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renda_x
-
2 # 我就是登寶麻麻
兒童心理發展過程:
① 生理需求(營養、口唇期)
② 安全感(愛、依戀)
④ 交往需求
⑤ 成就感
第一個階段:生理需求
即孩子吃得飽、睡的好,這樣的要求孩子很容易滿足,但是不能滿足過度,滿足過度會物極必反,現在想吃什麼給什麼,將來孩子會什麼也不吃。
第二階段:安全感
兩週歲左右的孩子會對父母很依戀,父母要多花時間陪孩子。孩子喜歡看媽媽笑、喜歡讓爸爸抱 、喜歡和媽媽一起玩、喜歡和爸爸一起鬧,孩子充分體會到父母的愛,所以這個階段是最重要的陪伴階段,給孩子充分的依戀,不要騙孩子,如果要離開,就光明正大的離開,不要哄他、不要騙他、不要偷偷走開、更不要嚇他,這樣會破壞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但如果這個階段父母很少陪伴的孩子,孩子的安全感就會不足,會特別愛哭、黏人、希望爸爸媽媽不要走、膽小、害怕陌生人,就會對下一階段獨立感的建立影響特別大。
第三階段:獨立感
三週歲是孩子主觀意識形成的關鍵期,他們希望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變得很有主見,但又會非常調皮、會探索,這個階段要幫助孩子建立獨立感。在這個階段家長大可以放開,讓孩子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只要在“三不傷害”(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不被別人傷害)的前提下儘量讓孩子自己嘗試,家長需要做的就是適當的引導就可以了。讓孩子具備良好的自理能力和行為習慣。如果還像第二階段一樣給孩子無限的愛,手把手去教孩子,孩子就不能儘快的獨立、儘快的成長,不能向第三階段過度。但是如果第二階段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在建立獨立感時會很困難,會時常黏著家長,還會依賴家長,自理能力很差,所以要先幫孩子建立安全感,才能建立獨立感。孩子的成長需要一步一步來,一環扣一環,急不來。
第四階段:交往需求(歸屬感的需求)
比如有個孩子看到一個孩子在破壞玩具就去告訴老師,老師就把破壞東西的孩子批評了,還表揚了告狀的孩子,老師這樣做對嗎?有人說不對,那老師應該怎麼做?這種事情在幼兒園經常發生。老師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覺得誰做的不對,可以去制止他,和他說讓他不要這樣做,如果他不聽,你再來告訴老師,好嗎?這樣的孩子學會了勇於擔當,這樣的孩子才學會了有責任心,而不是一味地去推卸責任。
比如有個孩子撿到一顆橡皮,交給了老師,老師表揚了他,甚至給他貼了朵小紅花。第二天,有好多孩子對老師說:“老師我撿到橡皮了。”其實很多孩子的橡皮都是自己買來的,甚至是從其他同學那裡偷來的,因為他們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那孩子撿到橡皮,老師該怎麼處理呢?老師應該做的是幫助撿到橡皮的孩子一起去尋找丟了橡皮的孩子,讓丟了橡皮的孩子當面去感謝,這才是真正的幫助到了別人。
成就感就是孩子能夠在自己的同伴面前炫耀的,比如讓孩子搬一張椅子孩子沒有成就感,但是讓孩子搬一張桌子孩子就很有成就感,因為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所以孩子的不同表現,就說明孩子處於哪一階段。如果孩子只知道吃,那孩子處於第一階段;如果孩子還很愛哭,那孩子處於第二階段;假如孩子自理能力還比較差,那孩子處於第三階段;如果孩子活潑、開朗,那孩子處於第四階段;如果孩子什麼都願意挑戰,那孩子處於第五階段。你家的孩子處於哪一階段?
回覆列表
一、從簡單到複雜
剛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簡單的反射活動,發展的趨勢是越來越複雜化。
二、從具體到抽象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非常具體的,以後越來越抽象和概括化。從認識過程看,最初出現的是感覺。
三、從被動到主動
兒童心理活動最初是被動的。心理活動的主動性後來才發展起來的,並逐漸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極大的主觀能動性。
四、從零亂到成體系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零散雜亂的,心理活動之間缺乏有機聯絡。比如幼小兒童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心理活動沒有形成體系的表現
1.從簡單到複雜
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只是非常簡單的反射活動,以後越來越複雜化。這種發展趨勢又表現在兩個方面:
(1)從不齊全到齊全。
我們知道,兒童的各種心理過程在出生的時候並非已經齊全,而是在發展過程中先後形成。 比如,頭幾個月的孩子不會認人,1歲半之後才開始真正掌握語言,與此同時,逐漸出現想象和思維。各種心理過程出現和形成的次序,服從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規律。
(2)從籠統到分化。
兒童最初的心理活動是籠統、瀰漫而不分化的。無論是認識活動還是情緒,發展趨勢都是從混沌或曖昧到分化和明確。也可以說,最初是簡單和單一的,後來逐漸複雜和多樣化。例如:幼小的嬰兒只能分辨顏色的鮮明和灰暗,3歲左右才能辨別各種基本顏色。 又如:最初嬰兒的情緒只有籠統的喜怒之別,以後幾年才逐漸分化出愉快和喜愛、驚奇、厭惡以至妒忌等各種各樣的情緒。
2.從具體到抽象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非常具體的,以後越來越抽象和概括化。兒童思維的發展過程就典型地反映了這一趨勢。幼小兒童對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體形象的。比如,他認為兒子總是小孩,他不理解“長了鬍子的叔叔”怎麼能是兒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維方式——抽象邏輯思維在學前末期才開始萌芽發展。
3.從被動到主動
兒童心理活動最初是被動的,心理活動的主動性後來才發展起來,並逐漸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極大的主觀能動性。兒童心理發展的這種趨勢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從無意向有意發展。
兒童心理活動是由無意向有意發展的。新生兒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動,是對外界刺激的直接反應,完全是無意識的。如:新生兒會緊緊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體,這種抓握動作完全是無意識的,是一種本能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開始出現了自己能意識到的、有明確目的的心理活動,然後發展到不僅意識到活動目的,還能夠意
識到自己的心理活動進行的情況和過程。如,大班幼兒不僅能知道自己要記住什麼,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麼方法記住的。這就是有意記憶。
(2)從主要受生理制約發展到自己主動調節。
幼小兒童的心理活動,很大程度上受生理侷限,隨著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也逐漸增長。比如:二、三歲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於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隨著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動的主動性逐漸增長。四五歲的孩子在有的活動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動中注意力卻很容易分散,表現出個體主動的選擇與調節。
4.從零亂到成體系
兒童的心理活動最初是零散雜亂的,心理活動之間缺乏有機的聯絡。比如,幼小兒童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一會兒說東,一會兒說西,都是心理活動沒有形成體系的表現。正因為不成體系,心理活動非常容易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心理活動逐漸組織起來,有了系統性,形成了整體,有了穩定的傾向,出現每個人特有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