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實史求是
-
2 # 青史回聲
你信嗎?反正我是不信。雄踞青、幽、並、冀四州的袁紹,可以說是東漢末年實力最強的諸侯,他與曹操之間的官渡之戰,堪稱中國古代一場經典戰役,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最終結果卻是處於劣勢的曹操勝利。經此一戰後,袁紹實力大不如以前,最終被曹操所消滅。
那麼袁紹進攻曹操真的是為了迎回漢獻帝嗎?
怎麼可能?這只不過是袁紹打曹操一個旗號罷了,古人打仗講究師出有名,袁紹既然要出兵攻曹,肯定要有一個名義,否則於內於外都站不住腳。那麼用什麼名義呢?當然是曹操獨攬專權,脅迫天子,實為漢賊。我袁紹起兵攻曹,就是為了除去這個漢賊,換大漢江山一個太平。只不過這話騙騙手下士兵可以,只要稍微有頭腦的人就知道,這只不過攻曹的藉口。
為什麼這麼說呢?袁紹想要迎回天子,早在漢獻帝被李榷郭汜追殺、漢獻帝下旨讓各諸侯前來救駕的時候就應該來迎回天子了,何必等到官渡之戰前。只能說袁紹沒有把握機會,他的冀州當時離天子最近,完全有能力將天子迎回他的冀州,可他並沒有,他怕天子到他這兒會引來麻煩。反而是曹操眼光獨到,他親自率兵救回了漢獻帝,並定都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下子袁紹後悔了,可後悔也晚了。他沒料到天子有這麼大的作用,可是為時已晚。於是他厲兵秣馬,決定與曹操一決雌雄。只不過一場官渡大戰令他一蹶不起,最終敗亡。
在東漢末年,沒有哪個是真正的忠臣,也沒有哪個是真正的漢賊。只能說天下大亂、朝綱崩壞,這天下,你不取,別人也會取。
-
3 # 古乙丙三月
三國中,袁紹不是忠臣。 袁紹(?-202年),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漢末著名軍閥。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初為司隸校尉,於初平元年(190年)被推舉為反董卓聯合軍的盟主,與董卓交戰;但不久聯合軍即瓦解。 此後,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199年)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於建安七年(202年)病死。
東漢末年,漢獻帝各個諸侯都想爭奪的吉祥物。挾天子已令諸侯,最早提出的,可不止是曹操一方。漢獻帝的一生,基本上過的都是傀儡的生活。 剛剛即位當皇帝的時候,是被董卓扶上馬。殺了董卓以後,又被西涼軍閥給控制住。剛迎來曹操,以為自己碰到了大救星,結果還是栽倒坑裡去。
-
4 # 淡墨淺白
袁紹肯定不是忠臣!
第一 董卓進京之前,袁紹家族四世三公,袁紹名義上是漢朝的官員司隸校尉,實際上是大將軍何進的首席謀士!也是他蠱惑何進讓董卓進京的!
第二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袁紹身為盟主,不思進取,導致盟軍內部矛盾不斷!而袁紹此時所想的不是殺董卓救漢獻帝,而是想擁立劉虞為帝,劉虞膽小卻也不傻沒有答應,要不然攜天子以令諸侯的就是袁紹了!
第三 袁術稱帝失敗以後,願意把帝位讓給袁紹。袁紹就指使耿苞為他尋找稱帝的依據。耿苞果然真找到了:“赤德以衰敗,袁紹是黃帝后裔,應該順應天意和民心”。漢朝五行是火,黃帝五行是土,土克火。雖然因為手下人的反對,袁紹沒有稱帝,但袁紹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大漢朝成就了袁紹家族,但袁紹,袁術兄弟卻是真正的亂世奸雄!
-
5 # 三日軒主人
沒有人生來的願望就是做一個奸臣的,袁紹的野心也是隨著他的勢力地位變化而慢慢成長起來的,這中間有一個轉變的過程。
袁紹,字本初,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從他的高祖父袁安開始,四代人均做到三公這樣的大官,因此提起袁氏家族,都說“四世三公”是東漢末最為顯赫的世家之一。
十常侍專權的時候,大將軍何進進京謀誅十常侍,袁紹和他的弟弟袁術就是其中的主力,到了董卓亂政,想要廢少帝劉辯,另立陳留王劉協,找袁紹商量的時候,袁紹十分憤怒,當面與董卓爭辯,史記:
“紹曰;"漢家君天下四百許年,恩澤深渥,兆民戴之來久。今帝雖幼衝,未有不善宣聞天下,公欲廢適立庶,恐眾不從公議也。"卓謂紹曰:"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為不利乎!"紹曰:"天下健者,豈唯董公?"”
可見至少在討伐董卓的時候,袁紹依舊是忠於漢室的,否則他也無法擔當十八路諸侯之長。袁紹的轉變應該是在經營冀州之後。
袁紹與董卓決裂之後,跑到冀州,當時的冀州牧韓馥是袁家的舊臣,袁紹和韓馥因為不服董卓擁立獻帝,於是兩人就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召集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勢力也一天一天大起來,直到董卓被殺,袁紹已經坐擁河北之地,手下能臣武將無數,帶甲百萬,眼看漢室衰微,野心也逐漸滋生。
袁紹手下有幾個謀士,以沮授為代表的一派主張迎立獻帝,挾天子而令諸侯。而以郭圖為代表的一派則建議袁紹憑藉武力掃平天下,自立為帝。當時袁紹自信心膨脹,採取了郭圖等人的建議。這時候的袁紹已經完全轉變為一個梟雄。
至於說他攻打曹操倒是真心想迎回獻帝的,因為曹操自從控制了獻帝之後,收河南,漢中之地,勢力大漲,袁紹看到了擁立皇帝的收益如此之高就後悔了,目的就是從曹操手裡把獻帝搶回來,但是這和他是否忠於漢室已經是兩碼事了,純粹是利益使然。
-
6 # 歷史的脈動
在封建社會,每一個王朝都大力宣揚“忠君”思想,每個皇位都希望臣子能無條件服從自己。
我們說“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無論皇帝怎麼宣揚忠君,真正忠誠的卻少之又少,臣子們更相信諸如“君不正,臣不忠,臣投外國”,“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這類觀念。
袁紹,字本初,汝南人,祖上四世三公,是典型的東漢世家門閥。
他在年輕時,的確是忠誠於皇室,想建功立業的熱血青年,對宦官專權,民不聊生的社會積病深惡痛絕,因此袁紹積極參與了誅滅宦官“十常侍”的鬥爭,希望為匡扶漢室做出貢獻。
然而,現實很殘酷!原本以為滅盡宦官,東漢朝政能為之一新,卻不曾想又殺出一個董卓武夫廢立皇帝,迎立劉協即位,成為漢獻帝。
袁紹對漢獻帝並不來電,他覺得那是董卓擁立的,他想擁戴幽州牧劉虞稱帝,在後者拒絕後,袁紹的思想已經發生了鉅變:與其擁立別人,不如自己爭雄天下。於是他陸續擊敗公孫瓚,韓馥等軍閥,據有幽,青,並等州,軍隊數十萬,成為真正有實力的割據軍閥。
而此時,漢獻帝已被曹操控制,“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常打著天子的名義向各方諸侯發號施令,這讓袁紹很不爽,他也想說了算,也想控制漢獻帝,那就必須擊敗曹操,雙方便爆發了著名的官渡之戰!
戰爭結局自不必說,大家都知道。
由此可見,袁紹並不是什麼忠臣,在皇權衰落時,在自身擁有實力時,“忠誠”都是笑話!
-
7 # 神遊五千年
袁紹到底是不是忠臣,不做評價。說說袁紹欲迎漢獻帝的事。
起初,袁紹並不想迎漢獻帝。原因是袁紹認為擁立漢獻帝當皇帝不是他的本意。
漢獻帝是董卓立的,所以袁紹打從心裡不認可漢獻帝。
漢獻帝當皇帝以來,袁紹似乎還沒有接受這個事實。所以,在迎漢獻帝這件事上,袁紹明顯有賭氣心理。
也有另一種說法。說袁紹不迎漢獻帝是因為嫌漢獻帝礙事。迎接過來,不聽漢獻帝的吧,說他有不臣之心,聽吧,又大權旁落。所以乾脆不接了。
袁紹不接,結果大家都知道,曹操接去了。迎接漢獻帝之後,好處立竿見影,許多人帶著人馬,獻上地盤歸附曹操了。
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得了若干好處,袁紹這才恍然大悟,後悔莫及。
於是,袁紹想把漢獻帝這尊神接到自己身邊跪拜。然而不過是痴心妄想。曹操嚐到了甜頭,哪裡會願意。
因此,談不攏。沒法,文的不行,袁紹只有硬搶了。最終硬搶也沒搶贏。
-
8 # 古今縱橫談
我們生存在這個社會上的人,做事都會有有一些目的性,當然,也有一些人只是隨性而為,發自內心的那麼做,我想,這可能就是王陽明所說的“致良知”了,發乎本心。
自春秋以降,人心不古,我們現代人有時會無法理解古代人尤其是先秦以前的人的很多行為,比如道義。
好了,先不說先秦以前的事了,說說先秦以後人心不古的事。
很多人的行為可分為三種不確定的結果:增值、保本、虧損。袁紹忠不忠於漢朝,打不打董卓,只是關東的部分地方官組成了聯軍討伐董卓。這是因為:對董卓侵害了自己利益的官員來說,不打董卓,會被董卓吃掉,100%的絕對虧損;打董卓,還可能增值、保本、虧損三種情況,各三分之一的機率。
對那些想趁機佔便宜的地方官來說,增值和保本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聯軍,他們要選一個最優策略來施行,那就是打董卓。
討伐董卓,而董卓是在朝廷的,從明面上講,關東聯軍就是造反啊,所以關東聯軍得找一個理由,一個正大光明合法的出師的理由,自己站在正確的一方,也是讓那些不參戰的沒表態的人不會認為自己是錯的,從而讓人家以後找機會出兵“糾正”你這個錯誤(就是鎮壓立功啦)。
那麼找什麼理由呢?
最大的理由就是質疑董卓上位的合法性。如果能證明董卓當相國、當太尉是非法的,那毫無疑問是具有相當大的攻擊性的,很容易導致群起而攻之。但群臣沒有質疑的,也就是說群臣是認可董卓上臺的,而且是經過皇帝蓋章正式任命的。
請注意,董卓幹壞事是上臺之後乾的,而不是透過幹壞事上臺的。所以,質疑董卓上臺的合法性這個理由不行。
那麼董卓“廢長立幼”換皇帝呢?
董卓換皇帝不是董卓一個人的事,是經過五府(三公、將軍、太傅)共同透過的,雖然裡面帶有董卓一定的威脅性,但還是經過司徒、司空、太傅和將軍們同意了的。質疑換皇帝,也就是質疑他們,他們不得和你對著幹呀。
說董卓換換皇帝是造反呢?
袁紹們萬一打董卓失敗,袁紹可以在東邊另立皇帝、另建一個朝廷,但是你說董卓換換皇帝是造反的話,那袁紹自己以後也就不能這麼幹了,所以,這個理由也不行。
那就只能再往下找了:董卓幹壞事,董卓犯了很多令人髮指的滔天罪行,比如屠殺村莊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冒充冒充軍功。沒有比這個更好的理由了。
理由是有了,但袁紹的關東聯軍又有什麼權利去制裁呢?
這個權利只在皇帝手裡,只有皇帝才能制裁他董卓 。所以,袁紹們就以天子名義偽造了一份詔書,說是天子密令:董卓你壞,你壞透了,現在皇帝下令讓我們來制裁你。
至於是不是真的皇帝下令,其他不參戰的諸侯都心知肚明,但大家又不能說出什麼來,畢竟和他們也沒關係。萬一勝了他們也能跟著沾點光,實現增值了。
請記住,最優策略的目的一定是要實現增值,不然為什麼只有關東聯軍去打董卓而南方的荊州、益州、揚州、交州不跟著去打。有些書上說是因為董卓壞,該打,那為什麼只有北邊的袁紹等關東聯軍去打呢,所以,這還是袁紹們的最優策略問題。
-
9 # 歷史戰爭
首先袁紹絕對不是忠臣,他之所以打曹操就是像佔據中原滿足自己的野心罷了。袁紹對漢室不忠誠早在他攻打曹操之前就表現出了。從歷史上記載的兩件事可以看出袁紹早有自己當皇帝的打算。
1:不承認漢獻帝想另立傀儡皇帝
當初董卓立漢獻帝為君遭到了袁紹的反對,後來曹操將漢獻帝迎接到許都的時候引起了袁紹的不滿。袁紹也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意他見曹操將漢獻帝接到身邊便打算自己再立一個皇帝。袁紹將目光投向了擁有漢室宗親身份的幽州牧劉虞身上,袁紹之所以這麼做不是說想要復興漢室而是因為劉虞為人軟弱易於控制。不過袁紹的“好意”卻遭到了劉虞的拒絕,袁紹想自己控制個傀儡皇帝的美夢就這樣破滅了。
2:私藏印綬意圖不軌
袁紹曾獲得一塊玉印,有一次袁紹和曹操會面袁紹將玉印拿出給曹操炫耀。曹操由此得知袁紹意圖不軌,於是曹操表面上對袁紹開玩笑說道:“我偏不聽你的命令”,而再曹操內心此時已將袁紹列為了以後要除去的目標之一。
-
10 # 紅色星河
袁紹當然是漢朝忠臣。不到二十歲就擔任縣令,做官清正能幹;隨後得到了大將軍何進的賞識和重用,並被任命為西園新軍的司隸校尉。袁紹一直幫助何進對付貪婪兇悍強大的宦官集團,並幫助何進、何太后擁立劉辯為帝。但在對付宦官集團時,何進因顧忌自己的妹妹何太后,因而優柔寡斷,於是想透過私召邊軍進京迫使自己的妹妹同意誅殺宦官。不料,何進被宦官反殺,袁紹立即率軍進宮誅殺宦官。
此後董卓趁亂率軍進京,掌握朝廷大權,並擅自廢除少帝劉辯,改立劉協為帝,而袁紹毫不屈服,與之相鬥,在當場斥責董卓後離京。此後,袁紹成為關東聯軍的統帥,與禍國殃民的董卓對抗,曹操則是袁紹的小弟,接受袁紹的領導。為與董卓抗爭,袁紹付出了巨大犧牲,其家族在關中的部分,包括太傅袁隗等,被董卓屠滅。
因董卓擅自廢除並殺害少帝劉辯及何太后,立劉協為帝,並且利用漢獻帝號令天下。因此袁紹不承認漢獻帝的合法性。
為了與董卓對抗,公元191年袁紹就開始策劃擁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劉虞是漢室宗親,掌管幽州,人口眾多,經濟發達,社會繁榮,軍力強大,寬厚仁義,很有名望。如果能夠稱帝,對董卓將是釜底抽薪,關東聯軍及全國大部分力量也必然會以劉虞為核心,將能很快穩定天下局勢,實現漢朝中興。可惜劉虞拒絕了。
董卓被王允、呂布除掉後,關東聯軍發生分裂,天下形勢日趨混亂。而在袁紹的大力支援下,曹操先是擔任東郡太守 ,後來又獲得了兗州。期間曹操幾次差點被其他軍閥打垮,但由於有袁紹做靠山,最終都東山再起。
由於袁紹對迎接漢獻帝比較糾結,耽誤了良機,結果漢獻帝被曹操所趁機控制。曹操掌握了朝廷話語權後,吸引了大批人才歸附,實力得以迅速壯大,野心開始膨脹。袁紹在政治上則陷於被動之中。曹操則“挾天子以令諸侯”,大殺四方,不僅逐漸脫離袁紹集團,還反將矛頭對準袁紹。最終曹操擊敗昔日的“大哥”袁紹,逐漸控制了整個北方。而曹操在利用漢獻帝的同時,對其飛揚跋扈,不斷殺害其周邊的人,殺害漢獻帝的貴妃皇后及子女一波又一波。
袁紹對民眾非常寬厚,從不屠城,其品德比曹操高的多,治理水平相當不錯,在北方名望很高。可惜就是沒能扭轉心態,沒能及早迎接漢獻帝,在政治上落了下風,並給曹操發展壯大提供了機會。
-
11 # 君山話史
袁紹自己都想當皇帝了,你說他算不算忠臣呢?
肯定不算的。
袁紹幹過幾件事,我來說一說。
第一,他想廢立皇帝。
袁紹在關東起兵後,被推為盟主。不過,這個盟主名不正言不順,實際上他指揮不動別的軍閥,怎麼辦呢?袁紹靈機一動,乾脆啊,不承認董卓立的漢獻帝劉協,另立一個皇帝算了。要立誰呢?他選中一個人:幽州牧劉虞。
立一個新皇帝,造一個新朝廷,那麼袁紹豈非是新政府的大功臣麼?到時他就跟廢立皇帝的董卓一樣,成為真正的實權人物。
為了立新皇帝,袁紹下了點功夫,認真研究歷代皇帝的史事。在漢朝歷史上,廢立皇帝只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皇帝太壞了。比如西漢的劉賀,沒當幾天皇帝,就被霍光廢掉了;第二種情況,皇帝是冒牌貨。比如西漢初,呂后為了獨攬大權,從民間抓來幾個小孩子,冒充皇子,推上皇位。呂后死後,周勃等人發動政變,廢黜冒牌小皇帝,迎立漢文帝。
要宣佈廢黜漢獻帝劉協,第一種理由顯然不合適,漢獻帝並沒做壞事,只是被董卓挾持。袁紹索性套用第二種理由,認定漢獻帝就是個冒牌貨,不是漢靈帝的親生子。管他是不是事實,只要能忽悠人就行了。
但是,袁紹廢立皇帝的企圖最後破產了,兩個原因:其一是曹操與袁術反對;其二是劉虞本人拒絕。
所以,袁紹想幹的事,與董卓並沒有多大不同。
第二,袁紹自己有當皇帝的野心
袁紹廢立皇帝的企圖破產後,對漢獻帝仍然不理不睬。在漢獻帝東歸的整整一年時間裡,如果袁紹有一點忠臣的模樣,早就出兵迎接獻帝了。可是袁紹的腦袋瓜比曹操差多了,曹操抓住這個機會,迎接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搶得政治上的先手。
在曹操把控朝廷後,袁紹這才發現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動之中。在此之前,袁紹的弟弟袁術倒搶先一步稱帝,只是他實力不濟,屬於過把癮就死。袁術在窮途末路時,打算去投奔袁紹,他派人到冀州見袁紹,轉告道:“漢室氣數已盡,袁氏當受命為天子,這在符瑞中顯示得明明白白。如今您據有四州之地,人口有一百萬戶,天命所歸,您應該接受天命併發揚光大。”袁術打算放棄皇帝尊號,把CROWN獻給哥哥。
袁術的勸進,令袁紹他心裡一動:只要稱了帝,曹操操縱的狗屁朝廷對我就一點作用也沒有了。
有人看出袁紹心念動了。揣測主公內心是一些人混飯吃的手段。袁紹手下的主簿耿包覷準了上司的意圖,便秘密進言,應順天應人,即位稱帝。
袁紹聽了大喜,可是要如何稱帝呢,手下一幫文臣武將會認同嗎?袁紹這個人在士人中有很高的名望,早年與清流黨來往密切,自己也沽名釣譽。但這樣也冒出一個問題,你當年當上盟主,口口聲聲要勤王,現在董卓死了,皇帝回來了,你卻自己要當皇帝,這豈非是自扇耳光嗎?他怎麼能像袁術那樣公然說自己想當皇帝呢?
想來想去,袁紹決定把耿包推到前臺,拿他當擋箭牌試探一下部下的反應。於是袁紹召集部將們前來說:耿包說我應該順應天命,即位稱帝,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此話一出,部將們都憤怒了,紛紛說耿包實為大逆不道,應該要斬首以斷此妖妄之言。看來漢室統治四百年,忠於皇室理念早已深入人心,要在短時間內改變難度還是十分大的。
此時袁紹騎虎難下,一方面他想步袁術後塵登基稱帝,以此來掙脫曹操用朝廷的幌子壓制其權力;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在諸將面前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企圖,為此不惜把進勸者耿包斬首示眾。可憐耿包還自以為能揣測主公內心,一不小心送了自己的小命。
由於部將們反對的態度堅決,袁紹自己稱帝的企圖也破滅了。
所以,袁紹曾經想廢立皇帝,曾經想自立為帝,他在漢獻帝落魄時,不聞不問,對朝廷漠不關心,這能算忠臣嗎?
回覆列表
袁本初很早的時候就不願意做漢臣了,他的理想至少是當一個權臣,當然最理想的是取代漢室,自己當皇帝了。
反意初顯——陰養死士,拒絕出仕作為“四世三公”袁家的繼承人之一,袁紹要想當官是非常容易的,二十歲時便當了縣令。但很快他就去職,因為要給父母守孝,這整整是六年時間。不過,這六年時間裡,守孝只不過是一個幌子,他頻繁地與社會名流交往,還刻意結交遊俠和社會上的亡命之徒。而朝廷多次徵召他做官,袁紹都拒絕了。
當時掌握朝廷實權的中常侍趙忠對手下說:“袁本初坐作身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為!”這實際上是向袁家提出了警告。
果然,袁紹的叔父袁隗立即狠狠地訓斥了袁紹。為了避免給袁氏招來禍患,袁紹只得不情願地到大將軍府任侍御史,後又擔任了中軍校尉、司隸校尉等。
全力塑造“漢室救星”的形象袁紹雖有早有野心,但當時他還需要蜇伏,需要樹立自己的忠於漢室的形象。
袁紹在何進被殺後,先矯詔斬殺了宦官所任命的司隸校尉等爪牙,又率領家兵捕殺中常侍趙忠等兩千餘名宦官,救回被宦官挾持的少帝和陳留王。這為他獲得了廣泛的讚許,也讓他一度成了“漢室救星”。
仔細回想,我們就會發現,當初為了對付宦官,袁紹給何進出的主意卻是讓外軍進京,可不是此時這樣用幾個私兵就給乾淨利落地殺掉了!難道是突然開竅了?
董卓進京後,想要廢劉辨而立劉協,袁紹又適時地“挺身而出”堅決反對,不惜與董卓拔刀相向。這讓袁紹的形象更加高大。
實際上,袁紹非常清楚袁家的影響力,董卓不會輕易拿他開刀的。
於是,他瀟灑地離開了長安,開始他謀取天下的宏偉計劃。
不久,各路諸侯同時起兵討伐董卓,組成聯軍。官職並不大的袁紹卻成了聯軍盟主,這一方面當然是因為袁家的巨大影響力,另外也有他“誅宦官、懟董卓”博取到的名聲起了大作用。否則,袁家嫡袁術當這個盟主不是更加理所應當。以袁公路對袁紹的態度,萬不可能有讓賢的可能!
欲另立“中央”,因支持者少而破產袁紹當上聯軍盟主後的第一件事並不是去討伐董卓,而是急不可耐地與韓馥、曹操等人商量另立一個皇帝,卻被曹操當面拒絕。但袁紹與他的一干支持者並不死心,他們準備讓幽州牧劉虞為帝,來與董卓立的劉協分庭抗禮。
他們派出使團,按照皇帝的禮儀去請劉虞,劉虞卻堅決不幹。袁紹一時間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最後只好作罷。
這件事雖未成功,但很好地說明了袁紹實際上想當第二個董卓,其野心已經暴露無疑。假設此事成功,兩個皇帝並存的漢室肯定會亂上加亂,野心家袁紹會更加如魚得水的。
因為另立中央的事情沒有辦成,袁紹在討董一事上便興趣缺缺,只是做做樣子了。髒活累活都是其他人去幹,他卻一味地儲存實力。
《三國演義》中袁紹曾這樣說:“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盟主袁紹成天只是嘴上的勁,還有就是飲酒作樂,正事基本不幹。
若不是董卓誅了袁家滿門,又逃向長安,袁紹說不定還會繼續止步不前,直到聯盟自動解散。
拒迎劉協,專心擴大的地盤,還欲稱帝討董聯盟解散後,袁紹關心的只有一件事,那便是增強自己的實力,根本就不管漢獻帝和那些中央官員的死活。
雖然後來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用得很順手,這曾一度讓袁紹有些後悔,但袁紹還是相信增強實力才是硬道理。
袁術稱帝,也讓袁紹心思活泛起來,曾給部下暗示自己也有自立的意思,卻因支持者少而不甘心地作罷。
實際上,袁紹早就私藏有皇帝的印信,還在曹操面前炫耀過。也曾謀奪過袁術手中的傳國玉璽!
所以當他據有了青、幽、並、冀四州之地,實力為諸侯最強時,便不再掩飾自己,直接拿代表中央政府的曹操勢力開刀。
但袁紹還是低估了漢室的號召力和曹操的韌性,意外地被曹操翻了盤,功敗垂成,步了其弟袁公路的後塵。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曹操一生始終未稱帝大概也是吸取了袁氏兄弟的教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