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澤元堂中醫客服徐鈺鑫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難以適應,會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襲擊機體,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所謂“秋凍”,是指隨著秋季的到來,氣溫逐漸降低,人們應該逐漸增加衣服,不要猛然增添大量衣服,有意識地讓身體凍一凍。秋凍一是可以提高人體的肌肉關節活動能力,促進血液迴圈;二是能提高人體的禦寒能力,以達到強身健體少生病的目的。

  • 2 # 行者金牛

    大家都聽過“春捂秋凍”,其實還有個“夏舒冬藏”呢!四季輪迴,缺一不可。

    1⃣️春天開始陽氣上升,春主風,風為百病之長,乃五邪之首,很多疾病往往是從風開始的,加上春天人體的汗毛孔逐漸增大,春天若捂不住,風邪容易進身,使人體陽氣無法上升,所以要春捂。

    2⃣️夏天便要脫去多餘的束縛,讓身體舒展,所謂夏舒。減少束縛,不等於完全沒有束縛,夏天衣著該露的露,不該露的還得藏,比如肚臍、背心、關節等處。

    3⃣️秋天陽氣開始往回收,欲速則不達,人體如果太熱,陽氣反而向外釋放,只有讓人體偏冷一點、偏涼一點,陽氣才能逐漸收回來,所謂秋凍。

    4⃣️冬日氣寒,天地陽氣在閉藏,人要順應天地,所以,這時人體陽氣也要藏。此時汗毛孔逐漸閉藏,不可過多開洩。因此要注意保暖,睡覺也要保暖,所謂冬藏,為第二年春氣的生髮做準備。

    春夏秋冬,四季輪迴,春捂,夏舒,秋凍,冬藏,每個季節都承上啟下,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中醫養生效果。s_z

  • 3 # 語舟心語

    春捂秋凍,是根據人體順應季節變化產生的變化,所做的調整。

    春天萬物生長,氣候轉暖,但春天氣候變化無常,乍暖還寒,過早脫掉棉衣服,就容易受風寒。

    人體的陽氣也隨氣溫而活躍,表現為毛孔張開,氣血有內臟轉向體表,所以春天適當捂一捂,出點汗,人體透過汗液可以講排洩體內冬季積攢的毒素,不但能減少感冒,還能溫養陽氣,對保護身體很好。

    秋季相反,天氣轉冷,毛竅閉合,適當冷刺激會激發人體適應寒冷的狀況,關閉毛孔,體表處於防衛狀態,過早穿暖,毛孔不閉,冬季來臨反而體表虛弱,易受風寒。

    所以春捂秋凍是有道理的,但是凡事不可教條,隨時增減衣服,靈活應對才好。

  • 4 # 燕中劍營養師

    春天由於冬天尾巴時冷時熱,此時如果不注意溫度變化,身體容易生病,如流感、普通感冒、腸道疾病等。

    秋天也是如此,經歷夏天的酷熱後,身體如果沒有一個冷的過度,人體需要適應時間倉庫,一方面消耗大量的熱量,同時,也因天氣變化引起疾病。

    所以,民間諺語經歷千年也是有存在的道理。

  • 5 # zzzwang

    引用一段黃帝內經來解釋你的問題:

    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飧洩;夏傷於暑,秋必“亥”瘧;秋傷於溼,冬生咳嗽

    春傷於風,夏生飧洩

    春天為暖,此時人體與自然界的氣體交換的閥門,比冬天開的要大,比夏天的要小。此時人體與外界交換呈逐漸增大的趨勢,一般來講,夏天的時候人體這個閥門開的最大。

    春天的氣候特徵是多風,風主疏洩,越吹越幹。如果長期處於多風的環境中,風的疏洩作用於人體,於是這個閥門便開的很大,人體內部的熱量也就是陽氣便消耗的很多。如此一來到了夏天,夏天的時候大地的陽氣全部發出到地面,使華英成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天地的氣機而疏洩到體表。由於春天的時候損失了大量的能量,便造成此時內部臟腑的空虛,真陽虛弱,脾胃運化不力,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很多事物在腸胃中消化吸收的很少,便順腸道排出體位,表現為完谷不化。也就是內徑中所講的飧洩。此即為春傷於風,夏生飧洩之機理。

  • 6 # 端木樂樂

    意思是:春天來了不要過早的脫掉棉衣,冬天到了不要過早的穿上棉衣。

    立春過後,溫度不升反降,讓人體會了一把“倒春寒”的厲害,加上這幾天細雨紛紛,更增添了幾分入骨的寒冷。專家提醒,寒流侵襲導致氣候反常,正所 謂“非其時而有其氣”,因而在養生方式方面也應當有所調整。

    在春“生”的養生前提之下,做好短期的防寒保暖工作以防寒邪入侵,而在飲食方面則可以食用一些 芳香化溼的食物,有助於減少外邪的入侵。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

    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適應,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而入,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鍊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

    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並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

  • 7 # 天一閣圖書管理員

    春三月,陽氣漸升,此時地下封藏的陽氣慢慢上浮,人體內的陽氣也在外浮。春捂,就是為了讓陽氣順利外出,如果外出過程中遇到大寒大風,陽氣遇到遏制,容易導致疾病,打個比方,植物遇到倒春寒,就容易死。秋天,陽氣開始潛藏,這個藏的過程需要金氣肅降才能完成,穿衣多了,該冷不冷,陽氣就藏不下去,浮越在外。那麼整個冬天人都會燥熱,到了來年春天,就會病溫。也就是容易得流行性感冒,流鼻血之類。

  • 8 # 杜增民

    中醫有春捂秋凍的說法,它含有深刻的道理。

    隨著秋天漸進,氣溫是熱冷交替,.秋進冷深,這時就不能依冷這個基點穿衣服,因為人們從盛夏帶的陽氣盛,有待散發。若穿厚了,氣溫返熱,容易積熱上火。早春氣溫的特點是乍暖還寒,冷熱交替,再依暖穿衣,返冷了人們就會因冷生病。″春捂秋凍”道理就在這,這是古人經過漫長的實踐,總結隨季養生的規律。

  • 9 # 漠北蒼狼1

    因著季節的變化,人也要跟著變化,春捂是因為春天的前面是冬天,從冬天變化成春天需要過度,不能一天就變過來,如果那樣的話人是受不了的,古人有句話是這麼講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句話的意思是冬天的冰凍不是一天倆天的意思,大地的寒氣不單單是在地面,是三尺深一米深,從寒冷的冬天變成春暖花開的春天是需要過程的。

    冬天的時候人們為了禦寒所以穿了很多的衣物,如果季節一變就換成春裝,那麼地面的寒氣就會直接進入體內,大地的寒氣人體是受不了的,一旦進入身體之內人就會生病,在中醫裡面這叫寒邪,現代的人溼寒比較重,就是因為人們不注意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而造成的,在春季冬天留下來的寒氣還沒有完全變暖,冬天有一個詞叫數九天,就是冬天有寒氣和最冷的時間有九九八十一天的,過了八十一天人才能穿春天的衣服,所以說春三月必須要捂,秋天也一樣,一個是從寒進入熱,一個是從熱進入寒,道理都一樣的,人如果想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必須從我做起[奮鬥][奮鬥][奮鬥]。

    加油^0^~加油^0^~加油^0^~

    不要讓風寒署溼燥火這些邪氣進入人的身體,我在我曾經回覆的裡面說過,中醫是幾千年古人透過經驗而得出來的結論,我們一定要遵從,不然黃帝內經為什麼延續至今呢[大金牙][大金牙][大金牙]

    所以我們一定要聽從古人的話,這是留給我們後人如何在春夏秋冬自然法則下健康生活的瑰寶。

    我的身體我做主[奮鬥][奮鬥][奮鬥]

  • 10 # 孫大林醫生

    很多關於春捂秋凍的觀點都是脫離了中醫的基本理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四聖心源·天人解》言:“陽升於歲半之前,陰降於歲半之後。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從這段話語我們可以看出一年四季陽氣的升降變化,乃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也。

    “春夏養陽”就是順應陽氣的升發,春捂的意思就是避免春寒遏制體內陽氣的生髮。

    “秋冬養陰”就是順應陽氣的收斂,秋凍就是幫助陽氣的收斂,避免陽氣耗散。

    切記“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並非補陽補陰。

  • 11 # 中醫健康筆記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我國民間的一條保健諺語。從氣候學的觀點來分析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冬去春來,氣溫從冷轉熱,天氣雖然已經暖起來,但是氣候經常變化,氣溫忽高忽低,一會暖一會冷,往往是太陽出來後,風和日暖,遇到颳風下雨就會冷起來,最容易讓人著涼感冒,同時還容易引發其他疾病。並且由於人們在冬季穿了好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如果到了春天突然把衣服脫得太多,一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適應,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邪乘虛而入,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所以,人們在初春季節要有意捂著一點,慢慢的減衣服。

    夏去秋來,是從熱到冷的過渡階段,天氣雖然冷起來,但有個轉變的過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趕緊穿上許多衣服,甚至過早地穿上棉衣,這樣,人容易因穿的太厚而出汗傷陽,影響身體健康。並且也會使身體因得不到對冷空氣的適應性訓練而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於人體功能的調節,結果,到了三九嚴寒,真正大冷季節,鼻子和氣管一旦受到冷空氣侵襲,裡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縮,使血流量減少,引起抗菌能力減弱,躲在鼻子或氣管裡的病菌乘機活動,引起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發燒、使人傷風感冒。所以,秋季又應該凍著點,衣服要慢慢地增加。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並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攝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過於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一方面是氣溫變化大,同時與衣著調適不當也有很大關係。

  • 12 # 凱戈4

    這更多指體弱,年老者,因變季而溫度溼度變化而身體差而適應調節能力差,易感風寒風溼而遷連其它固疾,春在捂之理。而秋涼而燥,虛實火上衝,而主張衣著稍涼而達到人體之平衡。

    古人千古經驗可貴之談。

  • 13 # 使用者南山蜂友

    這個太好理解。“乍暖還寒時,最難將惜。”

    春天主生髮,人體毛孔開洩,故要"捂"(多穿衣防止外邪入侵)。秋季主收斂,人體毛孔收閉,要少衣多寒,讓內邪外散。所謂“秋高氣爽”,即是此理。

  • 14 # 安之若素qs

    謝謝邀請,很高興回答您提出的問題,“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其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於脫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於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人的體溫總是保持相對恆定,一般在37℃左右。如果體溫太高或太低,都會使人體生理功能受到損害。

    “春捂”就是說春季,氣溫剛轉暖,不要過早脫掉棉衣。冬季穿了幾個月的棉衣,身體產熱散熱的調節與冬季的環境溫度處於相對平衡的狀態。由冬季轉入初春,乍暖還寒,氣溫變化又大,俗話說“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過早的脫掉棉衣,一旦氣溫下降,就會難以適應,使身體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虛而入,容易引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及冬春季傳染病。

    “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於鍛鍊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能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

    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並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人們的體溫總是要保持攝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過於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就過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一方面是氣溫變化大,同時與衣著調適不當也有很大關係。

    在春捂秋的“非常”時期,人們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備加註意,應掌握正確的養生之道。

  • 15 # 王文錦

    在人類沒有穿上衣服的時代,估計是不存在春捂秋凍這個概念的。那麼這個概念一定是人類穿上衣服後很多年才有人總結的。說明人類在進步,有些養生的理念也應該發生變化,此所謂與時俱進。現在,人類又發生了很多變化,需要我們的養生專家及時總結新的養生理念,看看生活在電子時代的人類應該注意些什麼?生活在各種現代化交通工具的時代該注意什麼等等。

  • 16 # 無憂小劇場

    中醫理論認為天人合一,即人體與大自然是一個息息相關、充滿聯絡、密不可分的整體。正常狀態下,人體的動態變化規律必須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相一致和同步,這種一致性和同步性用中醫的概念來表達,即體現在陰陽的變化上,一旦這種規律因外來或內在的因素影響而被打破,即意味著人體健康狀況遭到破壞,任其進一步發展必將形成各種病症。所以無論從養生還是治療的角度看,使人體的陰陽變化與大自然保持一致是十分重要的。

     大自然的陰陽變化節律究竟是怎樣的呢?早在《內經》中已有明示。一年四季之中,大自然的陽氣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如此迴圈往復。對應的氣候特點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陽氣在運動變化的任何一個環節受阻,都會波及整體。人體陽氣變化同樣要與之相適應。我們先來看春生,春季,一陽初生,冰河解凍,萬物復甦,初生之陽如剛萌芽之幼苗,當然難以抵禦早春的嚴寒,所以我們就要想辦法使之去寒就溫,就好像北方農民春季種蔬菜要採用溫室的道理一樣。對應養生的要求就是要“春捂”,只有這樣陽氣才能不斷生髮,才會有夏季陽氣盛滿的繁茂景象。那麼,到了秋季,氣溫轉涼,大自然陽氣潛藏,人體陽氣也隨之轉入收斂狀態,只有很好地收藏,來年才能有生髮的基礎。可是我們說陽氣主升主動,陽氣如何才能更好地潛藏呢?《內經》中關於陰陽關係還有另外一個原則,即“陰陽制約”,相對於人體陽氣來說,人體周圍的秋涼氣候就是陰,陰自然要制約陽,一定程度上,陰氣越盛,對陽氣的制約作用自然越強,就越有利於陽氣的收藏。“秋凍”的實質即加強陰氣的制約作用,其養生意義即在於此。

     當然,“秋凍”的意義要靈活看待,也要維持在一定的限度內,因為古人畢竟是在當時的社會生活條件下總結出來的規律,當時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環境相對不變,所以其“秋凍”的程度是很有限的,而現在人們由於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步行或散步時,維持“秋凍”的原則還是可以的,出門時尤其騎腳踏車或摩托車時則應新增衣物,以免過度受涼,否則就會擾動人體內部陽氣,就違背了養生的初衷。

  • 17 # 一個認真的思考者

    不能把所有民間的俗話、言語、經驗都歸給中醫吧,那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也是中醫理論?那色字頭上一把刀呢?個人認為,只有那些依據中醫特有的陰陽五行、經絡脈路、甘平寒熱等理論分析匯出的結果才能算是中醫的施辯診斷,不能只要是民間流傳的就是中醫的,這其實只會害了中醫。

  • 18 # 閒雲說中醫食療

    “春捂秋凍"是我國民間的諺語,是對春秋兩季在熱冷交替時,養生在衣服增減方面的高度總結。其中蘊含了中醫養生的道理。

    就拿“春捂”來說吧。

    春季陽氣始生,乍暖還寒。而人體應時令變化,肌表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所以不宜過早地脫去棉衣,尤其是老年體弱者更要注意。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就主張,春天衣著“宜下厚上薄”,既“養陽又收陰”。春季急於減衣,極易受寒邪。

    春天易患流感、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而且直接誘因往往是受寒。

    另外,春天也多“風邪”,中醫以為春季一些流行病和過敏性疾病是“風邪”所致。“虛邪賊風,避之有時”。保持良好的抵抗力,來抵禦外邪,其中避免受寒是很關鍵的因素。

    所以“春捂秋凍”含有很深的中醫養生道理。春天除了“春捂”外,外出最好要佩戴口罩,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去扎堆。新冠疫情下更是應該這樣!

  • 19 # 門泊東吳萬里船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們應順應這個規律,初春,仲春氣溫變化大,這時人的毛孔已慢慢開啟,順應陽氣升發,如果這時穿衣少,著涼,毛孔會收縮,閉塞,陽氣升發受阻,就會引起疾患,所以不能過早脫掉棉衣,既便是身上略微有點汗,反而有利於陽氣升騰。到了秋天,天氣漸涼,陽氣開始收斂,晚些時間穿棉衣,讓身體多凍凍,有促進毛孔收縮,對促進陽氣收斂有好處,這是古人透過觀察大自然的氣候變化,以及其它動物一年脫毛,換毛的時間規總結出來的預防疾患的文化觀念,也是我中華文化之瑰寶

  • 20 # 1245大漠孤獨

    中醫的春捂秋凍是根據季節變化而形成的,說春捂,春天到來陽氣上升陰氣下降這個時隨著季節變化氣溫不太穩定人不注意最容易感冒著涼秋凍,秋天到來隅氣下降陰氣上升也就是天氣遂漸冷下來這個時後人不能穿太厚隨然天氣顯涼意但離真冷還要一段時間這個時後只能是慢慢的加衣以適應冬季的到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上有小紅痣,千萬別大意,是大病的預警訊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