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
2 # 淨德山人
孔嘉名嘉,字孔父。孔子六世祖,官為大司馬。宋宣公將死,讓位於其弟穆公。穆公在位九年將死,囑他以君位還給宣公太子與夷,並使其子馮出居於鄭。他受囑擁立與夷,是為殤公。殤公立十年而十一戰,民不堪命。太宰華督見他妻“美而豔”,謀奪其妻,遂借安寧人民為名,將他殺死,而取其妻。殤公怒,華督又殺殤公,迎公子馮於鄭,是為莊公。
孔嘉所處的春秋時期,是個禮崩樂壞、禮法倫常的無序時代。篡位奪妻如同家常便飯一樣幾乎每天都在上演。孔子出生時,春秋時代已進入晚期,周禮盡在的魯國,禮崩樂壞也發展到登峰造極。
孔子對其六世祖孔嘉被殺是什麼態度,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其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不斷地宣教講學可以看出,孔子對那個時代的禮崩樂壞、常倫盡失的年代是深惡痛絕的。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德治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而所謂“禮治”,即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貴賤、尊卑都有嚴格的區別。
或許是孔嘉的被殺刺痛了少年孔子的心,成就孔子游列諸國宣教講學的原因之一吧!但這也只是個人猜想無從考究,罷了。
-
3 # 趙日金141
子曰:道聽途說,德之棄也。
正史《史記》記載: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讚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
4 # 劉一千五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他能怎麼說?
孔子根據魯國史料,編輯成《春秋》一書,核心就是三綱五常。在家事親,職事忠君。這是"大義",而"大義"是透過具體的事和人的言行來表達引申的。
孔子的先人,也不管是幾世祖,一定是為官為宦的,要不國君才懶得看你一眼。既然是事君,又為君所殺。總有點殺人和被誅的理由。而後人不知細節,尤其是孔子在倡導"大義"的書中是不能妄自菲薄,斷章取義的。這很有點逆來順受,小不忍,亂大謀的悲憤和壓抑。又由於魯國的國亂比其他諸侯國更猛烈,三綱之中的"君為臣綱",幾乎顛倒過來,國君每每為臣子屠殺。孔子就想改過來,又不敢明說,就用隱晦的辦法來攻擊亂臣賊子,用輕的言語來提醒國君要行仁政,修道德。即使大聲疾呼,潮流就是不停。道德淪喪,呼喚越急,淪喪得越快。孔子的書是寫了編了,但挽不回傾倒的現實社會,春秋一過,戰國一來,天下大亂。這微信大義的典籍被束之高閣,蒙上塵埃。
-
5 # 慧光2787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經文簡略.雖然著墨不多,但記載準確清楚.至於微言大義,從其筆法風格可以說是微言;雖簡卻深蘊道統的精義,的的確確稱得上是微言大義.孔子說:"後世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為什麼知丘者是春秋?罪秋者也是春秋呢?這就值得深思了.我們先來看看孔夫子為什麼要編春秋,從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史記孔子世家>說:"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而編春秋.由此可見孔子的苦心悲心,希望後世當以"春秋"為鑑,不要重蹈"禮崩樂壞""亂臣賊子"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我想,能否體察孔老夫子的"苦心悲心"便是知丘罪丘的關鍵所在.孔子對於他的六世祖先被殺所取的態度,沒有讀到過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去斷言沒什麼意思,就不說了.
-
6 # 關東俠客
《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編年史寫的一部史書,春秋時期禮樂崩壞各國之間不斷爭戰,國內諸子爭權,大臣謀殺國君的事情時有發生。孔子在記載史料時常用隱晦和批評手法記載這些事。比如《鄭伯克段於鄢》:鄭莊公的母親生鄭莊公時非常危險,鄭莊公裡兩條腿先生出來後露頭。這樣出生的情況古今都是比較危險的,所以,鄭莊公的母親差點沒把命丟了,打骨子裡恨鄭莊公而喜歡小兒子共叔段。鄭莊公繼位後,他的母親讓把京城封給共叔段,鄭莊公答應了自已般到別的城市居住。百姓稱共叔段為"京城大叔。"鄭莊公手下大臣不願意了哪有一個國家兩個京城呢?鄭莊公隨口說出一向千古名句:"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過些日子他的母親又要了兩個邊境城市給共叔段。這回共叔段兵強馬壯準備當一國之君。他帶兵攻打鄭莊公,他的母親開啟城門。其實鄭莊公早準備好了,就等弟弟舉兵造反呢?結果鄭莊公理直氣壯的把弟弟滅了,把母親囚禁到穎。聲言"不及黃泉,不相見也。"孔子對鄭莊公放縱共叔段的野心,置其於死地的做法是否定的,對共叔段貪得無厭是持批評態度的。因此,把鄭莊公稱“伯",把兄弟間的紛爭比作兩國打仗稱"克",把共叔段逃住他鄉稱作"奔"。後世史學家也學會了這種筆法,比如北宋徵宗父子被金國抓住押往北國是漢民族的恥辱,史學家把這段歷史稱作"二帝北狩”,意思是宋微宗爺倆去北方打獵去了,這種記載歷史的方法叫做春秋筆法。孔嘉是孔子的六世祖,宋國的大司馬。宋宣公臨死時矚託孔嘉把國君之位讓給弟弟,即宋穆公。宋穆公臨死時告訴孔嘉把國君之位傳給宣公的兒子夷,並且把自已的兒子馮封到鄭。夷,即宋殤公。宋殤公好戰搞得民不僚生。當時國的太宰華督見孔嘉的妻子“美而豔”,就以保境安民為藉口殺了孔嘉,把他的妻子搶過來做小老婆。宋殤公對這件事非常憤怒,華督乾脆把魯殤公也殺了,把封於鄭地的馮接回來作國君,即歷史上的宋莊公。孔子對這段歷史顯然是非常生氣的,六世祖孔嘉被華督給砍了,死的窩囊啊!六世母被華督給妻了,不光彩呀!丟人哪!究竟怎樣記這段歷史呢?諸友給參謀一下。嘉薨,"妻美而豔,貧。華督憐而娶之。"
-
7 # 西府趙王爺
在孔子家族史上,其六世祖孔父嘉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
孔父嘉是春秋時期宋國大臣,官任大司馬,可謂是位高權重。後來為太宰華督所殺。原本孔子的家族一直都是宋國的貴族,卻因此而中道衰落,一下子變成了平民。
那麼孔嘉為何會被殺呢?按照歷史記載原因是“情殺”,說的是太宰華督見孔父嘉的妻子“美而豔”,便想據為己有,所以遂借百姓怨聲載道之機,以安寧人民為名,將孔父嘉殺死,從而得到美人。而當時的宋殤公為,孔父嘉鳴不平,華督便又殺殤公,迎公子馮於鄭,是為宋莊公。
由此來看子督的所作所為,純粹是因色起意,從人品上來說當然是極度卑鄙無恥。以個人私德來說,子督被古往今來的眾多士人所鄙棄。
事實上,當年宋殤公為了阻止堂兄弟子馮回國來搶奪君位,引發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這讓宋國百姓負擔異常沉重;特別是近兩年來,宋國外戰還是屢戰屢敗,宋華人的怨言也越來越多了。在國際上,宋國西邊的鄭國,東邊的魯國、邾國,西南的蔡國,都已經與宋國反目成仇。外敵虎視眈眈,內部民怨沸騰,宋殤公政權已經是搖搖欲墜。
孔父作為“國防部長”,宋國對外戰事如此頻繁,確實是難辭其咎。宋殤公作為主謀更是罪無可恕。
所以從子督殺死孔父、宋殤公之事的結果來看,卻是讓宋國結束了持續十年的戰爭局面,對宋國百姓及東周各諸侯國來說,都是件實實在在的大好事。(《左傳》桓公二年說,宋殤公即位後,十年十一戰,百姓苦不堪言。孔父嘉為司馬,華督為太宰。借百姓怨聲載道之機,華督先揚言說:“這都是因為司馬的原因。”華督殺了孔父嘉之後,又殺死殤公,從鄭國召回莊公而立為國君,以此來結好鄭國。)
這種“惡花結出了善果”,在微言大義的《春秋》中又是何記錄呢。關於《春秋》上記錄此次宋國之亂,僅有十三個字:“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左傳·宣公四年》中說:“凡弒君,稱君,君無道也;稱臣,臣之罪也。”意思是,但凡弒君之事,如果提及了國君的名字,說明國君有無道之行;提及了臣下之名,則說明罪在臣子。
由此可見,孔子的評價還是挺客觀的,子督弒君、殤公(與夷)無道他都一一指出,至於對自己六世祖的態度則有些微妙。
這個“父”字到底是好像並不是孔父嘉的名字,所以看起來孔子似乎還是給祖上留了些面子。其實這樣做也並無太多不妥。畢竟宋朝國亂,戰爭頻繁乃是宋殤公所致,孔父嘉只是忠心事君而已,這比之殘忍好色、殺死同僚和君主的子督,則要好上太多。
事實上,關於這個“父”字還有其他的爭論,比如杜預和孔穎達均主張這是名,並舉出齊僖公姜祿父(甫)、蔡侯考父、季孫行父等等為例。所以,杜預和孔穎達均認為孔子這是在責難孔父。
所以,就目前來看,孔子之態度,還有些模糊不清。
但這並不影響《春秋》之“微言大義”,無論孔子對種孔父嘉態度,其實都可以接受,並不像影響所謂“大義”,而子督弒君、殤公(與夷)無道的評價則已經定論。
回覆列表
孔夫子六世祖孔嘉被殺的情景還原一下:
公元前711年的某一天,地點是宋國首都即現在商丘,出現一件事情。“大司馬孔父嘉妻好,出,道遇太宰華督,督說,目而觀之。”這是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左傳》也有記載,“宋華父督見孔父之妻於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豔’。”孔父嘉何許人也?乃孔子的六世祖。孔父是其字,嘉是其名。孔子祖上很是風光的,這位孔父嘉官拜大司馬。孔子的祖奶奶當為一傾國傾城女子。很不幸,女人美麗引起的男人貪婪,卻這成了孔家災難的肇因。
“督利孔父妻”,利即貪圖之意。華督盯上了孔父嘉的美麗妻子。這位妄圖破壞孔父嘉軍婚的好色之徒,並非看見美女眼睛發呆吹幾下口哨過的普通小流氓,而是當時宋國的太宰。具有一定權力的人一旦色迷心竅,往往就會製造出妻離子散的災難。
這其實類似於水滸裡林沖的悲劇,於是華督先造不利於孔父嘉的謠。讓人到處說,當時的宋殤公即位十年了,卻打了十一場大仗,“民苦不堪,皆孔父為之,我且殺孔父以寧民。”
一年後的春天,“督攻孔氏,殺孔父而取其妻。”
孔父嘉的命運卻要慘得多,身死而妻被奪。
然而,悲劇並沒有結束。一家之難,進而引起一國之亂。孔父嘉被殺,引起當時國君宋殤公的憤怒,殺紅了眼的華督,“遂弒殤公”,把國君也給殺了,隨後把宋國上一屆國君的公子馮立為新君,是為宋莊公。短短兩年之內,色心驅動下的流氓華督,殺了國防部長,毀了一家;滅了國君,亂了一國。
孔父嘉何以竟不保妻子?
在春秋那樣的叢林法則盛行的亂世時代,孔父嘉其實也是像林沖一樣沒有奸詐心計的“老實人”。既然偶然被流氓盯上了,其正人君子、貴族式的憤怒或避讓,根本無法抵禦小人流氓不擇手段的攻擊。
孔家的君子之風有傳統的。孔子十世祖,也就是孔父嘉爺爺的爺爺弗父何,本來可以當國君,卻“傻兮兮”地讓位於他的弟弟厲公。到了弗父何的曾孫正考父,也就是孔父嘉的父親,乃輔佐戴公、武公、宣公的“三朝元老”,三次受命時一次比一次恭敬,第一次任命鞠躬而受,第二次任命時彎腰而受,第三次任命時俯首而受。走路時他順著牆根快走,這樣的人也就沒人敢欺侮他。二百年後,孔子十七歲之時,魯國當時三大掌權人物之一還對孔家這段歷史傳統娓娓道來,並恭維孔子乃聖人之後。
孔父嘉就是在這樣一個謙讓甚至謹小慎微的老爸影響下長大的,雖然他掌領三軍,卻應該是很貴族君子風度的儒將,非一介武夫。但是,不幸的是,戰場上,他遇到的是春秋前期的“小霸”鄭莊公姬寤生,就是《鄭伯克段於鄢》中,對其弟與母叛亂不動聲色最終一舉平定的那位鄭伯;政治舞臺上,他身陷宋國兄終弟繼的繼承是非旋渦中:孔父嘉父親輔佐的宋宣公死後,不傳子而傳弟,是為穆公;孔父嘉死前10年,即公元前720年,穆公垂危之時,又把位子“還”給了他哥哥宣公的孩子,便是那位被華督所殺的殤公。當時,孔父嘉主張立穆公的兒子,也就是他被殺後新立的國君莊公馮,卻沒有被採納。馮還被他老爹作為大使派到了鄭國長期居住。
果然,公元前719年,殤公上臺後就擔心起了那位遠在鄭國本家兄弟啥時候回來搶他君位了,加上衛國弒君新立國君的鼓動:“馮在鄭國,一定是後患,你可以和我共同討伐他。”宋就和衛共同攻打鄭國,這開創了諸侯聯合攻伐一國家的先例。聯軍打到鄭國首都東門便返回了。那位已經平定弟弟叛亂欲展露頭角的鄭莊公當然不會善罷甘休,第二年(前718),鄭國討伐宋國,還報“東門役”的仇恨。那以後,鄭多次聯合齊、魯兩國伐宋,宋、衛也多次反擊,但是殤公主導、孔父嘉帶領的聯軍卻不敵鄭莊工的聯軍。短短十年,孔父嘉竟然被迫打了十一場大仗,國人疲於奔命,窮兵黷武殤公為人所不滿可想而知。
其實,孔父嘉本來不主張讓殤公繼位,殤公上臺後心裡肯定對他有意見;加上為不主張立的人賣命的孔父嘉,屢屢戰敗。這種情形下,他雖貴為國防部長,其穩固性也就很讓人擔心了。這種微妙的地位,才是身死妻離之難的根源。
因妻子太過美麗而遭殺身之禍,孔父嘉卻是有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位。
這場二千七百年前的悲劇,其實是看作影響中國文化的程序的大事。一方面,孔父嘉的後代以其字為氏,乃為孔氏,後來才有孔子孔仲尼的出現;而如果孔家沒有這場災難,孔子爺爺的父親,也就是孔父嘉的曾孫,也就不會因華督家族的逼迫,而移居魯國,孔仲尼是否會出生恐怕就是個問題了;宋國貴胄之家生下的孔仲尼,沒有魯國的環境和管牲口、當倉庫管理員的經歷,彼“孔仲尼”也難成為此孔子了吧。奪妻之難這樣的歷史苦難碎片,就這樣無形中影響了中國文化乃至歷史的命運。
孔子應該是知道自己家族歷史上的這場災難的,其所修的《春秋》上也有記載。不知道,他寫下“桓公二年,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後,是什麼心情?他又是怎樣看待這場奪妻之難的,不得而知。事實是,他只能把華督當作亂臣賊子,在歷史審判中,為自己的先祖復一下仇。
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家族之難後的二百四十一年,孔子死前七日前說,“昨天晚上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我原本就是殷商人啊。”宋國就是殷商人發跡之地,也是殷商被滅後他們後人的封國。孔子臨終還是想起了,自己其實本是“宋人”啊,死後,他的靈魂該是離開了魯國,拿“亂臣賊子懼”的《春秋》,告慰一下自己的列祖列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