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學小信

    在孩子做事的時候,家長可以適當的指導,但是一定不要代替完成,讓孩子能夠獨立的完成和處理事情,還一會給你驚喜的。家長一定要先轉變自己的思想,孩子也是一個個體,他獨立完成事情的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

  • 2 # 小太陽兒童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旦父母對孩子採取溺愛、遷就的教育方式,把孩子放到比父母還高的位置上,包辦孩子的一切,孩子就會變得依賴且以自我為中心,這樣的孩子往往軟弱,也不會過多地考慮別人的感受,這不得不說真是父母的教育失當呀!

      1、不要特殊待遇

      如果什麼時候都給孩子特殊照顧,有什麼好東西都給孩子留著,會讓孩子感覺自己在家地位高人一等,這樣孩子就會自感特殊,習慣於高高在上,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關心他人。

      2、不過分注意孩子

      很多家庭都習慣以孩子為中心,家裡的事物安排都圍繞著孩子,當親戚好友來訪,也常常圍著孩子逗他玩。對孩子過於注意,孩子便會容易驕傲。因此,他會覺得自己是家裡的中心,而且人人都喜歡自己。

      3、不要輕易滿足孩子,更不要有求必應

      對孩子的要求要慎重考慮,不能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有的父母總是害怕孩子哭鬧,因此就對孩子百依百順。容易被滿足的孩子必然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生活、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毫無忍耐和吃苦精神。新聞裡面的孩子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4、不包辦代替

      很多父母擔心孩子做不好事情,於是任何事情都代替孩子做,結果導致孩子三四歲了還要父母餵飯、穿衣,五六歲了還不會做簡單的家務。這樣孩子就不會變得勤勞、善良,也缺少同情心和上進心。

      5、不要過分保護孩子

      其實孩子並不是天生就膽小的,往往是父母對孩子過分地擔憂而導致孩子膽子越來越小。如果父母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少一些擔憂,多一些鼓勵,在摔跤後不大驚小怪,而是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孩子就不會變得懦弱膽怯。

      6、不剝奪獨立

      沒有父母的陪伴,就不讓孩子走出家門和別的小朋友玩,孩子一脫離自己的視線父母就變得十分緊張,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孩子無異於被剝奪了獨立性,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擔心無能、喪失自信。

      7、不當面袒護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在外面和別的小朋友有了爭執,總是有父母偏向、保護自己的孩子,而不管孩子是否有錯誤。有的家庭裡,孩子受懲罰時總有爺爺奶奶出來替孩子說好話,時間長了,孩子就把家裡管教較松的那個人當做自己的“保護傘”,結果不僅使孩子性格扭曲,是非觀點混淆,甚至還影響到家庭的和睦。

      如果父母能夠做到以上七點,那麼對孩子的愛就能遠離溺愛,讓孩子健康成長。

  • 3 # 心理諮詢施老師

    你好!感謝邀約!問這個問題的你一定是一個特別愛孩子的家長!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肉,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每一個家長一定想要給孩子最好的,儘可能的給更多的關愛和呵護給孩子,不願意讓孩子受一丁點小委屈。那麼我們可以先思考下,我們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有人給出最浪漫最唯美的答案:為了陪伴另一個生命的成長!說的沒錯,但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就是,我們終將離開,我們養育孩子最理性的答案是:為了我們自己能更好的離開。

    或許這麼說有點沉重,但這是每一個家長和孩子都必須面對的現實,孩子人生會經歷多個叛逆期,那都是在為離開做準備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終將掙脫父母的懷抱奔向他們自己嚮往的世界。那麼家長要在養育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孩子為了適應外面的世界所必須的各種能力。

    那麼回答這個問題,我就重點說一說如何幫助孩子更好的適應現在的主流社會。首先我們可以想象下過分的溺愛孩子會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最能想到的可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尊重別人,自私自利,沒有責任感,缺乏團隊合作意識或者過度依賴,缺乏主見,不合群,動手能力差,低效能感等等,那麼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孩子嗎?這勢必不是社會所接納的孩子,不被接納勢必會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孩子的成長過程會更艱難和痛苦,甚至會因為嚴重的適應不良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走極端的還會出現抑鬱、反社會行為。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首先應該從思想上認識到過分溺愛孩子的危險性,最要不得的就是打著愛孩子的旗號處處寵溺孩子。

    那麼我們再來說一說如何把握分寸的問題,這裡有很多內容,我想重點談一點的是,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是非觀。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非分明未必每個家長都能做到。首先,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模仿和學習的過程,家長對待事情的方式往往會給孩子造成比較深遠的影響,那麼家長的以身作則就顯得相當關鍵了。其次,在面對孩子的不正確的行為和認知的時候,家長要做的更多是幫助孩子及時發現和改變已有的不合理的行為和認知,而不是一味的縱容,讓孩子在不正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第三,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擔,是最基本的信念,包辦只能讓孩子認為這就是家長該做的事情,那麼這在建立正確是非觀的第一步便遇到了阻撓。

    我是心理諮詢師施小娟,感謝關注!

  • 4 # Annie媽媽育兒

    首先,大家都知道溺愛孩子是不好的行為。隨手一搜索,就能看到對溺愛的解釋:“過於寵愛,由著孩子的性子,慣著孩子。當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瞭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溺愛,讓這個世界產生了熊孩子。而讓現在的家長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瞭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的,是界限。就像“孩子可以吃糖,但是吃多少算多”一樣,每個家裡都有不同的規定。育兒,相對來說也是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特色和風格,是一件相對來說個性化的事,無法要求每個家裡都一樣,只要遵守一些育兒的大原則,孩子就能健康成長,至於細節,則“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

    針對“避免溺愛”要遵守的大原則或界限,可以說是這幾個:讓孩子獨立做主、尊重孩子、允許孩子犯錯(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

    第一,讓孩子獨立做主。被溺愛的孩子沒有分寸感,覺得自己提的任何要求都要實現。對於一些過分的要求,如果實現不了,就撒潑打滾,導致孩子成為了“熊孩子”。幫助孩子實現願望、避免孩子失望,是做家長的本能,因為家長總是希望孩子得到最好的。但要分清孩子的要求是慾望還是需要。如果是慾望,就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要求。

    第二,尊重孩子。有的家長平時沒有太多時間照顧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或者填平對孩子的愧疚,就答應孩子的很多要求,尤其是在物質上,給予孩子無限制的“虛假滿足”。

    談到尊重孩子,就不得不談尊重他人。有的家長只考慮到孩子的利益,而不去考慮他人的利益,因此縱容孩子,甚至讓他人承擔損失,比如允許孩子不經同意觸碰他人物品、公共場合喧譁奔跑,這些經常被他人批判的行為,與家長本身的素質密切相關。

    網路上有人說“保護自己,拒絕生孩子”或者拒絕婚姻之類的,在很多人眼裡,孩子就等同於熊孩子,這個弱勢群體沒辦法為自己發聲,少數人的問題就變成整個階層的問題。讓坐飛機或者坐火車的年輕人,一看到旁邊的座位有孩子就緊張:“天啊,我這趟旅途應該很不順利”。

    家長首先要遵守公眾的基本要求,不能因為孩子年齡小,而給孩子特殊的理由。這對孩子一點好處也沒有。

    另外,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對於陌生人,如果他教養好或者心情好,可以包容孩子的小問題,但陌生人也完全可以不包容,這是他的權利。

    第三,允許孩子犯錯。溺愛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家長有時候不信任孩子,不相信孩子能夠做好,所以包辦代辦。理由是:“他還是個孩子、那麼小”。殊不知,信任的力量能幫助孩子成長,當孩子感受到信任,他就願意去嘗試,一次成功就能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是孩子獨立、自信的必不可少的經歷。

    減少溺愛,讓世界少點熊孩子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高郵的鹹鴨蛋那麼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