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王看影視

    浮士德是德國文學家歌德的詩劇《浮士德》的主人公,約翰 · 沃爾夫岡 · 歌德( 1749一1832 ) 是德國最偉大的民族文學家 , 也是世界文學中的不朽作家,被譽為與荷馬、但丁、莎士比亞齊名的“世界四 大詩人"之一。他以卓越的思想貢獻和創作成就,成為人類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浮士德》分為兩部,第一部25場,不分幕;第二部25場,分為5幕。 全劇的源起和主人公經歷的由來 , 由詩劇開幕時的《天上序幕》涵括。 《天上序幕》講述上帝與魔鬼靡菲斯特的賭賽。魔鬼否定人類,認為人類不過是“情慾的奴隸" ; 上帝肯定人類 , 認為“人在努力時難免犯錯" ,但終將臻於至善 。 於是他們以浮士德的靈魂為賭注 ,開始了浮士德與魔鬼訂約從而滿足一切慾望的劇情。 詩劇把浮士德的人生經歷分為五個階段,分別是知識生江 、愛情生涯、政治生涯、藝術生涯和事業生涯。 在五個生涯的推進中 ,浮士德逐步接近真理 , 最後到達人生的真諦:

    第一骱段是知識生涯。 浮士德年近五旬 , 獨處書齋 , 精神苦悶。他自感“窮盡了一切學文, 到頭來毫不見聰明半點" , 反而迷失了人生方向 、在絕望中浮士德起了自殺念頭 , 只是山於教堂傳來複活節的鐘聲才暫時靜,但精神危機並未消除。 魔鬼 菲斯特乘虛而入 , 與浮士德訂立契約 菲斯特滿足浮士德的一切願望 , 直至他感到最大快慰 ; 死後浮士德 歸魔鬼所有。於是浮士德跟隨魔鬼來到街頭的“巫女之廚" , 服下返老還童的魔湯,變為風度翩翩的貴族美少年 , 開始新的人生。

    第二階段是愛情生涯,浮士德與市民少女瑪甘淚相愛 , 卻雄以得到世俗的承認。 他心情煩躁 , 求助於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為他釅制迷藥淚暗暗給母親服下。 正當浮士德與瑪甘淚情到酣暢時 , 她的母親卻死量的迷藥。瑪甘淚的哥哥與浮士德決鬥復仇,不幸倒在浮士德劍下迷愛慾而連續兩次遭受親人死去的打擊 ,瑪甘淚精神失常 , 在瘋狂中親手死她與浮士德的私生子。 入獄之後 , 瑪甘淚拒絕了浮士德的搭救 , 這場愛情以悲劇告終

    第三階段是政治生涯 ,浮士德來到宮廷 , 為皇帝發行紙鈔 , 解決了因肆意揮霍導致的財政危機。 他有志於做一番撫卹百姓、整頓朝綱的大事 ,卻屢屢受挫,轉而意志消沉。皇帝貪圖淫逸,向浮士德提出見識古希臘美女海倫的荒唐要求。浮士德再次求助靡菲斯特,用魔匙招來海倫的幻象。眼見海倫與帕里斯談情說愛,浮士德嫉妒不已,將魔匙扔到帕里斯身上。在一聲巨響、一片煙霧中,海倫逝去蹤影,浮士德也昏倒在地。這番政治追求,最後以鬧劇告終。

    第四階段是藝術生涯。浮士德回到書齋,對海倫念念不忘。他的學瓦格納正好造出“人造人"何蒙古魯士,具有穿越時空的法力。於是浮手託裝在玻璃器皿中不能與空氣接觸的“人造人"回到古希臘,與古典藝之美的化身海倫結為夫妻。浮士德在希臘潛心研究文藝,他與海倫的歐福良一味凌空登高,最後墜海而死。悲傷促使海倫離去,浮士德對古的追求終告幻滅,藝術生涯化為一場虛空。

    第五階段是事業生涯,浮士德回到現實,遇上國內叛亂。 皇帝一籌莫展, 向浮士德求救。 在靡菲斯特幫助下 , 浮士德平息叛亂 , 得到皇帝賞一塊海濱封地。 浮士德帶領民眾在此挖山填海 , 試圖改造自然 , 造福人民積年勞頓,浮士德漸老去,憂愁的幽靈潛身而入,吹瞎了他的眼睛。浮士德雙目失明,但其志不移。生命最後一天的中午時分,浮士德在海邊聽到靡菲斯特派人為他掘墓聲音,以為是向新天地開據的勞作聲響,感到極大快慰,情不自禁喊出“你真美呀,請停留一下!”隨後倒地死去。根據他與魔鬼約定,靈魂應被魔鬼帶走,但上帝派來天使,把浮士德的靈魂接上天堂。

    詩劇主人公浮士德是一個不斷進取、苦苦追求真理的形象,是德意志民族進步力量和奮鬥精神的化身,首先,浮士德具有積極向上,追求完美的堅定理想。他閱盡人世悲歡、熟稔人情冷暖,也洞悉人性弱點、瞭解民生疾苦,希求透過自我完善的途徑達到改造社會的目的。為此他雖然不兔誤入歧途,但總能及時迴歸正途。對理想之路的艱難坎坷,也有著清醒的認識:“有兩種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個要同別一個分離/一個沉溺在迷離的愛慾之中/執拗地固執著這個塵世/別一個猛烈地要離去風塵/向那崇高的靈的境界飛馳。"其次,浮士德具有永不滿足、永不止息的探索精神。他潛心學海,他衝破禮教、追求愛情,他憂國優民,改革政治,他嚮往古典、投身藝術,他恤民疾苦、改造一自然。在一系列人生探索中,他表現出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克服一切困難的決心。再次浮士德具有自我否定精神。他拋棄了因循守舊的學術研究,克服了心中狂熱的情慾,認清了封建政權的腐朽,放棄了用古代典範解決當今藝術問題的嘗試,不斷自我否定,最終獻身於為人類修德造福的偉大事業。在漫長的探索過程中浮士德以極大的意志歌力不斷反思、克服弱點,尚逐漸臻於完善境地。誠如歌德所言“浮士德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純潔化。”這種活力也就是德意志民族引以為豪的“浮士德精神"

  • 2 # 江雪寒

    浮士德畢竟是中世紀的書齋裡走出來的,他身上仍有明顯的舊的痕跡。他的性格充滿矛盾,正如他自我解剖道:"有兩種精神寓於我的心胸",一個"執著塵世","沉溺於愛慾之中";一個則要"超離凡塵","向那崇高的精神境界飛昇"。向崇高的境界飛昇無疑是他主導的方面,但他那"沉溺於愛慾",亦即貪圖眼前的享受,以至不惜與宮廷同流合汙,去幹鎮壓起義的勾當。這充分反映了他身上那渺小的、庸人習氣的一面。正是存在著這一面,那善良、純潔的葛麗卿及其一家成了他的犧牲品。浮士德身上的這些陰暗面,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固有缺點,預示著這個階級必然走向反面,而與勞動人民尖銳對立。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鬥的精神歷程。在這裡,浮士德可說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一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建立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歌德筆下的浮士德,是個深居學術象牙塔中,終至垂垂老矣的人物。面對即將朽壞的身軀,浮士德有非常多的懊喪,他覺得他的人生彷佛還沒有開始就要結束了,他花了一生的時間研究學問,卻對人生體驗品嚐太淺,卻對知識有說不出的厭倦。煩惱之餘,魔鬼適時出現,引逗他出賣靈魂,交換條件就是讓他的人生重新開始,給他機會去品嚐所有過去為了知性而放棄的體驗。

    浮士德在那時,其實是胸懷大志的,他說:"我要投入時間的急流裡,我要投入事件的進展中……快樂對我而言並不重要,因此我若在某瞬間說:"我滿足了,請時間停下!我就輸了。"……我要用我的精神抓住最高和最深的東西,我要遍嘗全人類的悲哀與幸福。"

    這種心情,像不像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中的安德烈·博爾孔斯基?

    就這樣,浮士德被魔鬼變換了身軀,人生重新來過一般,變的年輕有勁。他開展他生命的體驗之旅。魔鬼一直想讓浮士德心中出現享樂主義、投機主義或讓他變的庸俗不堪,但浮士德卻不是這樣的人,對他而言,體驗,是追求知識一生後,對生命重新燃起的理想與熱情,在他內心深處,絕不是為體驗而體驗、也不可能步向享樂主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這麼多人會買假表?