會;內在的自身因素。
外在的因素有家庭、資金、機遇等,內在的則無非是意願和能力。
決定一個人意願和態度的主要是動機(對成就的渴望)、價值觀及風險偏好;能力則主要包含認知與思維、通用能力、相關專業能力及性格特質。
具體見下圖:
結合上圖我們再來看看:
煎餅攤大媽:
有一定的資金了;強烈的成就動機、願意承擔風險;
一定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談判能力(我月入三萬還會少你一個雞);
相關專業技術和能力;
主動性、抗挫折、韌性、復原力(風裡來、雨裡去)
很多大學生:
成就動機差得遠,不思進取、逃課、掛科,(選修課必逃,必修課選逃),睡覺、玩遊戲、啪啪啪……
自以為是、老責怪外界(大學什麼都學不到,怎麼又考試了,好煩啊作業那麼多……)
考試靠抄襲、選修課不上心、專業課隨便應付,專業知識和技能近乎於無
通用技能欠缺,做不好Word,搞不定Excel,畫不好PPT……說話還磕磣……
大學四年啥都不會、啥都沒有,直到找工作的前一刻才想起去做簡歷、才去蒐集所謂的面試技巧,呵呵,真的有點晚了。
所以有些人,別說月入三萬,月入三千都沒那麼容易!
不過話說回來,煎餅攤大媽也不是都那麼容易,有人月入三萬,也有人風餐露宿還停留在溫飽的層次,就像有些網紅直播年入百萬,可更多的一個月一千塊都掙不到。
社會可能不公平,市場則是公平的!
關鍵是,我們如何去分析市場規律,摸清職場發展規律,並進行自我提升!不必計較一時長短,也不用老想著和別人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