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鄒思聰

    當然不是。

    詩歌是什麼?布羅茨基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寫詩的人寫詩,首先是因為,詩的寫作是意識、思維和對世界的感受的巨大加速器。一個人若有一次體驗到這種加速,他就不再會拒絕重複這種體驗,他就會落入對這一過程的依賴,就像落進對麻醉劑或烈酒的依賴一樣。一個處於對語言的這種依賴狀態的人,我認為,就可以稱之為詩人。”

    詩歌註定是小眾的。特別是在這個時代,讀詩歌的人,寫詩的人,就更少了。

    布羅茨基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曾對瑞典科學院的聽眾評委說,在在有案可查的歷史中,詩歌讀者的數量很少超過總人口的百分之一。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古希臘羅馬時期或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們均傾向宮廷,即權力的中心。

    正是由於這一原因,如今的詩人們均落戶於大學,即知識的中心。你們的科學院堪稱兩種“中心”之合成。

    這句話從思想的加速來解釋詩歌。

    但是蘇珊桑塔格的解釋是這樣:

    詩歌除了是語言的極限以外,還是一種存在方式。

    它意味著堅強、高貴、絕對坦誠和英雄主義。

    詩歌不是別的什麼東西,詩歌可以分行,也可以不分行,就好像詩人寫的散文也是詩歌一樣,可能是降低了速度的詩歌而已。

    詩歌永恆的描述的是人類的內心,人類的精神處境,其實不是人類,而是詩人自己。如果詩人描述了詩人自己,就描述了整個人類。如果詩人想去描述整個人類,他會發現,他什麼也描述不了。

    因為詩人只能書寫自己的經驗和感受,絕對坦誠,絕對的英雄主義。

  • 2 # 寂寞的青花瓷

    分行的文字從形式上看就是詩歌。

    因為古體詩有嚴格的形式限制,無論律詩還是絕句,分行,每句字數相等,講究平仄押韻,第幾句需要對偶等要求,構成了古體詩形式上的特徵。而宋詞,每一種詞牌就是一個標準模具,這一模具就限定了屬於該詞牌的固定形式,因此,詞的創作也稱作填詞。而現代詩歌完全摒棄了古詩詞所設定的條條框框,唯獨保留了分行這一詩歌外在的形象特徵,只要看到分行的文字,讀者第一反應認為寫的就是詩歌。

    (詩人 李南)

    那麼,分行的就一定是詩歌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只有形式而不具備詩性顯然也不能稱其為詩歌。

    (詩人 海子)

    判斷現代詩歌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每個詩人心中都裝著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是每一位詩人和詩歌愛好者在大量的閱讀和長期的寫作中形成的基於自我體驗的內化經驗 ,雖然這一高度個人化的經驗因人而異,但面對眾多的詩歌文字時,他們能夠準確挑選出優秀的詩歌作品來,並且能表現出詩歌美學眼光的一致性,這就說明了,判斷詩歌好壞在一定時期是有標準的,但這一標準很難像古體詩詞那樣具體化、形式化和固定化,因為那樣做反而會影響到現代詩歌的發展和創新,給自由的、不斷創新的現代詩套上有形的枷鎖,食指和餘秀華的爭論不就是因為對詩歌寫作標準的分歧引起的嗎?因此 ,現代詩歌的時代性和發展性也註定了它暫時的無標準性。

    (詩人 食指)

    那麼,什麼樣的詩歌才是真正的好詩呢?

    我認為,好的詩歌她應該具有以下特質:首先,她要有現代感的詩性。詩歌要用意象表達出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是生活、人生,甚至生命意義的經驗和預見的詩意提純,是對未來世界和理想靈魂的神性引領。其次,她要有對語言的創造力。詩歌的語言表達要有極強的想象力,富有無限的張力和無窮的指向性,看似信馬由韁但又能收放自如,一個詞,一句話就能擊中要害,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第三 ,要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人色彩。你的詩歌就是屬於你的,她不是徐志摩,不是艾青,不是海子或餘秀華,只有立足當下形成自己個性化風格,才有可能創作出優秀的詩歌作品。

    對於春天的一株桃花,小說和散文只能描摹出桃花的顏色和形態,而詩歌,是要讓更多的人能夠聞到桃花的芳香。

  • 3 # 手機使用者64148718763

    應該說明一點,這個世界不是隻有西方的詩才是詩。詩歌與大小行沒關係,與東西方對詩歌的表現形式認同有關係。

    我不反對介紹或者有人模仿西方詩歌,它的哲理性,寓言性,情感宣洩的表達形式也是可取的。但是,自五四後一味追捧西化,膜拜西方詩句,甚至用西化詩取代中國詩詞,這就不能容忍了。

    中國是詩詞大國。歷史源遠流長,所謂言必及詩,不學詩何以言。說明了詩歌與中國漢語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匯入璀璨中國文化歷史長河的中國詩詞,凝聚著東方文明和中國智慧。《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以洗練的語言,精美的詞彙,神奇的構思,無與倫比的想象力,透過賦比興手法,形象,生動,惟妙惟肖的推出意境,抒發情感,穿越時空。這就是中國詩詞的魅力。

    中國詩詞是文化,體現在韻味,留白,空間,想象,蒙太奇式穿越,銜接,具有時空轉換和春秋筆法,皮裡陽秋的餘韻。是有音符,節奏,韻律,餘味的。中國詩詞是音樂,是可以唱的歌,是為曲譜填寫的歌詞。

    中國詩歌不應該是當前詩壇這種要死的樣子,長短句也叫詩,回車也叫詩,女詩人寫的詩叫詩,男的寫就不叫詩。詩已經脫離了詩詞本身,而是靠美色吸引眼球,期以匯入淫蕩,體會另一種騷人騷詞,乃至墮落。更有殘障人士,腦殘者獵奇,不問詩本身優劣,冠以腦殘搏人眼球,淪落到如此地步,何其悲哀?

    詩歌的好壞,東西方標準不同,結果自然不同。詩人不是把詩放進象牙塔,只為少數人顧影自憐的獨白,追求小眾和封閉自傷,以別人不懂為好詩,那是放屁,而且是被窩裡放屁。把患有自閉症的所謂詩人轟出詩壇,剝下他們的外衣,認清他們不過是拾西方雅慧的一群無知貨色,還中國詩歌一已本來面目,才會有好詩。

    中國好詩歌是中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一部分,與漢語同在,共生共存,一同發展了上下五千年,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絕過的文化。文化自信就是對傳統自信,是繼承,融合,吸收,站在古人肩膀上的創新,而不是一味膜拜西方,邯鄲學步。

    中國好詩歌不是詩詞內容,創作方法上的突破,而是形式上的改變。古風轉入近體詩,沒有選擇內容變化和創作賦比興手法的打破創新,而是詩詞入韻,合律的創新。從古風到律詩,從五言七言到設定曲牌填詞,變得只是外在形式和曲譜的創新,詩歌的本質沒有變。

    今天,我們要創新新時代詩歌,依然如此,不必在內容改革,創新手法變化上空費力氣,只要運用現代化手法,創新科技手段,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光線聯網,AI科技手段讓詩歌唱起來,背景動起來,情感和詩融為一體,就一定會出現好事。這個新形式或許就是古韻新時代。

  • 4 # 倚天劍寒

    除了俊逸的白雲和鳥翼上的風

    世間/沒有比詩更美的東西

    就連倒影在湖裡的繁星都不行

    ————何況那些剩水殘山的淺薄春意

    (答俗人邀我出遊)

  • 5 # 千城萬鄉精準扶貧

    分行是詩歌的文字形式,判斷是不是詩歌是看它的表現語言,詩歌的表現語言不同於小說、散文這類的記敘類文字的語言,它更接近於電影的“鏡頭語言”,它表現的是畫面、意象。

    例如表現傷心難過,記敘性語言通常會用“所指”方式直接表達:“我很難過,淚水禁不住奪眶而出”;詩歌通常是以“能指”的語言方式這樣表達:“葉尖上最後一顆昨夜的宿雨/被早晨清冷的一聲鳥鳴/悄悄拭去”。這兩種不同的語言,一種直接描述,一種用了一個畫面一個意象來製造通感。很顯然,習慣於敘述性文字語言的人對後者就會感到晦澀。

    詩歌通常是描述一個場景,營造一個意象,並帶有鮮明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詩意如果一句話沒有言外之意,那就是記敘文不是詩。

    現代漢語詩非常講究“語言的陌生美”就是獨我的意象描寫,如果用了別人用過的詞句,就變成口水詩了。詩的好壞就這個判斷是重要指標。例如我們熟悉的余光中的《鄉愁》鄉愁是淺淺的海峽……鄉愁是一方小小郵票……鄉愁是矮矮的墳包……這些意象都被用過之後,你再寫鄉愁就不能抄襲人家的,就要寫出你自己獨特的意象。

    我們常常說某個人寫得太好了,沒人寫得過他了,就是因為一個最貼切的意象被他用掉了,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意象了。例如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好的詩歌不能像記敘文那樣寫得完完整整,它必須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留下思考的空間。

    貼兩首舊作大家指教《雨》

    我在等你的時候

    下雨了

    於是,就有了

    兩個人的屋簷

    後來

    雨總是為我們而下

    為我們尋找

    屋簷

  • 6 # 岸然的岸

    詩與其它文體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首先,詩句用詞必須精煉,以最少的字詞表述更多的意蘊。再者,詩體結構非常嚴謹,既不能散又具有跳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宮鬥劇為什麼在現代社會如此吃香?觀眾為何這麼愛看,收視率也是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