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瀚予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的得道明君,他的皇位雖說來得有點慘烈,但他登基即位後奮發圖強、革新除弊,施行仁政,他自己更是兢兢業業勤奮工作,使得唐朝在他的治理下越發的強大,當時更是出現萬邦來賀的盛況,他上馬打下了天下,下馬創造了盛世,為唐朝中期的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世民賢良能幹,凡事親力親為,虛心納諫,善待百姓,非常關心百姓的疾苦,就連後宮的宮女生活也都關心,在他登基的第二年,他和長孫皇后在後宮共享花前月下的浪漫生活,看到有的宮女年齡偏大,就問她們想不想出宮回家,得到的答覆是肯定的,於是李世民就大手一揮,同意她們回家嫁人生子,還送給她們銀兩,當時一共有三千宮女榮幸的出宮了,這樣做不僅減少了宮裡的開銷,而且還讓當時許多的光棍有了娶宮女的豔福,那些宮女也對李世民感恩戴德,四處傳播李世民的美名,李世民大量裁員,人們失業了,不但不恨他,還要感激他,李世民真是賺翻了。

    白居易有兩句名詩“怨女三千出後宮,四百囚徒來歸獄”,將李世民善待老百姓的行為描寫的淋漓盡致。李世民不僅讓三千宮女重回民間,還讓400死囚回家與家人團聚,夠匪夷所思的吧,對,李世民就是這樣敢作敢為。

    唐貞觀六年的某一天,唐太宗翻閱死刑犯的複查案件名單,看到這些死囚的故事覺得他們很可憐,心有不忍,於是挑了幾個人進行提審,發現他們也不是罪大惡極的人,所以下了道聖旨:放死刑犯們回家過年,與家人團聚,但是明年一律準時回牢裡,繼續接受刑罰,該殺頭的殺頭。於是全國近四百名死囚犯全被放回了家。

    起初唐太宗決定這麼做的時候,還是引起一陣軒然大波的,畢竟背叛了死刑的人都是犯了重罪的,如果放他們出來,很有可能繼續燒殺掠奪等,而且又沒有官差跟著,回不回來還是一說,僅靠死囚自己的承諾,還是不靠譜的,要是一大批人放出去後不回來了天下豈不是會大亂。

    但唐太宗抵抗住了外界壓力,還是決定將死囚們放回家過年了。事實證明,唐太宗這步險棋走的還是對的。在死囚被放走後,李世民也沒有讓人對他們進行監視,一年之期到來之際,這400死囚如期而至,集體歸來赴死,沒有一個藉機逃走的,李世民好生欣慰,大為感動,又來一個大手筆的舉動,赦免了他們的死罪,願意回家的回家,願意參軍的參軍,悉聽尊便。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李世民真的不怕這些人跑了嗎?答案是肯定的,有的人說這是李世民在跟死囚犯們玩套路,在那時候,他們能往哪裡跑,那時的戶籍管理相當的嚴格,而且當時還有株連制度,你一人跑了,全家人遭殃,這些死囚也不想連累家人,更何況李世民這些善待他們,他們更不想辜負李世民的信任。

    實際上這樣做也是有風險的,然而死囚犯們死到臨頭了,還這麼守信用集體歸來赴死讓李世民感慨無限,他深知用殘忍的法度讓人學會做好事是極其困難的,法律是懲戒手段以外的目的,希望人能變好,對於法外開恩,死囚犯們知道感恩,回來領罪又懂得信義,那麼一個懂得信義的人,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讓他重新開始生活,讓他們都有善念,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很多人認為李世民釋放死囚犯回家過年是出於憐憫之心,或許有這個原因吧,但更多的是這些死囚犯們通過了李世民的考核,他們信守約定,知道感恩。

    這可能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例吧,李世民的出發點可能是好的吧,在那時候是王權高於法制,李世民尊重了生命,但強姦了法治,被害人的生命誰尊重,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在法治社會里,李世民的這一套是行不通的。

  • 2 # 歷史上那點事兒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千古一帝,雖然玄武門政變殺死了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但這不影響他的歷史功績,最是無情帝王家,也幸好有這場玄武門政變才造就了輝煌的大唐盛世,他登基後勵精圖治,禮賢下士,善用人才,不僅創造了貞觀之治還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也和他的舉措深得民心脫不開關係。比如他有魄力將400死囚放回家過年省親一年,這就沒有幾個君王敢這麼做。

    很多人可能都覺得,死囚本來就是在大牢裡面等死,好死不如賴活著,如果放出了牢籠肯定就到處亂竄,對社會的危害更大,但是出乎所有人預料,第二年秋天,這四百死囚犯按照約定一個沒少的自己回到了牢房,白居易“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所說的就是李世民這一善舉。

    這裡面有很多道道,首先是李世民本身就是一個仁厚的君王,他一向待人寬厚,這次釋放本身也是李世民對大家的而一種考驗,如果是不回來逃跑了,那麼所要面對的是死亡無疑,對於一個沒有誠信的人,即便是從牢房放出去也是惡人,李世民在寬厚也不能一再放縱,也就是說這樣的犯錯成本實在太高,超出了大家的承受能力。其次是如果按照約定回到牢房,那麼按照李世民的風格,或許會因為表現良好而獲得減刑甚至是被釋放的機會。

    另外,其實作為死囚的心理作用,他們不相信李世民真的就放心他們這樣回家過年,暗地裡肯定有士兵跟蹤彙報情況,他們也害怕不回去死亡來的更快,唐太宗敢這麼做肯定肯定有所依仗,同時也是一種人性的試探,對於那些不知道悔改的惡人肯定會殺一儆百。

  • 3 # 萱雨甜甜

    今天,俺也來說說歷史上著名的“縱囚事件”,貞觀六年的十二月末,年關將至,李世民視察關押死刑犯的監獄,想到囚犯不能與家人團聚,頓時心生憐憫,於是下令釋放死囚回家,並與他們訂立君子條約,規定明年秋天必須自行返回長安就刑。

    這簡直是天方夜譚的故事,但現實中,李世民確實做了,出乎人們意料,貞觀七年九月,390個死囚如期自動回京,無一人亡匿者。李世民很欣慰,立即在當天就下令將390個死囚全部赦免。這是《資治通鑑》卷一九四記載的故事。

    這個“縱囚歸獄”迅速傳為經典美談,而且成為盛唐一朝的政治佳話,著名詩人白居易《新樂府》詩中就有“死囚四百來歸獄”之句讚歎此事。

    為什麼李世民能締造如此經典美談,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了?目的何在?我有如下分析:

    1、在貞觀元年,李世民就已經在推行“寬仁慎刑”的理念,並以詔令的形式對“死刑複核”做出了嚴格的規定了,針對死刑都是要“三司推事,九卿議刑”的。

    2、也是在貞觀元年,李世民廢除了50多種絞刑,把隋朝多達92種的死刑降格為流刑,又把71種流刑降為徒刑。

    3、因此,在貞觀四年,唐朝就出現了“斷死刑,天下29人,幾致刑措。”的良好治安形勢。天下太平,刑法幾乎到了擱置不用的地步。

    4、所以說,7世紀的中國唐朝在“人權領域”已經比國外先進得多了,這是貞觀時代的法治精神具有超越時代的先進性。對死刑的慎重意味著對生命和人權的尊重。

    5、李世民的“縱囚歸獄”只是“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的貞觀法治精神的一次充分體現。也是李世民這種難能可貴的悲憫之心的淋漓盡致的表現。

    6、如果此舉只看作是統治階級掌權者在做真人秀表演,那顯然是低估了一代千古之帝的智慧,錯解了李世民的良苦用心。

    7、我們可以用今人的角度來解讀一下李世民這麼做的目的:

    一是要天下人都明白:刑罰只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死囚都遵守了君子之約,這也表明他們確實有棄惡從善的決心和行動。那麼,李世民取消對他們的刑罰也就不足為怪了。

    二是讓人們認識到生命的價值與尊嚴。生命對於每個人都只有一次,都是彌足珍貴的,就算此人犯罪了,受到法律的懲罰,生命的價值與尊嚴在他們 身上也不應該有所減損。提供一切可能的機會讓他們重新做人,其實也是法律真正的本意。

    8、剝奪一個人的生命是很簡單的,而改造人的生命卻要困難得多,但後者絕對比前者更有價值,也更有意義。李世明與囚犯的君子之約,凸顯的就是這樣的理念。只不過他的這個案例,是最典型、最特殊,也是不可以複製的特例而已。

    9、由此可見,“縱囚歸獄”絕不是李世民單純的為了沽名釣譽有意作秀,更不是唐朝法律太厲害,讓囚犯無處可逃。而是在“寬仁慎刑”的立法思想的基礎上,把貞觀法治精神發揮到極致之後必然會有的一種結果。

  • 4 # 歷史密探

    這個浪漫的故事發生在李世民身上,其實很有爭議。李世民並非是個傻子,他雖愛民如子,但完全不會無理取鬧到隨意放死囚回家。

    先來說說唐代的死囚,在古代,並不是像現在一樣,犯了彌天大罪才會判死刑,在古代有很多莫須有的罪名,就穿衣打扮的顏色與皇家發生干涉都會判死刑,所以說李世民放回去的都是一些不是太大的罪的死囚。

    有一次,李世民突然心血來潮,想大赦天下來慶賀五穀豐登,所以就下令,給天牢裡的四百死囚回家秋收,等秋收結束,就回來執行死刑。

    四百死囚感恩戴德,都回家了,秋收後,居然一個不少的都回去了。李世民大喜,覺得大唐真是國泰民安,就連死囚都這麼有素質。於是一高興,大赦天下,讓這些死囚都回家了。

    古代大赦只有那麼幾種情況,立皇后、太子,皇帝登基,幾乎都是皇家改朝換面的大事件。而李世民這次任性的大赦,深得民心,廣為流傳。

    不過也有人指出這是一場作秀,死囚放出來,必定有地方官員派人監視,如果不回去,死得更慘,更何況,如果他們不回去,他們的家人必然受牽連。所以,這就是一種誇大的效果。不過,能放死囚回家,不怕他們跑路,也算一項創舉。

  • 5 # 思維館

    唐太宗李世民讓四百死囚犯回家過年,結果如何呢

    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如果我是那死囚,我當竭力一搏生機,去長安領死?開玩笑。就個體而言,死亡的恐怖,其實是不及等死的恐怖的,那被赦免回家過年的三百九十餘人能夠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回唐都領死,至少意志是要遠勝於我的。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講,我是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他人的心理的,正史所載死囚皆往京師領死,未缺失一人,恐怕含有水分——當然,此事中“加水”的是哪個環節,不在我等討論之列。

    先我們來看看唐太宗是什麼樣的人:《舊唐書》載,“臣觀文皇帝發跡多奇,聰明神武。……以房、魏之智,不逾於丘、軻,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時也。況周發、周成之世襲,我有遺妍;較漢文、漢武之恢弘,彼多慚德。跡其聽斷不惑,從善如流,千載可稱,一人而已!”宋代何去非在《何博士備論》中說“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禍亂,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謂固天下之勢,以遺諸子孫者,蓋未立也。於是乎藉兵於府,置將於衛,據關而臨制之。處兵於府,則將無內專之權;處將於衛,則兵無外擅之患。然猶以為未也,乃大誅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渾,平高昌,滅焉耆,皆俘其王,親駕遼左而殘其國。凡此者,非以黷武也,皆所以立權而固天下之勢者也。”——反正跟他為敵的,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看起來最終都只有仆街一條路可走。這樣的人,或許胸懷對整個天下黎民百姓的善心,卻決不會將這種善良落實到每一個個體的頭上。

    據《資治通鑑•唐紀十》記載:“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新唐書》載“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雖《詩》《書》所載,時有闕略,然三代千有七百餘年,傳七十餘君,其卓然著見於後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嗚呼,可謂難得也!”唐太宗這樣的皇帝,很難想象他突然間就大發善心地善待死囚——死囚也有很多種類,有的人是真罪不致死,徑直砍了有傷天和,有的人卻是真的死有餘辜,千刀萬剮不足懲其罪孽——你真的要放罪犯,其中的尺度其實很難把握。

    其實唐太宗的目的不難想象,他決非爛好人,而更有殺伐果決的性子在身上,否則“玄武門事變”被幹掉的就不是他的兩個兄弟,他這樣做,最直接的好處便是“收割”仁德的名聲,彰顯大治之世——縱囚一事,獲益的並非僅限於死囚。

    唐太宗之上位,始終是受人詬病的,無論他做出怎樣的功績,違逆君父總是儒家正統難容,做些事情出來扳一扳名聲很正常。

  • 6 # 新知傳習閣

    話說公元633年,被稱為唐朝最英明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相關人員的陪同下,到大唐監獄視察工作。

    李世民親切的和罪犯們舉行了一場座談會。賓主雙方在友好的氣氛中相互交流的,對大唐的看法。

    李世民指出,大唐代表了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已經成為全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你們要認真學習,領會會議精神,感受大唐的文化教化。

    死刑犯們表示,雖然過去我們放鬆了自己的思想教育工作,給大唐的光輝形象抹了黑。我們對不起大唐皇帝大唐政府。在思想改造中,我們深切體會到,大唐文化的先進性,認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雖然我們死有餘辜,但我們仍謝主隆恩。

    李世民最後總結道,你們的表現證明大唐文化的先進性和生命力,也證明思想教化的正確性。既然你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那我就放你們回家一年,感受一下大唐的溫暖。到來年春天,希望你們能夠自己回來,重新接受法律的懲罰。

    第二年秋收後,這400多名罪犯一個不少的全回來了。李世民高興之餘,大筆一揮,就赦免了他們的死罪。

    到了宋朝,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曾對此表示質疑,寫了一篇文章,叫《縱囚論》。

    歐陽修在文章中這樣說道,表面上看這件事展現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感召力。在大唐文化的教化下,死囚良心發現,變成了正人君子,說明李世民是聖賢一樣的人。

    然而事實上,不要說這些滔天罪惡的小人,就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將生死置之度外呢?李世民就算再牛逼,一場小小的座談會就能讓一批窮兇極惡的歹徒改變本性,這簡直就是笑話。

    李世民分明就是在沽名釣譽,為了博取一個聖賢之名做的一個局。如果李世民真的有這樣的感召力,那大唐的刑部就可以取消了,哪裡會有犯罪呢。

    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

    如果李世民真的有這麼厲害,那大唐的統一和建立的過程中,就不用打那麼多血腥的戰爭了。

    只要李世民對於天下的各路反王,宣傳一下大唐的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力,天下的各路軍閥們就紛紛接受感化,拜倒在大唐的旗下。

    更進一步說,李世民只要對他的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講解一下自己的先進文化,就不用發動玄武門事變,他們就自動拜倒在李世民的腳下,退出皇位之爭。那麼就更不用把哥哥弟弟的十個兒子也殺掉,來一點文化教化就可以了。用很牛逼的話說,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哈哈哈哈,也許這些話有點尖銳,直接把李世民的虛偽面容給撕下來了。

    各位小朋友,你們怎麼看呢?

  • 7 # 有書共讀

    唐太宗李世民讓四百囚犯回家過年,結果死囚犯全部都如期回來服刑,李世民覺得他們是可以教育和感化的人。為了獎勵他們的誠實守信,李世民把他們全部赦免了死刑。這個“君子之約”在史書上都有記載。

    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面就有很詳細的記錄。

    白居易在他的《新樂府》中也歌頌了這件事情。

    但是後世之人對李世民的這一行為褒貶不一,而北宋歐陽修更是寫出《縱囚論》一文,觀點鮮明的指出,李世民的行為就是為了博取賢名!實在是虛偽,不要效仿。

    李世民的這種行為是不是就為了博取賢名呢?

    有書君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意在鼓勵天下人,做個誠實守信的人。而不僅僅是為了薄情賢名。

    英國大哲學家赫伯特曾說:“失掉信用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是已經死了”。

    而李世民的“縱囚行為”正昭告著天下子民:誠實守信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即便判了死刑,也還有活的機會。

    歷史上,為取信於民,就有著名的商鞅立木取信。據《史記》記載,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為新法,秦孝公也是很擔心,猶豫不決,商鞅費力說服了秦孝公實行變法,釋出了新的政令。

    為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此木移到北門的,給予十金,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去移動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佈告華人,能移動者給予50金,有個大膽的人,終於移動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他50金,以表明誠信不欺。

    這一立木取信的事實,終於使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使新法得以推行。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

    可見李世民的“縱囚行為”,也是他倡導誠實守信,取信於民,治理國家的一個大智慧。

    唐太宗的用這種方式獎勵誠實守信人的行為,被攻擊為虛偽,可這樣的仁德之舉,對唐太宗來說確不是個例。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衛大臣們說:宮女被幽閉在深宮裡,實在可憐。

    他不想效仿隋代末年,不停的去挑選宮女,讓她們離鄉背井,集聚在宮裡,又不是君王要去的地方,於是從後宮和掖庭宮先後放出宮女3000多人。

    把她們放出宮去,讓她們自由的、心滿意足的去尋找自己的生活和伴侶。唐太宗並不是說說而已,他確實說到做到。

    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曾用詩,歌頌了唐太宗這兩個德政:“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還有貞觀五年,唐太宗以“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為由,對每一名重刑犯,都要求“三複五奏”,嚴格把關,把最終決定處決權集中到中央,儘量避免人命案有冤假錯案的發生。

    唐太宗這樣的賢德之舉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雖然說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之舉有些爭議,但是他管理國家的理念非常成功。

    正是這樣的誠實守信,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舉措,引領和感化者著當時唐朝的子民,令李世民在位時開創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也為後來大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8 # 狄飛驚

    400死囚被李世民假釋回家過年屬實,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居然在次年全部自動返回受死,李世民一高興,全部赦免了他們的死罪,而李世民卻被後來的歐陽修和王夫之臭罵了一頓!

    我們先來看看事情的經過原委。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貞觀六年十二月)辛未,帝(唐太宗李世民)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大體是說,公元632年12月22日(農曆),唐太宗為體現親民作風,親自過錄囚犯,看到一批按律處死的犯人,想到馬上就要過年,別人家庭團圓,他們卻身陷囹圄,靜待等死,頓時起了憐憫之心,於是大發慈悲,決定放他們回家與親人團圓,約定明年秋季返回就死。

    這件事已足夠讓人驚詫,但李世民接下來乾的事更是驚世駭俗,他下令全國所有死刑犯都要享受這個待遇,等明年秋後問斬前,再讓他們返回京城受死!

    類似的“君子協定”在古代並不罕見,但一般是流行在上層社會(君子士大夫階層)裡,堂堂一國之君居然和一幫死刑犯搞“君子協定“,這絕對是空前絕後,毫不靠譜啊!萬一這些人藉此機會逃之夭夭,甚至繼續作案犯罪,那豈不是大唐律法的恥辱和災難?

    雖然很多官員們對此頗有微詞,但皇恩浩蕩,誰也不敢給李世民找不痛快,於是有關部門把390名死囚犯全部假釋回家,然後靜靜等待奇蹟發生的那一刻。

    然而,奇蹟真的發生了。

    《資治通鑑》:“(貞觀七年)九月……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這意思是說,去年那些被假釋回家的390名死刑犯,在無人監督和催逼的情況下,全都如期趕回京城,聽候發落,無一人藉機逃亡!

    此時此刻,恐怕李世民本人也萬萬沒有想到。他震撼了,激動了,感動了,他感念於死刑犯們大義未泯,知恩圖報的精神,乾脆御筆一揮,宣佈390名犯人全部赦免,徹底釋放!你們知恩圖報,沒讓朕丟面子,朕也還你們一條性命!這將是一個名垂千古的佳話!

    此事在歷史上一直被認為是法治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案例,認為法治約束和道德教化完全可以並行不悖,比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就曾為此賦詩:“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直至近現代,有些監獄出於人性化考慮讓犯人回家過年,也是作為正面典型宣傳的。

    但歐陽修和王夫之兩位大V認為李世民是拿律法作秀,搞面子工程,純屬沽名釣譽,歐陽修還專門寫了一篇洋洋灑灑的《縱囚論》,把李世民狠批了一頓。

    歐陽修批判李世民的核心思想在於,死刑犯就是死刑犯,小人就是小人,你不能跟小人搞君子協定,否則就算這些小人遵守了約定,也改變不了他們的小人本性,你也是沽名釣譽!

    歐陽修並不孤單,他的觀點得到明代大思想家王夫之的認同,王夫之還補充說“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爭誇者,必其詐也”,既然大家都誇獎你李世民,那就說明你這件事其中有詐!

    其實歷代都不缺乏皇帝特赦囚犯的案例,幾乎都是被讚美鼓吹的 ,李世民的做法確有給自己邀買名聲的嫌疑,但自古以來哪個皇帝不是此中高手?李世民不過是用了一招世所罕見的特殊手段而已,這種手段只是特例,不可推而廣之,就連李世民也沒有讓它常態化。

  • 9 # 科技冷啟動

    放死刑犯回家過年,就是放到現在的文明社會也沒這待遇的,不得不說唐太宗李世民開創"大唐盛世"是實至名歸的,有人說這是李世民作秀,為了統治收攏人心的手段,就算是這樣他也是做了一件統治者應該做的一件好事的。

    時間:公元632年貞觀年間

    地點:大唐帝國的監獄

    事件:唐太宗親審死囚,一激動放了400人回家過年,約定明年秋天回來收死,結果震驚了

    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自複查長安30多個死刑犯時,愛民如子的他一激動,就下了一道聖旨:“讓這些死囚回家過年,與他們約定一年之後來京城執行死刑。” 全國各地因為唐太宗的感染,於是乎,全國大約有400個死囚都回了家。

    這道聖旨,在當時還是引起了一片譁然。因為在哪個年代被判死刑的人,肯定都是一些罪大惡極之人。很多大臣擔心一旦放走他們,說不定天下就會大亂,並且這個命令沒有保障措施,全靠自覺。但是,任性的唐太宗還是這樣做了,放這些人回去。

    一年以後的結果是被放回去的近400個死囚,在沒有人帶領,也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都按照約定返回了監獄,沒有一個逃跑或隱藏的,最後太宗覺得這些人更不應該死,於是一感動將這些死囚們全都赦免了,無罪釋放了。

    我覺得這裡面一定有造假的成分在裡面的很多當官的就算是人沒回來,也會報他們回來了,因為這是皇帝的命令。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長安的30多個一個不少都回來了,你們覺得呢?

  • 10 # 中國發生

    好了,我來說說我的看法,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四百名死囚想必都是身揹人命的重犯,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無惡不作,當初作案的時候沒考慮後果嗎?案已犯,晚了…

    這個故事感覺那麼假,雖然真實存在,我們不妨這麼想一下, 朝廷先跟囚犯說,咱們演個戲,放你們回家,然後等明年你們再回來,然後聖上很感動,把你們都大赦了。 囚犯的好處是:不用死了。 朝廷的好處是:顯示了李世民對生命很尊重,囚犯哪裡敢說別的,你敢跑?株連九族呢,你敢跑就把你全家殺掉,想必囚犯全族人都在看管著這名囚犯,生怕腦子一熱跑掉,可以想象一下,犯人在家和在監獄的待遇應該也差不多哪裡去,

    死囚犯感謝皇恩浩蕩的同時,卻忽略了民意,忽略了被害人的權益,想必被犯人感恩的同時,更多的是對李世民這種行為的憤恨,尤其是那些曾經被這些死刑犯侵犯過的人和他們的親友。

    一命償一命,天經地義,他犯了法,就要依法處理,以尊重生命的名義被赦免,那死去的人生命的權利呢?老百姓如何能相信國家的政策是慎重穩定的?老百姓如何能相信自己活在一個安全的社會里?老百姓如何能相信當自己受到侵害時會有人為自己討回公道?

    李世民的做法,吃虧的是法制,吃虧的是社會的信任,

    你老婆被強姦了,你會尊重犯人也是人也是需要生理需求的解釋原諒他嗎?別逗了,

    這事情也就發生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古代,人家是皇帝,高興怎麼來怎麼來,這不是親民,這是踐踏人權,無視生命的表現,哪裡值得你們大書特書…

  • 11 # 有書博物館

    這故事是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

    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年關將近,唐太宗李世民輕車從簡,來到長安城外的監獄視察。

    這一年,全國有四百多名死囚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監獄。唐太宗進入牢房,一個個詢問死因。死刑犯們都說了自己所犯之罪,認為自己不冤枉,死有餘辜。

    唐太宗聽後很受感動,於是跟這四百死囚犯立了個君子協定,讓他們回家過年,跟家人好好團聚,來年秋收以後回來伏法。

    這事兒後來怎麼樣了呢?按我們現代人的思維邏輯,肯定都得替他捏一大把汗!各位看官,這可是一幫子殺人越貨的死囚犯哪!而且還是將近四百個!

    當時唐太宗這個決定一出,也是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對,都認為這些人放出去以後,又沒有官差跟著,肯定還會為非作歹,影響社會安定。

    但李世民頂住壓力,恪守承諾,真的把他們都放回家了。事實證明,唐太宗這步險棋走對了,第二年秋後,390名囚犯一個不少都按時回來了。

    此事於《資治通鑑》第197卷中有記載: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憫之,縱使歸家,期以秋來就死。仍赦天下死囚,皆縱遺,使至期來詣京師。

    一個“憫”字,充分體現了唐太宗施行仁政,愛民親民的任君形象。唐太宗對死刑犯予以最大限度的信任和人權上的尊重,罪犯們也沒有讓他失望,都按時返回了監獄。作為對他們信守承諾的嘉獎,唐太宗全部赦免了他們的死罪,釋放回家了。

    這個故事,堪稱司法史上的一段佳話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仁德也使那一年的春節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溫馨,最富有人情味兒的舊曆新年。

    這樣的仁德之舉,唐太宗不止做過這一次。公元628年,唐太宗還曾放出宮女三千餘,令之“任求伉儷”,去自由組建家庭,尋找自己的幸福。

    對此,白居易有詩云: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列為看官,你若以為這是做皇帝的心血來潮,那你就錯了。唐太宗之所以敢於把德政施行至此,那是有深刻的思想和社會背景的!

    史書記載,唐太宗非常注意從隋朝的覆滅中總結教訓。一個繁榮富強的隋王朝,不到四十年就土崩瓦解,這個曾親眼目睹的事實,令唐初的君臣們不能不心懷戒懼。

    當時朝廷中,關於用何種政策來治理百姓,出現了“王道”“霸道”兩種不同意見。宰相封德彝等人認為,經過長期戰亂,人心不古,因此對百姓必須實行高壓。對周圍各族,當以武力攝服。

    宰相魏徵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則積極主張仁政。

    魏徵為太宗分析了大亂之後天下思定,人心思治的政治形勢,他勸太宗“偃革興文,布德施惠。中國既安,遠人自服”。堅定了太宗以德化民的信心。

    在太宗施行仁政的決策下,到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天下出現了安定,清明的政治局面,貞觀之治的雛形得以顯現。

    太宗實行的德政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選用良吏。長孫無忌,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賢臣被重用。朝廷內外形成“民為貴”的治國氛圍。

    2.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遵從古訓:“倉廩實而知禮節”。

    3.修訂《貞觀律》,死刑條目減半,“鞭背”等酷刑被廢除。

    4.重視教育,大力培養人才,全面提升國民素質。

    5.實行恩威並施的政策,改善民族關係。邊境沒有戰爭,才會國泰民安。

    唐太宗在君民關係的問題上,清醒認識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他反覆強調“要以百姓之心為心”。

    他還自己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為君之道,必須首先安養百姓,如果為了一己之私去損害百姓的利益,就像是割自己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飽了,人也就死了。”

    基於這樣的治國理念,唐太宗釋放四百死囚犯這樣的事,也就不奇怪了。

    “貞觀之風,至今歌詠”,貞觀之治是歷史上少有的和諧社會,唐太宗以人為本的司法制度也是大得人心。不僅他放回去的死囚犯能按時返回,據說後來,貞觀年間,最少時全國只有十幾個死囚。充分證明了仁德的力量。

  • 12 # 一覽眾河小

    唐太宗釋放三百多名死囚回家過年,結果最後所有死囚都按時返回領死,結果他老人家一高興,就把所有人都放了。小時候就曾經在雜誌上看過這故事,當時還是很震撼的。

    這件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詩中有讚美,宋代的《資治通鑑》裡更是有詳細記錄,而歐陽修則寫了一篇《縱囚論》把這一行為大加批判一通。

    既然有這麼多記載,儘管這件事看起來匪夷所思,但真實發生的可能性還是極大的。不過真實情況真會如《資治通鑑》所寫那麼圓滿嗎。三百九十名死囚,既然是死囚,在牢獄裡待遇肯定極差了。古代返回老家一來一回,那是十分艱苦的過程,囚犯里老的少的病的,就算真的思想那麼誠信,這往返路上就沒有意外死亡的?這也太神奇了。這隻能說明要麼史料記載有誇張美化之言,要麼這一壯舉被人刻意安排了。

    當然當時真實情況如何,我們後人只能根據史料猜想推測,但是就這個事件本身,還是值得討論一下的。古代帝王經常會搞大赦天下,特別是漢朝的皇帝,根據史料,僅西漢就搞了不下幾十次大赦天下。大赦天下是為什麼呢,主要還是為了加強皇帝的統治,彰顯皇恩浩蕩,但是大赦天下也是有區別對待的,一般謀逆叛國或者罪大惡極的人是不在赦免之列的。這麼做雖然有違律例法度,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有穩定局勢收攏民心的功效,特事特辦未嘗不可。

    但是李世民這一次玩的卻有些不一樣,他是把一些本來判死刑的人放回家,告訴他們回家過年以後回來領死,等人家都返回他又感動的把人都放了。這些死刑犯,可能有的罪大惡極,就因為一次誠信得以脫罪,且不說對那些受害者有多麼不公平,對那些犯了小罪承受牢獄之災的人也是赤裸裸打擊啊,他們也許會想,早知道犯案的時候我應該多殺幾個人,判了死刑反而可以脫罪,也省的到現在還在遭受牢獄之苦……有道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給人獎勵的時候應該遵循這個原則,懲罰的時候也應該按罪處罰,罪有應得啊,李世民此舉,實在是大大褻瀆了律法的公正性。既然死囚都放了,他應該順勢來個大赦天下,這樣還會稍微公平一點。

    李世民作為千古一帝,政績上還是很厲害的,就是經常會有點小任性,他一向不俗禮,比如殺個皇兄奪個位啊,殺死皇弟再把人家老婆當妃子啊,這樣的事情他都可以做的。那麼對待死囚的這一舉措,對他來說不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罷了。

    李世民像

  • 13 # 白馬晉一

    “四百死囚來歸獄”出自在白居易的樂府詩,並且,在“四百死囚來歸獄”前面還有一句——怨女三千出後宮。如果說,把皇宮裡升職無望苦盼無果的白頭宮女們放出牢籠,讓她們回家嫁人生子,是皇帝的恩賜,那麼把死囚放回家一年,讓他們來年秋天再回來受死,就顯得有些不可思議了。《資治通鑑》裡也有一段原文,記錄了這一次歷史奇聞: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貞觀六年年末(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審查複核案件。為什麼親自複核呢?因為連年征戰導致了人口驟減。人少了,國民生產力會下降,稅收什麼的都得跟著下滑,於是唐太宗就做了一個決定——死刑犯,當官的可以判。但是會不會執行,皇帝才有最終決定權。除非是罪大惡極的,非死不可的,其他那些屬於擦邊球的,能不斬就不斬。於是就有了“怨女三千出後宮,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死囚們都是唐太宗一個一個看過卷宗改判死緩的,而且皇帝還和死囚們相約:今年秋天把你們放回家,和家人團聚,努力賺錢,改善生活。來年秋天你們再回來,執行死刑。這個決定一出臺,不光是死囚犯們驚呆了,全國上下都驚呆了——讓死囚們回家,不等於放虎歸山麼?還指望他們能回來?不報復社會就不錯了!但是,事實勝於雄辯。死囚們都想,多活了一年,本來就是賺的;而且這是重生啊,一定要洗心革面。於是這些死囚們特別爭氣,回家以後不但不惹事,還爭當勞模,成了當地的先進典型。並且在一年之後,如約回去,慷慨赴死。一個都沒少!唐太宗一看,龍心大悅,當場宣佈,赦免這些人。這就是“四百死囚來歸獄”的故事了。唐太宗這麼做,並不是政治作秀,而是出於休養生息的角度。“怨女三千出後宮”是為了鼓勵生育,“四百死囚來歸獄”是珍惜生命。強國盛世,富民才是根本。

  • 14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打祖龍秦始皇開始,咱大華夏地頭上的皇上海了去了,沒有三百他也有五百吧。可這裡邊傻的冒泡有,缺德帶冒煙的混蛋也有,仁慈賢明的更多,不然的話咱好好的大華夏,早被忽悠瘸了。

    那麼今天咱講的這李世民,這絕對是個仁慈外加賢明的皇帝,這沒跑。

    扯到這裡估計有些小夥伴要蹦躂出來,揪著老梁剛颳了鬍子的腮幫子,晃盪晃盪自己個肚子裡的墨水要說話:“你就拉到吧,李世民賢明這沒跑,但仁慈談不上?玄武門之變是不是沒有聽說過?”

    聽這話,老梁的嘴巴就裂到了後腦勺,玄武門之變?是個大華夏的子民還有個不知道的?

    想當年那李淵帶著自己的兒子,舉著大旗開始反隋。

    他有倆兒子腦殼最大也最亮,一曰老大李建成,二曰老二李世民。

    當李淵把皇帝帽子戴腦殼上,一腳就把李建成踹到了太子的位子上,一手扒拉著就把文官集團塞這位爺的手裡。

    瞅著李世民武力值槓槓的,這就一大腳丫子把這李世民踹到一群傻大黑粗的老爺們裡,當起了武官集團的頭。

    開頭吧,倆人一致對外,還是很團結的,配合也默契,可眼瞅著大唐可就建立起來。

    兄弟倆的心思可就有了轉變。你太子的位分是正統,只要李淵下去和先祖聊天,那皇帝的寶座就是他。老話說的好,這槍桿子裡出政權,李建成手裡可沒啥槍桿子,他對這李世民不放心,天天的想著咋能卡卡李世民的脖子。

    李建成這貨也不是啥好貨,天天的走裙帶關係和李淵大小老婆打關係,天天的給李世民上眼藥,這不漸漸的李淵心裡那杆子天平就向著李建成傾斜。

    倆人沒有矛盾,那誰信啊!這要是走到最後,李世民不伸刀子,這李建成的刀子一準就扎李世民的心.窩上,這倆人非的死一個,畢竟最是無情帝王家嗎?

    而且李世民手底下那幫子武將他也不是缺心眼,這李世民要是倒了,這下一步李建成不把刀子擱他們脖子上,他們都不信。

    所以這玄武門之變就發生了,一幫子文官能按住一幫子傻大黑粗的武官嗎?不能啊!所以最後李建成就血濺當場把自己個玩死了,李淵也被擠兌的走入了幕後,退居二線。

    所以這事是有原因,他談不上啥仁慈不仁慈的,畢竟帝王的仁慈是有選擇性的,您要是一味的廣撒自己個的仁慈也不看人,您這皇帝也快完蛋了,離著抹脖子不遠了。

    咱這李世民這仁慈掌握的就恰到好處,他是整個皇帝系裡唯一一個沒有殺功臣的主,而是在他們中間玩平衡,所以仁慈二字他當得。

    (此處應有掌聲)

    不然天可汗的帽子哪來的,用仁慈得來得?李世民不傻,所以整個封建王朝中,獨獨人家大唐一家沒有修啥長城,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

    這一扯,老梁就把不住門,咱拉回話頭繼續聊。

    題主的事

    這事發生在貞觀六年,也就是公元632年,那年月您要是整個死刑啥的,這得上報到皇帝的案頭,讓皇帝批了,這才能用刑。

    李世民把這些個要砍頭的案子集中起來瞅了瞅,也不知道咋的,這就起了心思想要瞅瞅這幫人。

    結果他看到三十個要砍腦袋的囚犯,瞅著這幫人李世民就感覺這心裡頭很不舒服,這都沒幾個月要過年了,這幫人都是有家口的,他要是下手把這事批了,那麼這幫人和家口這就永別了。

    所以也是他一時興起,這就發了一道旨意:“把這全國的死囚都放了回家過個年,和家裡頭的人聚聚,有啥話說說,留個遺言啥的?來年秋天的時候,直接到京城,領那最後一刀就得了。”

    這事就這麼定了,李世民是啥?那是實打實的實權皇帝,這話發出去,大傢伙只是震驚,也沒啥好反駁的。

    於是這麼一統計,這一年全年要剁腦袋的一共有三百九十個,所以從地方到京城把這囚犯全放了。

    這些個囚犯回家也沒啥人監督,最後回來全憑自願,這就是一個很爺們的死亡之約,只是和他們定約的是皇帝——李世民。

    好吧,這要擱一般人眼裡:“傻缺才回去領那一刀,到點跑就得了!”

    可結果第二年秋天這時間可就到點了,長安城那堪比廣場的朱雀大街上,大清早上就被老百姓們給圍了個水洩不通。畢竟這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死亡約定,大傢伙就想瞅瞅最終的結果,有沒有人來領這一刀,畢竟能看淡生死的沒幾個人。

    但更多的人,覺得大部分都得跑路,可這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這三百九十個死刑犯,一個接著一個的麻溜的都來了。

    到了點那衙門口的官員這一統計,來了三百八十九的缺一個。

    “這個不講信譽的混蛋,是誰?”別人還沒急眼,死囚缺急了眼。

    “徐福林!”

    “抓到了一定要扒了他的皮,這是給俺們臉上抹黑!大丈夫死就死了,和皇帝定約,不講信譽,這就該死!”

    死囚到是先炸開鍋了,就為這個不講信譽的傢伙感覺痛心疾首。

    結果李世民大手一揮:“不急,咱在等等!”

    這一等可就是一個時辰,換算成現在的時間就是倆小時,徐福林坐著牛車這才趕來。

    原來,這徐福林在來京城的路上病了,這一病就把事耽擱了,所以來晚了一個時辰。

    李世民瞅著臉色蠟黃的徐福林樂了,宣佈了一個決定,既然你們都守約了,俺李世民也不是小氣的人,全部赦免。

    這事前前後後在《資治通鑑》中是有記載的,一時之間就稱為了美談。

    說道這裡,就有人說:“這李世民不把法律放在眼裡,這是對法律的褻瀆!”

    老梁就說,你個癟犢子,啥話也能說出口,這是封建社會,皇帝的權利大過法律,這是其一,其二這也展現了他老人家的仁慈。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他們能到最後,自己個跑來領這一刀,那就說明他們已經知道錯了,大刀片可辦不了這事。

    在說那講究法制和民主的西方,這時候野蠻的很,能跟咱這開明的君主比嗎?拉倒吧,別給自家老祖宗臉上抹黑了,丟不丟人啊!

  • 15 # 文史淺聊

    首先,是390名死囚。歷史上李世民把390名死囚放回家探親是否真實?他的動機是什麼?關於這些,還得從李世民自身找起。

    從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帶著許多名將南征北戰,為大唐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到貞觀年間,大唐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經濟繁榮昌盛,軍事實力不斷擴張,先後打敗東突厥、吐蕃、吐谷渾等周邊政權,把國威弘揚四海。李世民在位期間,他也是相當自信的,文治武功方面相當不錯。他開創的貞觀之治,為開元盛世奠定一定的基礎。

    他的一生也出現過不少名流千古的名言,比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世民的一生也是傳奇的,

    根據史料的記載:貞觀六年,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

    貞觀七年,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因為《資治通鑑》的記載,所以歷史上是有這個故事的。而且這些死囚探完親後全部回來,原本李世民是讓他們明年秋後回來問斬的,他們沒有一個逃跑。最終的結果是,李世民把他們全部赦免,他們重新獲得了自由。

    李世民為什麼會放這些死囚回家?

    1:愛民如子的李世民。由於貞觀年間,世間太平,百姓安居樂業,李世民愛民如子。當李世民視察監獄時,感覺到這些死囚的就快要斬首了,心想這些死囚如今最大的願望是什麼?便問起來,這些死囚心中最大的願望還是回家看望親人,李世民也被他們感動,便放他們回家,從這可以看出李世民對待死囚和平民百姓般,畢竟死囚也是人。

    2:李世民的動機。李世民也想測試一下,在如今的天下,還有沒有誠信可在,在他這樣治理國家之下,還有多少謊言,離自己心中所想的盛世還有多少差距,而且用死囚來做實驗,得出的效果更明顯。畢竟死囚都宣佈了判刑,給一個機會他們,看他們是否逃跑,畢竟跑了之後,想捉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了,最後李世民賭贏了,全部死囚全部回來,沒有一個逃跑的。

    3:李世民的自信。貞觀之治的開創,對於李世民來說,他是相當的自信的,這種自信源於帝王中的氣質,更是他早年南征北戰所積累下來的,每一個對手的倒下,都是他的一場自信的積累,加上許多名臣武將的組合,李世民期間,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強大團隊,而李世民就是這個領頭羊,帶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開創屬於中華民族的巔峰時刻。

    從這些因素可以看出,放390名死囚回家,或是李世民一場精心策劃的佈局。但不可否認的是: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是可以排的得上號的。

  • 16 # 免費手機炒幣機器人

      如果當時那些“死囚”是真的“死囚”而不是李世民預先安排的話,那這件事如今看來確實有點太過匪夷所思,因為“死囚”往往都是非常渴望再獲自由的人,既然被放走了哪裡還有再自投羅網的道理?然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卻實實在在的記載了這件事!

      

      雖然《資治通鑑》不在二十四史之列,但它作為歷代君王必讀的教科書,我認為其書中記載的內容可靠性極高。那麼關於李世民放走死囚的記載是這樣的:

      (貞觀六年)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

      ……

      (貞觀七年)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以上記載的大體意思就是說:貞觀六年年末,李世民去視察監獄,他憐憫獄中死囚無法與家人團聚,於是便決定放這些死囚回家過年,還和他們約定來年秋天再回來受刑。第二年被放走的390名死囚在沒有人監管的情況下全部自覺的回到長安接受處罰了,而李世民見到他們如此有誠信,感動之餘便將他們全部赦免了。

      

      所以透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李世民赦免了390名死囚而不是400名,而這390人也全都如約回來了,李世民最終也將他們全部赦免。

      那麼就這件事而言,李世民此舉的主要目的僅僅是出於對“死囚”的憐憫嗎?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我不敢說這些死囚都是死有餘辜之人,但大部分應該都是大奸大惡之徒,這些人之前都是極端危險分子,是國家不穩定的因素,李世民敢放他們就肯定不會怕他們出獄後再惹是生非,引起民怨。李世民心思縝密,是一個做任何事都絕不會留下破綻的人,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他當年放走這些死囚的同時一定採取過措施防止這些人出獄後逃之夭夭和再度危害社會,因為“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要有防備之心”是一個成熟政治家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

      

      而他之所以要上演這麼一出“釋放死囚”的精彩大戲也是出於自身統治的需要,向天下官員百姓宣揚自己的仁愛之心,以此來籠絡人心。還有就是“死囚迴歸”是誠信使然,“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李世民藉此機會也向天下展示了“誠信”的重要性,希望所有人都能“以誠信為本”。

      雖然李世民釋放死囚多有“作秀”之嫌,但他的出發點是好的,而且李世民治國也常常寬刑法,減賦稅,重民生,以身作則,雖有“玄武門之變”的黑點,但也不失為一代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是納諫如流的一代明君,他和丞相魏徵的之間的君臣故事世人皆知,譬如有一次李世民很喜歡一隻畫眉鳥,於是就經常把鳥帶在身邊,但很怕魏徵發現,魏徵看到肯定說他“玩物喪志”,勢必讓他放了這隻鳥。

      怕什麼來什麼,有一次他遠遠看到魏徵向他走來,李世民急忙把鳥揣到了懷裡。

      李世民的舉動早就被魏徵看穿了,魏徵不動聲色故意“東拉西扯”就是不走,李世民又不好意思當著他的面把鳥拿出來,結果時間一長把鳥活活悶死了。

      小鳥死了,李世民憤恨難消,回家後對長孫皇后說,“明天我一定宰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問和誰慪氣?李世民把魏徵故意悶死鳥的事說了一遍。

      

      這時長孫皇后深深一拜,對李世民說“恭喜皇上有賢臣輔佐,魏徵是直臣,為了大唐社稷忠心耿耿,皇上應該嘉勉才對。”經過皇后的規勸,李世民火氣才消了。

      李世民不僅是知錯能改的明君,而且還是一位寬厚仁慈的帝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貞觀六年)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貞觀七年)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翻譯過來就是:貞觀六年,即李世民繼位後第六個年頭,就在春節來臨前,李世民在魏徵陪同下視察了京師監獄,當他看到犯人們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時,心中十分難過。

      

      隨後李世民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下令釋放390名死刑犯回家和家人團聚,等到秋後問斬時再回來。

      時間到了貞觀七年秋,390名死刑犯如期返回了監獄,無一逃跑或藏匿。李世民感嘆不已,最後把390名死刑犯全部釋放。

      當我看到這個故事時也被感動了,這就是誠信的力量,這就是感恩的回報。

      信任是相互的,李世民給了死刑犯的自由同時,也為自己的行為下了賭注。當時魏徵和監獄官不看好這種做法,要知道這些人都是重犯,他們知道秋後問斬,監獄對他們嚴加看守,生怕他們越獄逃跑,現在皇帝要放了他們,這無疑是對賭。李世民賭自己的做法會感動囚犯,囚犯賭自己回來好還是不回來好。

      李世民的恩賜換回了囚犯的誠信的回報,“你敢放我就敢回”。我相信犯人們是這樣想的。

      

      但是仔細回味這個故事有許多破綻,故事圓滿結局無非是宣揚李世民英明決策,無非表現李世民寬大為懷,用信任感動魔鬼,用誠信喚回魔鬼良知的發現。

      假如從人性角度和制度來分析,我倒覺得誠信的作用微乎其微,“螻蟻尚且愛惜生命,何況人乎?”

      假如沒有朝廷法律拘束,我估計390人沒有一個人歸來,誰會主動回來受死呢?“如果皇帝那麼仁慈,當初就不應該抓我們,惺惺作態”!囚犯們肯定是這樣想的。

      關鍵是這些死刑犯不歸來也得不到好下場。首先古代刑法實行連坐,跑了一個跑不了全家,一人跑全家甚至全族都要遭殃,唐朝時犯人又不能跑到外國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能跑出大唐的國界嗎?

      還有就是自秦代以降,戶籍制度逐漸成熟和完善,每一戶人家在官府都有記錄,就像我們現如今的戶口一樣,犯人很難逃跑。比如秦時實行變法的商鞅,他最終沒逃跑成功,在登記住宿時被發現,隨之押送到了官府。

      

      商鞅死在了他制定的“連坐法”之下,連坐法讓所有的人都不敢讓他住宿,戶籍制度又讓他無處遁形。試問這些死刑犯們有比商鞅能力大的嗎?

      結語:皇帝開恩放了囚犯,這些犯有重罪的犯人都是社會油子,與其逃不掉,還不如感動皇帝一把,興許皇帝龍顏大悅,大赦我們,我們就可以獲得一線生機。

      這些犯人和李世民都下了賭注,結果達到了雙贏的局面,李世民落了個“千古一帝”的美名,這些囚犯獲得了自由。說實話,這是人治的悲哀,人的生死掌握在皇帝的喜怒哀樂之間,想想都後怕!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慧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資料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 17 # 快看動漫

    如果當時那些“死囚”是真的“死囚”而不是李世民預先安排的話,那這件事如今看來確實有點太過匪夷所思,因為“死囚”往往都是非常渴望再獲自由的人,既然被放走了哪裡還有再自投羅網的道理?然而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卻實實在在的記載了這件事!

      雖然《資治通鑑》不在二十四史之列,但它作為歷代君王必讀的教科書,我認為其書中記載的內容可靠性極高。那麼關於李世民放走死囚的記載是這樣的:(貞觀六年)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貞觀七年)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以上記載的大體意思就是說:貞觀六年年末,李世民去視察監獄,他憐憫獄中死囚無法與家人團聚,於是便決定放這些死囚回家過年,還和他們約定來年秋天再回來受刑。第二年被放走的390名死囚在沒有人監管的情況下全部自覺的回到長安接受處罰了,而李世民見到他們如此有誠信,感動之餘便將他們全部赦免了。

      所以透過這段記載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李世民赦免了390名死囚而不是400名,而這390人也全都如約回來了,李世民最終也將他們全部赦免。那麼就這件事而言,李世民此舉的主要目的僅僅是出於對“死囚”的憐憫嗎?

    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我不敢說這些死囚都是死有餘辜之人,但大部分應該都是大奸大惡之徒,這些人之前都是極端危險分子,是國家不穩定的因素,李世民敢放他們就肯定不會怕他們出獄後再惹是生非,引起民怨。李世民心思縝密,是一個做任何事都絕不會留下破綻的人,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他當年放走這些死囚的同時一定採取過措施防止這些人出獄後逃之夭夭和再度危害社會,因為“對任何人任何事情都要有防備之心”是一個成熟政治家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技能。

      而他之所以要上演這麼一出“釋放死囚”的精彩大戲也是出於自身統治的需要,向天下官員百姓宣揚自己的仁愛之心,以此來籠絡人心。還有就是“死囚迴歸”是誠信使然,“誠信”是做人的根本,李世民藉此機會也向天下展示了“誠信”的重要性,希望所有人都能“以誠信為本”。雖然李世民釋放死囚多有“作秀”之嫌,但他的出發點是好的,而且李世民治國也常常寬刑法,減賦稅,重民生,以身作則,雖有“玄武門之變”的黑點,但也不失為一代明君!

    唐太宗李世民是納諫如流的一代明君,他和丞相魏徵的之間的君臣故事世人皆知,譬如有一次李世民很喜歡一隻畫眉鳥,於是就經常把鳥帶在身邊,但很怕魏徵發現,魏徵看到肯定說他“玩物喪志”,勢必讓他放了這隻鳥。怕什麼來什麼,有一次他遠遠看到魏徵向他走來,李世民急忙把鳥揣到了懷裡。

    李世民的舉動早就被魏徵看穿了,魏徵不動聲色故意“東拉西扯”就是不走,李世民又不好意思當著他的面把鳥拿出來,結果時間一長把鳥活活悶死了。小鳥死了,李世民憤恨難消,回家後對長孫皇后說,“明天我一定宰了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問和誰慪氣?李世民把魏徵故意悶死鳥的事說了一遍。

      

    這時長孫皇后深深一拜,對李世民說“恭喜皇上有賢臣輔佐,魏徵是直臣,為了大唐社稷忠心耿耿,皇上應該嘉勉才對。”經過皇后的規勸,李世民火氣才消了。李世民不僅是知錯能改的明君,而且還是一位寬厚仁慈的帝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貞觀六年)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貞觀七年)去歲所縱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無人督帥,皆如期自詣朝堂,無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翻譯過來就是:貞觀六年,即李世民繼位後第六個年頭,就在春節來臨前,李世民在魏徵陪同下視察了京師監獄,當他看到犯人們不能回家和家人團聚時,心中十分難過。

      

    隨後李世民做出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決定,下令釋放390名死刑犯回家和家人團聚,等到秋後問斬時再回來。時間到了貞觀七年秋,390名死刑犯如期返回了監獄,無一逃跑或藏匿。李世民感嘆不已,最後把390名死刑犯全部釋放。

    當我看到這個故事時也被感動了,這就是誠信的力量,這就是感恩的回報。信任是相互的,李世民給了死刑犯的自由同時,也為自己的行為下了賭注。當時魏徵和監獄官不看好這種做法,要知道這些人都是重犯,他們知道秋後問斬,監獄對他們嚴加看守,生怕他們越獄逃跑,現在皇帝要放了他們,這無疑是對賭。李世民賭自己的做法會感動囚犯,囚犯賭自己回來好還是不回來好。李世民的恩賜換回了囚犯的誠信的回報,“你敢放我就敢回”。我相信犯人們是這樣想的。

      

    但是仔細回味這個故事有許多破綻,故事圓滿結局無非是宣揚李世民英明決策,無非表現李世民寬大為懷,用信任感動魔鬼,用誠信喚回魔鬼良知的發現。假如從人性角度和制度來分析,我倒覺得誠信的作用微乎其微,“螻蟻尚且愛惜生命,何況人乎?”假如沒有朝廷法律拘束,我估計390人沒有一個人歸來,誰會主動回來受死呢?“如果皇帝那麼仁慈,當初就不應該抓我們,惺惺作態”!囚犯們肯定是這樣想的。關鍵是這些死刑犯不歸來也得不到好下場。首先古代刑法實行連坐,跑了一個跑不了全家,一人跑全家甚至全族都要遭殃,唐朝時犯人又不能跑到外國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能跑出大唐的國界嗎?

    還有就是自秦代以降,戶籍制度逐漸成熟和完善,每一戶人家在官府都有記錄,就像我們現如今的戶口一樣,犯人很難逃跑。比如秦時實行變法的商鞅,他最終沒逃跑成功,在登記住宿時被發現,隨之押送到了官府。

      商鞅死在了他制定的“連坐法”之下,連坐法讓所有的人都不敢讓他住宿,戶籍制度又讓他無處遁形。試問這些死刑犯們有比商鞅能力大的嗎?

    結語:皇帝開恩放了囚犯,這些犯有重罪的犯人都是社會油子,與其逃不掉,還不如感動皇帝一把,興許皇帝龍顏大悅,大赦我們,我們就可以獲得一線生機。這些犯人和李世民都下了賭注,結果達到了雙贏的局面,李世民落了個“千古一帝”的美名,這些囚犯獲得了自由。說實話,這是人治的悲哀,人的生死掌握在皇帝的喜怒哀樂之間,想想都後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聯:歲老根彌壯,下聯怎麼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