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千年蘭亭

    有了楷書的基礎,練習行書相對容易,楷書的筆法和結體方法,行書基本都適用。

    除此之外,我們要清楚相較於楷書,行書的不同之處:

    1、弧多於直。

    行書中,很多較長較直的筆畫縮短並呈弧形,以提高書寫速度。

    2、圓多於方。

    楷書方正平整,由此被稱為“方塊字”,而行書方折減少,圓轉增多,整體圓潤。

    3、連多於獨。

    楷書字字獨立,行書雖也有獨立字形,但連帶更多,透過牽絲或筆畫呼應,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相互呼應,形成一個整體。

    4、露多於藏。

    楷書起筆以逆鋒為主,強調藏頭護尾,而行書一般起筆都是順勢落筆。其用筆中側並用,強調“中鋒取勁,側鋒取妍”。

    行書的練習方法:

    如何選帖、臨帖,前面很多人都介紹過了,不再重複。此處介紹一種不常見但很實用的方法:

    定數減字法

    三國時,諸葛亮某次進攻魏國受阻,退兵時又要不斷分兵幫助其他將領,於是他想出“減兵增灶法”,每次做飯故意增加爐灶,讓追兵以為他是不斷在增兵而誘敵深入,以致司馬懿放棄追殺。

    在書法學習中,也有一種“定數減字法”。我們知道,楷書的規則都適用於行書,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加快楷書書寫速度,那不是有助於行書的學習嗎?

    “定數減字法”,就是先確定正常書寫時30分鐘的楷書字數,然後逐漸縮短書寫時間而字數不變。

    當由30分鐘縮短到20分鐘時,你會發現你的字形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

    當然,學習行書,臨帖還是主要方法,“字數減字法”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方法。

  • 2 # 寫字吧

    初學楷書,現在想學行書,我個人贊成這樣的學習順序。學習行書,一般都是從工整嚴謹的楷書學起,掌握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和基本筆法,再來求變化,向行書發展。

    正如孫過庭也說過:“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此處所謂的“平正”,即是指楷書基本筆法和結構的工整平穩。而“險絕”,就是“平正”之後的變化,向行書發展。

    以前練楷書,現在想往行書方面靠攏,想寫好行書,主要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想知道怎樣寫好行書,就要對行書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張懷瓘《書斷》曾說:“(行)即正書之小訛,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謂之行書。”

    意思就是說行書是從真書變化而來,是真書的簡易寫法。當然,行書也被應用得最廣泛,它既不像楷書那樣嚴謹,也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識別。

    第二,初學行書,要學會在楷書的基礎上變化。

    行書分為行楷、行書、行草三種不同的風格。行楷是有行書的筆意,楷書的結構;行草是有草書的筆意,行書的結構。而標準的行書,就是指不楷不草的書體。

    正如張懷瓘《書斷》說表述的:“夫行書,非草非真……兼真者,謂之真行;兼草者,謂之行草。”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基本上是屬於行楷一類,但也包含了行草、行書字型。

    就比如最開始的“永和九年”四個字。

    “永”“九”兩字,是行書筆意,楷書結構。

    “和”“年”兩字,則明顯地改變了楷書的用筆,“和”的四五筆簡化,“年”的短豎畫改為一點。

    第三,學習行書,還是以臨習古人法帖入手為宜。

    比如上文所提到的《蘭亭序》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蘇軾《黃州寒食帖》

    黃庭堅《松風閣詩帖》

    等等,都是很好的臨習範本。可以選擇接近自己楷書風格的法帖,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這些都不是絕對的。

  • 3 # 神韻軒書法

    行書,正書之小變,後漢劉德升所作。鍾繇謂之"行狎″,務從簡易,相間流行。至王獻之,又旁出二體,非草非真,處乎季、孟之間,兼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草行。虞世南雲:"行草之疏,如空中游絲,斷而復續。″又曰:"行書者,若轉輪之義,行而不郅。″一一鄭杓《衍極》劉有定注。

    注:行而不郅一一指行書時有放有收不至失控。

    以前練楷書,現在想往行書方面靠攏,可以接著練行楷書,行兼楷意比較規矩的叫"行楷″,一般以楷法入行書的方筆要多一些。它是介於楷書和行書之間的書體,練習行楷之後就接著練行草,寫的速度比行楷略快,體勢變化比行楷要大一些,無論是行楷或行草,要注意形不連而氣連。筆雖斷但意相連。

    趙宦光《寒山帚談》中說:"行書之帶筆乃其過脈處,鋒勢與本文(指筆畫)必有節奏,其字始有骨力。若其渾去不分者,狂草則可,不然敗筆也。名家、作家但寧念本文其鋒勢引帶無意得之,不知者先己寧意引帶,何暇分出本文,是以渾渾失之遠矣,即有意分出,意又雜亂,臨仿法書至有引帶諸事,直臨本文,勿臨帶筆,本文成熟,帶筆自隨,隨正文出,自然節奏。此臨仿要訣,不可不知。″

    文中的帶筆指字中的引帶牽絲。牽絲要出於自然,臨帖時注重筆畫本身,不刻意臨帶筆,刻意去臨,必顯造作,筆畫純熟,引帶自生,這是臨行書的要點。

    (上圖書法作品為李邕行楷《出師表》區域性,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 4 # 劉延陵

    (趙孟頫《五牛圖跋》)

    行書,早期叫行押書,起自鍾繇,“押”,署的意思,它介於真書和草書之間,進真而縱於真叫真行,即現在的行楷。進草而斂於草叫草行,即現在稱的行草。“行書”說白了就是楷書的快寫或草書的慢寫。

    行書的特點: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板,要脫掉楷法並巧用縈帶,要連綿不斷,揮灑自如。

    題主既有了楷書的基礎,再寫行書就不是很難了,但也不是說會寫楷書就能寫好行書,學行書也和楷書一樣,臨帖是必不可少的。建議你先選一本較好的行楷字帖練起,像陸東之的《文賦》、楊凝式的《韭花帖》、趙孟頫《三門記》等等,但不要一上來就練什麼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先不說其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跡,既使是摹本,裡面的筆法、結體、行氣、章法也很難臨習,不適合初學者。而我給你列舉的書家,都是王羲之的忠實粉絲,他們的字都與王羲之一脈相承,所以練好他們的字就離書聖更近了。

    (陸柬之《文賦》)

    (王羲之《蘭亭序》)

    (楊凝式《韭花帖》)

  • 5 # 晉風

    楷書向行書過度順理成章,但在學寫行書之前先要弄清行書與楷書不同的兩個區別。

    一是點劃用筆的區別。大家知道,我們寫楷書時,都是一個點畫寫完整後,再寫下一個筆劃,基本上是筆筆獨立的,但行書的筆劃就有了連帶關係,比如三個筆劃的三點水旁、行書就可把下面兩個點連起來,寫成兩筆,簡化了楷書原來的形態。加之運筆節奏的加快,行書的筆劃搭接就有了牽絲映帶,這是楷書中沒有的,卻是行書的特徵之一。也由於筆勢的跌宕,行書把楷書較工整的形態變的更加參差不齊、生動活潑。從使筆上來說,如果說楷書是“打擊樂”,那麼行書就是“輕歌曼舞”。二是結構章法的區別。由於書寫速度的加快,行書打破了楷書四平八穩的結構,與楷書形成對比的,一個是點劃跳躍、一個是體勢欹側,甚至是字的重心不穩,只有透過行氣的呼應聯絡,才能取得整體運動中的平衡。特別在行間和整個佈局上變化明顯。所以,在學習行書時,我們首先要破除寫楷書時一個字填一個格的習慣,要把字與字之間行氣的貫通做為一個熟練掌握的重點。

    在學寫行書過程中,阻礙進步的最大問題是用楷書的書寫習慣去寫行書。所以,做為初學者,一定要把楷與行在用筆、點劃、結字上的不同區別開來。從“翰不虛動,下筆有由”開始,我堅信題主及書友友們的學行書之路會越來越順暢,越來越精進,也期望大家直探行書堂奧,取得不俗成績!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等知識方面同學習,多交流,共進步!

  • 6 # 抱庸詩書

    有楷書的底子,入行書要省事得多。雖說楷書寫好了未必行書就寫得好,但至少比楷書都沒寫好就寫行書要輕鬆的多。由楷入行,我想首先要在思想上澄清三點模糊認識。

    第一點,楷書寫快就是行書嗎?不全對,如果楷書的根基很正很硬實,把書寫速度加快,把握好節奏感,那麼點畫之間的牽絲與行氣就會體現出來,在視覺上也就有了“行雲流水”之感。為什麼不全對,因為點畫的俯仰向背等關係可能出不來,字勢也未必就能自然而然地拿捏得體,這些,仍是需要有針對性的專門練習的。

    第二點,楷書基礎好,行書就一定寫得好嗎?不一定。楷書與行書在技能技巧上有通融之處,但畢竟術業有專攻。不同書體之間都遵循這樣一種關係,既有所關聯,又各具其特。換言之,二者之間並非正比關係,或者說因果關係。對於一些認為楷書是萬法之王、畢其功於楷書、楷善則諸體皆易工易散觀點的朋友,趁早打消這個念頭。

    第三點,由楷入行,以前的習練是否全沒用了,仍需從頭開始?當然不是。楷書作為法度最完備最規範的書體,它的最大優勢就是有法的思維、技的基礎。楷書功底硬,則對筆法字法的技能訓練是深入系統的,這對習練其他書體非常有用。

    由楷入行,仍須由臨帖而始。至於學誰的,最好是取法乎上。什麼是上?二王米芾王趙孟頫王鐸董其昌就是上,而二王則是上之上。學行書,最好是溯本求源,首選二王。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集字聖教序,都是最好的範本。有楷書的底子,領會起來會更容易一些。

    抱庸淺談。

  • 7 # 聞道深般若

    練過楷書,現在想寫行書,說明你學習書法循序漸進,方向正確,進步顯著。

    那麼怎樣才能寫好行書呢?

    從臨摹行書名帖法書開始,打好基礎後,然後進行創作實踐。

    1,關於臨摹的選帖,歷史公認的行書經典法帖是王羲之《蘭亭集序》和顏真卿《祭侄文稿》,但柳公權的《蘭亭詩抄》更有筆老之妙,也是非常好的選擇。

    2,行書是有一定的體勢規範的,字形的大小、倚斜變化,可有一些參差錯落,但並不可以像草書一樣率真地揮運。

    3,你練過楷書,想必楷書特點了然於心;行書的特點多有不同,張懷瓘總結為“務從簡易,相間流行”,前一個意義好理解,即就簡不就繁;相間流行則是指前後筆劃之間以及前後字之間一定要有自然、連貫的筆意繼承關係,俗話說叫“貫氣”,許多時候貫氣還不夠,還需要纖絲相連,以表達筆意的流暢和快捷,當然,選擇“筆斷意連”還是“血脈相連”需要更多揣摩名家法帖,自悟自然有致的法度,並無刻板的規則。

    4,筋骨“老”而“健”是楷書學習、訓練中對筆法的最低要求,在行書中,仍然要堅持這個最基本的要求,做不到這點,無論字的結構還是通篇佈局,都會顯得飄忽不穩,鬆散無骨。

    5,風神灑落則是在以上4點皆較完備地表達後,作品才有可能表現出的神采、氣韻、品格,這都是我們書法創作所追求的最終目的。

    想要寫好行書,多看多悟法書名帖;選擇經典書帖;明確修煉重點;巧思苦練;提高全面修養,就一定可以達到較高境界。

    (所選插圖,均來自於柳公權《蘭亭詩抄》)

  • 8 # 老跨鬥

    學習行書之我見

    一、先大楷

    建議先學唐楷,比如歐陽詢九成宮。把筆法、筆畫、結構的規律充分的瞭解和掌握。

    二、再小楷

    學好大楷以後,不要直接學行書,直接學行書會非常生硬、彆扭。

    建議學小楷。然後大量抄經,抄經時,速度可以加快,用筆可以適當放鬆、放開、隨意些。然後,你會發現,許多字不經意的就連了起來,活躍了起來。

    為什麼?

    因為,古代沒有印刷、列印,全靠手寫,而小楷又是通行字型,公務繁忙了以後,人們就會在以前非常嚴謹的小楷基礎上,寫的快起來了。

    然後,就自然的過渡到行書了。

    三、學行書

    當大小楷已經掌握了以後,可以從聖教序入手,以後再學其他的。

    個人心得,僅供參考!

  • 9 # 行書一點通

    硬筆行書,和軟筆行書很多理念是相通的,比如: 明代豐坊《書訣》說:“行筆而不停,著紙而不刻,輕轉重按,如水流雲行、無少間斷,永存乎生意也

    通俗的講,行書貴在流而暢,要有呼應感,此其一;行書要有輕重感,此其二;這兩點,我認為這話,不僅適合軟筆,也適合硬筆。

    所以,如果有楷書基礎,再練行書,只需要幾點即可:

    一、 楷書基本上方筆為主,而行書由於流暢的需要,方筆、圓筆需要均衡。

    這是行書自然書寫的要求,也是審美的需要!需要強調的是,但凡古代經典的行書,基本上都是圓筆為主。

    當然,硬筆行書,方筆的比例相對軟筆更多一點更合適,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二,會楷書,再練行書一定要擺脫離楷法的束縛。

    會楷書練行書既是優勢,也有不利影響。優勢在於,能很快掌握行書的結構,這個是短期影響,立竿見影!

    不利影響在於:很多人練楷太久,再寫行書,離不開楷法的束縛,行書裡太多楷法,比如――

    不該頓筆的頓筆、牽絲太刻意、寫行書呆滯,放不開,輕重感不強等等。

    集中體現是――行書也難以做自然書寫,都是受楷法束縛太多的緣故。

    三,行書的美,在於自然書寫,不要描字畫字,充分抓住行書的規律與特點,最後迴歸到自由書寫,自然書寫。

  • 10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有一定楷書基礎後,練習行書事半功倍。

    多多臨寫《聖教序》,同時不要忘記楷書的練習。

    練習行書和學好行書,都必須像書聖王羲之取經。

    學習行書最好的範本,適用任何水平階段的教材。沙門懷仁從王羲之書法中集字,刻製成碑文,稱《唐集右軍聖教序並記》,或《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但是《蘭亭序》據傳是王羲之微醺所作,醒來後自己也不能再寫一遍能夠超過如今的版本。

    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序》,並不適合作為初學行書的範本或者說教材。臨寫再多《蘭亭序》,並不能吸收多少。

    上圖是一位叫陳國昭的書家,臨《蘭亭序》時候的影片截圖,已經臨很像了,可是當他不看《蘭亭序》的時候自己創作,遠遠不如臨寫時候。

    《蘭亭序》並不能給學習行書的人打基礎,如果要選擇一個作為行書基礎教材的,那麼一定是《聖教序》。而且《聖教序》單字質量極高,超過《蘭亭序》。

    上圖書法家寫《聖教序》,從左至右王羲之、趙孟頫、沈尹默。《聖教序》中每個單字的質量非常驚人,非常適合基礎練習。從趙孟頫的有和王羲之的差距,可以肯定《聖教序》大多數人練一輩子都不可能超越。

    一人有感

    是不是隻練《聖教序》就行了,其他不要練,這個就是過於較真。

    上圖米芾《蜀素貼》,後世評價宋人尚意,通俗點說宋人的書法不規矩,他寫得好但其他人學不了。不只米芾的字不要輕易學,蘇軾和黃庭堅的字基礎不牢學一定跑偏。

    如果你想要把行書基礎打勞,多多臨寫王羲之的行草書,堅持練習楷書,在基礎打牢之前千萬不要練宋人行書。

  • 11 # 舜子文學藝術

    正路。

    有了楷書的間架結構基礎,行筆提速便走向了行書。

    所要注意的是,行書也要有章法,走正路。同時,在繼承臨帖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個性與創新,一定能寫出具有獨特個性的行書。

    個見。僅供參考。

  • 12 # 羅明華

    楷書與行書還是有很多區別的,就楷書而言,每個字的筆畫與筆順都是有法則的,要比較有規律一些,而行書又分行楷與行草,就行楷而言,在寫好楷書的基礎上去學行楷,比較容易,而行草又含有草書的成分,有些行書和草書相似,筆法與筆順有很多與楷書的筆順截然不同,只有多學,多想,多練。

  • 13 # 墨言書院

    咱們先來看一下學習行書中重要的三個字分別是什麼意思?1,忘字主要說的是你要忘掉楷書的書寫速度,筆畫呈現形式及效果,因為楷書重在筆畫的呈現,線條粗細明顯,視覺衝擊效果大,所以書寫的方式就與楷書形成了很大的違背,所以想要向行書去靠攏,需要先忘記楷書的行筆過程。

    這裡說的忘記不是全部忘記,以欠字為例字,如下圖所示

    從這個字可以看出來每個筆畫輕重感都體現的很明顯,結構也很規整,可以有的放矢的空間特別小,如撇和捺的方向不能刻意的去改變,只能在一個很小的範圍內調整一下,行書則不然,如下圖所示

    從這三張圖可以看出來行書重在結構的變化,可以變化的空間比較大,只要字形安排合理,尺度大小都無傷大雅,但是基礎的楷書筆畫功底不能丟。

    第二個字,重,強調的就是行書重在結構建設,筆畫或可以點睛,但需要結構做基礎的鋪墊,只有這樣,筆畫才能順利的做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三個字勤,就是說學習行書要多學多練,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是不會有什麼效果的。

    學習行書最好的方式就臨帖,更好的一點就是學習中右可以互相交流學習的物件,彼此之間可以相互學習,彼此監督,最關可以摒棄一個人練字的寂寞,讓人能夠堅持下去,推薦臨的古帖如下:

    祝你可以堅持住,快速學好書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便秘應該如何進行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