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師弟

    這是一個英國地緣政治學者的觀點。

    他用的詞,是控制,而不是佔領,所以我們基本可以說,他的觀點是地理咽喉論,而不是能源論。

    首先中亞是對角兩亞的貿易咽喉。

    從近代文明之前開始看起,東亞地區由於物產富饒,氣候相對平和,所以很容易成為經濟文化的中心,但是東亞東領大海,半邊封閉,所以東亞的陸地貿易物件一定是往北亞和西亞延伸,其中由於北亞氣候惡劣,地廣人稀,所以貿易的主要物件是南亞和西亞,又因為東亞和南亞直接隔著世界屋脊喜馬拉雅,且南亞也是可以自給自足,所以東亞的貿易路線一定是經過東亞到達西亞,由於西亞氣候地理條件均不是很理想,所以對於東亞的物產依賴是很強的,故而這條貿易路線,無論是能源產業的西向東流通,還是手工業農業的東向西流通,都是具備高低勢能和順差優勢的,因此從古至今都非常重要,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絲綢之路。

    其次中亞是亞洲安全的心臟。

    以現代軍事的觀點,一旦控制住中亞,那麼陸地上依託高山高海拔地理優勢不但可以封鎖住東亞和北亞的西進南下,還可以輕易控制南亞的優質半島出海口,同時又依託沙漠地形虎視西亞,也就是說一旦佔領西亞,三面來攻都不容易,東亞要越過高海拔的山地地區,北亞要穿過千里草原,西亞要走過戈壁荒漠,而南亞則是一片開闊。所以前蘇聯在這裡擺放設定了自己很大一部分核武器力量,也打造了自己最輝煌時期的重工業基地,原因很簡單,容易守住,不容易丟失。如果在中亞修建軍事基地,尤其是空係為主的軍事基地,那麼對於東亞西亞是以逸待勞,對於北亞和南亞則是虎視和直接威脅其核心地帶。

    其實也正是由於中亞之重要,西亞的大門之重要,所以當前世界各方勢力才在圍繞著敘利亞進行著一場半代理人式的激烈爭奪。

  • 2 # 全球化的和平與發展

    中亞位於亞洲中部,所以簡稱中亞。中亞地理戰略優勢明顯,在古代就說控制了中亞,也就控制了世界的中心!

    我覺的中亞是世界的中心更明顯的優勢在於地理位置。中亞是亞歐非大陸的中心交匯區,也是通向亞歐非三大洲的必經之地,古代的絲綢之路也是中亞地區必經之道,所以古代中國說控制了中亞,就控制了世界通道的命脈。

    而現在的人類戰略思維,控制了中東地區,就控制了世界,因為中東地區石油、天然氣豐富。戰略優勢明顯。波斯灣沿岸國家經濟發達,人均GDP在世界位於前列。所以中東地區是世界礦產資源的主要中心。

  • 3 # 湘平古珍郵館

    中亞是是亞歐大陸的中心,而亞歐大陸是世界的中心,所以說控制中亞就控制了世界,這個沒毛病。

    中亞不僅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貿易中心。

    中亞還是‘’一帶一路‘’的經貿交流陸路中心位置,從這裡往西可去歐洲,往南可去西亞和北非。

    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有人問孫中山最想把首都建到哪裡時,孫中山就說了伊犁,而伊犁是中國大陸最靠近中亞的城市,看來孫中山當時就有雄霸亞洲的氣魄了。

    說到伊犁,還得說到一個晚清名臣,‘伊犁將軍’左宗棠,中國人該感謝左公收復了新疆。

    中亞地理位置如此重要,自古以來一直是各大帝國爭奪之地。但因為沒有出海口,這也決定了中亞不可能產生強大帝國,同時一個由弱小國家組成的中亞,也是各大國干預及符合大國意願的結果。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這話最早出自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之口,原話是誰能掌控高加索地區和中亞,誰就能霸佔整個世界。從歷史上形成的地緣關係來看:廣義上的中亞除了今天中亞五國外,還應當包括今天的阿富汗和中國新疆地區。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印度孔雀王朝、中國漢唐時期、阿拉伯帝國以及蒙古帝國等等都曾一度將自身勢力拓展至這一地區,到了近代清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瓜分了這一地區:滿清獲得東部的新疆地區並一直將其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傳承至今,沙皇俄國獲得了中亞西部地區——也就是今天的中亞五國。當時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則透過自己的殖民地印度也就觸角伸向了中亞,形成了中亞歷史上的英俄大博弈局面。冷戰結束後中亞五國獨立,美、俄之間又圍繞中亞地區展開新的爭奪。

    其實單純控制中亞並不能真正控制世界,否則昔日的沙俄、蘇聯早就成為世界霸主了。中亞的戰略意義在於四通八達的地緣優勢:東面是疆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北面是軍事實力強勁的俄羅斯,南面是發展勢頭迅猛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西面是伊斯蘭世界。當今世界的主要大國除美國和加拿大以外,幾乎清一色地分佈在亞歐大陸,而中亞地區正位於亞歐大陸的中心地帶,幾乎能對所有大國構成影響:無論是希望和這些大國發展關係或是希望壓制其發展勢頭。

    在古代航海技術極不發達,那時的世界貿易主要依託從中國長安出發經中亞、西亞直到歐洲羅馬的絲綢之路,中亞無疑是這一國際貿易通道的重中之重。誰控制了中亞就等於控制了國際貿易的咽喉。

    中亞地區四周皆是海拔高聳的巍峨山峰——依託高山高海拔的地理優勢不但可以封鎖住東亞和北亞的西進南下,還可以輕易控制南亞的優質半島出海口,同時又依託沙漠地形虎視西亞。

    不過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中亞在國際貿易和軍事屏障上的作用已被大大削弱:近代以來的國際貿易主要是透過海洋進行,之後空運也日漸普及,進入資訊時代後人們甚至可以利用電子技術進行無現金交易,可以說國際貿易對陸上通道的依賴是逐漸削弱的。我們甚至能從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中看出這點來——漢唐時期因為絲綢之路的緣故,靠近中亞的西北地區是繁華富足的所在,江南地區則是山越部族出沒的蠻荒之地;宋明以後江南成了溫柔富貴之鄉,西北卻呈現日漸衰敗之感。所以冷戰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由於控制了國際海權和新興的電子商務技術就可以將嚴重依賴陸權的蘇聯陣營死死壓制在亞歐大陸動彈不得。中亞在軍事上的意義也被削弱了:如今的戰爭依賴的是高科技的應用——高山大河可以阻隔人的腳步,還能阻隔導彈嗎?以現在的精確制導技術,藏得再深也保不齊哪天就讓人打了。

    當然這也並不意味著中亞就完全失去了價值:畢竟國際貿易對陸上通道的依賴和高原山地的軍事屏障作用只是被削弱,但並未完全消失,中亞依然是溝通整個亞歐大陸的橋樑咽喉。尤其是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中亞會在整個亞歐大陸的發展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 5 # 鷹的家園

    地緣政治學將歐亞大陸稱為世界島,而中亞位於世界島的中心。

    傳統上,中亞實際上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南俄草原上的雅利安人或印歐人種從這裡出發,征服了波斯、印度和歐洲。

    中亞是文明交流的重鎮,也是文明激烈衝突的地帶。

    中國的古文明中的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都有中亞文明交流的影子。

    中亞作為東西方貿易的重要通道。希臘文明、波斯文明、伊斯蘭文明在這裡進行了激烈的碰撞。這裡操伊朗語的斯泰基人首先被突厥化,後來被伊斯蘭化的波斯人征服,伊斯蘭化了。其中的一隻強盛後變成土庫曼人,建立了奧斯曼帝國。

    蒙古帝國的崛起也離不開中亞。

    這塊世界島的中心地帶確實在古典時期影響了世界的貿易,勉強可以說是控制了中亞就控制了世界貿易。

    但是,大航海時代來臨後,中亞的戰略位置下降明顯,中亞和南俄草原被俄羅斯征服,成了俄羅斯帝國的糧倉。

    隨著石油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又使中亞的戰略地位凸顯,控制了中亞,幾乎可以控制中近東產油地帶。尤其是阿富汗地位更加突出,成了大國博弈的場所。所以才有了蘇聯強行侵略阿富汗,還有美國的塔利班戰爭,原因都在此。

  • 6 # 壹言歷史

    為什麼說控制了中亞就控制了世界呢?我們來談一談這個話題。

    中亞是地理位置十分突出

    中亞地理位置正處於亞洲大陸通往歐洲大陸的一箇中心。中亞地處歐亞大陸的中心,西起裡海,東至中國新疆。該地區具有重要地緣戰略意義。從國際全域性出發的國家戰略眼光看,中亞的穩定發展影響到中國、俄羅斯、歐盟的發展。中亞地理位置十分突出。

    中亞是連線中國、俄羅斯、歐盟的經濟紐帶

    因為中亞自古就是連線東西方文明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商貿繁華。古代中國就透過古絲綢之路跟歐洲貿易。漢朝、唐朝尤為突出。現在國家提出重走絲綢之路的國家經濟戰略。放眼現在中亞五國都有共同的特點,都是擁有極豐富的土地資源,那裡地廣人稀。礦產資源、石油資源也是豐富。中亞被許多大國窺視。

    中亞的穩定影響東亞和歐洲局勢

    中亞五國曾經都是蘇聯國家。如果中亞地區像海灣、兩伊那樣發生大規模區域性戰爭的話,至少亞洲和歐洲會動盪。因為中亞靠近中國和俄羅斯。兩國都不想被他國來擾亂中亞。影響邊境安全。尤其中國每年依靠從中亞地區進口石油天然氣資源。

    之所以霸權主義不敢拿中亞開涮,主要我認為是中亞依靠著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國家。像美國這樣的國家,那裡有石油資源,就染指他國內政,還派軍隊參與像海灣戰爭、兩伊戰爭、敘利亞局勢等軍事活動。畢竟,不知道哪天美國會將黑手伸向中亞,我們需要警惕。

  • 7 # 高程CASS

    誰控制了中亞誰就控制了世界,這個說法由來已久,英華人麥金德1904年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上宣讀了論文《歷史的地理樞紐》,論文提出了世界劃分為樞紐地區、內新月形地區和外星月形地區三大部分,其中俄國所在的東歐中亞廣大地區為樞紐地區。到1919年在麥金德的另外一篇論文當中,他將自己的思想概括為:“誰統治了東歐,誰就統治了大陸腹地;誰統治了大陸腹地,誰就統治了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統治世界”。這就是陸權理論的經典版本。雖然麥金德的觀點是控制了東歐,就控制了大陸,但如果把東歐替換為中亞,按照麥金德的理論和邏輯,也是成立的。東歐和中亞都在俄羅斯周邊,是俄羅斯向歐亞大陸這個所謂世界島的周邊地區擴充套件影響力的關鍵,只是方向有所不同而已。麥金德的理論對後來二十世紀的歐洲國際關係產生了很大影響,甚至有人認為二戰前夕希特勒的對外戰略都和麥金德學說很密切的關係。然而,即使是與麥金德同時期的人們,也對他的陸權理論提出了很多批評,其中最為致命的一點是技術的進步極大改變了陸地的通行情況,使得原本非常關鍵的東歐-中亞草原的決定意義明顯下降。控制一大片草原甚至控制某一片自然地理區域的手段與條件是在不斷變動的,僅僅強調地理特性的約束並不能捕捉到問題的本質。麥金德的理論很大程度上是西方世界對俄羅斯崛起的一種心理反應,並不能將之作為確定無意的規律

  • 8 # 萊茵的黃金

    “控制了中亞,就控制了世界”的說法,是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的。1904年,英國地理學家哈羅德·麥金德發表了一次在地理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講座,將現在稱作“中亞”的這片地區,界定為“心臟地帶(the Heartland)”,誰最終控制了它,誰就獲得了超級大國地位。

    麥金德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當時的中亞,是英國和沙皇俄國“大博弈”的前線。當時,沙俄剛剛吞併了中亞的各個汗國,兵鋒直指向阿富汗。鐵路技術的發展,也使沙俄能修建從歐洲到中亞的鐵路,從而將部隊運到波斯和阿富汗前線。而波斯和阿富汗則是通向英屬印度的關鍵通道,是英國的核心利益所在。數不清的沙俄和英帝國的間諜、旅行家、傳教士、行商活躍在阿富汗和中亞,進行著各種明或暗的較量。但是,德意志帝國的崛起,改變了英俄對峙的局面。面臨德國在歐洲的壓力,英俄決定擱置雙方在中亞的較量,聯手對付德國。這時,中亞地區的戰略重要性就一落千丈,不再成為“世界中心”了。

    英俄大博弈,俄國熊壓著波斯貓的尾巴,一邊的英國獅在虎視眈眈

    20世紀80年代,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在麥金德理論的基礎上,將整個歐亞大陸比作“大棋局”,而位於歐亞大陸中心的中亞也就位於棋局的中央。今天的中亞各國,因為深居內陸,都有強烈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聯通的需要。他們對外尋求“平衡外交”,與俄羅斯、美國、歐盟、日本和東方某國都發展政治經濟聯絡,因此成為各個外部大國競相爭取的物件。隨著“新絲綢之路”的復興,以及伊朗問題的升溫,中亞雖然仍然不是世界舞臺上最中心的區域,但是其重要性正在顯著上升。

  • 9 # 建章君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其實不盡然。

    這個說法來自英國地理學家、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他於1904年在一次演講中提出。他把歐亞大陸視為“世界島”,而中亞位於“心臟地帶”,因此誰控制了這一地區,顯然就控制了東西方交通的要道。

    這種講法充分看到了中亞在地理位置上的價值所在,但是過度誇張了中亞以及歐亞大陸在全球發展中的作用。畢竟,麥金德演講當時還是以大英帝國為中心的,並沒有充分考慮與認識到後來美國的崛起。另外,海運的迅猛發展,恐怕也完全超出麥金德的預料。

    歷史上,美國並沒有控制過中亞,也沒有控制過高加索與東歐,但照樣成了超姐大國與世界霸權。這說明世界性的超級大國的崛起,控制中亞並不是必然條件。

    當然,控制中亞、東歐等心臟地帶,的確具有世界意義。蘇聯控制了中亞與東歐,與其成為超級大國恐怕也是有一定關聯的。但最後,蘇聯依然解體了。說明問題的實質並不是控制中亞。

    問題的實質是中亞自身的發展,會大大促進東西方的大交流,讓歐亞大陸得到大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向更高的融合水平與普惠方向發展。我們由此可見“一帶一路”對歐亞大陸,對全球發展的深遠意義!當然,這也必須是今天人類基礎設施技術高水平發展,政治經濟合作高度融合,有能力克服中亞地理環境所帶來的交通建設上的挑戰。

  • 10 # 還是喜歡熊貓這個名字

    那是以前,或者現在暫時是“心臟”。

    隨著科技特別是交通技術,具體說就是高鐵技術的發展,世界是可以連成一體的(至少我們國家是這麼想的,也在這麼做)。

    “中亞心臟”論,我個人預計最多30年(最可能是20年)就將過時,到時“新心臟”將是白令海峽的東北亞部分。

    你們可以想象下:當高鐵時速過2000公里每小時時(或者更高時速,畢竟國家的終極計劃是4000公里/小時),我們做高鐵去北美、甚至南美洲,會怎樣?直白點說:到時候亞歐大陸與美洲的聯絡會有多麼的緊密?

    而且不止如此,隨著全球變暖、破冰船舶技術的發展,北極航道經濟的到來已經是時間問題。

    到那時北歐國家的航運將得到巨大發展,北歐與東亞、東南亞、大洋洲地區的聯絡勢必加強。

    而扼守北極航道的白令海峽就會變成下一個霍爾木茲海峽(南北扼海運、東西控五個洲三個大陸板塊(亞歐、非洲、美洲)的陸運),想想都覺得可怕。

    說到這裡,各位頭友覺得國家會是否已經早已預計到了?或者很早就開始佈局了?

  • 11 # 路過而已111

    因為作者活不到下個世紀,當發生科技革命,不需要石油的時候,中東也就是個中東,對於人類來說太空資源才是無窮無盡的!

  • 12 # 凌勝利

    這是典型的地緣政治的觀點,帶有地理決定論的偏頗。可能衍生於英國地緣政治學者麥金德,是陸權派代表人物。其知名觀點就是三段論:“誰統治了東歐,誰就統治了大陸腹地;誰統治了大陸腹地,誰就統治了世界島;誰統治了世界島,誰就統治世界”。

    其中世界島主要是指歐亞大陸,只認也包括中亞地區。不過不知道為什麼把這個話給傳歪了。把中亞提升甚至取代東歐的地位。顯然,這一說話靠不住。中亞一般是指中亞的五個斯坦外加阿富汗。從歷史上來看,除了中亞的邊緣地帶阿富汗外,其他中亞地區並未成為大國競爭最為激烈的地區,這和近代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東歐顯著不同。

    從地理位置來看,中亞大多為內陸國家。既缺乏優越的交通便利條件,也不如中東國家那樣石油產量豐富。阿富汗更為被成為大國的墳墓。試想一下,既無財富,又無便利交通,中亞憑什麼能夠成為控制世界的鑰匙啊?再舉出一個打臉的例子,歷史上蘇聯曾經長期控制中亞地區,但是還是在美蘇競爭中一敗塗地。中亞有那麼重要嗎?

    時過境遷,地緣政治的觀點已經變了好多次,隨著科技的發展,海權論、陸權論、控權論、邊緣地帶輪等觀點不斷出現。未來的整體趨勢是自然地理的作用會下降,所謂控制中亞就能控制世界基本上是站不住腳的,都什麼年代了,還相信地理能夠決定一切,國際政治的觀念也太老化了。

  • 13 # HuiNanHistory

    這套理論的最早提出者是英華人麥金德(H. Mackinder)。

    他在1904年的皇家地理學會上宣讀了一篇對後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文章,即《歷史的地理樞紐》(The Geographical Pivot of History)一文。文章提出了世界島和心臟地帶的概念。

    簡而言之,麥氏將歐、亞、非三大洲合稱為“世界島”(World-Island),此島的心臟地帶(Heartland)是西起伏爾加河,東至大興安嶺以西,南自喜馬拉雅山脈,北迄北極海。根據這個劃分,還衍生出一套世界霸權的理論公式:

    誰掌握了東歐,誰就可以控制心臟地帶;誰掌握了心臟地帶,誰就可以控制世界島;誰掌握了世界島,誰就可以控制全世界。

    麥金德提出這套陸權理論的背景,是由於1870年以來,大英帝國在與德、美等國的全球霸權的競爭中,逐漸失去經濟和政治主導的地位,所以他轉而注意到歷史上歐亞大陸腹地的重要意義。

    換言之,海權的競爭時代已經結束,未來世界將是陸權競爭的時代。麥金德認為歐亞草原幅員遼闊,而且充滿各種自然資源,故而將俄國所處的歐亞腹地,命名為世界政治的樞紐(Pivot area)。

    同時,麥金德還警告所有的海權國家,如果陸權滲透海洋地區,譬如出現德國、俄國結盟的情況,那麼世界將出現超級大國,所有與海洋關係密切的國家都會受到影響。

    自此以後,不斷有人補充、踐行麥金德的理論。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地緣政治學家豪斯霍弗(Karl Haushofer),以及美國的地緣政治學者斯皮克曼(Nicholas J. Spykman),另外還有著名外交家、美國卡特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Zbigniew Brzeziński)等,都是麥金德理論的信奉者。

    但是,我們看看現實狀況,就能知道這個理論的可行性到底如何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到中年白頭偕老不好嗎?哪怕是湊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