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名人物
-
2 # 歷史旅行者
陳友諒,少時讀書,略通文義,膂力過人,閒習武藝。他曾任縣裡的小吏,但這並非他的目標。
陳友諒生平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起兵反元1355年正月,陳友諒於黃蓬起義,加入紅巾軍,一開始只是小官,後憑藉功勳做到了元帥。此時的他可謂一帆風順。
建漢稱帝1357年,他相繼謀殺了鄒普勝、倪文輝和徐壽輝三人,獨自掌控了天完政權。徐壽輝一死,陳友諒便即皇帝大位,國號漢,改元大義。此時的陳友諒愈加的驕狂,善用權術控制部下,對部下強硬而且多疑。
大戰朱元璋雙方戰於龍灣,陳友諒大敗,馮國勝率五路大軍乘勝追擊,又大敗陳友諒於採石磯。於是陳友諒放棄太平,逃至江州。朱元璋軍乘勝攻取安慶,陳友諒的部將於光、歐普祥都繳械投降。第二年,陳友諒派部將張定邊再次攻陷安慶。1361年八月,朱元璋親自率軍討伐,大破陳友諒水軍於安慶。他的部將吳宏、王溥、胡廷瑞均以守地投降。此時陳友諒的疆土日益減少,十分的憤怒,這更加的讓他變的瘋狂。
戰死鄱陽湖歷經大敗,痛失疆土之後,陳友諒製造了數百艘樓船,率大軍六十萬,船載家屬百官,盡發精銳進攻洪都,鄱陽湖水戰就此拉開序幕。朱元璋調集20萬大軍前來增援洪都。陳友諒聞訊忙把水軍集結到鄱陽湖上,想利用其為數眾多的高大戰艦一舉殲滅朱元璋主力。朱元璋則命各將牢牢扼守住鄱陽湖出口,準備與陳友諒決一死戰。兩軍連戰3天都未能取勝。陳友諒雖然謀略稍遜,但作戰確實勇悍,混戰中,他的部將差一點將朱元璋的座艦俘虜。朱元璋見硬拼佔不了便宜,於是改用火攻。這一招果然奏效。數百艘鉅艦轉瞬間便灰飛煙滅了。陳友諒在突圍時被亂箭射中。 一代梟雄,至此化為南柯一夢。
陳友諒的一生波瀾起伏,其性情多疑,有勇無謀,缺乏戰略眼光,註定了他的失敗,尤其鄱陽湖一戰,更加奠定了朱元璋後面的發展。但陳友諒作為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反對蒙漢地主階級統治,在歷史上起過一定的作用。
-
3 # 劍和酒
陳友諒在元末加入了起義勢力‘天完國’大將倪文俊的隊伍,倪文俊也是打漁出身,和陳友諒有點投脾氣,而且陳友諒識字,還當過縣吏,倪文俊就把他留在了身邊。倪文俊也很厲害,他在天完國危難的時候力挽狂瀾,很快就成了大元帥。倪文俊勢力大了以後就把陳友諒也放了出去,讓他自己帶兵,並且把他視為心腹讓他駐守戰略要地黃州。
這時的陳友諒只能算是小有勢力,因為他上邊還有老大倪文俊,而倪文俊上面還有一個老大徐壽輝。沒多久倪文俊和徐壽輝就鬧掰了,倪想殺了徐奪取政權,結果失敗了,倪只好前來投奔陳友諒,他當時把這個心腹安排在這裡就是為了給自己鋪好退路,準備東山再起。可是他看錯陳友諒了,陳的眼中可沒有什麼恩情之類的,他要的很明確,就是上位,現在機會就擺在面前,連猶豫都沒猶豫,直接殺了倪文俊,提著人頭交給了徐壽輝。
殺了倪文俊以後很快得到徐壽輝的賞識,讓他接管了倪的隊伍。徐壽輝沒想到,他連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都殺,早晚有一天也會殺了自己。陳友諒當然早就有這種想法了,但是時機還不成熟,當時徐壽輝手下除了自己之外還有一個很強大的勢力,就是趙普勝。想要完全奪權就要除掉趙普勝,思來想去沒什麼好的藉口,陳友諒轉念又一想,我不就是想殺他嗎?殺了不就行了,為什麼非要有藉口呢?就這樣,找了個和趙普勝吃飯的機會,就把他給殺了。
陳友諒的做法簡單有效,但是去容易失去人心,因為他太沒章法了,不講道義,這樣的人誰還敢信任他?他的做法雖然很簡單的吞併了趙普勝的兵力,但當時的幾員卻紛紛離去都投奔了朱元璋,並且以後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除掉趙普勝之後,徐壽輝就成了傀儡,大權都掌握在了陳友諒的手裡。徐壽輝知道自己完了,於是主動交出政權想保住性命。陳友諒把政權收下了,徐壽輝的性命也一併給收了。殺了徐壽輝之後,陳友諒自立為王,取國號為‘大義’。
最不講道義的陳友諒取了一個‘大義’的國號,這是一種諷刺,也讓他失去了人心。為他作戰計程車兵沒有像朱元璋的軍隊那樣,充滿信仰和願景,所以就算陳友諒能力再強,歷史也不會把一個時代交到他的手裡
-
4 # 皥噑144卡
陳友諒在鄱陽湖大戰中被朱元璋擊敗在戰爭中死亡,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 是個難得的人才,不過還是敗給了比他還要厲害的人朱元璋,他們同樣是農民出生同樣是爭霸一方,有著相似的經歷,卻都有著各自的命運。不得不說他們都是亂世梟雄, 陳友諒,湖北沔陽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農民起義領袖,中國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1351年,徐壽輝起兵建立天完政權,陳友諒投效。後襲殺反徐壽輝的倪文俊,自稱勤王,自稱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諸路,連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359年,殺天完將領趙普勝,挾徐壽輝,遷都江州,自立為漢王。次年,攻陷鳩州,殺徐壽輝,隨即登基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1363年,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年四十四歲。
-
5 # 劉方華ios
鄱陽湖之戰,陳友諒完敗於朱元璋,這場決戰和赤壁之戰竟然如此相似,鐵鎖連舟,一把大火將陳友諒的艦隊一掃而空,眼見敗局已定,一臉茫然的梟雄,被一支冷箭正中腦門,當場死亡。陳友諒的結局是註定的,他為人陰狠,疑心很重,最重要的是此人不遵守遊戲規則,手下的將領和士兵在他身上,看不到自己的未來。
-
6 # 輕風歸何處
這個陳友諒的結局是在鄱陽湖與朱元璋軍隊作戰時,從船中伸出頭指揮作戰時被流箭射中犧牲,而陳友涼是誰??結局我還真不知道!!
-
7 # 黃河之濱也很美
一是他遇見了朱元璋
二是他缺少王者氣派
總之,歷史決定他的存在,他也完成了他的使命。他可以是英雄但他絕對不是王者。
回覆列表
說起來這件事情,很多人都感覺奇怪,你說你都贏下了這一場戰爭了,那你到底還怕什麼東西?難道是害怕自己未來會和陳友諒落得一樣的下場?朱元璋表示,我並不是害怕這個,我是在害怕我在這之前竟然多次從死神的手裡面死裡逃生。
對於朱元璋和陳友諒這一場戰爭,尤其是鄱陽湖之戰和之前的洪都之戰,大家已經聽了無數次了。朱元璋何等式神奇,陳友諒何等之落魄,所以大家總覺得說陳友諒輸了這場戰役,那是天註定。
問題就來了,對於當時的兩個人來講,天在哪?我們看歷史,當然可以事後諸葛亮,洋洋灑灑地說一大堆,可對於當事人來講,當時究竟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會有什麼樣的變故,自己什麼都不清楚。
舉一個例子,你能夠想象紅都能夠堅守85天,就4萬人擋著陳友諒60萬大軍活活85天,這輪到任何人來想,都是想不到的事情,讓世上這99%的人去參與這場戰役的話,如果你是朱元璋那一方,你早就舉手投降了!可是偏偏朱元璋手下來了,紅都守下來了。在這之後,朱元璋雖然帶兵過來增援,但他手裡只有20萬的大軍,對陳友諒有多少60萬,而且朱元璋的軍隊拿的都是小船,陳友諒的軍隊,全是蒙衝鉅艦,你會說誰贏?
當然是比實力肯定陳友諒會贏啊!就好像你去看太平洋戰爭,你也會說日本人一開始發動這場戰爭肯定必輸無疑,為什麼美國的綜合實力比日本人高,所以日本人必敗。同樣的道理,你把它放到這一場博洋和智戰裡面,你也會說成有兩會因,為什麼陳友諒綜合實力比朱元璋要高,陳友諒集團的整體軍事水平也比朱元璋要高。
對於旁觀者來講,這只是一場戰役,畢竟自己沒有曾經親身經歷過合參與過,但對於確實參加過這一場戰爭,並且笑到最後的朱元璋來講,這場戰爭給自己提了兩個醒!
第一,不要小看天下英雄,陳友諒輸給你不是因為他蠢,而是因為他沒有笑到最後,他輸了,就這麼簡單,他不是那種註定得不了天下的人,他有這樣的品質,但他沒有笑到最後,不是因為你太強,而是因為對手運氣實在不好。
第二點,以後千萬不要走陳友諒的老路子,他有60萬大軍,對陣的只有20萬大軍的,你照樣輸得一乾二淨,你以後是否會犯同樣的錯誤?犯了同樣的錯誤以後是否會有陳友諒一樣的下場?你想過沒有嘛?
古人云居安思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果朱元璋沒有一次又一次對自己過往的經歷成功的總結,那他就不會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從農民成為皇帝的傢伙,這同樣也是一種優秀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