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論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

    《論語》上半部講“理”,共十篇:學而篇第一、為政篇第二、八佾篇第三、里仁篇第四、公冶長篇第五、雍也篇第六、述而篇第七、泰伯篇第八、子罕篇第九、鄉黨篇第十。

    上半部把孔子的思想的核心進行了闡述。

    第1篇--第4 篇為一個系統。第1篇《學而》,講的是為學,是“安身之道”,人一輩子要追求什麼樣的學問,追求什麼樣的道;第2篇《為政》,講的是教化之道,是學問的外用,是菩薩道的精神,如何在社會實踐中外用自己的學問,是“立命”之道 。第3篇《八俏》篇,講的是禮與樂,這是第2篇《為政》篇的姊妹篇,教化要怎麼做?只有透過禮與樂的系統來建立教化與文化的傳承;第4篇《里仁》篇是第1篇《學而》篇的姊妹篇,解釋為學所追求的那個仁,到底是什麼?所以說,第1篇--第4 篇為一個系統。

    第5篇--第6篇為一個系統。透過孔子的學生來證明孔子的思想,為前面第1篇--第4篇的二個思想觀點作論據補充。

    第5篇《公冶長》,公冶長自幼家貧,勤儉節約,終生治學不當官。還因誤解坐過牢,孔子將侄女許他為妻。說明孔子不重事業與功名,重的是道德,所以第5篇《公冶長》是”安身之道“的論據補充;

    第6篇《雍也》,“雍也,可使南面也”,學問好,道德好,有帝王之才,是孔子學生裡面政治方面的代表人物。所以第6篇《雍也》篇是“立命之道”的論據補充。

    第5篇--第6篇,成一個系統,是第1篇--第4篇的孔子核心思想的論據補充。與前4篇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個思想體系。

    第7篇《述而》,是孔子自己的話,對前面6篇做一個系統的總結,把前面6篇的思想推向一個高潮。所以,第7篇是這個系統的結束篇章,第1--第7,共7篇,有思想,有論據,有結論,把孔子的二個重要思想--“安身之道”與“立命之道 ”作了一個精彩的演繹。

    第8篇《泰伯》篇,透過泰伯讓王的故事,對孔子為文化的傳承做出的貢獻作了歷史評價。孔子是天命的文化傳承者,是“素王”;

    第9篇《子罕》篇,對孔子高深的學問與修養做了歷史評價,“不可及也”,是“聖人”。

    所以,第8--第9二篇,也是一個系統,是對前面7篇孔子的思想體系做出歷史的評價,一個是“素王”,事功上的評價;一個是“聖人”,修養上的評價。這樣層層遞進,到了第9篇,還是一個嚴密的思想系統與邏輯系統。

    第10篇,《鄉黨》篇,是整個《論語》上半部的結束篇章,從極高潮的地方,又回到平常的地方。前面,還在講孔子的偉大,孔子的“不可及也”,第10篇筆鋒一轉,又回到了平實處,講孔子日常生活的裝衣、飲食、言語與行為舉止等生活細節,極高明而道中庸也。

    整個《論語》上半部,共10篇,講的是“理”,是孔子的思想體系。10篇文章 ,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相成了一個嚴密的思想體系,著墨非常的高明。

    《論語》上半部講“理”,是孔子的學術思想;下半部講“行”,是這些學術思想如何踐行的,是行履上的功夫。上、下二個半部一合,就是“理行合一”。

    《論語》下半部也是十篇:先進篇第十一、顏淵篇第十二、子路篇第十三、憲問篇第十四、衛靈公篇第十五、季氏篇第十六、陽貨篇第十七、微子篇第十八、子張篇第十九、堯曰篇第二十。

    下半部在整個結構的編排上也是與上半部對應的。

    第11先進篇--第14憲問篇為一個系統;第15衛靈公篇--第17陽貨篇為第二層的系統;第18篇--第19篇為第三層的系統;第20篇對整個《論語》下結論,與第1篇學而呼應。

    一、第11先進篇--第14憲問篇為一個系統,這是第一層的系統。既然整個《論語》下半部講的是“行”,對於行為來講,重要的是行為的外表要與內在的思想本質相合,就是“表裡合一”、“文質合一”,所以第11先進篇開篇點題,要“表裡合一”,思想要與行為合一。第12篇顏淵篇,顏淵是為道的代表,是道德的代表,講的是內在的思想,是“裡”,重在內修也;第13篇子路篇,子路是行動的代表,講的是“表”,多講內在思想的外用,講政治具體的技巧;第14篇憲問篇,憲問是清流的代表,以布衣之身,行俠義之道,隱顯不定,則是“表”與“裡”合參的代表。這四篇成一個系統,講外在行為與內在學問的“表裡合一”、“文質合一”。

    二、第15衛靈公篇--第17陽貨篇為第二層的系統,這是第二層的。就是講這個“行”的問題,這個“表裡合一”的問題,在社會各個層面的具體運用。第15衛靈公篇是“行”在國君層面的運用;第16季氏篇是“行”在大夫層面的運用。第17陽貨篇是“行”在家臣層面的運用。這三篇是第一層系統的補充,構成第二層的系統。

    三、第18篇--第19篇為第三層的系統;第18篇微子篇與上半部第8篇的泰伯篇對應,講孔子的歷史文化傳承上的功業;第19篇講孔子的傳承,把孔子的弟子推了出來,這是孔子的學術思想傳承的功績。這二篇是對孔子的評價,是第三層的系統。

    四、第20篇堯曰篇,是下半部的結論,也是整部《論語》的結論。一是與《論語》開篇第1 篇學而呼應,為學的目標在親民也,在大同社會理想的實現。所謂“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二是結語,孔子功業的偉大,直追堯舜也。

  • 2 # 蘇州龍之文

    《論語》是孔子與他的弟子們,在日常中,以問答的形式,論述什麼是儒家之道。是孔子教學傳道,解惑答疑的言論集。

    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會問老師問題,老師為其解答,時間一長,回答的問題又多又好,涵蓋了各種人倫之學,教人做仁 義 禮 智 信人,從而達到天下太平的目的。於是學生就把眾多的問題綜合整理成了二十篇的《論語》。

    其書回答問題很廣泛,沒什麼邏輯性,同為四書的《大學》《中庸》邏輯強就很強,

  • 3 # 浮雲198322924

    放棄,學會放棄舊思想接收新事物新思想人類才能前進,中國是個有悠久歷史文明的國家太多的歷史經驗把華人捆綁著,一些封建思想死而不殭透過各種方式,各種環境復辟危害國家捕獲人心,那些封建的移老移少利用當今社會的一些亂象大談孔孟之道阻礙社會發展程序妄圖恢復舊制達到復活封建社會大統,不要忘了歷史的教訓落後就要捱打,國家的強盛根源是思想先進,必須放棄腐朽落後封建思想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世界觀才能強國,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才能成為世界強國。

  • 4 # 夏慶任135135

    論語是孔子一生的語言記錄,也有部分學生語言所加。通篇論述了仁義禮智信為主要內容的做人做事搞政治的準則,二十篇即有獨立性又有遇輯性,是政治家學習政治最好洲借鑑途徑。

  • 5 # 節度使95

    有內在邏輯的,你把“仁”整到一起,再把“君子”整到一起,然後按學文和“仁治識人”分別整理,內涵挺清晰的。當然,歷代解讀有問題的!我整理了聖人之道在《因果決策》中華文明解讀中佔篇幅很大的:論管理說一部分,專論孔子又一部分,結句還有一部分。……不能都弄上來吧?把最後那點複製,如下。就接上述整理,你就能理解下面的話。

     “聖人之道先修身再治人,治國安邦平天下。這個平是平安、教化天下,不是使動詞打平、使……平。儒者,人道為本,修身、“有所用而死者亦謂之道,用道得死者謂之常”,擁人主興邦護國護民。儒家說人貴在自性天然,用儒、人需來解釋並護持人道。道在人:道法天然,人類各有自性天賦思維能力。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因為各朝決策管理者心性天賦不一樣,定心即定性即定命當時不適合明言。只要人類社會延續、知識能承繼,總有為用的一天。“時也、命也”,知道自己運勢阻滯而為之,為後世繼太平而盡力為之,孔聖人。――別說哪省哪家,孔子說仁心大治,不是為了讓子孫用自己的名頭多佔資源的。我們當下不以出身定階層說能幹,說自主思維、實現個人價值,說思維共享連結。

      聖人之道說誠意是真心誠意以平等心為用、言行合一為信,即心、思、言、行合一。這是一條修慧而改命的道路:定住了心、因上改變就改了果,定住了性、人不被外物驅使則慧生:“太初者,氣之始也”人的思維意識,“太素者,質之始也”人體,氣質相合有利人的思維持續穩定,思維和行為能力的持續發展。如果再加上“太始者,形之始也”,氣形質一體是中醫辯證的範疇,所以“古之善為醫者,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上醫治未病在於防微杜漸,先決取勢。中醫的辯證治療思維實質是決策者的思維方式。

      什麼叫心思言行合一?交往時候的思維立足角度和思考的方向就是你內心確認要表達的情感方向嗎?語言行為也是和心對應的嗎?你的表達在對方的思維層次理解,是不是就是想輸出的表達?三觀有差距的話,你在認真考慮對方的感受然後溝通嗎?你認為相遇是為了互相成就,一起成長嗎?如果不是,那你的需求是不是為自利而發?基本的,認為自己心裡在乎什麼就站在哪個角度思考。對於人而言從三觀考慮的作息、生活方式、資源和思維能力還有此人的後續發展方向,都是“角度”裡含的因素。從自心出發也同時從對方的角度考量自己與對方的語言交流和行為是否一致,這個一致是為了保障自身思維穩定,價值觀穩定。價值觀混亂,雙重標準衡量同類事物和行為,是評判者在思維混亂和精神分裂之間搖擺。

       為什麼強調平等心、仁心?平等心能最大接入對方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你能給對方最大的幫助也是最合適的處理問題的方式。思維的連結,定心後的三行合心,帶來自己思維能力的提升。

       最小的範圍說平等心是在家人和朋友面前,誠實面對自己和對方的需要來界定資源和行為尺寸。“硜硜然小人哉”:孔子說的這個小人是平等心小的人,只要“言必信,行必果”、言行合一就能稱做“士”。中等士,“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注意主語“宗族”,信、果範圍的擴大是心量的擴大;孝以禮,即對長輩和父母以資源為度安養、交往;悌是愛護比自己小的人。

       人生有度,是不越資源配置的度。擴大平等心的人思維層次是從天賦加上思維能力的一體提升,界定人與人之間平等和尊重的尺寸併力行:隨時反省自己是否以平等心互相尊重而行,自己的語言是否與行為合拍,言行是否與自己認可認為的自我價值觀和判斷符合。長期堅持心思言行合一,就是決策能力――對思維行為判斷能力的提升。

      “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管理者的決策思維層次和能力,隨平等心擴大而擴大。行已有恥,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世界觀穩定、人生觀穩定、自己能把握自己的需要,所以才能價值觀穩定、取捨有定。價值觀融合不等於改變自己的價值取向,而是心不迷妄,取捨簡易。“使於四方、不辱君命”,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此為士!心思言行合一施行範圍的區別,是管理思維層次的不同,也是管理能力的差別之處。

       “行已有恥”之前是“行止有定”,定心才能定行。長期大量地閱讀和專注地思考、找到自己的天賦愛好並持續鑽研,兩者也能達到定心的效果:恆而定。要特別注意,當身體健康欠佳會加重心思的紛擾不定,健康很重要,在沒有找到愛好和健康欠佳時用經書護持很有效。

       定心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在三個月到兩年之間,思維能隨個人行為改變和身體的康復相繼得到自己能確定的提升。提升的表現:自己能發覺到在相同內容閱讀時理解能力不同了。之所以相同的書給不同的人能看出不同的意義,是因為個人的思維能力差別;相同的際遇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心態,是因為思維深度的不同。”――《因果決策》(八)中華文明解讀

    特意打散了描述聖人之道,因為內容太多了。沒想到啊沒想到!會有這樣的提問

  • 6 # 孔祥發7

    論語一書,為孔子有關言論之輯錄,有孔子與弟子的問答,也有孔子與當時一些人物的對話,還有對政治人物問政的回答。論語成書,應在孔子去世以後,眾弟子根據他們平時學習的記錄整理而成。既然屬於整理,自然有其主旨。其主旨應該是以禮為切入點,以仁為核心,以君子理想人格塑造為外顯,以國家達到治理為目的。從該書行文來看,禮共出現了75處,仁出現了109處,宣傳禮樂,推崇仁義,以求治國平天下,這就是論語的主旨。論者,倫也。語者,敘也。述說倫理之意就在其中了。當然,最初該書也曾稱過論,也曾稱過語,最後定名論語,大概也可以說從未離開過其上述主旨。

  • 7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論語》二十篇的意思是“論"述龍的傳人傳的“龍(五口吾)語”言系統,是中國古代的馬克思主義系統的科學方法問答大全,是當今建設科學社會主義的可操作的系統的具體的科學方法問答總彙,是現在學習實踐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非常需要的可操作方法、及時雨、語,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我破譯總結原始科學社會文化的“絕學”《論語》後體會到:她是中國古代的馬克思主義,即原始科學社會的理論、經驗、方法及其失敗的教訓,正是祖先為後來(我們今天)的科學社會提供的方法大全文獻。她雄辯地證明了馬克思實現科學社會主義理想的馬克思主義是對的,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正確的,科學社會主義在原始社會建成過,現在正在建設顯現中,將來也一定能建成!今天遇到的無序、造假、詐騙和貪汙腐化等犯罪的所有問題都能在《論語》中找到可操作的解決方法答案。

    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破譯不了《論語》,作出為其統治的種種曲解的原因:是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化及實踐不同。在今天新時代中國社會主義社會中能夠徹底破譯她,是因為有馬克思主義和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及社會實踐。

    《論語》不是雜亂無章的語錄,而是系統的應用數學、科學的文化、龍的傳人傳的龍,其篇章序數是代數相乘,代表問題,“子曰”等內容是得數,代表答案方法。 詳見《論語》的正確解釋版本 拙著《破譯<論語>背後的龍學密碼》。

    現在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學習《論語》正確的方法,對於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和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非常需要,意義重大:

    因為,只有在不同時間、地點重複(三次以上)實驗出同一結果,才是偉大的有效的科學成果、真理 。古代、近現代、當代的中國和世界社會實踐實驗證明了中國當代的科學社會主義社會的如上指導思想及方法是科學的真理,我們要儘快學習運用好她,取得更大的工作成績和生活快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空氣清淨機有用嗎?哪個品牌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