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
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總是微妙地傳達出一個孩子的習慣、秉性和教養。
一家的孩子教育地好不好,帶出來吃頓飯就知道了;一個朋友跟你是不是一路人,吃幾頓飯就明白了;兩口子過得怎麼樣,看看廚房、飯桌,也猜個八九不離十。所以說,好好吃飯是小事,也是大教養。
孩子被人罵作沒教養,多半是在飯桌上。
每當開始上菜的時候,她兩家的孩子就“霸佔”了轉桌:涼拌小青菜不喜歡吃,就趕緊轉過去;這碟五香牛肉片挺好,就轉到自己跟前按住,一筷子接一筷子地吃光;喜歡吃蒜薹炒牛肚兒裡的牛肚兒,就趴在桌子邊上,欠著身、伸著胳膊,用筷子巴拉著找牛肚兒,把菜都扒拉出來了……
一桌人舉著筷子,插不上機會,尷尬地不行。這倆嬸兒卻還挺樂呵:“這倆孩子,真是胃口好!每次帶出來吃飯,光挑肉吃,非得吃飽了不可。”
很多時候後,我們關注了孩子“舌尖上的營養”,卻忽略了“舌尖上的教養”。
面對一個吃相不佳的孩子,別人一眼就能看出這孩子教養上的破綻。如果父母連餐桌禮儀這點小事都教不好,還要去談什麼出息、修為,不覺得很搞笑嗎。
我們在飯桌上,培養著小白眼狼。
自己家吃飯的時候,第一筷子菜夾給誰?這個問題很重要嗎,對孩子的成長有沒有影響呢?答案肯定是有影響。
我女兒特別愛吃魚肚子肉,嫩嫩的還沒刺。以前每次吃魚,我總是先夾下魚肚子肉,放到女兒碗裡。
可是前幾天,姥姥說牙口不好了,我就隨手把一塊魚肚子肉夾到姥姥碗裡了。沒想到女兒不幹了,一臉不情願:“哎呀,我也想吃那塊!”
女兒當時那語氣,明顯就是埋怨我把本該屬於她的肉給了別人。你看,我為她夾了那麼多次好肉,就這一次沒隨她的意,她反而埋怨起我來了。
在大多數家庭裡,享有“優先用餐權”的,肯定是孩子:菜還沒上齊,趕緊用小碗給孩子撥點先吃著;盤子裡有塊沒刺兒的魚肉,一定先夾給孩子,誰都捨不得吃……
這是我們最常用的愛孩子的方式,期盼著孩子能夠身體長得壯壯的,希望孩子能體會到我們的愛和付出。
可實際上,這種愛的方式真的正確嗎?孩子真的因此而感激父母了嗎?往往並沒有,很多時候,孩子把這些愛理解為父母“理所應當”的,他“受之無愧”。一旦孩子對你的愛“受之無愧”,什麼感恩、孝敬都是奢談。
吃飯
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總是微妙地傳達出一個孩子的習慣、秉性和教養。
一家的孩子教育地好不好,帶出來吃頓飯就知道了;一個朋友跟你是不是一路人,吃幾頓飯就明白了;兩口子過得怎麼樣,看看廚房、飯桌,也猜個八九不離十。所以說,好好吃飯是小事,也是大教養。
孩子被人罵作沒教養,多半是在飯桌上。
每當開始上菜的時候,她兩家的孩子就“霸佔”了轉桌:涼拌小青菜不喜歡吃,就趕緊轉過去;這碟五香牛肉片挺好,就轉到自己跟前按住,一筷子接一筷子地吃光;喜歡吃蒜薹炒牛肚兒裡的牛肚兒,就趴在桌子邊上,欠著身、伸著胳膊,用筷子巴拉著找牛肚兒,把菜都扒拉出來了……
一桌人舉著筷子,插不上機會,尷尬地不行。這倆嬸兒卻還挺樂呵:“這倆孩子,真是胃口好!每次帶出來吃飯,光挑肉吃,非得吃飽了不可。”
很多時候後,我們關注了孩子“舌尖上的營養”,卻忽略了“舌尖上的教養”。
面對一個吃相不佳的孩子,別人一眼就能看出這孩子教養上的破綻。如果父母連餐桌禮儀這點小事都教不好,還要去談什麼出息、修為,不覺得很搞笑嗎。
我們在飯桌上,培養著小白眼狼。
自己家吃飯的時候,第一筷子菜夾給誰?這個問題很重要嗎,對孩子的成長有沒有影響呢?答案肯定是有影響。
我女兒特別愛吃魚肚子肉,嫩嫩的還沒刺。以前每次吃魚,我總是先夾下魚肚子肉,放到女兒碗裡。
可是前幾天,姥姥說牙口不好了,我就隨手把一塊魚肚子肉夾到姥姥碗裡了。沒想到女兒不幹了,一臉不情願:“哎呀,我也想吃那塊!”
女兒當時那語氣,明顯就是埋怨我把本該屬於她的肉給了別人。你看,我為她夾了那麼多次好肉,就這一次沒隨她的意,她反而埋怨起我來了。
在大多數家庭裡,享有“優先用餐權”的,肯定是孩子:菜還沒上齊,趕緊用小碗給孩子撥點先吃著;盤子裡有塊沒刺兒的魚肉,一定先夾給孩子,誰都捨不得吃……
這是我們最常用的愛孩子的方式,期盼著孩子能夠身體長得壯壯的,希望孩子能體會到我們的愛和付出。
可實際上,這種愛的方式真的正確嗎?孩子真的因此而感激父母了嗎?往往並沒有,很多時候,孩子把這些愛理解為父母“理所應當”的,他“受之無愧”。一旦孩子對你的愛“受之無愧”,什麼感恩、孝敬都是奢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